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醫學心悟》(3 / 3)

此外,鼻與肺部疾患也密切相關,鼻為肺竅,肺通則竅通,肺壅則鼻塞,正如陸位所曰:“鼻為中嶽,其形屬土,為一麵之表,肺之露苗也,肺虛則鼻通,肺實則鼻塞”。

鼻紋對疾病亦有一定診斷意義,如蜘蛛痣的肝硬化患者,病程多會沿長,而鼻部出現蟹爪紋療效都較差,且都死於食道靜脈曲張破裂之大出血。鼻紋的出現有利於肝硬化的早期診斷,食道下端和胃相連,陽明胃經起鼻額中,故鼻部的毛細血管擴張和食道靜脈回流障礙似有一定聯係。

此外,鼻孔也能反映疾病狀況。如《證治準繩》曰:“鼻孔幹燥者,屬陽明之熱,必將衄血也,鼻孔幹燥,黑如煙煤,陽毒熱深也,鼻孔冷滑而黑者,陰毒冷極也,鼻孔煽張者,為肺風,肺絕而不治也”。這些都說明鼻對疾病的預報有一定價值。

看眼睛知疾病

醫典妙語

目者,五髒精華之所注,能照物者,腎水之精也。熱則昏暗,水足則明察秋毫。如常而了然者,邪未傳裏也。若赤、若黃,邪已入裏矣。若昏暗不明,乃邪熱在內,消灼腎水,腎水枯竭,故目不能朗照,急用大承氣湯下之。蓋寒則目清,未有寒甚而目不見者也。凡開目欲見人者,陽證也。閉目不欲見人者,陰症也。目瞑者,將衄血也。目睛黃者,將發黃也。至於目反上視,橫目斜視,瞪目直視,及眼胞忽然陷下者,為五髒已絕之證也。凡雜病,忽然雙目不明者,此氣脫也。

——《醫學心悟·醫門八法》

養生智慧——眼睛與疾病

中醫認為眼睛與健康有關係中醫認為人體五髒六腑的精氣,都向上輸注於眼睛,使眼睛具有視物的功能。

髒腑的精氣彙聚於眼窩,便形成為眼睛,骨中之精注於瞳仁;筋之精注於黑睛;心之精注於眼內外眥的血絡;氣之精注於眼球的白色部分;肌肉之精注於眼胞,眼睛包羅了筋、骨、血、氣等的精氣,與脈絡合並而成為目係,向上連屬於腦,向後出於頸部中間,所以中頸部中邪,又遇人體虛弱,邪氣就會深入,隨眼係入腦。邪氣入腦後則腦轉頭暈,從而引起目係急,出現眼目眩暈的症狀。由於睛斜不正,就會視眼模糊,視一為二,以致精氣分散,出現視歧。所謂視歧,就是把一物看成兩物。

眼目是五髒六腑之精華所彙聚處,也是營、衛、魂、魄伏藏的地方,其精明視物的功能主要來自神氣的生養。所以當人的精神過於疲勞時,就會魂飛魄散,意誌紊亂。人的瞳仁和黑睛屬於陰髒精氣所生,白睛和赤脈屬於陽髒精氣所生,陰精陽精相互轉合,目就能視物清晰。目能視物,主要受心的支配,因為心主藏神。人精神散亂時,陰陽精氣便不相轉合。因此,人在突然見到異乎尋常的情景的時候,就會心神散亂,魂魄不安,也就發生眩暈感了。

眼為肝之竅,五髒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正常的眼,眼光充沛,精彩內含。若白睛色暗濁,黑睛色晦滯,浮光暴露,皆是無神。眼白發紅呈血絲樣充血,多為眼睛發炎,呈片狀充血,多是外傷所致;眼白小紅點常預測為糖尿病。白眼泛黃多見於黃疸或肝膽病。白睛青紫或紅色絡脈末端有黑色或褐色血點,常反映內傷。白睛出現藍點或藍斑可斷為腸寄生蟲病。眼皮浮腫多為腎炎水腫。眼皮下垂抬起無力多是重症肌無力。眼皮閉合不全單側多係顏麵神經麻痹所致,雙側則常為甲亢症。眼瞼邊緣濕爛係脾胃濕熱。兩眼周圍發黑即俗稱之黑眼圈,多因過度疲勞、熬夜、睡眠不足,房事過度等所致。眼球突出單側多為腫瘤壓迫,雙側多為甲狀腺疾病。

辨唇口知疾病

醫典妙語

唇者,肌肉之本,脾之華也。故視其唇之色澤,可以知病之深淺,幹而焦者,為邪在肌肉。焦而紅者吉,焦而黑者凶。唇口俱赤腫者,肌肉熱甚也。唇口俱青黑者,冷極也。口苦者,膽熱也。口甜者,脾熱也。口燥咽幹者,腎熱也。口噤難言者,或為痙,為痰厥,為中寒,不相等也。又狐惑症,上唇有瘡,為狐,蟲食其髒;下唇有瘡,為惑,蟲食其肛也。若病中見唇舌卷,唇吻反青,環口黧黑,口張氣直,或如魚口,或氣出不返,或口唇顫搖不止。皆難治也。

