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內鍾乳林立,千姿百態,曆為旅遊勝地。清代邑貢生譚謙吉作《仙人古洞》均載《大寧縣誌》。
1967年,文化大革命破“四舊”,洞前寺廟,泥塑神像被毀。但如今仍為遊客慕名向往之地。
老鷹寨遺跡
位於尖山鎮川山村,海拔900米左右,地勢險峻。靠山岩有一裂縫長廊,曾居住三四十戶人家。入口處為“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隘口。
裂縫長廊出口為首道山寨石門,門為條石砌成。門左上方有高2丈餘碉堡,今斷牆殘壁。寨門石壁刻有題詞,大意為:嘉慶年間白蓮教義軍卜年祖曾據寨智退清軍烏黑;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有建修師餘仲青補修。老鷹寨過去很有名,《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有載,今人跡罕至。
女兒寨遺跡
位於寧廠古鎮南半山腰。相傳為清初農民起義軍賀珍率部據險固守、堅持抗清所建。寨為石木結構,依山而建,底層圍牆設有炮台,中層為坡地,頂層為營所住地。有房3間,約80平方米,門窗均毀,僅殘留片石牆體。
桃花寨遺跡
位於寧廠古鎮西側,仙人洞東側的另一孤峰巔,傳為賀珍抗清據點。寨為石木結構,麵積約60平方米,門窗俱毀,片石牆體猶存。清人沈培詩雲:“煙雲慣作畫圖鋪,遙襯峰頭寨影孤。古嶂千尋山勢陡,寒江一派水聲住。英雄割據原非計,父老傳聞半已誣。隻益斜陽無限憾,滿林蕭瑟付啼烏。”
張獻忠詩刻
1990年4月,縣文管局據村民報告,遂去徐家鎮肖家坡村龍洞內查勘驗證石壁上的張獻忠詩刻。詩曰:“此洞神秘天下無,風光絕密最突出;千窿萬穴知多少,勝過天門八陣圖。”落款為“張獻忠明崇禎八年”。詩為直排豎寫,每句分兩行,頭行4字,二行3字,無標點。字距5厘米,行距7厘米。全詩麵積長133厘米,最低處距地麵155厘米。字體為隸書,陰刻。
風洞土寺題記
位於大寧河上遊寧廠鎮雙溪村風洞寺底部岩壁上,常年有半部浸泡於河水中。題刻外框為歇山式單桅,通高1.5米,寬1.65米。其內容為記載修鑿此岩道事項和捐資者姓名及金額,刻於清道光二年(1822年)。
紅軍標語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冬,賀龍率領的紅三軍從鄂西入川,經巫溪、巫山南下,宿營原紅路鄉大興村農民張道倫家時,在其牆壁上留下兩幅標語,一幅為:“分配土豪的糧食衣服給窮人!”另一幅為:“紅軍為窮人得到土地糧食和平而戰!”署名:“紅三軍政治部”。標語似用“鍋煙墨”書寫,行楷字體。一幅為豎排豎寫,字大約10—12公分;一幅為橫排豎寫,字大約30公分,今字跡已殘。
墓葬
岩棺
巫溪岩棺葬或打樁架棺,或鑿穴置棺,或利用天然洞穴和天然岩礅擱棺。據不完全統計,全縣現存岩棺43具,岩棺穴274處,大多分布在大寧河沿岸的懸崖峭壁上。其中縣城至荊竹峽段有岩棺36具。荊竹峽岩棺群24具,是原四川岩棺時代最久、保存數量較多的地區之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經有關部門批準,先後對荊竹峽18號棺(1980年8月)和南門灣1號棺(1988年10月)進行發掘清理。18號棺位於大寧河上遊支流東溪河西岸,距縣城21公裏,擱置於天然岩礅上;1號棺位於大寧河西岸,在縣城南門灣,葬於峭壁上人工開鑿的崖穴中。
兩具岩棺形製基本相同,均為整段楠木挖成,呈不規則長方體,底蓋子母榫相扣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