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述食物可代藥用之典藏
溫病名醫王士雄
王士雄,字孟英,又字錢龍,1808年生於浙江錢塘,1868年去世。王士雄的曾祖王學權是一位名醫,著有《醫學隨筆》二卷,祖父與父親也都精通醫學。王士雄14歲時,父重病不起,臨終前曾囑咐他做一個有用於世的人,父親死後,他遵家訓鑽研醫學。
但是由於家境貧困,無法度日。為了生計,王士雄於同年冬去婆州孝順街佐理鹽務。他雖身處逆境,但決不因此而影響學業。白天工作,謀食養家,晚上挑燈夜讀,博覽醫書。上自《內經》、《難經》,下迄明清諸先賢著作,無不深究極研,並能博采眾長,融會貫通,打下了堅實的中醫理論基礎。
王士雄學醫3年之後,就開始為人治病,漸漸醫名遠播。人們有病常請他診治,他也不負眾望,挽救了不少危重病人。後來王士雄回到了杭州,決心在醫學上幹一番事業。當時的杭城,多見溫熱病證,而醫生常從傷寒論治,用藥不是辛燥溫散,就是厚膩滋補。請王士雄診治的,大多是經其他醫生誤治後的雜病證,他以高超的醫術,救人無數。
王士雄生活在西學漸進的時代,他對當時傳入之西方醫學持開明態度,不抱門戶之見,有分析地吸取,並據理批評了中醫界有些人尊經崇古、拒絕接受西說的守舊思想。另外王士雄十分重視臨床,注意從實踐中求得真知。他平時診務繁忙,廣泛接觸病人,從而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
清道光年間,江浙一帶霍亂流行,王士雄不避穢惡,盡力救治,並於1838年寫就《霍亂論》書稿。1862年,他旅居滬地,正值霍亂猖獗,死者甚多,於是將原書重訂,更名為《隨息居重訂霍亂論》,精心闡發前人有關理論,輯集生平經驗,議病情,論治法,附醫案,創新方,對霍亂的病因、病機、辨證、防治作出了係統論述。
王士雄生活在社會底層,深知民眾的疾苦,“飲食失宜,或以害身命”,於是於1861年編著了《隨息居飲食譜》一書,書中詳述330多種藥食的性能和治療作用,如稱西瓜為天生白虎湯,用以清熱解暑;梨汁為天生甘露飲,用以清胃潤肺;甘蔗為天生複脈湯,用以清熱養胃等等,並載述了許多民間食療便方,是較為係統的食品營養和食療專書,影響頗深。
另外《溫熱經緯》也是王士雄的力作。溫病學說到王士雄時代已有相當大的發展。他在大量臨床實踐的基礎上,采取“以軒岐仲景之文為經,葉薛諸家之辨為緯”的編纂原則,輯集各家醫論,闡發自己的見解,於1852年著手成書,使溫病學說遂成係統,蔚為大觀,可稱集溫病學之大成者,後世稱他為溫病大家。
傳說故事——王士雄治病兩例
鹽業主政周光遠,身體肥胖,肌膚白皙,一次登廁後,突然身冷汗出,口唇發白,聲音低微。有些醫生診斷為“中暑”,想用辛香開竅的方藥。王士雄診得患者脈象已是微軟欲絕,知是陽氣將脫,如再用辛香開竅之劑,必加速危亡,於是力辟群議。眾醫生笑他年輕無知,紛紛非難。幸好周光遠稍懂醫道,認為王士雄說得有理,於是請他處方。由於一時購藥不及,王士雄剛巧帶有一塊老薑,急令煎汁灌下,周光遠服後病情有了明顯好轉;王士雄接著用人參、黃芪、白術、甘草等藥培補,不久周光遠獲得痊愈。
