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本草綱目》(1 / 3)

婦孺皆知的醫藥學巨著

藥聖李時珍

中國古代的名醫不計其數,而且各有千秋。在人們的心中,他們精湛的醫術、高尚的醫德與無數神奇的傳說,早已成了不可磨滅的印記。但在這些名醫中,人們最為了解,最為推崇的恐怕就要算明代的名醫李時珍了。

李時珍,字東壁,號瀕湖,明代蘄州(今湖北蘄春)人。生於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於神宗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是我國著名的藥物學家和醫學家,素有“藥聖”之稱。對於養生,他既提倡補養元氣與血氣,又推崇以食療的方法來治療身體的疾病。但無論是治病還是養生,他都重視本草作為中藥的功效,為此他編撰了當時世界上最為詳盡、最龐大的醫藥學巨著《本草綱目》。他關於養生的論述,也大都散見於這部著作中。

李時珍出生在一個醫藥世家,父親李月池也是當地一位名醫。李時珍從小就跟隨父親到病人家看病,上山采集草藥,對醫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但那時候,由於科舉盛行,醫生被看作是沒有出息的職業,所以父親決定讓李時珍讀書應考。

在父親的督促下,李時珍十四歲就考上了秀才。但他對科舉考試沒有興趣,三次到武昌考舉人,都落選了。從此,他就決心行醫,鑽研醫學,不再去應考了。他向父親表明自己心誌,李月池見兒子醉心於醫學,便同意了兒子的要求,並精心地教他。隻幾年的時間,李時珍就成了一名很有聲望的醫生。

李時珍在行醫過程中,常常不畏艱辛,進入深山老林中采草藥。另外他還廣收民間驗方,每到一個地方,他都要虛心向當地的藥農和其他勞動人民請教。由於他醫德高尚,醫術精湛,且為百姓治病盡心竭力,所以受到很多人的歡迎。有人甚至把祖傳秘方都交給了他。這樣,他得到了很多曆代醫學上所沒有的知識,並將這些新的知識同實踐結合起來,將中醫學的醫藥精髓發展壯大。

經過醫學知識的創新與積累,李時珍逐漸發現,曆代的醫藥學著作中有很多缺點,不是晦澀難懂,就是藥物分類雜亂無章,迷信鬼神之說也充斥其中。特別是其中許多有毒性的藥品,竟然被認為是可以“益壽延年”的補藥。他深感錯誤的醫藥學說將直接威脅著人的健康與性命,因此在醫學與養生學的領域中,李時珍提出了許多新的論斷,並將舊有的不完善或不清楚的學說進行了深入探討。

傳說故事——李時珍巧治眼痛、痢疾

一天,李時珍的父親應病家之邀,帶著長子出診去了,玄妙觀中隻剩下李時珍一人。這時,來了兩位病人,一個是火眼腫痛,一個是暴泄不止。李時珍思索了半晌,說道:“父親要到晚上才能回來。要不,我先給你們開個方子,試試看能不能治好。不行的話再找我父親。”那瀉肚子的病人難受極了,迫不及待地說:“好,好,郎中的公子開方子還能有錯?”另一個病人也捂著紅腫的雙眼,連連催促李時珍開方。李時珍便果斷地開方取藥,打發病人走了。

父親回到家中,發現了小兒子開的藥方,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兒上,忙問:“這是你開的?”李時珍小聲回答:“是的,不知道對不對?”然後,把病人是什麼症狀,為什麼要用這些藥,這些藥有什麼性能等等,一股腦兒說了一遍,講得頭頭是道。父親一邊聽,一邊不住地點頭,這才知道,兒子不僅讀了不少醫書,還能在治病實踐中加以運用,對症下藥,確實是塊當大夫的材料,心中不覺又驚又喜。這時,做兄長的果珍在旁邊聽著弟弟大談藥性,十分羨慕,暗自下決心定要幹件漂亮事,讓父親看看誰的醫道高明。

事有湊巧,沒過幾天,又有兩個眼痛和痢疾病人前來就診,而那天正好隻有果珍一人在診所。他一見這兩人和弟弟說起過的那兩人病情一樣,便不假思索,依照弟弟的方子作了處理。不料,第二天一早,這兩個病人就找上門來,說服藥後病情反而加重,要李時珍的父親看看是怎麼回事。果珍在一旁不敢隱瞞,隻好如實相告。李時珍的父親一聽就連呼“錯矣”。果珍還不服氣:“同樣的病,同樣的藥,為什麼弟弟對,我偏錯了?”父親答道:“有的病症看上去差不多,實質卻不一樣。”接著,把為什麼那天李時珍要以艾草為主藥,而今兒這兩個病人卻應該以黃連為主藥的道理講了一遍,把果珍說得心服口服。

