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醫學心悟》(2 / 3)

進補時要因人進補。指要根據人的年齡、性別、體質乃至生活習慣等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選用補藥。如少年兒童,純陽之體,生機旺盛,但氣血未充,髒腑嬌嫩,不勝補藥,恐有拔苗助長之慮。如屢見報載,有兒童濫服人參蜂皇漿之類的補品,出現性早熟現象,就是小兒誤服補藥的結果。然享賦不足,生長發育遲緩者,亦可稍進補品以壯根基。青壯年時期,機體發育成熟,大多無須進補,即使用補,亦以平緩少量為宜。人至老年,精血虧耗,必須進補,但選擇補藥一定要對症,並注意少量頻用,持之以恒,切忌重劑驟補,或一曝十寒。

進補還要因時進補。藥物養生要根據四季陰陽盛衰消長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這是因四時不同,機體的新陳代謝水平也不同。如春天進補,可適當服以辛散升提之品,但南北不同,北方可服肉桂、當歸、熟地、人參等;南方可服玉竹、生地、沙參等。夏天天氣熱、汗液多,可選用一些性微涼、有益氣生津、健脾胃的滋補品,如菊花、藿香、佩蘭、西瓜、綠豆等,也可以根據人體虛弱情況,選用人參、黨參、黃芪、白木耳、山藥、白術等,但不宜選用過於溫熱的藥物、厚膩的滋補品。秋天,燥氣聲行,易傷津液,故秋季進補,宜以滋陰潤燥為主。如沙參、石解、玉竹、百合等。冬季是進補的最好時機,北方氣候嚴寒,宜用溫補,如:鹿茸、首烏、龍眼、肉桂等;南方冬季嚴寒而幹燥,進補宜用溫潤之品,如:熟地、菟絲子、桑寄生、人參等。

進補還要對症進補。指氣虛補氣,血虛補血,陰虛補陰、陽虛補陽,切不可亂補,如血虛補陽等。此外,不要補之太過,像雖屬氣虛,但一味大劑補氣而不顧其他方麵,補之太過,反而導致氣機瘀滯,所以補勿過偏,適可而止,這是進補時應注意的。

補品要發揮其作用,全賴脾胃功能的正常與否,體虛之人,脾胃功能相對衰退,如果一味投補,既不能適合人的口味,又超過了脾胃的承受能力,影響吸收、消化,就會造成食欲減退,脘腹脹滿等後果。

總的來講,身體虛了,具有虛症,可以適當進補。如果身體不虛,沒有虛症的表現,則不必進補,硬補、誤補非但無益,還會擾亂人體氣血陰陽的平衡,引發某些病症。有一些人在服用補品以後出現口幹舌燥、咽喉不適,頭昏目脹,胃脘脹滿,舌苔增厚,食欲不振,心煩失眠等現象,這可能就是人們所說的“虛不受補”。因此進補時應在醫生指導之下進行。

其實,最好的補藥是營養豐富的食物,食補勝過藥補。但是許多蔬菜和糧食,本身亦可稱作藥物,所以攝取時也應當有所調配,五穀雜糧、根莖葉菜都要食用,不可偏食或以喜好而單一選食,那麼身體自然就會強壯不虛了。

食補不如精補,精補不如神補

醫典妙語

諺有之曰:藥補不如食補。我則曰:食補不如精補,精補不如神補。節飲食,惜精神,用藥得宜,病有不痊焉者寡。

——《醫學心悟·醫門八法》

養生智慧——食補、精補與神補

現代社會物質的大量豐富撩起了人們無窮的欲望,離古人提倡的“清心寡欲”、“無心得大還”的境界越來越遠。其實,有適當的欲望和更多的追求本非壞事,但若太過不切實甚至是不當強求,就要及時反省了。因為多欲易傷身,這時就不是藥補或食補力所能及的了,而該適當地卸下精神包袱,養精蓄銳,少做些無謂虛耗精力和心神的事,細細體味一下清代醫家程國彭的忠告:“食補不如精補,精補不如神補。”愛惜自己的精氣和心神,對於多數生活早已超溫飽和小康,但生活和工作壓力相對較大的都市人來說,可能比吃什麼大補的藥食都更為重要。

