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老老恒言》(3 / 3)

三是床位隨冬夏而變。冬天床應置於避風之處,但靠牆時要注意防潮,《老老恒言·床》謂“安床著壁,須杉木板隔之,杉質鬆,能斂濕氣”,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夏天床應移置到通風清涼處,以避免睡覺受熱。故《老老恒言·床》中指出:“盛夏暫移床置於室中央,四麵空虛,即散煩熱。”

在現代人們物質生活水平提高的情況下,睡床更引起普遍的重視。許多人根據人體解剖生理學的原理,對床的構造進行了研究。人們發現,人睡在不同的床上,其脊柱會發生不同程度的改變。天長日久,定型以後一旦脊柱改變,必將引起腰背肌肉的勞損而發生疼痛,或使原有勞損的患者症狀加重。所以,保持脊柱的正直,改善脊柱的生理弧度,是預防治療腰背肌勞損的重要措施之一,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選擇合適的睡床。

床的硬度宜適中,最好是木板床上鋪墊十厘米左右的棉絮,這樣可避免床板過硬,如果棉絮過薄,缺乏對人體的緩衝力,引起睡眠時轉側過頻,多夢易醒,周身酸痛,不利於消除疲勞。床也不宜過軟,如彈簧床、席夢思軟床等,軟床可使脊柱側彎,造成腰部勞損,特別是老年人由於骨質疏鬆,骨關節進行性變形,或有腰部勞損和關節炎的病人,會使症狀加重。對那些活動不靈活的老年人來說,睡軟床翻動更覺不便。特別是對脊柱彎曲的人,睡軟床更不適宜。

枕頭與老人的健康有一定關係

醫典妙語

高下尺寸,令側臥恰與肩平,即仰臥亦覺安舒……太低則項垂,陽氣不達,未免頭目昏眩;太高則項屈,或致作癱,不能轉動。

——《老老恒言·床》

養生智慧——老人的枕頭

枕頭與人體健康也有一定的關係,主要包括枕頭的高度、長度和內容物等。《老老恒言·枕》中對於枕頭的尺寸曾有明確的規定,謂“高下尺寸,令側臥恰與肩平,即仰臥亦覺安舒”。枕頭太低或太高均不利於健康,“太低則項垂,陽氣不達,未免頭目昏眩;太高則項屈,或致作癱,不能轉動”。《顯道經》中也說:“枕高肝縮,枕下肺賽,以四寸為平枕。”

前人認為枕宜稍長。枕長人在睡覺時可以自由輾轉反側,而保持氣機暢通。《老老恒言·枕》中說:“老年獨寢,亦需長枕,則反側不滯於一處。”

枕的內容物是枕的重要部分,直接關係到腦的健康。前人囊枕之物比較豐富,有菊花、綠豆皮、茶葉、通草、蘆花、柳絮、中藥等,總的來說,枕芯的選擇,以質地柔軟為宜。《老老恒言·床》中說:“凡枕之堅實者不用。”當然,也有習慣用藤枕、瓷枕、石膏枕而感覺舒適者,具體仍應因人而異。

一般來說,正常無病之人,可根據自己的習慣隨意選擇適合自己使用的枕芯,但亦應以質地柔軟為佳。有病的人,特別是頭部有病之人,則可擇選具有治療作用的藥物枕芯。例如,患高血壓病及頭風頭火重的人,可用桑葉、菊花、綠豆皮或石膏枕;患其他疾病的也可請醫生酌情配枕。《老老恒言·枕》中載有一種耳枕,為專備老年人所用之品。書中說:“側臥耳必有枕,老年氣血易滯,或患麻木,甚且作痛,辦耳枕。其長廣如枕,高不過寸,中開一孔,臥時加於枕,以耳納入。耳為腎竅,枕此並杜耳鳴耳寒之患。”這種枕也有一定的實用價值。

老人食粥勝良藥

醫典妙語

若要不失眠,煮粥加白蓮;若想皮膚好,大米煮紅棗;氣短體虛弱,粥裏加山藥;心虛氣不足,桂圓煨米粥;要治口臭症,荔枝粥除根;清退高熱症,煮粥加蘆根;血壓高頭暈,胡蘿卜粥靈;防治腳氣病,米糠煮粥飲,腸胃緩瀉症,胡桃米粥燉,頭昏多汗症,煮粥加薏仁;便秘補中氣,藕粥很相宜,夏令防中暑,荷葉同粥煮,若要雙目明,粥中加旱芹。

——《粥療歌》

養生智慧——食粥保健康

粥,是人們生活中最普通、最常吃的一種食品,不僅可果腹,且能補益身心、延年益壽。中國的粥在四千年前主要為食用,2500年前始作藥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載有西漢名醫淳於意(倉公)用“火齊粥”治齊王病,謂粥可實五髒六腑之氣,且能逐熱,一飲汗盡,二飲熱去,三飲病已。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傷寒論》述:“桂枝湯,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便是有力例證。

北宋著名詩人“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張耒,他在《粥記》中寫道:“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虛,穀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為飲食之妙法也。”明代《醫學入門》亦作了類似的記述:“晨起食粥,推陳致新,利膈養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補不小。”

粥品多樣,如紅豆粥、綠豆粥、芝麻粥、麥片粥等等。廣東人食粥更為普及,君不見廣東人吃早茶,茶水已灌飽,還是吃了一碗粥來果腹。廣東的粥品,五花八門,少說也有一二百種。僅“魚生粥”一項,就有魚片粥、魚膏粥、魚皮粥,魚骨粥,魚唇粥、魚球粥和魚腩粥等。其中最負盛名的當推“艇仔粥”,源出廣州西關荔枝灣一帶,艇家們便在艇上煮粥,向遊人叫賣。“艇仔粥”以鮮魚片、炸粉絲、海蜇皮、花生仁和粳米煮成,鮮美可口。