跋山涉水成《本草》巨著

李時珍在行醫過程中,讀了許多醫藥著作。通過行醫的實踐,他感到曆代的藥物學著作存在不少缺點,不但分類雜亂,內容錯誤。而且還有許多藥物被漏載了,需要重新整理和補充。他知道這關係到病人的健康和生命,因此,他決心編著一部完善的藥物學著作。

李時珍從35歲起,開始動手編寫《本草綱目》。為了編好這部著作,他走訪了河南、江西、江蘇、安徽等很多地方。每到一處,他就虛心地向藥農和其他勞動人民請教,采集藥物標本,收集民間驗方。就這樣,他得到了很多書本上所沒有的知識,還得到了很多藥物標本和民間驗方。

在編寫《本草綱目》的過程中,最使李時珍感到棘手的事情就是藥名的混雜,過去的本草書中,很多藥物的形狀和生長的情況非常模糊,雖然也有的書籍對這些藥物做了解釋,但那都是從書中抄來抄去,而且很多藥物在各種本草書中說法不一,讓從醫者不知道如何是好。比如狗脊這種藥物,有的醫書上說它像草解,有的說它像拔葵,也有的又說它像貫眾,這種說法上的不統一,給從醫者帶來了很多的困難。要想得到正確的說法,隻有一個辦法,就是自己親自去實地認識和考察。

李時珍帶著徒弟和兒子背起藥筐,無數次的穿上草鞋,跋涉無數窮山深穀,足跡遍及大江南北,搜求民間驗方,觀察和收集藥物標本。他首先在家鄉蘄州一帶采訪問藥。後來,足跡越來越遠,除湖廣外,還到過江西、江蘇、安徽等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過,盛產藥材的江西廬山和南京的攝山、茅山、牛首山,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在太和山時,他聽說五龍宮裏生長一種叫“榔梅”的果品,住在那裏的道士四處造謠,說這是一種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仙果,他們每年都把樹上的果子采下來,送到宮中去。當地的官府對這種果子有嚴格的規定,不準任何人私自采摘。為了弄清楚這究竟是一種什麼東西,他冒著危險,不顧道士們的阻攔,采摘了一個果子,經過品嚐和研究,他認為這種果子其實就是普通的桃子,隻是一個變異的品種,有止渴生津的作用,並沒有道士們說得那麼玄。

李時珍無論到什麼地方,都能通過各種各樣的人來了解自己不明白的事情。這些人中有采藥的,有種田的,有捕魚的,有砍柴的,也有打獵的。在他們的幫助下,解決了他的很多疑惑。

就這樣,李時珍經過長期的實地調查,花了二十七年工夫,參考了八百多種書籍,經過三次大規模的修改,終於寫成了一部新的藥物學巨著《本草綱目》。這時的李時珍已經六十一歲了。《本草綱目》共52卷,190萬字,記載藥物1892種,其中新增加的有374種。書裏對每一種藥物,都說明它的產地、形狀、顏色、氣味、功用。書裏還附了1100幅藥物形態圖,記載了1萬多個醫方。這部書係統地總結了我國明朝中期以前藥物學的巨大成就,對藥物學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傳說故事——李時珍與蘄蛇

李時珍在蘄州走訪時,他知道有一種蘄蛇,可以入藥,治療風痹、驚搐、癲癇等症療效顯著。但李時珍從來沒有見到過這種蛇。他找到了一些蛇販子,觀察了一些時日,但內行的人卻對他說,蛇販子那裏的蛇是從外地販來的,並不是什麼真正的蘄蛇。

為了能真正地看到蘄蛇的樣子,他找到了一個捕蛇人,請他帶路去山中找蘄蛇。捕蛇人告訴他,這種蛇牙上有劇毒,人被咬傷,都要立即截肢,否則就要中毒而亡。因其有著良好的治療風痹、驚搐、癬癩等病的效果,非常貴重。州裏每年都要逼著百姓去捉蛇,給皇帝進貢。雖然蘄州很大,但隻有城北的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蘄蛇。