——《醫學心悟·醫門八法》

養生智慧——唇色與疾病

人的唇色與疾病有緊密聯係。唇色蒼白多為血虛貧血。唇色深紅焦幹多為急性熱病。唇色鮮紅多屬陰虛火旺。嘴唇發紫多見於心肺功能不全等疾病。唇紅伴嘔吐為胃熱。嘴唇呈櫻桃紅應懷疑是否煤氣中毒。唇黑焦幹多為病情危重。唇色暗黑發濁多為消化係統有病。唇上出現黑色斑塊多見於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唇、口角及口腔膜褐、黑斑點,提示消化道有息肉。唇腫多見食物過敏、外傷或局部發炎所致。唇歪多係顏麵神經麻痹所致。

中醫另外的說法是:唇紅潤:濕燥適度,腸胃健康;唇青紫:中醫稱為“紫鉗”,這是機體缺氧或藥物中毒的征象。常伴有麵色暗紅或淡青,胸悶不舒或時有心慌氣短等症狀;唇皴裂:指口唇出現裂隙或裂溝,古稱“唇燥裂”,是維生素B2缺乏及陰虛火旺的症狀;上唇幹枯:為大腸病變,伴有口臭口疹、耳鼻不通等症;唇色泛白:為血虛的特征,血液循環弱,冬天四肢冰冷發紫,若營養不良,起居無常,容易導致貧血;唇蒼白:為大腸虛寒,有腹瀉、脹氣、腹絞痛、冷熱交加等;下唇蒼白:為胃虛寒,會出現上吐下瀉、胃部發冷、胃陣痛等症狀;下唇絳紅色:為胃熱,並見胃痛、腹脹等症狀;唇內紅赤:肝火旺,易脾氣急躁;唇內黃色:有肝火跡象;唇色火紅:發燒,心火旺,呼吸道有炎症;唇色暗黑而濁著:消化係統功能失調,時見便秘、腹瀉、頭痛、失眠、食欲不振等。

咳嗽之辨證論治

醫典妙語

咳嗽者,肺寒也。經雲:形寒飲冷則傷肺是也。肺主皮毛,寒邪侵於皮毛,連及於肺,故令人咳。

——《醫學心悟·醫門八法》

養生智慧——咳嗽的原因和療法

外感咳嗽之病因,有風、寒、熱、暑、濕、燥之分,但臨證時,則常參差互見,如風兼寒、兼熱、兼濕;寒兼濕,寒包熱,濕兼熱等,則應於臨證中,細心分辨,融會貫通,斟酌施治,始能無誤。又六淫咳嗽,雖與時令密切相關,如冬多寒,春多風,夏多熱、暑、濕,秋多燥,而亦不可盡拘,尤以傷寒咳嗽,最為普遍,四時均有,固不拘於冬令,仍宜按證求因,審因論治,始為適當。茲將六淫咳嗽之症狀、脈象、及治療,分述其要點如下。並附論頓咳(即百日咳)、麻疹咳,以此二種咳嗽,雖不盡同於六淫咳嗽,但亦以外邪感染為主因,治法亦大體相近,故次於本章之後,一並論述。

《內經》謂:“風為百病之長。”又謂:“肉不堅,腠理疏,則善病風。”故風邪最易乘虛傷人。人身肺主皮毛,司腠理開闔,偶或攝身不慎,服食失宜,抑或肺氣稍虛,不能衛外而為固,即難免遭受風邪侵襲,而成傷風咳嗽之證。人多視此為微疾,每每失治誤治,釀成重病。

如果風邪入於經絡,出現頭項強痛,發熱,惡風寒,汗自出,舌苔灰白,脈浮緩,兼見鼻鳴幹嘔,而咳嗽特甚者,此為表虛,則須以桂枝湯為主治。《傷寒論》桂枝湯證,本未列咳嗽症狀,以此方加減治傷風咳嗽,確能藥到病除。《傷寒論》太陽證篇誤治失治,以及多種變證,常用本方加減施治,足證其應用之廣。

傷風咳嗽,有如上述,但症多兼見,有風兼寒者,有兼寒濕者,有兼熱者,有兼濕熱者,有兼濕者,有兼燥者,現將其症狀與療法列舉如下:

一、風寒咳嗽:風寒兩傷,營衛同病,其症狀為頭痛,惡寒,發熱,怕風,但寒重熱輕,無汗,四肢酸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吐清稀樣白痰。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浮弦或浮緊。法當祛風散寒,宣肺止咳,輕則止嗽散加味,重則桂麻各半湯治之。更有風寒兼濕者,症見咳嗽痰多,甚至冒嘔清水,兼見胸脘作悶。舌苔白膩。脈浮緊而濡。治宜疏風散寒,燥濕法痰,止嗽散加菖蒲、白寇化濕濁,茯苓、半夏以滲濕,降逆、祛痰。

