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園內的蛟龍山腰有劉明楚墓。光緒六年(1880年),知縣郭南英為其題寫墓聯。
棧道遺跡
古棧道遺留的石孔,分布於大寧河右岸沿岸絕壁上。此棧道以寧廠古鎮為中心,分為南下段和北上段。
南下段從寧廠古鎮起,沿大寧河右岸南下,至巫山羅門峽口,全程舊稱270裏,岩壁上現存棧道架木石孔6800餘個。《輿地廣記·圖經》載:“漢永平七年,嚐引此泉於巫山,以鐵牢盆盛之,水化為血,卒罷其役。”光緒《巫山縣誌·古跡》載:“石孔,沿寧河山峽俱有。唐劉晏所鑿,以引鹽泉。”是則南段棧道屬漢唐時置筧引鹵所用。實地考察,石孔排列呈傾斜水平線,符合置引鹵要求。
北上段棧道從寧廠古鎮沿大寧河上遊西溪河及主要支流東溪河北上,至湖北竹溪縣羊角洞、陝西鎮坪縣大河鄉豬洞和小榆河,四川河口縣東安鄉亢河一帶,在一些絕壁險岩處,鑿有大小不等的建棧石孔,棧道連接山路,縱橫交錯,不下千裏,形成一個龐大的棧道網。北段棧道創於何時,不見記載。《古代的巴蜀》稱:“古棧最早見於秦漢時期。”識者多稱是最早通往湖北、陝西鄰近縣的鹽大道。千百年來,棧道逐步為環山道和鑿岩辟道取代。至20世紀50年代末,從高竹坪到湯家壩,穿黑水河,其間猶有斷續棧道通行,直到60年代初,才被洪水衝毀。
鹽鹵分孔遺跡
遺跡位於今寧廠古鎮張寧澗居委會所在地,後溪河北岩,原龍君廟前。
清光緒《大寧縣誌·秩官·政績》載:宋淳化中,雷說知大寧監事。“初,鹽場人戶就井吸泉,強弱相淩,多抵於訟。說乃於穴旁鑿石為池以瀦之。外設橫板,穿三十竅,承以竹管,分泉接引,謂之筧簡。蓋泉初出,暴不可逷。如此則水勢無奔衝不平之患,民訟亦息。今增至六十八眼,永為定則。”
現今池廢,泥沙淤填。池頂為木板所蓋,上為一居民住房。鐵質橫板漸剝蝕,鹵孔保存完好。
大寧古城牆遺跡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至二十三年,大寧災荒嚴重,百姓流離。知縣熊登第(芙菁)以工代賑,組織饑民沿河岸由縣城北門至東門、南門,修建條石城牆長280餘丈、高1.8丈,並作護城河堤。至今北門至東門、南門一帶城牆,大部分保持原狀。由於河床增高,最高處與城牆頭麵相平。北門拱洞為建房填石封閉。該城牆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鳳凰廊橋遺跡
在鳳凰鎮下街,橫跨小溪河,與萬溪公路相連。此橋為石礅木梁木廊結構,青磚蓋脊,橋身南北向,長24米、寬1.7米、廊高3.4米,橋下有兩個條狀六邊形橋墩,高3.5米,條石砌成,其迎水麵呈刀棱形。
該橋建年無考,《大寧縣誌》載:“道光十二年,洪水衝毀,十五年重修。”後又經同治年間、民國年間和20世紀80年代初數次維修。橋廊外觀改變,橋脊為鳳息龍飛之貌。其石雕磚塑,均毀於“文化大革命”期間。
民俗專業工作者認為:“鳳凰橋保持了傣族風雨橋之特色。”
仙人洞遺跡
仙人洞位於寧廠鎮西,在今天星鄉二仙山半山中。
清光緒《大寧縣誌》載:“天仙洞府”鐫仙人洞口石岩上。相傳明代狀元羅洪先於此仙去,留詩於石壁,有“一家飽暖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冤”之句;又雲:“有人問我紅塵事,雲在青山月在天。”
《蜀中名勝記》載:“二仙山去鹽場二裏,一名王子洞。相傳昔有王子采樵,見二人圍棋於此,局未終而斧柯爛,其人仰望留題而雲。詩曰:‘仙人洞裏無春秋,白雲深處心悠悠。爛柯樵子半途客,安得乘風駕玉虯。千年勝事今朝說,一一重重心練結。從來流水與高山,更有清風共明月。’王子後不知所終。”從此,此山稱為二仙山,此洞為仙人洞。唐代詩人劉禹錫謫貶巴楚之苦,有“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