神在人身居於首要的位置,它是人體生命的主宰。唯有神在,才能有人的生命活動現象。“養心在凝神,神凝則氣聚,氣聚則形全。若日逐攘擾煩,神不守舍,則易於衰老。”故醫學家曆來認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可見神的功能比較微妙。

神補的方法甚多,首先應牢記“靜則神藏,躁則消亡”的原則。因為神宜靜、不宜躁,神氣在清靜而無雜念的條件下,可達到真氣內存、心神平安的目的。生理學研究證實,人在人靜後,作為生命活動中樞的大腦,可以重新恢複到兒童時代的大腦電波狀態,使人的衰老生化指標得到“逆轉”。

對“神”的護養,佛教有其獨特的見解。佛教講七靜:平靜、安靜、寧靜、定靜、真靜、虛靜、靈靜,還強調“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等等。中心思想是告誡人們要排除雜念、多層次地人靜。但要真正做到“神靜”是不太容易的,由於“神”有“任萬物、理萬機”的作用,故“神”要經常處在易動而難靜的狀態之中。正如古人雲:“作文神去,作事神去,好色神去,凡動靜運用紛紜,神無不在。”所以,要想真正做到精神安靜是非常不容易的,隻有從思想上高度認清了“靜養神”的意義,才有可能克服種種幹擾,做到“靜以藏神”。

“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腎藏精。”“五髒盡傷則五神去;除情去欲則五神不苦,是以長壽。”因此,如果一個人心緒浮躁,沉於功名利祿、醉於女色酒缸,是很難達到養神目的的。在這方麵,明代書法家董其昌在所著的《畫禪室隨筆》中,有養神十戒,可以用來規範自己的養神實踐:戒豪飲,豪飲傷神;戒貪色,貪色滅神;戒厚味,厚味昏神;戒飽食,飽食悶神;戒多動,多動亂神;戒多言,多言損神;戒多憂,多憂鬱神;戒多思,多思擾神;戒久睡,久睡倦神;戒久讀,久讀苦神。

補藥不可亂用

醫典妙語

若論其時,盛夏之月,溫劑宜輕,時值隆冬,溫劑宜重。然亦有時當盛暑,而得虛寒極重之證,曾用參、附煎膏而治愈者,此舍時從證法也。

——《醫學心悟·醫門八法》

養生智慧——進補要對症

中醫認為中藥有很多補劑,其種類有丸、散、膏、丹和藥酒等,近年來還出現了很多新劑型,如各種滋補性衝劑、片劑、膠囊及口服液等,名目繁多。品種、劑型雖多,總離不開人參、鹿茸、龜、鱉、黃芪、枸杞、何首烏等,使用時必須有的放矢,不可盲目濫用。

補藥是中醫治療“虛症”的藥物。如“氣虛”者用益氣藥,諸如人參、黃芪等;“血虛”者用補血藥,如阿膠、當歸、紫河車等;“陰虛”者用滋陰藥,如龜、鱉、枸杞子、沙參等;“陽虛”者用滋陽藥,如鹿茸等。這四種藥物雖均屬補益藥,但藥性及功能各異。如果不分清其寒熱屬性,聞補則服,必將造成不良後果。

如何合理地使用補藥?誤服藥後又會有什麼不良後果呢?首先要分清是“氣虛”、“血虛”還是“陰虛”、“陽虛”,對症服用。如對“陰虛”病人應讓其服西洋參、枸杞子、生地等益氣養陰藥;若誤用補氣或溫陽的藥物,如紅參、黃芪或鹿茸等,則可出現流鼻血、血壓升高、麵紅升火、頭昏頭痛、大便秘結等症狀。這是因為這類藥物性味甘溫助熱,能消耗機體的陰津。相反,對“陽虛”的病人則需服紅參、鹿茸、十全大補膏等補氣溫陽藥,以振奮陽氣,若誤用了滋陰養血藥如枸杞子、生地、當歸及首烏延壽膏等,則會影響到脾胃的消化功能,使食欲下降。