李時珍為了能真正了解蘄蛇的知識,冒著生命危險同捕蛇人去了山中。峰山上有一個狻猊洞,洞中生長著石南藤,因為蘄蛇喜歡吃石南藤的花葉,所以洞中的蘄蛇較多,但是此洞灌木叢生,進去十分危險,李時珍冒著危險進洞,在捕蛇人的幫助下,終於見到了蘄蛇,也看到了捕蛇和製蛇的全過程。

後來,他在《本草綱目》中這樣寫道:“龍頭虎口,黑質白花,脅有二十四個方勝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長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長一二分,腸形如連珠”,“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葉,人以此尋獲。先撒沙土一把,則蟠而不動,以叉取之。用繩懸起,刀破腹以去腸物,則反尾洗滌其腹,蓋護創爾,乃以竹支定,屈曲盤起,紮縛炕幹。”“出蘄地者,雖幹枯而眼光不陷,他處者則否矣。”

李時珍的養生思想

腦為元神之府

醫典妙語

天者頭也、肺也,肺開竅於鼻,而陽明胃脈環鼻而上行,腦為元神之府。

——《本草綱目·辛夷》

養生智慧——養神重在健腦

李時珍在總結前人思想的基礎上對傳統錯誤的觀念進行了修正,他認為腦才是元神之府,從而打破了傳統“心為元神之府”的說法。這裏所謂的元神,就是指人的精神與意識活動。自先秦以來,大多數思想家都認為心是主管神明、意識、情誌的主體,因此心具有思維的功能。而李時珍則本著客觀、求真的醫學精神,明確提出了“腦為元神之府”的醫學論斷,使中醫學尋求發展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要想保證精神意識的健康,就必須注重頭腦的保養。大腦是人體的高級中樞,是人類聰明才智的物質基礎。因此一定要注意用腦的衛生,講究科學用腦。現代醫學證明,合理健腦能夠延緩衰老,防止記憶力的下降,並保證人的老年生活更加健康、思維敏捷。一般來說,健腦就應多動腦,用腦少的人,腦衰老就比較迅速,經常從事腦力勞動的人,就可以延緩人的衰老。當然,用腦也要講究勞逸結合,過度用腦,疲勞用腦,在生病期間或是身體不適的時候用腦,都是對大腦的損傷,影響腦部健康。

多進行體育鍛煉,加強人際交往也是健腦的好方法。經常參加體育活動,鍛煉身體,可以促進血液循環,並能夠促使新的腦細胞產生,而且還能增加腦部氧氣的供應量,保證大腦健康;經常與人交往,可以在言談話語間鍛煉自己的大腦,提高思維能力。

與此同時,還要注意飲食結構的調整,幫助大腦功能運行正常,思維敏捷,精力充沛。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提到多種適宜補腦的食物。比如核桃仁、荔枝等,他提出核桃仁是補腦益智、延年益壽的佳品,用核桃仁3份,人參1份,研磨成細末,造成蜜丸服用,可以健腦防衰;而荔枝也有健腦的功效。他在《本草綱目》記載,“常食荔枝補腦健身、治療疔腫、開胃益脾。幹製品能補元氣,為產婦及老弱之補品。”

另外我們還可以食用紅棗、蓮子、白木耳、牛奶、香蕉等食物,可以減輕壓力,緩解緊張的情緒。多吃菠菜、油菜、苦瓜、竹筍、鮮藕、芹菜、黃花菜、梨、綠豆、桂圓、雞蛋、鴨肉、烏骨雞、蜂蜜等食物,可以緩解由於長期熬夜或加班而出現的煩悶、急躁易怒、失眠多夢等狀況。

滋補脾胃以養元

醫典妙語

土為元氣之母,母氣既和,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久視耐老”,“土者萬物之母,母得其養,則水火既濟,木金交合,百諸邪自去,百病不生矣。

——《本草綱目》

養生智慧——養元重在補脾

李時珍對脾胃也十分重視,並提出了“脾為元氣之母”的論斷。按照五行學說在中醫領域的應用,五髒中的脾胃與五行中的“土”相對應,“土”即為脾胃。由此可以看出李時珍對於脾胃的認識與重視。

脾胃與人的元氣有著密切的關係,人體內的元氣因脾胃而滋生,脾胃的功能正常運轉,人體內的元氣才能生長並充實。而人吃五穀雜糧、果蔬蛋禽,都要進入胃中,人體內的各個器官攝取營養,都要從胃而得來。李時珍強調脾胃是五髒升降的樞紐。他曾經說過,“脾者,黃宮,所以交媾水、火,會合木、金者也。”他認為人體氣機上下升降運動正常,有賴於脾胃的功能協調。脾胃如果正常運轉,則心腎相交,肺肝調和,陰陽平衡;而如果脾胃一旦受損,功能失常,就會內傷元氣,嚴重的還會因此而影響全身而患病。

