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醫林改錯》(1 / 3)

創新逐瘀活血的養生之道

醫學實踐家王清任

王清任,字勳臣,公元1768年生於河北省玉田縣鴉鴻橋河東村,公元1831年去世。他是我國醫學史上富有創新精神的醫學實踐家,非常重視人體解剖學,親自觀察屍體結構,並繪圖以示;臨證亦頗有卓見,創造了不少補氣行氣、活血化瘀的方劑。

王清任前半生因為得罪當地權貴,不得不輾轉流離,在灤縣稻地鎮、東北奉天等地行醫,並享譽當地;30多歲時,他到北京設立醫館“知一堂”,成為了京師名醫。他醫病不為前人所困,用藥獨到,治愈了不少疑難病症患者。據載,有一人夜寢,須用物壓在胸上始能成眠;另一人仰臥就寢,隻要胸間稍蓋被便不能交睫,王清任則用一張藥方,治愈兩症。

王清任一生讀了大量醫書,曾說:“嚐閱古人髒腑論及所繪之圖,立言處處自相矛盾。”在臨床實踐中,就感到中醫解剖學知識不足,提出“夫業醫診病,當先明髒腑”的論點。王清任認為“著書不明髒腑,豈不是癡人說夢;治病不明髒腑,何異於盲子夜行。”從此,他衝破封建禮教束縛,進行了近30年的解剖學研究活動。

經過幾十年的鑽研,王任清在他逝世的前一年,著成了《醫林改錯》兩卷,刊行於世。書中訂正了古代解剖學中的許多訛謬,對人的大腦也有新的認識。正確地提出:“靈機、記性,不在心,在腦。”如果腦子出了毛病,就會引起耳聾、目暗、鼻塞甚至死亡。在臨床實踐方麵,書中對氣血理論也作了新的認識,認為“氣”和“血”是人體中的重要物質,並提出了“補氣活血”、“逐瘀活血”兩個治療方法,這就是活血化瘀的理論,迄今仍有實用價值。書中還創立了“血府逐瘀湯”等8個方劑,療效顯著。另外還創立和修改古方33個,總結出了氣虛症狀60種,血瘀症狀50種。書中的藥方治療範圍十分廣泛,“補陽還五湯”是治療冠心病、半身不遂的有效名方。我國醫學界至今仍沿用這些方劑,在治療腦膜炎後遺症、小兒傷寒瘟疫、吐瀉等症時取得了良好效果。

王清任治學態度十分嚴謹,重視實踐,實事求是。主張醫學家著書立說應建立在親治其症萬無一失的基礎之上。他反對因循守舊,勇於實踐革新,是一位名副其實的重視實踐的醫學家。

傳說故事——王任清與解剖

中國古代是一個封建禮教國家,《孝經》曾雲:“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在大眾的心目中,解剖人體是大逆不道,甚至醫界也以解剖人體為恥辱,致使解剖學在我國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停滯不前。在這種背景下,王清任衝破世俗觀念,親臨死人堆,獲取人體解剖學知識,因而有人譏諷他是“殺人場上學醫道”。但其勇於探索的精神著實令人敬佩。

他深知解剖學對診療的重要意義,因此十分重視人體解剖學。他發現前人關於人體解剖的記載不僅少,而且還有錯誤,於是決心探個究竟,為此作了許多實地觀察和記錄。當時醫生不僅沒有條件作屍體解剖,就是連實地觀察也十分困難。

為了學習解剖知識,王清任想了許多辦法。古代“義塚”由於缺乏管理,常有屍體外露者,王清任就以此為觀察對象。野外觀察,冬寒夏熱,屍臭難聞,非常艱苦。嘉慶二年,王清任至灤縣稻地鎮行醫時,適逢流行“溫疹痢症”,每日死小兒百餘,他冒染病之險,一連十多天,詳細對照研究了三十多具屍體內髒。他與古醫書所繪的“髒腑圖”相比較,發現古書中的記載多不相合。為了解除對古醫書中說的小兒“五髒六腑,成而未全”的懷疑,嘉慶四年六月,在奉天行醫時,他聞聽有一女犯將被判處剮刑(肢體割碎),他趕赴刑場,仔細觀察,發現成人與小兒的髒腑結構大致相同。

此外,王清任還作了一些動物解剖實驗來驗證所觀察到的人體解剖結構。王氏治學嚴謹,求真執著,為弄清人體“膈膜”,除了觀察之外,還親自去北京、奉天等地多次觀察屍體。並向當時領兵的官員求教,明確了橫膈膜是人體內髒上下的分界線。

經過四十二年的風雨寒暑,王清任終於將所了解到人體內髒解剖結構繪成了圖形,並載入他所撰寫的《醫林改錯》一書。

氣虛致血瘀,血瘀產病機

王清任認為氣與血皆為人體生命的源泉,但同時也是致病因素。不論外感內傷,對於人體的損傷,皆傷於氣血而非髒腑。氣有虛實:實為邪實,虛為正虛;血有虧瘀,虧為失血,瘀為阻滯。他認為瘀血是由於正氣虛,推動無力造成的,故血瘀證皆屬虛中夾實。故而他倡導“補氣活血”和“逐瘀活血”兩大法則,這就是他的著名的“瘀血說”。

對於治療疲血,王清任強調治瘀必求於氣,治瘀還須重補氣,治瘀更應辨病位。辨病位是王清任對解剖學的具體應用。他的“胸中血府血瘀”說,是建立在解剖學認識基礎上的,而由“胸中血瘀”進一步斷定人體其他一些尚未被他直接觀察到的部位亦有血瘀的結論。從這一結論可見他的臨床思維:血瘀是人體氣血周流全身這一生理過程出現異常時的病理狀態,可以發生於人體任一部位,正如他說:“無論何處,皆有氣血。氣有氣管,血有血管,氣無形不能結塊,結塊者必有形之血也。血受寒則凝結成塊,血受熱則煎熬成塊。”從認識“血府”入手,認為其形如池,“血府”會發生“血瘀”,那麼人身上的其他形如腔(腹腔)、竅(口、鼻、眼等)的地方均會發生血瘀。

他在長期臨床實踐中發現,許多久治不愈之疾,用活血化瘀法治療往往能獲奇效。關於“瘀血”的學說,存在兩方麵的評價。一方麵,在理論上,有人說他創立的瘀血學說補充了中醫病機學和方藥。但也有人認為他是在屍場對多具屍體進行了實地的考察和解剖而得出結論的,從研究方法上來講並不符合傳統的中醫認知法則,而且它所說的“瘀血”,實際上應該說是“死血”,失去了生命的人,身上的血液自然不會是流動的。而中醫理論中所講的“瘀血”,也並不都是肉眼可見的。但是在立法和用方上,大多數的醫家對其評價卻十分肯定。

王任清在瘀血證的治則治法上有了很大的創新,認識非常深刻,其間進行了更深透的分析,還留下了“膈下逐瘀湯”、“血府逐瘀湯”之類的優秀方劑。但在使用時必須辨證準確,才能使用這種方法,也不能僅限於氣血致病的學說,為醫者時時不可或忘辨證論治的原則,靈活機變,隨證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