正文 第20章 拾采風土情(1)(2 / 3)

搶救五句子山歌,對於保護本土獨具風格的民間音樂有著重要意義,而且也能進一步豐富完善三峽地區具有特色的文化藝術。

栽秧酒

在巫溪出水稻的地區,每年插秧時節,為了讓秧苗盡快下田,左鄰右舍都來相互幫忙,今天給我栽,明天給你栽,主人家大辦酒席,予以招待,稱之為栽秧酒,年年如此,故成習俗。非正席吃的東西叫“接腰”食品。清晨大家在秧苗田裏扯秧苗,主人就挑著醪糟湯圓來到這裏給每個人過早。正式早餐後,即下田插秧,插秧約兩小時,主人又挑著鴨蛋、熱鹵葷菜和白酒來到田邊,大聲呼叫:“喝栽秧酒了!”將鹵好的臘豬肚、臘心肺、豬耳朵、幹豆腐、血豆腐大盤大盤地放到田坎上。主人拿出酒碗,斟滿後給栽秧者輪流傳喝。米花糖一人一塊,熟鹽鴨蛋一人一個,還有菜油炸的糯米葉子和米花子,一齊擱置田坎上,供栽秧人享用。酒後繼續下田栽秧。午餐十分豐富,滿盤盛席,臘豬腳、鹵菜、蒸菜、炒菜、回鍋肉等等,還有大壇白酒,任其享用。午飯後,小憩片刻又下田插秧。到了下午四時左右,主人又將白酒和下酒菜挑到田邊,直叫吃喝。晚飯又是同樣豐盛的酒席,白酒敞開喝,主人殷勤相勸,喝醉為快。一些家境好的主戶還要請左鄰右舍和親朋好友前來共飲栽秧酒。那段時間栽秧酒天天喝,家家喝,仿佛互助組,完成本地栽秧任務。

薅草鑼鼓

薅草鑼鼓,其實廣泛存在於渝東、鄂西一帶,巫溪處於核心區,相傳起源於唐朝時的燒山種火田,擊梆攆獸,又唱又打,它是集體勞動和田歌藝術的結合。在結群薅草等勞動時,由兩位歌師傅領唱或對唱曆史故事歌,調子固定,歌詞簡潔。如“你一歇來我一歇,張飛打馬接玄德,張飛接得玄德馬,自家迎接自家客”。一人按專門的鼓引子(譜子)擊鼓,一人應點敲鑼,鑼鼓間歇,歌聲即起,輪流對唱,整日不歇。有時也唱“揚歌”,即山歌高調,包括穿號子。歌師傅是當地才子,隨口便答,出口成章,能緊跟形勢,理論聯係實際,通過唱詞鞭撻醜惡,歌頌真、善、美。鑼鼓節奏由慢到快,勞作節奏也隨之加快,最後出現勞動高潮。一天之內,形成三起三落,稱為“三潮”。特別是在歇息或收工之前,鑼鼓節奏越來越快,最後戛然而止,俗稱“放擂”。曆史上,巫溪農村搞集體勞動時,薅草鑼鼓最為興盛,起到了鼓足勞動勁頭的作用。此俗從20世紀80年代後逐漸淡化。

節令

巫溪人遵從農曆的一年二十四節氣,用於指導農耕生產。正月立春、雨水:春天到,雨水充沛,抓緊備耕。二月驚蟄:此時氣溫上升較快,蟄日晴,蟲害早,炒包穀花炸跳蚤;春分節到,播種瓜豆和玉米,育紅苕秧苗。三月清明、穀雨:清明時節雨紛紛,俗稱“清明明,穀雨淋”。四月立夏、小滿:播種大忙季節到來,渴望雨量充足,“立夏不下,犁頭高掛;小滿不滿,幹斷田坎”。五月芒種、夏至:此時正是搶種季節,俗語曰:“芒種忙忙種,遲種無收成。”夏至日照始短,氣溫逐漸上升。六月小暑、大暑:“小暑、大暑,穀穗亂出”,趕快準備收割。七月立秋、處暑:“立秋一日,水冷三分”,立秋日晴好收成。八月白露、秋風:莊稼“白露不低頭,割去喂老牛”,秋風起,北雁南飛,穀物誤季不飽米。九月寒露、霜降:穀物進倉,豌豆、麥子、胡豆種上坡。十月立冬、小雪:“立冬日晴無爛路,小雪下雪兆豐年。”冬月大雪、冬至:“大雪嚴寒,備好畜欄”;冬至日照始長,氣溫回暖。臘月小寒、大寒:農閑季節,一切隨意,“小寒大寒,掃墓祭魂,百無禁忌,神仙不管”。

巫溪人通過長期觀察總結,形成農諺,如下:

一九二九,懷中插手;三九四九,凍死豬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單。

正月雷打雪,二月雨不歇,三月無秧水,四月秧長節。

頭九一窖雪,九九像六月。

六月打連陰,遍地出黃金。

六月初一打一溜,溜溜滾滾到立秋。

節日

春節臘月三十團年,家家戶戶貼春聯,打掃衛生。一家人聚餐,好吃的好喝的全上,人人吃喝盡興。除夕夜,張燈結彩,燃放鞭炮,給小孩壓歲錢,給死去的老輩子燒紙錢,送灶神上天等。火塘裏加柴燃起大火,鄰居在一起開展娛樂活動以守歲,時間越久越好,有的通宵達旦。正月初一到初三不掃地、不潑水,意為財氣不外流。舊時初一早餐必吃湯圓,人們不出門,用豬頭敬山神、土地,並去祖宗墳頭拜年,燃放鞭炮。初二才開始相互串門、拜年,尤其是要拜丈人。初三以後,各鄉場村落,玩燈籠舞獅,挨家挨戶拜年,恭賀新禧,一直活動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年期間忌諱說不吉利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