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步,點十宣。可以雙手十指尖相互對擊,也可將雙手拇指與其餘四指互相依次對搓。這種方法能調理頭部不適、發熱、咽喉腫痛等不適。
第八步,拔頸椎。用一手的食、中指回握形成鉗狀,牽引另一隻手拇指的頸椎反射區,進行提拉刮按,或者以一隻手的拇指自下而上刮按,可緩解頸部不適,對頸椎起著牽引保健作用。
2.合理運動,改善心力衰竭
當心髒再也無法有效泵血時就會導致心衰,此時可出現疲勞和體液瀦留。當然,無明確原因或是其他健康原因也會導致心衰。
對於活動困難的慢性心衰患者,傳統的觀念是盡量少運動。但是研究人員指出,最近十年來,人們已經認識到這樣隻能是加速身體素質惡化,加重心衰病情。在這之後,人們開始關注鍛煉對心衰患者康複的作用。
實驗中,研究人員將平均年齡為70歲或稍微年輕一些的73名慢性心衰患者分為兩組:鍛煉組和不活動的對照組,在實驗的前兩周,鍛煉組患者在醫院監督下進行蹬車鍛煉,每天6次,每次10分鍾,在接下來的6個月中,患者在家中每天鍛煉20分鍾。
研究顯示,6個月後,鍛煉組患者心衰病情改善,而非鍛煉組則出現病情惡化。通過鍛煉,體力活動對於他們不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了,而且他們的血液循環得到改善,心率降低,表明心髒泵血能力增強,完全可以滿足全身供血的需要。
那麼應怎樣進行合理運動,以改善心力衰竭呢?
①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動。心力衰竭患者在康複期應參與一些心髒能夠承受的、力所能及的活動,但切忌操之過急。
②從少量活動開始。心力衰竭患者康複期的運動和活動應從最小開始,慢慢增加,切忌過量。一開始應在家人或醫護人員的陪同和監護下做些室內活動。能耐受後再移至室外。散步的距離逐漸遞增。並適當做一些四肢及關節的活動,但活動時間不宜太長。
③進行脈搏的監測。測量運動前的脈搏,若每分鍾脈搏超過100次或少於60次,則不適合參加運動或活動。
④運動時間的選擇。一般情況下每天參加運動一次或兩次,一次20~30分鍾,宜在飯後2~3小時或飯前1小時進行。天氣炎熱時,可在早晨或晚間進行。冬天宜在有太陽時進行,總之,應選擇不太寒冷也不太熱的溫度運動。
⑤勿做爆發性的運動或活動,如:突然跳躍、轉體、提重物、抱小孩、啟酒瓶蓋、拋東西等。
⑥運動或活動時監測症狀。運動中若出現過度疲勞、胸悶、氣短、心前區疼痛、頭痛、惡心、麵色蒼白等症狀時,表示心髒無法承受此運動量,應立即停止,並要充分休息。注意觀察症狀是否緩解,若不能緩解則應進行治療。
⑦運動後的觀察。通過適量的運動或活動,患者心情舒暢,感到精力較前充沛。夜間睡眠好,無其他不適症狀,說明運動適度。若出現不適症狀或睡眠差,表示運動或活動量過大,要減少運動量或調整運動方式。
早期心衰時,休息是減少心髒負荷的主要方法,但不強調絕對臥床休息,患者可根據活動後的自覺症狀調整活動強度。重度心衰患者應注意預防絕對臥床的並發症,可在床邊小坐。
運動的原則是:不應進行費力的、競爭性的鍛煉項目,以及易疲勞的活動;病情穩定時,鼓勵進行不會誘發心衰症狀的活動。可每日多次步行,每次3~5分鍾,如活動會使血壓、心率輕度升高,停止活動後可很快恢複到原水平,即可維持原活動病情穩定,心功能較好者,可在專業人員監護下進行適當的有氧運動,如步行,每周3~5次,每次20~30分鍾。
有心力衰竭的高血壓患者,可以從事腹部肌肉運動。
比如,仰躺,將腳尖靠置於櫥櫃的抽屜或椅子上,然後進行仰臥起坐數次,借以強化腹部肌肉。
還可以加強腿部運動。確保每周要進行3~4次的增強心髒供血的有氧健身運動(例如:快走、跑步或騎車),每次30分鍾,可增強心肌功能。
研究結果證明,運動至少可以給心髒帶來以下好處:改善血液中膽固醇的水平;防止血液凝結;維持較低血壓並預防高血壓;保持健康的體重;有利於心髒病後的及早恢複。
3.合理運動,緩解冠心病
心血管病已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第一殺手”,美國國家健康統計中心公布的資料表明,心髒病占總死因的35%,其中冠心病死亡占24.1%,居前10位死因之首。而在北京,從50年代到現在,心血管病導致的死亡人數增長了近4倍,其中僅因心血管病死亡的人數就占總死亡的50%以上,是北京市的第一死亡原因。
冠心病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髒病的簡稱。冠狀動脈的主要職能就是供應心髒自身血液,當它發生嚴重粥樣硬化或痙攣時,就易使冠狀動脈狹窄或閉塞,導致心肌缺血缺氧或梗塞。
冠心病的主要臨床表現是由於心肌缺血、缺氧而導致的心絞痛、心律失常,嚴重者可發生心肌梗死,使心肌大麵積壞死,危及生命。
對冠心病患者來說,進行適度的活動是有益的。所謂“適度”運動,是指運動的強度不會引起胸悶、胸痛、心慌、氣急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