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飲食篇(6)(1 / 2)

4.高血壓並發動脈粥樣硬化

高血壓並發動脈粥樣硬化是動脈硬化的一種,多由脂肪代謝紊亂、神經血管功能失調引起,常導致血栓形成、供血障礙等,也叫粥樣硬化。

動脈硬化性疾病是發達國家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我國此病的患病率也有增加的趨勢。而飲食調養是預防動脈硬化的主要措施。

飲食原則

①攝入的熱量必須與消耗的能量相平衡。如果超重,就不僅要減少熱量攝入,還應該增強體力活動,加強能量消耗。

②降低膽固醇的攝入量。每日不超過三個蛋黃(包括其他食物),水生貝殼類(龍蝦、小蝦、牡蠣)每月最好僅吃2~3次,少吃肝、腎和其他內髒,因為內髒中含有大量的膽固醇和脂肪。

③少用或不用蛋黃醬拌色拉。最好用醋或醬油等,多用植物油烹飪,少用動物油和黃油烹調。

④不食或少食奶油、糖果或酸味飲料,少吃甜食,少吃精製糖,多吃標準粉,少吃精粉。這樣可以改善消化能力,降低熱量攝入,也可減少腸道對脂肪和膽固醇的吸收。

⑤多吃蔬菜、水果,以及粗糧等。黑麵包、糙米、蠶豆、豌豆、胡蘿卜、綠葉蔬菜和新鮮水果、桃子、梨、蘋果(最好帶皮)等,含有人體所需要的全部營養成分。並且,在不提高血液膽固醇的情況下,供給人所需要的全部熱量。

飲食宜忌

①宜多食用植物蛋白(如豆製品)及複合碳水化合物(如澱粉等),少吃單純碳水化合物(如果糖、蔗糖、蜜糖及乳糖等)。

②宜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因維生素C可減少膽固醇在血液和組織中的蓄積。

③宜多吃高纖維素的食物,因食物纖維不易被人體胃腸道所消化,攝入高纖維食物後可改善大便習慣,增加排便量,使糞便中膽固醇及時排出,從而起到降低血清膽固醇含量的作用。

④宜多吃些水產海味食物,如海帶、海蜇、淡菜、紫菜、海藻等,這些海產品都是優良蛋白質和不飽和脂肪酸,以及各種無機鹽的良好來源,在人體內具有阻礙膽固醇在腸道內吸收的作用。經常食用,可軟化血管。

⑤宜常吃牛奶和魚。牛奶中含有一種乳清酸物質,能抑製肝髒合成膽固醇,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而且牛奶營養豐富。而魚內含有的魚肝油具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

⑥宜吃植物油,如豆油、菜油、花生油、麻油等。

對於高血壓並發動脈粥樣硬化患者來說,還應著重控製食鹽的攝入量。

5.高血壓並發心肌梗死

重視心肌梗死的飲食療法是中醫康複的傳統,由於飲食不節,脾失健運,聚鬱化熱,阻滯經絡,蒙蔽清竅也會引起心肌梗死。所以心肌梗死恢複期應注意飲食,以防病情加重和複發。

陰虛者宜食甘涼食物,如綠豆、小米等;陽虛者宜食甘溫食物,如胡蘿卜等;肝腎不足,頭暈目眩者,宜多吃白菜、黃瓜等蔬菜;便秘者宜食高纖維素食物,如蔬菜、水果等;高脂血症者忌食動物內髒,應少吃花生等含油脂多,膽固醇高的食物;注意定時定量,少食多餐,不宜采用油炸、煎炒、燒烤烹調;忌肥甘甜膩、辛辣、過鹹的食物;戒煙酒。

同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要嚴格臥床,營養不宜過多。

飲食原則

①限製熱量攝入,以減輕心髒負擔。尤其是發病初期,應少食多餐,以流質為主,並避免過冷或過熱的膳食。

②飲食應平衡、清淡且富有營養,以改善機體,保護和維持心髒功能,促使病人早日康複。應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不飲濃茶、咖啡。避免進食大量脂肪,因為有可能因餐後血脂增高、血液黏度增加,導致血流緩慢、血小板聚集而引起血栓形成。

③注意鈉、鉀平衡,適當增加鎂的攝入,以防止或減輕並發症,尤其是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發生和發展。一般建議低鹽飲食,但若小便中鈉喪失過多,則不必過分限製鈉鹽。膳食中鈉、鉀、鎂的攝入,應根據病情隨時調整。

④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功能不全時,常有胃腸功能紊亂,飲食更應注意。發病開始的1~2天,僅給熱水果汁、米湯、蜂蜜水、藕粉等流質飲食,每日6~7次,每次100~150毫升。若患者心功能好轉,疼痛減輕後,可逐漸增加一些瘦肉、蒸雞蛋白、稀米粥等飲食。

隨著病情的恢複,病後6周可采用冠心病的飲食治療,但飲食仍需柔軟,易於消化。

有心肌梗死的病人,一般可選擇下述輔助食療方:

①黑木耳6克,用水泡發,加入菜肴或蒸食。可降血脂、抗血栓和抗血小板聚集。

②芹菜根5個,紅棗10個,水煎服,食棗飲湯,可起到降低血膽固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