四川石符生經杭途中患病,開始由陳姓醫生治療,症情加重,待王士雄至,已是神誌模糊,肢涼體冷,口吐痰涎,小便澀少,脈沉澀滯,難分至數了。王士雄說,這是旅途感受風濕,沒有及時清理解散,邪從熱化,加上誤服溫補藥物,致使氣機窒塞,邪熱漫無出路,爍液成痰,逆行上攻,所以有此危象。勸說石符生不必驚慌,服些疏利清化藥,痰去熱清,病就會好的。王士雄開出黃連、黃芩、枳實、橘皮、桅子、淡豆鼓豉、桔梗、杏仁、貝母、鬱金、通草、紫莞、竹茹、蘆腹汁等中藥。石符生服用三劑後即脫離險境,能起床行走,再調理十來天,病就痊愈了。
醫食同源重食療
關於養生之道,王士雄認為醫食同源,應注重食療。他非常注重食物在治療疾病中的作用。在臨床實踐中,他對食物類藥物的性味和功效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前人的基礎上有了很多補充和發揮,把許多日常的食物用於疾病的治療。他認為食療應該掌握兩大基本原則:一是辨證論食。比如,他將新鮮的豬肉用火煎湯悠飲,來治療腎水枯涸之消渴,陰虛陽越造成的喘嗽,均達到了良好的治療效果。但同時又指出,對一些虛寒滑瀉、濕盛生痰等證,就一定不能吃豬肉。二是不能過食。雖然食療也是吃食物,但也不能過量,應該根據每個人身體狀況和疾病狀況,節製性的食用,比如他說“田雞清熱行水,多食助濕生熱”。
王士雄還非常重視老年人的飲食養生,比如,他認為“粥飯為世間第一補人之物”“大能補液填精,有裨羸老”,“(桑葚)久久服之,須發不白”等,對現代老年人的養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在飲食衛生方麵,王士雄注意到疾病的發生與環境和飲食有很大的關係,他強調顧護中焦脾胃之氣,主張節製飲食,認為暴飲暴食是發生疾病的重要因素,強調要把好飲食的關口。“近人腹負者,多厚味臘毒,髒腑先以不清,故穢濁之邪,易得而乘之,同氣相求,勢所必然之事。”提倡清淡飲食,他認為瓜果冰涼等食物,“雖能滌熱,過食驟食,既恐留伏熱邪,不能泄越,又慮過度,反為所傷,並且宜搏節為妙。”
另外王士雄還推崇六氣養生。王士雄認為,從六氣本質而言,暑統風火屬陽,寒統燥濕屬陰。暑即是熱,二氣是同屬,不能從陰陽將二者劃分。但暑與火熱又有不同,“惟暑獨勝於夏令,火則四時皆有”。即暑有明顯的季節性,而火熱則四時皆有。火熱可以由風寒燥濕鬱遏而生,而暑則不具備這一特性。由於其這一認識,確立了暑為陽邪,與火熱同性的觀點。此外,王士雄反對“暑必挾濕”的觀點。他認為,暑季由於天氣多陰多雨,故容易挾濕,但並不是一定挾濕。所以,說暑易挾濕、暑多挾濕可以,但暑性火熱,絕非濕熱,不能認為暑是濕熱合邪。他對前人妄立陰暑陽暑之名大加反對。認為從暑邪性質而言,純陽無陰,寒之與暑,水火之別,不能混淆,故暑熱邪氣為病,均是陽熱之邪為患,非為陰證。王士雄從陰陽觀點入手,對六氣深入分析,對中醫理論作出了一定貢獻。