其次是不能偏信補藥,有的人身體稍有不適則認為是體虛所致,於是各種補品一齊服用。殊不知“甘能滿中”,幾種甘溫滋膩藥同吃或服用得太久,使脾胃的消化功能減弱,出現不思飲食,甚至腹脹,身體反而因此虛弱。如果在這種情況下誤認為是“虛象”嚴重,進一步加大補藥劑量則是錯上加錯了。服補藥前一般要治愈原有的疾病,特別是外邪入侵所引起的發熱、惡寒等病。因為這時服用補藥,往往會有“閉門留寇”之虞,反使病情纏綿難愈。

補藥不是任何人都需要服用的。補之得當,可以起到強壯身體的作用。誤服了補藥,不但不能治病和強身,反而有損身體的健康。中醫認為對臉色蒼白,身體虛弱,月經不調的女性,無論是中西醫,都認為要多注意飲食,或甚至服用營養品、保健品等來調理。

就中醫學而言,“進補”就是調理的一種方法,因為進補的目的是補充人體的營養,調節和改善生理功能,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使人體的正氣充足、驅病強身、抗衰防老、延年益壽。

對於女性用藥進補來說,要通過中藥來調理,增強體質,得先了解自己的體質,才能取得良好的調理效果。基本上,中醫學是把體質分成四種類型,以用中藥來調整:氣虛要補氣表現為臉色蒼白、精神不振、說話聲量小,動不動就出汗、感冒;或有很多白帶、月經會提前、量很少;或者是胃口不好,吃一點東西肚子就發脹。對這種氣虛的體質,就可用一些補氣的藥物調理,如人參、白術、紅棗、甘草用來燉雞或排骨以補氣。當氣夠的時候,臉色就會變好,也不容易感冒。

血弱要補血一般是臉上沒有血色,嘴唇指甲比較蒼白,頭暈眼花,站立起來頭會暈、心悸,容易失眠、精神不好、月經不調等,這是女性最常見的身體虛弱情形。屬“血弱”體質,就可用一些中藥來補血,如用熟地、白術、當歸、龍眼皮、阿膠、川芍等中藥或藥丸燉雞、燉排骨、燉魚。女性在月經過後,若沒有什麼不舒服,隻想補血也可用此方法。

陰虛用涼補。陰虛俗稱虛火,身體一樣會頭暈、耳鳴、覺得腰酸背痛、睡眠不好,容易感到口幹、咽燥、覺得很煩,手足心熱容易出汗、容易做夢;有這種體質的女性,會出現月經不調的現象,身體比較瘦,吃什麼東西都胖不起來。由於這種陰虛體質的脈搏比較快、舌頭比較紅,身體肌膚有灼熱的感覺,中醫一般會用涼補,常用的中藥有生地、天冬、麥冬、沙參、西洋參、鱉甲、蓮子、慧仁、玉竹等。

陽虛要補陽氣。陽虛體質是畏寒、怕冷、四肢不溫,甚至冰冷;會腰酸、腿軟、頻尿,月經延後且量比較少,身體會有發麻等狀況。對陽虛體質,中醫一般常用的中藥如附子、肉桂、補骨脂、菟絲子、肉蓯蓉、鹿茸等中藥來補陽,待陽氣恢複後身體就比較不怕冷。這四類氣血陰陽的虛,有時候會單獨出現,有時候也會合並兩種出現。會出現氣血兩虛,甚至病久時還會寒熱夾雜。身體比較虛弱,體質也比較複雜時,就一定要請中醫師幫你診斷,找出問題出在哪裏,再吃一些補藥,這樣比較省時間、比較對症,也沒有副作用。

