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具岩棺內均為一男一女兩具屍骨。18號棺內男性14—15歲,女性10歲左右,係兩次葬;1號棺內,男性26—28歲,女性40歲左右,屍骨完整,為仰身直肢葬。1號棺內還有數層絲麻製品和寬0.4厘米篾片編織的人字形墊屍竹席,均已腐爛,隻剩殘片。底層為由12塊寬2.5—3厘米木片框成的墊屍架。
18號棺內有青銅帶鉤兩件(製作粗糙),青銅鐲1隻;1號棺內有青銅劍一把,劍上有巴蜀圖語和具有楚式劍活動格特征,劍鞘殘存;骨雕飾品1件,圓拱門形,上有魚形點線紋圖案。
經專家鑒定,18號棺大致葬於西漢晚期;一號棺其年代早到戰國晚期,下限不得晚於西漢初年。其族屬:18號為濮人所葬;1號棺為儴、延民族所葬。
岩墓
據考,巫溪岩墓多為東漢、六朝時在四川境內最為流行的漢人墓葬。
縣境現存古岩墓計37座,均為空室。原沈家鄉紅火村有單室、甬道組成的岩墓7座;原中壩鄉中壩村有單室岩墓15座;原高竹鄉老岩埡絕壁上有人工開鑿墓穴的岩墓7座,其中M1和M3、M5和M6墓室相通。在土城鄉坪陽村棺木岩有岩墓7座,其中1—4號墓為人工開鑿,單室墓穴,5—7號墓由甬道、墓室構成。縣城北門溝有岩墓1座,其構成具有代表性,此墓位於大寧河右岸絕壁上,高出河麵3米,為單室弧頂,墓室長2.6米、高1.3米,墓室門框高2.22米、寬1.05米、厚0.53米,坐向朝南。
土坑墓
林氏族墓群位於中崗鄉龍池村東20米,分布在長20米、寬100米的斜坡上,左為農家,右為一常年流水溝,後為樹林。墓群有墓96座,均為長方形封土堆。墓向西南,其中有墓碑35座,最早年限是M16號,為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所建。該墓用條石砌成,長5.2米、寬4.2米。碑為石質仿木重簷易歇山式,兩柱一間,通高2.4米,麵闊1.8米,碑簷上均刻有精美花紡。此清代土坑墓群,已上《中國文物普查登記表》和《中國文物分布圖》。
地質勘測隊員之墓位於紅池壩森林管理局對麵機房東50米處的山麓。封土堆現已被泥土掩平,僅剩兩塊並列碑麵,保存原貌,墓向東北。
其碑一載:“該同誌係四川省興文縣人,生於1939年12月9日,為了祖國的煤炭勘探事業,於一九六一年五月奔赴四川,同年十月廿七日,因迷路、嚴寒、風雪、饑餓於幹河溝壯烈犧牲。”正中楷書“張德興同誌之墓”,落款為“四川省煤炭工業廳地質勘測隊,一九六一年十二月立”。
其碑二為劉永屬之墓。劉生於1939年7月28日,四川平昌縣人。與張德興一同遇難。碑載內容和落款與“碑一”同。
兩塊石碑形製相同,均為長方形,長64厘米,寬48厘米。
甕棺
白衣庵(古庵名)甕棺位於今縣城火柴廠機電房處。1958年修建縣罐頭廠挖基腳時發現。墓身上下為兩口陶缸扣合而成,被泥覆蓋。缸內有一長50厘米、寬33厘米、厚6厘米的石碑和玉珠等。碑麵上刻有顏體字“××道士之墓”,落款為“大明萬曆××年×月×日”字跡(“××”符號為回憶不清之字)。
碑刻
蘇慶墓誌
墓誌石長75厘米、寬56厘米,上端頭寬22厘米,高17厘米,下端榫頭線長7厘米,四周刻卷雲紋飾。1986年2月28日,在縣城西麟坡祝明朱屋後挖屋基時發現。
蘇慶,大寧人,北宋明道間為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監祭酒兼監察禦史雲騎尉教練使,“有輔國之名”。今碑存縣文管所。
王文義感泉碑
清宣統年間立。碑文曰:“邑宋孝子王文義廬墓感泉處。”係隸書大字,為縣人李麟仕書寫。1984年,縣人民政府修建辦公大樓挖屋基時出土。碑高2.5米,寬1米。現存人民政府內。明《一統誌》載:“王文義,大寧人,景德中,母疾篤,醫藥百端,疾愈。及母卒,廬墓。墳去水遠,無以滌祭器,後廬側忽湧甘泉,人以為孝心所感。”《大寧縣誌》載:“所謂孝感泉即今女兒井。”今城廂鎮西門居委會有女兒井,終年泉水不斷,供四鄰食用。相傳,孝感泉又名“與兒井”,久之,諧音為“女兒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