《隨息居飲食譜》中的養生智慧
桃——生津補血
醫典妙語
補血活血,生津滌熱,令人肥健,好顏色。
——《隨息居飲食譜·果實類》
養生智慧——桃的養生妙用
桃,通常又被人們叫著山桃、蜜桃、壽桃、仙桃等。人們總是把桃作為福壽祥瑞的象征,所以民間桃一向都有“壽桃”和“仙桃”的美稱,在果品資源因其果型美觀,肉質甜美被稱為“天下第一果”。
中醫認為,桃子味甘、酸、性溫,有生津潤腸、活血消積、豐肌美膚作用。可用於強身健體、益膚悅色及治療體瘦膚幹、月經不調、虛寒喘咳等諸症。桃子含有較高的糖分,有使人肥美及改善皮膚彈性,使皮膚紅潤等作用。對於瘦弱者,常吃桃子有強壯身體,豐肌美膚作用。身體瘦弱、陽虛腎虧者,可用鮮桃數個,同米煮粥食。常服有豐肌悅色作用。人們常說鮮桃養人,主要是因桃子性味平和、營養價值高。桃中除了含有多種維生素和果酸以及鈣、磷等無機鹽外,它的含鐵量為蘋果和梨的4至6倍。
另外,桃性溫,味甘酸,能消暑止渴、清熱潤肺,有“肺之果”之稱,適宜肺病患者食用。桃的果實營養豐富,尤其鐵的含量較豐富,是缺鐵貧血患者的理想食療佳果。此外,桃子含鉀多,含鈉少,適宜水腫患者食。炎夏食桃,可養陰生津,潤腸燥。若將其與一些食品巧妙配膳,對健康大有裨益。桃還有補益氣血、養陰生津的作用,可用於大病之後氣血虧虛、麵黃肌瘦、心悸氣短者。桃仁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作用,可用於血瘀痛經、跌打損傷等的輔助治療;桃仁提取物有抗凝血作用,並能抑製咳嗽中樞而止咳,同時能使血壓下降,可用於高血壓病人的輔助治療。
當然,桃雖好吃,但也不可多食。特別是未成熟的桃子和腐爛的桃子不能吃。胃腸功能者及老人、小孩均不宜多吃;桃子含糖量高,糖尿病人應慎食;腹瀉病人忌吃桃子。多吃桃容易上火,凡是內熱偏盛、易生瘡癤的人不宜多吃。此外,桃仁雖然有破血行瘀、滑腸通便的功效,但是桃仁含有揮發油和大量的脂肪油,瀉多補少,所以不要多吃,桃仁吃多了,可以導致中毒,早期有惡心、嘔吐、頭疼、頭暈、視力模糊、心跳加速等現象,嚴重者可導致心跳停止。尤其是孕婦,更不要食用。
在儲存鮮桃的時候,如果要充分地將桃子的香味、甘味發揮出來,就不要把它放在冰箱中保存。因為在冰箱中,會使桃子的香味不斷揮發,而甘味也會隨之減少。因此,正確的做法是把桃子存放在室溫中即可。
桃的吃法靈活多變,可以鮮食,由於不易保存,也可以加工製成罐頭、桃幹、桃果脯、桃醬、果酒、果汁等。其最可口的營養吃法是放在冷水中浸泡20分鍾後食用,時間不能過長,否則會變淡而無味。以下是幾種桃的食療法:
養血潤燥桃果醬:將熟桃子4隻去皮核,把肉刮入鍋中,另加洗淨的桑葚同量,再加白糖和水適量,共煮沸,再用文火煎至糊狀,攪成漿狀後,放入鬆子仁、核桃仁、黑芝麻末,再煮沸10分鍾左右後,待溫即可取食。此百果桃醬具有養血潤燥通便之功。