二、風熱咳嗽。即所稱熱傷風。其症狀為頭脹痛,發熱惡寒,但熱重寒輕,汗出不多,口苦咽幹,甚至咽痛紅腫,咳嗽吐黃痰,或痰粘不爽,或幹咳無痰,鼻幹喉癢,口渴思飲。舌苔薄黃。脈浮數。治以疏風清熱,宣肺止咳,桑菊飲加味治之。又風為陽邪,隨即化熱,若高熱不退,熱盛傷津,煩躁不安,口臭氣粗,乃火鬱肺急,防發斑疹,津液幹枯,咳痰難出。舌苔幹黃,甚至帶黑色。脈洪大而數。法當辛涼重劑白虎湯治之。若咳甚痰多,胸悶汗出,頭痛而重,口雖幹而不思飲。舌苔白膩帶黃。脈濡數。此為風熱挾濕蘊蒸,邪在上焦,肺失清肅,治宜疏風清熱,祛濕宣肺,桑菊飲加牛蒡、苡仁、茯苓等治之。

三、風濕咳嗽。其症狀為頭痛而重,發熱惡風寒、微汗、短氣、骨節煩疼,體微腫,小便欠利,咳嗽吐白涎痰,或白泡沫痰。舌苔白潤。脈浮弦而緩。其治法,固當從汗解。喻嘉言謂:“汗法與常法不同,貴徐不貴驟,驟則風去濕存,徐則風濕俱去也。”誠為治風濕之金針,羌活除濕湯加味治之。

四、風燥咳嗽。症見頭微痛,惡寒發熱,無汗,鼻塞咽幹,甚至咽痛音啞,咳而痰稀,或幹咳無痰,口中津液幹燥。舌苔薄白。脈浮數而細。治法當於辛涼中佐以解熱潤燥之品,止嗽散加麥冬、知母、貝母。

傷風為最常見之病,如護理不當,亦能由輕轉重,變生他病,除服藥治療外,應謹避風邪,禁飲或少飲酒,並少食肉類、油脂,以及刺激性食品。服藥後喝熱粥,蒙被而睡,助取微汗,則病從汗解矣。

月經不調探因

醫典妙語

經者常也,一月一行,循乎常道,以承有盈則虧也,經不行,則反常而災至矣。以提前為熱,推後為寒,其理近乎似,然不可盡拘也。

——《醫學心悟·月經不調》

養生智慧——月經不調的原因與治療

婦女月經不調,不但影響身體健康,而且關係著生育問題。正常月經是根據其周期、經量、經色、經質四方麵來衡量的。月經能夠正常的周期性來潮,與下丘腦、垂體、卵巢的內分泌調節有關。卵巢必須具備排卵周期,而排卵後黃體功能正常,同時子宮內膜對卵巢分泌的激素反應功能正常,才能保證月經正常,否則會引起月經失調。

中醫認為女性月經不調多因情誌內傷,或嗜食辛熱,腸胃積熱,或因病後,產後,血海不充,衝任受損所致。從中醫理論來分析,月經的來潮與腎氣的充足,衝、任二脈的充盛有關。如果腎氣旺盛,產生天癸陰液,促進衝任及胞宮的功能發揮,月經才能正常來潮。因此腎、天癸、衝任、胞宮之間相互促進,相互製約,保證了月經的正常。如有一方超出正常範圍,可導致月經失調。

月經失調包括以下幾種:如周期改變就有:月經先期:是指月經周期提前8到9天,甚至半月一至者;月經後期:是指月經周期常超過7到8天以上至十數天不來者;月經先後無定期:是指月經不按正常的周期來潮,有時提前,有時錯後,周期紊亂。

其次是經量改變的:月經過多:是指月經周期正常,而經量明顯超過正常者;月經過少:是指月經周期基本正常,而月經量明顯減少、或點滴即淨者。月經周期及月經量同時改變的,如崩漏:是指不規則的陰道出血,一般來勢急,出血量多稱為崩;來勢緩,出血量少的稱為漏,閉經:女性逾18歲月經尚未來潮者,稱為原發閉經。如果月經來潮後,又停止三個月以上者不來的、稱為繼發閉經。

在治療上,因為引起月經不調的原因較多,故治療也十分複雜。包括全身治療、局部治療及內分泌治療:中醫治療則重在調理氣血、補腎、扶脾、疏肝。同時還應當根據閉經、出血等各種情況的不同來辨證治療。所以月經不調者,不論閉經或者出血過多都應當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

以下向女性朋友介紹幾種月經不調的食療方:

當歸粥:當歸15克,用溫水浸泡片刻後加水200毫升,煎濃汁約100毫升,去渣取汁,入粳米50克,紅棗5枚,砂糖適量,再加水300毫升左右煮熟。每日早晚餐空腹溫熱服食,10日為1個療程。

益母草粥:益母草15克,生地黃15克,藕汁約50克,生薑6片,小米50至100克,蜂蜜適量。先加水適量煎益母草、生地黃、生薑,煎20分鍾後,去渣,入米煮粥,將熟,加入藕汁及蜂蜜,稍煮即可。每日分3次服。

當歸生薑羊肉湯:當歸15克,生薑30克,羊肉250克。前兩味洗淨切片,與羊肉同燉至熟爛軟,服食羊肉與湯,可補益氣血,調經養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