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巫溪縣古遺址、遺跡、文物(2)(2 / 3)

羊喬壩消水洞碑刻

在原得勝鄉龍坪村龍王廟側,有殘碑3塊,碑文均已殘缺。

殘碑一:“羊喬裏龍王廟,原係古刹,自梁皇建遺來,維新神像……萬民樂業。”“嘉慶元年,賊匪擾亂,廟宇神像俱以(已)頹敗,連年以遭水旱。今大寧縣正堂郭、邊二主,恭皇功水歸其壑”。“重修整廟宇”。

殘碑二:“羊喬四周皆山,盤旋萬壑,無川貫注,水之為害,曆年以久。”“光緒初年,餘、高勘明龍王廟側有古洞”。“掘去淤泥碎石,進洞疏鑿”。

殘碑三:“餘卸職,高繼任。”“置田業,以歲出課息支發歲修。”

碑記確證光緒《大寧縣誌》所載疏浚羊喬壩消水洞的史實。

窖藏

南門灣鐵錢窖藏

1985年5月,在南門灣縣醫院門診部後,發現一鐵錢窖藏,約藏鐵錢25公斤。1988年10月,在此相距50公尺的居民家又出土50餘公斤窖藏鐵錢。經揀選,可辨認的有淳熙、紹熙、慶元(背麵有“同一”、“同二”、“同三”、“同四”、“同五”、“同六”字樣)、嘉泰、開禧(背麵有“淳元”、“淳二……淳七”字樣)、嘉定、紹定等18種。其時期,最早為南宋孝宗淳熙年間(1174—1189年),最晚為南宋理宗紹定年間(1228—1233年)。

麻柳灣銅錢窖藏

1988年3月7日,古路鎮麻柳村張德倫,造屋挖基時發現一銅線窖藏,縣文管所派員赴現場,收藏銅錢107公斤,近3萬枚。經揀選,有11個品種。其中西漢半兩、西漢五銖、新莽貨泉、東漢剪邊五鐵、唐開元(背麵有雙月開元、單月開元、借範合背開元,以及各類月紋、星號等,又有“洪”、“潤”、“洛”字樣)、乾元通寶。其時代最早的為西漢半兩,最晚的為唐乾元通寶。其數量以開元通寶和乾元通寶最多,約占80%。

據史料考證,唐代開元通寶背麵有“洪”字者,即為江西洪州鑄;有“洛”字者,即為河南洛陽鑄;有“潤”字者即為江蘇潤州(今江蘇鎮江)鑄。這是唐武宗時各方節度使鑄錢,於錢背銘以州名。推知此窖藏時間,上限應為唐肅宗乾元(758—760年)之後,下限應在五代十國(907—960年)之前。

館藏文物

石器

縣館藏石器有石磭2柄。其一,1987年6月發現於高竹鄉龍壇村唐家屋後。長8.5厘米,口寬4.1厘米,柄尾寬3厘米。其二,1987年8月發現於蘭英鄉板壁村石場灣。磭長8.2厘米,口寬3.4厘米,柄尾寬2.9厘米。二柄石均為青石,色澤暗綠,質細,尾部都有一小塊缺口。鑒定為新石器時代器物。

青銅器

巴蜀柳葉劍屬柳葉形扁莖式,沿鍔成圓鋒銳角,中央有脊,無劍格,臘和莖沒有明顯的分界,莖扁有兩穿,兩側有血槽。1987年4月出土於大同鄉四坪村。鑒定為春秋晚期器物。

戰國巴楚劍劍長45厘米,劍尖轉折,劍身成構葉形,劍柄上有兩穿,臘與莖間有一活動格,臘上有典型巴蜀圖語手心紋等。鋒具楚式特征,身、柄和所飾巴蜀圖語具巴蜀劍特征。1988年10月發現於縣城南門1號岩棺內,為戰國晚期器物。

編鍾青銅質,較完整,屬長腔長紐手式。鍾體狹而長,體麵有48枚銅鼓,鼓上無紋飾。鍾長58厘米,最大寬度32厘米,最大腹徑30厘米,腹深38厘米,實重10.5公斤。1986年10月於建樓鄉紅花村出土。鑒定為戰國晚期器物。

銅銑通高17厘米,口徑33厘米,盤口內斂;鼓腹,最大徑30.5厘米,腹深13.5厘米,腹外部有獸首紋雙耳;平底,底部直徑19厘米,底部內有陽刻雙魚紋飾,底中有“宜虎王”銘文。1976年出土於勝利公社柏楊大隊。鑒定為漢代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