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家曹庭棟
曹庭棟,字楷人,號六圃,浙江嘉興人。生於康熙三十八年,卒於乾隆五十年,年八十七歲,是清初著名養生學家。
他生性恬淡,勤奮博學,少嗜學工詩,二十二歲時開始學畫蘭竹。作畫不拘於古法,善於用墨,色彩華鮮,豐神秀朗,超越尋常作家之上。人到中年後,便不再為世名所累,絕意進取,歸隱家園。
曹庭棟為人十分孝順,他在其所居住的地方累土為山,山上種植各種花草樹木,以侍奉母親遊賞,並將這座小山取名為慈山,自號慈山居士。在此繪畫、彈琴、賦詩,摹寫篆、隸,用來抒發自己的閑情逸致。就這樣一過就是三十幾年,他所坐的木榻穿而複補。
曹庭棟生性曠達,晚年種植梅花成林。他生平最愛賀鑄詩,曾認為《宋詩鈔》中詩詞漏略甚多,所以四處采補遺漏,著成《宋百家詩存》二十八卷;另外他還著有《產鶴亭詩集》七卷,《老老恒言》五卷,《易準》四卷,《婚禮通考》二十四卷,《孝經通釋》十卷,《逸語》十卷,及《琴學內篇》一卷,《外篇》一卷,均《清史列傳》並傳於世。
值得指出的是《老老恒言》一書,此書是曹庭棟75歲高齡時所著,因為書中講述的是老年人如何養生防病,所以又取名為《養生隨筆》。該書從老年人心理和生理特點出發,廣泛地闡述了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的養生方法,淺近易行,被後世奉為“健康之寶”,為老年養生做出了很大貢獻。
老年人的養生法則
曹庭棟的養生思想體現在其所著的《老老恒言》一書中。他認為養生首先要順應自然,這是養生的指導思想。就曹庭棟自己而言,他養生不求助於醫藥,不求助於引導,惟以順應自然為宗法,以求頤養天和,延年益壽。他主張在日常生活中要順應自己的習性,不可有半點勉強。並批判了古人所說的“努力加餐飯”,認為“老年人不減足矣,加則必擾胃氣,況努力定覺勉強,縱使一餐可加,後必不繼,奚益焉”。並指出:“食取稱意,衣取適體。”這就是養生的妙藥。
曹庭棟談養生另外還強調起居飲食。指出久坐則脈絡滯,閑居時在室內緩步盤旋數十周,可使筋骨活動,脈絡得以流通,又能增強足力,防止久坐傷肉的弊端。他在《老老恒言》中提到,凡步行,應當先起立,振衣定息,進行導引,徐徐行一度,然後從容展步,則氣血不惰,精力足力倍增。飯後食物停胃,必須緩行數百步,可以幫助消化。在行步時,不宜與人語,以防“氣遂斷續而失調”。行走時應且行且立,且立且行,保持閑暇自如的姿態。散步之遠近,須自揣足力,不宜勉強,隨其意之所便。散步回家以後,即應“就便榻眠”少頃,並進湯飲以和其氣。上述的方法,對老人都很適用。
曹庭棟在《老老恒言》中提到養生還需重視調理脾胃。他認為,調理脾胃對恢複元氣有很大的作用,書中講到“脾胃乃後天之本,老人更以調理脾胃為切要”。因為胃陽弱則百病生,脾陰足則萬病息,故而古人調理脾胃之法,注重飲食,“服食即當藥餌”。曹庭棟還將調理飲食與日常生活聯係起來。比如他主張在夏季,早晨起床後不要馬上進食,可先喝米湯以潤肺。在冬季早晨,起床時應當擁被披衣稍坐片刻,早餐前先熱飲如乳酪蓮子湯、棗湯之類以養脾,或飲少量黃酒來鼓舞胃氣。曹庭棟特別指出,在季節變換時,更應重視調理脾胃。夏至以後,秋分以前,需慎用瓜果生冷諸物,以免傷及脾胃。在平日進食時,老年人宜少食少飲,令脾易運磨,乃化精液。否則即便是補益力量很強的飲食,也會導致脾胃受傷。另外老人若患了小病,應當吃一些具有治病作用的食物,當然,這些食物也應少吃,使腹常空虛,則絡脈易於轉運,元氣漸複,微邪自退。
