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的護理方法雖然有很多,但護理也要“個性化”,同時,需要注意的問題也是多方麵的,不僅在飲食和運動上,在心理上也應注意調節。
清靜恬淡
曆代醫家把精神調養作為養生的根本,防病治病的良藥,《素問》中說:“精神內奇,病安從來?”說明“養生貴乎養神”,不懂得養神之重要,單靠飲食營養、藥物滋補,是很難達到控製血壓的目的的。
由於人的精神活動是在“心神”的主導作用下,髒腑功能活動與外界環境相適應的綜合反應,所以精神調攝必然涉及多方麵的問題。調神之法概括起來可有:清靜養神、開朗樂觀、調暢情誌、心理平衡等方麵。
清靜,是指精神情誌保持淡泊寧靜的狀態。因神氣清淨而無雜念,可達真氣內存,心神平安的目的。此處之“清靜”是指思想清靜,即心神之靜。心神不用不動固然屬靜,但動而不妄動,用之不過,專而不亂,同樣屬於“靜”。我們提倡的思想清靜主要是思想專一,排除雜念,不見異思遷,想入非非,而是要思想安定,專心致誌地從事各項工作、學習。
調攝精神,首在靜養。這種思想源於老莊道家學說,後世在內容和方法上不斷有所補充和發展。養生家認為,靜養之要在於養心,道、儒、佛、醫都有此主張。“儒曰正心,佛曰明心,道曰煉心,皆要參修心學一事”,“萬法唯心,人道唯心。心為人之主宰,亦為精氣神之主宰。煉精煉氣煉神,均須先自煉心始”。心靜則神清,心定則神凝,“故養生莫要於養心”。
《黃帝內經》從醫學角度提出了“恬淡虛無”的養生防病思想。《素問》中說:“清靜則向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這裏從內外兩個方麵揭示了調攝的重要原則。對外,順應自然變化和避免邪氣的侵襲;對內,謹守虛無,心神寧靜,這樣外禦內守,真氣從之,邪不能害。可見,“恬淡虛無”之要旨是保持靜養,思想清靜,暢達情誌,使精氣神內守而不散失,保持人體形神合一的生理狀態,有利於防治高血壓,促進健康。
社會調查發現,凡經過重大精神挫折、思想打擊之後,又未得到良好的精神調攝,高血壓等多種疾病的發病率都有明顯增加。
開朗樂觀
性格開朗、精神樂觀是健身的要素、長壽的法寶,這是人所共知的常理。性格開朗是胸懷寬廣、氣量豁達所反映出來的一種心理狀態。性格雖然與人的基因和遺傳因素直接相關,但隨著環境和時間的變化,是可以改變的。
人們都有一個使自己的性格適應於自然、社會和自身健康的改造任務。孔子在《論語》中說:“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可見,樂觀的情緒是調養精神、舒暢情誌、保健抗老的最好的精神營養,精神樂觀可使氣血和暢、生機旺盛從而身心健康。正如《素問》中說的那樣:“喜則氣和誌達,營衛通利。”
要想永遠保持樂觀的情緒,首先要培養開朗的性格,因為樂觀的情緒與開朗的性格是密切相關的。心胸寬廣,精神才能愉快。
其次,對於名利和享受,要培養“知足常樂”的思想,要體會“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道理,這樣可以感到生活和心理上的滿足。
再次,培養幽默風趣感,幽默的直接效果是產生笑意。現代科學研究已證明,笑是一種獨特的運動方式,它可以調節人體的心理活動,促進生理功能,改善生活環境,使人養成無憂無慮、開朗樂觀的性格,讓生命充滿青春的活力。
保持心理平衡
當代社會的特點之一是競爭。長期處在高節奏的競爭環境中,容易產生焦慮、心力疲勞、神經質等心理現象,處理不好就會影響心理健康。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保證健康的體魄,就必須培養在競爭中保持心理平衡的能力。培養競爭的意識和心理素質,克服自卑感,消除嫉妒心。
其實,對高血壓的調養(非藥物治療)最根本的就是心理平衡;心理一平衡生理就平衡,生理一平衡,身體的代謝機能、修複機能、康複機能,都會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問題是心態平衡要做到是很不容易的。
簡單來說,心理平衡就是“一麵鏡子”和“三個三”。
哲學家講過生活像一麵鏡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什麼叫幸福?幸福沒有標準,幸福就是個人的感受。你認為幸福就幸福,認為痛苦就痛苦;因此,有些人經常用正麵的、積極的、樂觀的心態看世界。而有些人整天就是以悲觀的、消極的心態看世界,永遠是生氣。另外,同樣一件事看的角度不同,觀點不同,得出的結果也會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