現代醫學研究認為,脾胃虛寒者,若在早晨進食油膩生硬之物,會引起消化不良,而清淡的粥品,是利於消化的。如能在粥中加些蓮子、紅棗、山藥、桂圓、薏仁等保健食物,則更有益於身體健康,祛病防病。

以下向老人推薦一些粥方以供參考:

銀耳粥:取幹銀耳10克,大米50克。將幹銀耳水發洗淨,撕碎與米同煮成粥食用。立秋後,中老年人多喝一些銀耳粥對身體很有好處。銀耳為藥食兩用之品,藥性平和,服用安全,能清肺之熱,養胃之陰,適合身體虛弱的中老年人及高血壓、高血脂及慢性支氣管炎患者食用。

滋腎雙耳粥:取銀耳10克,黑木耳10克,用溫水發泡,摘去柄蒂,除去雜質,洗淨,放入碗內;加入冰糖30克、大米適量、水半碗;再隔水蒸煮成粥。可每日兩次食用。滋腎雙耳粥多服可有滋陰補腎潤肺之功。

肉蓯蓉粥:肉蓯蓉15克,大米50克。先將肉蓯蓉洗淨,切細,同大米一同煮粥,待熟服食,每日1劑,連續3至5天。可補腎助陽,潤腸通便,適用於老人陽虛便秘、畏寒肢冷、脘腹隱痛、小便頻數等。

參芪粥:黨參、黃芪各10克,大米50克,白砂糖適量。將黨參、黃芪切片,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為稀粥,每日1劑,連續3至5天。可補中益氣,適用於老年人氣虛便秘。

桑仁粥:取桑椹30克,糯米60克,冰糖適量,煮粥服食。可養肝益腦,滋陰明目,潤腸通便,適用於肝陰虧虛便秘者。

胡桃粳米粥:胡桃12個,粳米100克。取胡桃仁與洗淨的粳米同放鍋內,加入清水1000克,熬煮成粥。每日2次。有通便作用,適用於慢性便秘。

參蓮大棗粥:黨參、幹蓮子、大棗各10克,粳米30克。先將黨參、蓮子碾細末備用;再將大棗用水略煮,剝去皮、核,取棗肉切碎,以煮棗水將棗肉、粳米、黨參末和蓮子末同煮為粥。早晚各溫熱服食1次。黨參補中益氣;蓮子補脾止瀉;大棗健脾和胃;粳米和胃止瀉。諸味成粥共達益氣健脾止瀉之功效。

適合老年人的導引養生法

醫典妙語

導引之法甚多,如八段錦、華佗五禽戲、娑羅門十二法、天竺按摩訣之類,不過宜暢氣血,展舒筋骸,有益無損,茲擇老年易行者附於左,分臥功、坐功、立功三項。至於叩齒咽津,任意為之可也。修煉家有納氣通三關結成丹之說,必屬左道毋惑!

——《老老恒言·導引》

養生智慧——曹庭棟導引法

臥功五段:

仰臥,伸兩足,豎足趾,伸兩臂,伸十指,俱著力向下,左右連身牽動數遍;

仰臥,伸左足,以右足屈向前,兩手用力攀至左,及脅,攀左足同,輪流行;

仰臥,豎兩膝,膝頭相並,兩足向外,以左右手各攀左右足,著力外向數遍;

仰臥,伸左足,豎右膝,兩手兜住右足底,膝頭至胸,兜左足同,輪流行;

仰臥,伸兩足,左手握大拇指,首著枕,兩肘著席,微舉腰搖動數遍。

立功五段:

正立,兩手叉向後,舉左足空掉數遍,掉右足同,輪流行;

正立,仰麵昂胸,伸直兩臂,向前,開掌相並,抬起,如抬重物,高及首,數遍;

正立,橫伸兩臂,左右托開,手握大拇指,宛轉順逆搖動,不計遍;

正立,兩臂垂向前,近腹,手握大拇指,如提百鈞重物,左右肩俱聳動,數遍;

正立,開掌,一臂挺直向上,如托生物,一臂挺直向下如壓重物,左右手輪流行。

坐功十段:

趺坐,擦熱兩掌,作洗麵狀,眼眶、鼻梁、耳根各處周到,麵覺微熱為度;

趺坐,伸腰,兩手置膝,以目隨頭左右瞻顧如搖頭狀,數十遍;

趺坐,伸腰,兩臂用力,作挽硬弓勢,左右臂輪流互行之;

趺坐,兩手仰掌,挺時用力,齊向上,如托百鈞重物,數遍;

趺坐,伸腰,兩手握大拇指作拳,向前用力,作捶物狀,數遍;

趺坐,伸腰,兩手握大拇指向後,托實坐處,微舉臀,以腰擺搖數遍;

趺坐,伸腰,兩手置膝,以腰前扭後扭,複左側右側,全身著力,互行之,不計遍;

趺坐,伸腰,兩手開掌,十指相叉,兩肘拱起,掌按胸前,反掌推出,正掌挽來,數遍;

趺坐,伸腰,兩手握大拇指作拳,反後捶背及腰,又向前左右交捶背及腿,取快而止;

趺坐,兩手按膝,左右肩前後交扭,如轉轆轤,令骨節俱響,背覺微熱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