對於飲食調養,曹庭棟特別推崇老年人食粥。他指出,粥能益人,老年尤宜。每日空腹食淡粥一小盆,能夠生津快胃,所益非細。食粥對於老年人來說十分便利簡單,並且無病時可調養,有病時可療疾。《老老恒言》中提到,就調養來說,食粥時最好空腹,或者在晚餐時食用,食粥後無需加食其他食物,以防過飽。食粥時最好在粥溫熱時進食,吃粥過程中微微出汗,能起到通利血脈作用。在食粥的過程中,應該專心致誌,不要與人交談。粥味宜淡,不宜過鹹。
此外,在精神調養方麵,曹庭棟還指出老人應定心、戒怒、知足、善於自我排解,才能保障身心健康,壽度百歲。
《老老恒言》中的養生智慧
少寐乃老年大患
醫典妙語
少寐乃老年大患,《內經》謂“衛氣不得入於陰”。常留於陽,則陰氣虛,故目不瞑。載有方藥,罕聞奏效。邵子曰:“寤則神棲於心。”又曰:“神統於心。”大抵以清心為切要。然心實最難把捉,必先平居靜養。入寢時,將一切營為計慮,舉念即除,漸除漸少,漸少漸無,自然可得安眠;若終日擾擾,七情火動,輾轉牽懷,欲其一時消釋得乎!
——《老老恒言·安寢》
養生智慧——睡眠與健康
睡眠是人體借以維持正常生理機能的自然休息。睡眠能保護大腦皮層的細胞使其免於衰竭和損壞。通過睡眠使神經組織在覺醒時消耗的力量能得以恢複。中國傳統養生學對睡眠科學十分重視。宋代政治家王安石曾寫詩雲,“華山處士如容見,不覓仙方覓睡方”。
曆代養生家對睡眠的方位很講究,根據天人相應的理論,春夏陽氣當旺,東方屬陽主升,睡眠時頭應向東以應升發之氣,秋冬陽氣潛藏,西方屬陰主降,睡眠時頭應向西以應潛藏之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道林養性》中說:“凡人臥春夏向東,秋冬向西”。根據上述理論,有的養生家還提出睡眠的四個方位,即春季頭向東,夏季頭向南,秋季頭向西,冬季頭向北,所謂“秉旺氣”。此外,也有的養生家提出恒東向,忌北向的寢臥原則。
人的睡眠的姿勢是多種多樣的,早在《論語·鄉黨》中就已指出,“寢不屍”,即謂不仰臥也。其後《千金要方·道林養性》又說:“屈膝側臥,益人氣力,勝正偃臥”。希夷安《睡訣》中還對側臥的姿勢進行了描述,他寫道:“左側臥則屈左足,屈左臂,以手上承頭,伸右足,以右手置右股間,右側臥反是。”
一般說來,睡眠的基本姿勢有三種,即仰臥、俯臥和側臥。有人認為,俯臥、仰臥、左臥等睡眠的姿勢均不適宜,因為俯臥時整個身體上半部的重量都壓在胸部,以至不能自由呼吸,易引起噩夢。仰臥時手易放在胸前壓住心窩部,這也是夢魘的原因。仰臥時,舌根往後墜縮,容易引起呼吸不暢而打鼾。左側臥心尖部易受壓,如耳貼枕上會聽到心跳聲音,影響入睡,也會導致噩夢。
在側臥中,多主張右側臥,《釋氏戒律》中指出,“臥唯右側”。《老老恒言》中認為食後宜右側臥,而食遠左右皆宜。右側臥時,全身肌肉鬆弛,呼吸舒暢,而且能使心髒、肺髒和胃腸的生理活動降到最低。心髒不受壓迫,肺髒自由呼吸,能保證全身在睡眠狀態下所需要的氧氣。氧氣的供給充足,使大腦得到充分的休息,腦細胞就能充分恢複自己的能量儲備。