清熱脆桃西瓜杯:取約一千克重的小西瓜,從中間切開,挖出瓜瓤,去子另放,所剩瓜皮即為西瓜杯。將脆桃2個去毛洗淨,去核切小片,香蕉2隻去皮切片,李子8個洗淨,去核切片。將桃片、香蕉片、李子片、西瓜瓤片(適量)混合,加入白糖攪勻,分裝入兩個西瓜杯中,置冰箱內冷凍30分鍾後即可食之。此西瓜杯具有消暑清熱、生津止渴之功,可治暑熱傷陰、煩熱口渴、小便短赤等症。
補氣補虛桃皮糖:取鮮桃洗淨去核,切塊與適量的白糖混合,曬去水分即成。每日食用,適用於體虛、氣血不足等。
蜂蜜桃汁飲:蜂蜜20克,鮮桃1個。先將鮮桃去皮,去核後壓成汁,再加入蜂蜜和適量溫開水即成。每日1至2次,每次100毫升。可治療急性胃炎。
傳說故事——桃為何是“心”狀
很久很久以前,在北方一個寧靜的小山村裏住著幾戶人家。山頂生活著一位勤勞勇敢的男青年,他叫洮子,因為熱心助人深得村民的喜愛。在山腰住著位叫小美的姑娘,她聰慧美麗而又能歌善舞。洮子一直將小美當作自己的妹妹,時常去找她聊天唱歌。他們倆人在一起時總充滿了歡聲笑語,漸漸的他倆相愛了。
他們倆的愛情悄然而至,滋潤著兩人的心田。可是小美知道自己是玉帝的花仙子,不久就會飛升化仙。她深深的愛著洮子,怕自己的離去會打亂洮子的生活,刺傷洮子的心。於是一天,她冷冰冰的告訴洮子:“其實我愛的是非常堅強的男人,你控製不住情感就證明你不夠堅強!什麼時候你堅強起來了,能將對我的情感壓抑住了,才會被我所愛。”此後,小美就不再與洮子相見了。
小美說的話深深的印在了洮子的心間,他陷入了兩難的境地:愛小美,小美會不喜歡自己。忍住不愛小美,也會失去小美。他的心時而沸騰時而冰冷,他的臉失去了血色,他的心開始變得僵硬。在一次與小美的偶遇中,洮子述說了自己的痛苦。
他告訴小美:“我的心已經變冷,變硬,我愛你有多深,心便有多硬!妹妹,哥哥不相信你不喜歡我,我隻想看看你的心是否像我一樣因愛而冷!”生命對於這對年青人已經不再有意義了,他們取出各自冰冷的心髒,互相求證,而相依而死。
村民們感慨於他倆的深情,將他倆合葬在一起。當晚雷聲大作,陣雨下了一夜,村民們隻能在家聽雨打在小路上的聲音,誰也不敢出去看外麵發生了什麼?天明,雨停了,村民看到他倆的墓地上長出了一棵小樹,樹上開滿了粉紅的花朵。
原來,洮子的遺體化作了樹幹,村民為了記念他把這棵樹叫作桃樹。小美化作了桃花,靈魂升到了天上。由於她貪戀人間真情,到天庭時花仙的座次已排好,王母娘娘念其真情可貴,封其為桃花娘娘,專事人間愛情和求嗣。
當年夏天,人們驚奇的發現桃樹上結滿了鮮果,它像是兩顆心緊緊的重疊在一起。知道這個故事的人,怕桃樹傷心,總是等果子變紅變軟後才摘下食用。即便是這樣,桃子的裏麵仍有一個殼護著一個變硬的心。從那年以後,人們總是用桃花象象征愛情,用堅硬的桃木做桃符避邪。
李子——清肝滌熱
醫典妙語
李子,甘、酸、涼。熟透食之清肝滌熱,活血生津。多食則助濕生痰,誘發瘧疾、痢疾。脾胃虛弱者忌食。
——《隨息居飲食譜·果實類》
養生智慧——李子的養生妙用
李子,又被叫著嘉慶子,是我國一種相當古老的樹種。
