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任,字勳臣,公元1768年生於河北省玉田縣鴉鴻橋河東村,公元1831年去世。王清任一生讀了大量醫書,曾說:“嚐閱古人髒腑論及所繪之圖,立言處處自相矛盾。”在臨床實踐中,就感到中醫解剖學知識不足,提出“夫業醫診病,當先明髒腑”的論點。王清任認為“著書不明髒腑,豈不是癡人說夢;治病不明髒腑,何異於盲子夜行。”從此,他衝破封建禮教束縛,進行了近30年的解剖學研究活動。
經過幾十年的鑽研,王任清在他逝世的前一年,著成了《醫林改錯》兩卷,刊行於世。書中訂正了古代解剖學中的許多訛謬,對人的大腦也有新的認識。正確地提出:“靈機、記性,不在心,在腦。”如果腦子出了毛病,就會引起耳聾、目暗、鼻塞甚至死亡。在臨床實踐方麵,書中對氣血理論也作了新的認識,認為“氣”和“血”是人體中的重要物質,並提出了“補氣活血”、“逐疲活血”兩個治療方法,這就是活血化疲的理論,迄今仍有實用價值。書中還創立了“血府逐疲湯”等8個方劑,療效顯著。另外還創立和修改古方33個,總結出了氣虛症狀60種,血痕症狀50種。書中的藥方治療範圍十分廣泛,“補陽還五湯”是治療冠心病、半身不遂的有效名方。我國醫學界至今仍沿用這些方劑,在治療腦膜炎後遺症、小兒傷寒瘟疫、吐瀉等症時取得了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