其實對於睡覺的姿勢不能單一而論。生理學家認為,睡眠是抑製過程在大腦皮層廣泛散開的結果,而睡眠時的輾轉反側有助於這個擴散的作用。總之,睡眠姿勢的選擇,應以有利於迅速入睡,睡得自然舒適為準。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和生活節律,對睡眠有著重要意義。
關於睡眠的時間,古人的認識比較籠統,即所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內經》講的較為具體,即春季“夜臥早起,廣步於庭”;夏季“夜臥早起,無厭於日”;秋季“早臥早起,與雞俱興”;冬季“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其後明代胡文煥在其《類修要訣》中更進一步闡述了這個問題,他寫道:“春夏宜早起,秋冬任晏眠,晏忌日出後,早忌雞鳴前。”長壽老人大多睡眠很好,每天睡足8小時,這是長壽的重要條件。
由於睡眠與健康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古人對睡眠的忌諱也很重視,比如睡眠不可仰臥,睡時宜側生屈膝,則精氣不散,醒時宜舒展活動,則氣血流通,如果仰臥,則體直不舒,肌肉不能放鬆,且手易搭胸,多生噩夢,還影響呼吸與心跳;睡眠不可憂慮,睡時一定要專心安穩思睡,不可想事,古人說:“先睡心,後睡眼。”這是睡眠的重要秘訣,如果睡下以後思想日間或過去、未來的雜事,甚至憂愁焦慮,不但會失眠,而且對人體的損害會比白天更大;睡前不可惱怒,凡情態的變化都會引起氣血的紊亂,從而導致失眠,甚至疾病。所以睡前非但不可惱怒,亦應避免任何情緒過激;睡前不可進食,臨睡進食容易增加腸胃負擔,既影響人睡,又傷害身體。如睡前感覺饑餓,飲食後宜稍休息一段時間再睡。若夜臥以後在床上進食,則更為不利,當然,由於特殊情況所造成的因饑餓而進食,則又當別論,隻是不應形成習慣;睡臥不可言語,中醫認為,肺為五髒華蓋,主出聲音,凡人臥下,肺即收斂,如果此時言語,則易耗肺氣,這好像鍾磬一樣,不懸掛則不能發聲。另外,睡前說話,也會使精神興奮,思想活躍,從而影響入睡,導致失眠;睡臥不可對燈,睡臥對燈光,使心神不能安定,不易入睡,也易醒;睡時不可開口,張口呼吸有很多缺點,不僅不衛生,而且使肺髒易受冷空氣和灰塵等的刺激,胃內也易進入涼氣;睡前不可掩麵,以被覆麵,使人呼吸困難,而且吸人自己呼出的二氧化碳,對於身體健康極為不利;臥處不可當風,古人認為,風為百病之長,善行而數變。人體睡眠後,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降低,最易受風邪的侵襲;臥處不可對火爐,臥時對火爐,易受火氣蒸犯,令人頭重目赤,或患痛腫瘡癤,並易發生感冒。
老人用藥需謹慎
醫典妙語
老年偶患微疾,加以調停飲食,就食物中之當病者食之;食亦宜少,使腹常空虛,則絡脈易於轉運,元氣漸複,微邪自退,乃第一要訣。
藥不當病,服之每未見害,所以言醫易,而醫者日益多。殊不知既不當病,便隱然受其累,病家不覺,醫者亦不自省。愚謂微病自可勿藥有喜,重病則寒涼攻補,又不敢輕試。諺雲:不服藥為中醫。於老年尤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