中醫認為,李子性涼,味甘酸,具有清肝滌熱、生津液、利小便之功效。主治胃陰不足,肺經燥熱,肝虛有熱,咳嗽咽幹,虛勞骨蒸,食積,腹水,小便不利等病症。所以對於那些發熱、口渴、虛癆骨蒸、肝病腹水者,教師、演員喑啞或失音者,慢性肝炎、肝硬化者尤其適合食用。
李子中含苦杏仁和大量的脂肪油並可加快腸道蠕動,能促進胃酸和胃消化酶的分泌,增加胃腸蠕動的作用,可促進消化,增加食欲。李子中富含胡蘿卜素和鐵元素,可以顯著地改善貧血、頭暈等症狀。每天吃2至3個熟透的李子,對慢性肝炎也頗有療效。此外,李子還具有止咳祛痰的作用,同時也可以起到利水降壓的效果。
對於養顏來說,李子具有清腸的作用,它所含的纖維素和山梨糖醇都能促進排泄,避免體內的毒素堆積,而清除體內的毒素,皮膚也就自然細膩並有光澤。所以經常食用鮮李子,能促顏麵光潔如玉。李子花對汗斑、臉黑斑也有較好的養顏效果。李子酒就有“駐色酒”之稱。而一些因缺乏運動、貧血導致臉色蒼白者,食用李子可使肌膚恢複健康色澤。
需要注意的是,未熟透的李子最好不要食用。李子含高量的果酸,多食傷脾胃,過量食用易引起胃痛,特別是潰瘍病及急、慢性胃腸炎患者須忌食。另外多食李子易損齒、生痰濕,所以老人及小兒與脾虛痰濕者不宜多吃。
在選購李子時,最好選擇外觀果大飽滿、果皮被蠟粉所覆,聞著香氣濃鬱,嚐起來肉質鬆軟而有彈性、甜酸適口、汁多爽口的李子。李子在儲存時可用保鮮膜密封後放在冰箱內,也可敞開放在陰涼、幹燥、通風的地方。
以下介紹一些李子的食療方,供大家參考:
治肝硬化腹水:李子洗淨鮮吃,每次4至6個,每日2次。
治胃陰虛、口渴咽幹:李子洗淨鮮吃,或作果脯含咽。
治肺經燥熱、咳嗽無痰:李子生食,或加蜂蜜煎膏服。每次15毫升,每日2次。
治虛勞骨蒸、消渴:鮮李子(去核)適量,洗淨搗爛絞汁冷服,每次25毫升,每日3次。
治癌症虛勞骨蒸、消渴、腹水:李子洗淨鮮吃,食量每次不宜過多。
治痢疾:李樹皮一把,水煎服,治痢疾。
苦瓜——名目清心
醫典妙語
苦瓜青則苦寒,可滌熱、明目、清心。可醬可醃,鮮時燒肉可先洗去苦味,雖盛夏而肉汁能凝,中寒者勿食。熟則色赤,味苦性平,養血滋肝,潤脾補腎。
——《隨息居飲食譜·蔬食類》
養生智慧——苦瓜的養生妙用
苦瓜,葫蘆科植物,味道有種很特別的苦,但卻具有一般蔬菜無法比擬的神奇作用,所以深受大眾的喜愛。苦瓜原產亞洲熱帶地區,以瓜肉、瓜瓤味苦而得名。有趣的是,苦瓜若與其他食物一起煮、炒,如苦瓜燒肉,苦味卻不入肉中,因此有“君子菜”的美名。苦瓜嫩瓜雖苦,但老瓜味甜。這是因為,嫩瓜的苦味來源於糖甙,其味甚苦,到果實成熟時,糖甙被分解,苦味隨之消失。特別是在種子周圍的紅色膠狀物,更加甜如蜜糖。
中醫學認為,苦瓜味苦,生則性寒,熟則性溫。生食清暑瀉火,解熱除煩;熟食養血滋肝,潤脾補腎,能除邪熱、解勞乏、清心明目、益氣壯陽。能緩解熱病煩渴,中暑發熱,痢疾、痱子等。民間常在夏季用苦瓜清熱祛暑、明目解毒。特別是夏天,人極易中暑,加之多雨濕熱,所以常食苦瓜對身體極為有利。