看鼻子知疾病

醫典妙語

五色決於明堂。明堂者,鼻也。故鼻頭色青者,腹中痛。微黑者,有痰飲。黃色者,為濕熱。白色者,為氣虛。赤色者,為肺熱。明亮者,為無病也。若傷寒鼻孔幹燥者,乃邪熱在陽明肌肉之中,久之必將衄血也。病患欲嚏而不能者,寒也。鼻塞濁涕者,風熱也。鼻息鼾睡者,風溫也。鼻孔幹燥,黑如煙煤者,陽毒熱深也。鼻孔出冷氣,滑而黑者,陰毒冷極也。凡病中鼻黑如煤,乃大凶之兆。若見鼻孔煽張,為肺氣將絕之證也。凡產婦鼻起黑氣,或鼻衄者,為胃敗肺絕之危候,古方用二味參蘇飲加附子以救之,多有得生者。

——《醫學心悟·醫門八法》

養生智慧——看鼻子知疾病

鼻部,即明堂。位於人體麵部的中央,在麵部色診中具有重要意義。《靈樞·五色》篇寫到:“五色決於明堂,明堂者,鼻也。”說明麵色可以取決於明堂。鼻與五髒的關係極為密切,因鼻為肺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肺主鼻”,《難經》四十難說:“鼻者,肺之候。”足陽明胃的經絡“循於鼻”,手陽明大腸經“上夾鼻孔”,手太陽小腸經支脈“上抵鼻”,而且根據中醫“內外合一”,“中以候中”的原理,鼻部位於麵部正中,集中了五髒的精氣,其根部主心肺,周圍候六腑,下部應生殖。因此,明堂及其四周的色澤,可以反映五髒六腑精氣的變化,預報疾病的潛在。

鼻除能預報疾病之外,還主壽夭。如明朝陸位所說:“十二官皆在於鼻,主壽之長短也。”“鼻梁柱端直,印堂平闊,山根連印,年壽高隆,準圓庫起,形若懸膽,齊如截筒,色鮮黃明。”是為吉。便可說明鼻在壽夭方麵的預測意義。總之,鼻嶽為麵部五嶽之主峰,一般而言鼻嶽高起,端直豐厚,色澤紅闊,準頭圓,鼻孔不露,所謂“光潤豐起,高隆端直如懸膽”主壽;反之鼻塌不正,壁薄色枯是謂夭。

鼻的形態對人體的氣質有一定關係。如狀似虎鼻者多勇,龍鼻為福相,鼻若懸膽,班超英才。鷹嘴鼻為人陰險,猴鼻善疑,牛鼻寬容,鼻頭尖細者善出奸計,可供氣質學參考。

鼻是麵部望診的準繩,故鼻又稱為麵王。遠在《靈樞》即已指出:“脈出於氣口,色見於明堂”,足見明堂在麵部色診中的地位,也證實了明堂先兆是有其物質基礎的。

鼻預報脾胃疾患尤有特殊價值,鼻準與腹臍遙遙相對,皆為診脾之要害部位,所謂上診於鼻,下驗於腹,臨床上頗有驗證。如《金匱要略》曰:“鼻頭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鼻頭色微黑者,有水氣;色黃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及“色青為痛,色黑為勞,色赤為風,色黃者便難,色鮮明者有留飲”。臨床上一些病人出現惡心嘔吐,腹瀉之前,首先發現鼻頭冒汗及色澤改變,道理即在於此。

明堂伏色還可以預測五髒精氣的盛衰。例如久病之人,經過多方醫治,蒼白的臉麵上,如見明堂部位黃色隱現則為脾氣來複之征兆。然黃色必須光澤明潤,如雖有黃色見於鼻,卻幹燥如土偶之形,又為脾真髒色見,預兆脾氣絕,主死。清朝周學海曰:“鼻頭色黑而枯燥者,房勞;黑黃而亮者,有瘀血;赤為肺熱,鼻孔幹燥、目瞑、漱水不欲咽者,欲衄也,鼻孔黑如煙煤而燥者,陽毒也,鼻孔煽張者,肺絕也;但煤黑而不煽不喘者,燥熱結於大腸也;黃黑枯槁,為脾火津涸,大便燥結鼻塞濁涕者,風熱也,鼻孔冷滑而黑者,陰毒也,鼻頭汗出如珠,為心脾痛極”。這也說明了鼻對疾病的預報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