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高血壓家族史。許多臨床調查資料表明,高血壓病具有明顯的遺傳特征,父母患有高血壓病,其子女也是高血壓病的高發人群。
世界衛生組織的一項調查發現,父母均有高血壓的子女其高血壓發生率為45%,父母僅一人有高血壓的子女其高血壓的發生率為28%,而父母均無高血壓的子女其高血壓發生率為3%。
這一方麵說明父母患有高血壓病,其子女患高血壓的幾率比普通人要高,另一方麵也說明,父母患有高血壓病,其子女並非百分之百都會患高血壓病。
有學者認為,遺傳性高血壓患者有兩種類型的遺傳基因:一是具有高血壓病主基因,這些人隨著年齡增長或遲或早會發生高血壓;二是具有高血壓副基因,這些人如果避免不良生活方式或生活習慣等外因的參與,則不會發生高血壓。
②身體肥胖超重。肥胖者患高血壓病的幾率比較高,有關資料顯示,25歲至40歲人群,正常體重下患病率為11.3%,而肥胖者患病率達到44.5%;40歲至60歲年齡段,正常體重患病率為29.1%,而肥胖者則高達54.1%:60歲以上年齡段,正常體重的人患病率為54.2%,而肥胖者則高達72.1%。我國的人群研究結果無論從單因素或多因素分析,均證明體重指數偏高,而這是血壓升高的獨立危險因素。
③口味過重,攝入食鹽較多。攝入食鹽較多者是一個突出人群,尤其是在我國北方,這類人患高血壓病的幾率較高。這是因為高鈉可使血壓升高,低鈉有助於降低血壓,而高鈣和高鉀飲食可降低高血壓的發病率。
臨床觀察發現,患者在嚴格限製攝鹽後,血壓有所下降。大量飲酒、膳食中過多的飽和脂肪酸或不飽和脂肪酸與脂肪酸比值過低,也會導致血壓升高。
④長期大量吸煙。吸煙可加速動脈粥樣硬化,心跳加快,收縮壓和舒張壓升高。吸煙者易患惡性高血壓,且易死於蛛網膜下腔出血,而且尼古丁會影響降壓藥的療效,所以,在防治高血壓的過程中,應大力宣傳戒煙。
⑤生活不規律,精神緊張和心理壓力大。調查發現,長期生活不規律,精神壓力過大者患高血壓病的較多。從事精神緊張度高的職業者,例如駕駛員、證券經紀人、售票員、會計、醫生、公司職員以及新聞工作者等人群,這些人生活很不規律,精神經常處於高度緊張狀態,心理壓力較大,加上缺少體力活動和鍛煉,其發病率比正常人群要高。
從高血壓致病因素分析可以看出,高血壓是一種生活方式病,除遺傳因素外,其他因素均為可以控製和改變的後天因素,因此,高血壓病是可以預防的,即便是已經患了高血壓病,隻要能引起高度重視,采取積極的態度,正確防治,也可以減少高血壓引起的並發症,將其危害降到最低限度。而一旦出現高血壓,健康隨時都會出現狀況,目前對待高血壓最好的辦法就是以控製血壓為主,同時做好日常調養工作,特別是需要患者改掉以往的不良習慣,為了健康,患者需要長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①思想重視,堅持服藥。輕度高血壓早期主要從改善生活方式入手,消除高危因素。如果3個月後血壓仍控製不好,則要根據患者個體情況,在醫生指導下選擇藥物治療。
高血壓患者需要終生用藥,切忌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血壓高了就用藥,血壓正常了就停藥,這樣極容易引起血壓反彈。研究證實,血壓經常波動對人體危害甚至比輕、中度高血壓的危害還要大。
②控製情緒,心態平和。現代醫學研究證明,一切憂患、悲傷、煩惱、焦急等不良刺激及精神緊張和疲勞,均可使交感神經興奮,血管中兒茶酚胺等血管活性物質增加,從而引起全身血管收縮,心跳加快,血壓升高,甚至引起腦出血。
因此,高血壓患者應注意控製情緒,做到性情開朗,情緒穩定,心態平和,避免大喜與盛怒,盡量減少或消除引起血壓波動的因素,如焦慮,生氣等。
③生活規律,勞逸結合。長期無規律的生活和過度疲勞,可誘發或加重高血壓、冠心病等疾病,尤其是年輕白領人群,決不可自恃年輕體壯而過度透支健康。要科學安排工作和生活,做到勞逸結合,保證睡眠,避免長時間坐在寫字樓、電腦前和車裏,應盡可能多參加一些社會活動和體育運動,這樣不但有利於高血壓的治療,而且可以使精神生活更充實。
④合理膳食,限製攝鹽。中國人的飲食以穀類為主,比西方飲食習慣好,這對減少高血壓、冠心病發病有一定好處。高血壓患者飲食應限製脂肪,少吃肥肉、動物內髒、油炸食品、糕點、甜食,多進食蔬菜、水果、魚、蘑菇、低脂奶製品等。要限製鹽的攝入,高血壓患者每天攝入的鹽量應少於5克(約小湯匙半匙/天)。還要戒煙限酒,切忌貪杯暴飲。過量飲酒尤其飲烈性酒,會使血壓升高。特別是老年人,肝髒解毒能力較差,飲酒過量極易引起肝硬化及心肌疾患、胃黏膜萎縮和出血等。
⑤防寒保暖,大便通暢。尤其是冬春季節,防止寒冷刺激,外出時要注意保暖。平時注意保持大便通暢,夜間不宜到室外上廁所和久蹲用力大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