另外,苦瓜還富含膳食纖維和維生素C,均相當於番茄的近3倍。而維生素C是優秀的抗氧化劑,能提高機體應激能力,降低發生癌變的危險性。而從苦瓜籽中提煉出的胰蛋白酶抑製劑,可以抑製癌細胞所分泌出來的蛋白酶,阻止惡性腫瘤生長。此外,苦瓜還含苦瓜甙、多種氨基酸、鈣、磷、胡蘿卜素、B族維生素等。對降低血糖也有一定的作用,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食品。
需要注意的是,苦瓜雖好,但食用時不要損傷到脾肺之氣。盡管夏天天氣炎熱,但人們也不可吃得太多,最好搭配辛味的食物比如辣椒、胡椒、蔥、蒜等,這樣可避免苦味入心,有助於補益肺氣。另外,苦瓜熟食性溫,生食性寒,因此脾虛胃寒者不應生吃。此外,孕婦也需慎食苦瓜。
以下介紹幾種苦瓜的食療法:
苦瓜拌芹菜:苦瓜、芹菜各150克,芝麻醬、蒜泥各適量。先將苦瓜去皮、瓤,切成細絲,用開水燙一下,再用涼開水過一遍,瀝掉水分,然後將芹菜、苦瓜同拌,加入作料調勻即可。本菜肴具有涼肝降壓的功效,適用於肝陽上亢之高血壓患者食用。
苦瓜瘦肉湯:鮮苦瓜200克左右,去瓤切塊,豬瘦肉100克,切片。同放鍋內加適量水煮湯。煮熟後加適量食鹽調味食用。有清熱解暑,明目去毒作用。適用於暑熱煩渴,暑癤,熱痱過多,眼結膜炎等症。
苦瓜燜雞翅:雞翅斬塊,放碗中,加入薑汁、黃酒、醬油、白糖、食鹽、豆粉拌勻,放入開水中燙煮片刻,撈起;再入熱油鍋中炒燜至熟時,將苦瓜倒入雞翅同炒,然後加入少許生蔥段和少量清水燜熟食用。有清肝明目,補腎潤脾,解熱除煩作用。
苦瓜茶:苦瓜1個,綠茶適量。將苦瓜上端切開,挖去瓤,裝入綠茶,把瓜掛於通風處陰於;將陰幹的苦瓜,取下洗淨,連同茶切碎,混勻,每取10克放入杯中,以沸水衝沏飲用。此茶具有清熱解暑,利尿除煩之功效,適用於中暑發熱,口渴煩躁等病症。
傳說故事——苦瓜為何是苦的
很早以前,成都梁家巷尾住著一個老漢,原籍廣東,因戰亂流落到此,孤身一人,靠種菜為生。他從廣東老家帶來一種白色小瓜到成都試種,因為氣候和土質適宜,結出的小白瓜又香又甜,大家爭相品嚐,津津樂道。
有一年夏天的早晨,老漢走進瓜棚,見有的白瓜不知被什麼動物啃得坑坑窪窪,如癩皮一樣。老漢氣急了,藏到一邊看是什麼東西偷吃白瓜,守了幾天都沒看出名堂。一天天地過去了,他種的白瓜約有一半變成癩皮瓜。老漢越想越不甘心,於是就在地邊搭個棚子白天黑夜看守瓜田。
一天上半夜,老漢正在發愁而睡不著。忽然,他看見地邊井裏有一道金光閃過,從井裏跳出一匹小金馬,走到瓜棚下,伸起頸項跳起來舔吃小白瓜。老漢又喜又氣,急忙拿起扁擔跑去打金馬,金馬受驚,來不及跳入井內,朝地外邊跑,老漢提起扁擔邊追邊喊:逮金馬,逮金馬!
老漢的呼喊聲驚醒了梁家巷的居民,都起床跟著攆金馬。金馬沿街向西跑去,到一條河裏不見了,後來稱這條河為金馬河。
老漢的小白瓜被金馬舔吃後,從此變成癩皮瓜,味道也變苦,加之老人種瓜辛苦,一生無後孤苦伶仃,故此稱為苦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