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巫溪縣古遺址、遺跡、文物(1)(1 / 3)

巫溪開發甚早,文物古跡眾多。先秦岩棺,古樸奧秘,遐邇馳名;不少寺廟道觀,曆史悠久,引人入勝。由於各種原因,不少文物古跡遭到人為破壞,損失嚴重。1987年地麵文物普查後,縣人民政府建立了文物管理所,負責文物保護和管理工作。

古遺址

大寧監遺址

《讀史方輿紀要》大寧縣下注:“大寧城,縣北八裏,宋鹽監初置於此。”光緒《大寧縣誌》注:監址在“今門洞地”,即今原前河鄉政府處。

實地考證,治地表麵(沿河一帶)曾有較多作為牆基的條形燧石。1958年初,縣人民銀行在此運走部分條石修建金庫。當地居民蹇氏房屋基腳亦係此石。監址現全被泥土覆蓋。

龍君廟遺址

《大寧縣誌》載:“龍君廟,舊《誌》:創自漢代。相傳獵者見白鹿而逐之,遂得鹽泉,始廟祀焉。前明末年,建牌坊,增舊製,創閣於前,為寧廠遊覽之勝。相沿至今,屢加修葺。道光二十四年重建樂樓,同治八年被水衝毀。”光緒十一年(1885年)後修複。1958年折毀,其磚塊用築高爐,木料煉鋼鐵,廟址改建鹽工宿舍。

龍君廟遺址位於寶源山麓,今寧廠鎮張家澗居委會所在地,與原寶源寺相連。原廟為並列正殿5間,中為龍君殿,左一為觀音殿,塑有普陀二十四諸天和泥塑《西遊記》戲文浮雕,下塑十八羅漢;左二為火神殿,火神三頭六臂;右一為文昌殿;右二為山神殿,山神七手八腳。中殿門外上方為青花碎瓷組合的“龍君廟”3個大字。殿兩端各一樓房:左為酒樓,上書“觀今”,右為戲樓,書有“鑒古”。樓內設置典型,書案桌椅設備,字畫點綴其間。戲樓後院,鹽泉洞口,泥塑“逐鹿得泉”形狀,即白鹿在洞口張皇欲逃,回頭驚看,獵犬騰空追逐,獵人手挽火繩,持槍欲射,彼此相距咫尺。側為龍池分水孔。龍池石崖上,有嘉靖乙卯年鐫刻“白鹿鹽泉”大字。右邊石上刻“黃金玉洞”,左邊石上刻“寶源天產”,為崇禎甲關中張惟任題。

雲台觀遺址

位於大寧河妙峽左岸主峰之巔,海拔1212米。地屬通城鎮雲台村。相傳明代修建,與湖北武當觀廟並列。《大寧縣誌》載:雲台觀,建年無考,重建於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民國時期多次維修。觀之四周,古木蒼天,院內建築金碧輝煌,畫廊雕簷,造型別致;奇花異草,四時飄香。焚香觀光者,絡繹不絕。

山門上有“履險如夷”4個金色大字。門內左有2.5米直徑的大鼓橫臥,右有4.5米高的鐵鑄化錢爐聳立。觀有祖師殿、觀音殿、玉皇樓建築群。祖師殿供有祖師高大塑像,四周神罩三層,置有青花瓷缸和紅銅香爐,靈官菩薩手執鐵鞭,護守在旁。殿柱楹聯:“雲台遠樹山穎赴;風撼高岩寺欲飛。”正殿之上為玉皇樓,樓內塑有醉臥純陽,樓頂為琉璃瓦亭,有八角飛簷,角係銅鈴,風吹鈴鳴。

相去丈餘,另一孤峰之巔,一石橋飛跨,寬3尺,長丈餘。峰巔建有觀音殿。殿中正坐千手觀音,四壁為仙山瓊閣壁畫。殿外山岩處,置有石雕龍頭香案。龍頭上有香爐照,龍頭內設機關,插香時腳踩龍頭,活塞張開,龍頭搖動。下臨深溪,甚為驚險。

雲台觀毀於1967年,僅存飛橋、龍頭。2004年縣人民政府恢複重建雲台觀,與佛教融合,命名為雲台寺。2008年動工修建了從大寧河岸邊至雲台寺的登山梯道,號稱“萬步雲梯”,成為一道亮麗的旅遊風景。

劉氏莊園遺址

位於原高樓鄉蛟龍、象坪兩村境內,分布在萬春河南北兩岸;依山傍水,麵積約20餘畝。相傳始建時,因其規模宏大,被人上告修建皇城。經查隻3間大堂、48間廂房,屬排樓之閣,不屬皇城之式,未加追究。今北岸殘存長55米、厚1.5米、高4.3米的圍牆;南岸為莊園主體部分,尚存硬山式磚木結構房屋,麵闊3間長14米,進深2間長6.27米,素麵台基高0.3米。門楣上有“綠閣長春”楷書。與此相對的象坪村香源溪口,修築的防禦據點有頂、腰、底3寨。頂寨麵積240平方米;腰寨大門殘存,長6米、厚2米;底寨為600多平方米的平壩。條石梯道盤山而下,原有梯2500餘級,今存數十級;頂寨基石下約30米處有一石窟,洞內有井,滴水叮咚。人從洞口進入,斜上可到頂寨的另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