因此,人若要重視養生,就要特別重視養脾胃。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記載了一係列養脾胃的食物:如棗、蓮子、南瓜、紅薯等。

棗在《本草綱目》中是這樣記載的:“棗味甘、性溫,能補中益氣,養血生津”,另外棗還有安中、養脾、平胃、通七竅、助十二經、和百藥的功效。用於治療脾虛弱,食少便溏,氣血虧虛等疾病。曆代中醫對於棗能養脾胃的說法基本是一致的,都認為它有補脾胃、益氣養血生津、調和營衛、解藥毒等作用,主治胃虛食少、脾弱便溏、氣血津液虧損、怔忡、癔症等。

對於蓮子,李時珍認為“蓮之味甘,氣溫而性澀,稟清芳之氣,得稼穡之味,乃脾之果也”。由此可見他對蓮子的藥用價值的重視。在《本草綱目》的記載中,蓮子有“交心腎,厚腸胃,固精氣,強筋骨,補虛損,利耳目,除寒濕”的功效,被作為珍貴的滋補品。現代人們也很喜歡食用蓮子,比如用蓮子芯來泡茶,可以清目。此外,蓮子還可治高熱躁煩、神誌不清、夢遺滑泄等症。

南瓜是人們飯桌上的常見食物,更是滋養脾胃的佳品。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南瓜性溫、味甘,入脾、胃經,能補中益氣、消炎殺菌、止痛。”現代醫學證明,南瓜所含的豐富果膠,可“吸附”進入體內的細菌和包括重金屬、鉛等有毒物質,起到排毒的作用。同時,果膠可以保護腸胃免受刺激,減少潰瘍。而南瓜所含成分能促進膽汁分泌,加強胃腸蠕動,幫助食物消化。因此用南瓜煮粥,則可以更好地滋養腸胃。

另外紅薯也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主要食品之一,受到人們的普遍喜愛。《本草綱目》中記載,紅薯有“補虛乏,益氣力,健脾胃,強腎陰”的功效,使人“長壽少疾”。還能“補中、和血、暖胃、肥五髒”等,有非常好的保健脾胃、益壽延年的作用。紅薯不僅有很好的藥用價值,而且味道可口,現代醫學證明,紅薯含有豐富的澱粉、膳食纖維、胡蘿卜素、維生素A、維生素B、維生素C、維生素E以及鉀、鐵、銅、硒、鈣等10餘種微量元素和亞油酸等,營養價值很高,被營養學家們稱為營養最均衡的保健食品。

毛發映射了氣血的虧盈

醫典妙語

氣者血之帥也。氣升則升,氣降則降;氣熱則行,氣寒則凝;火活則紅,火死則黑。邪犯陽經則上逆,邪犯陰經則下流。蓋人身之血,皆主於脾,攝於心,藏於肝,布於肺,而施化於腎也。

——《本草綱目》

養生智慧——氣血決定毛發枯榮

氣血是人體髒腑、經絡等一切組織器官進行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而氣血的生成與運行又依賴於髒腑生理機能的正常。因此,髒腑發病必然會影響到全身的氣血,而氣血的病變也必然影響到髒腑,由此可見氣血的重要。所以氣血也是人們養生的一個重要因素。

人體氣血是否充盈,可以從毛發的枯榮上看出來。因為人體的毛發質地的好與壞,是隨氣血盛衰而變化的。李時珍在前人的理論基礎上,根據脈之循行,氣血之多少的理論,認為人體上的毛發的枯榮是由於氣血盛衰而發展的,他認為頭發屬於少陰、陽明;耳前的鬢毛屬於手、足少陽;眼上的眉毛屬於手、足陽明;唇上的胡子,屬於陽明;下巴頜的須屬於足少陽、陽明;兩頰上的髯須屬於少陽。

因此,如果氣血盛,則長得又快又好;如果氣多血少,則雖然黑但長得慢;如果氣少血多,則長得又少又差;如果氣和血都少,則毛發不生;如果氣和血都過盛,毛發就會黃而赤;如果氣血皆衰,頭發就會發白並脫落。

傳統中醫也認為,肝藏血,發為血,腎主骨生髓,其榮在發,血氣盛則腎氣強,腎氣強而骨髓充滿,毛發就會烏黑而有光澤,氣血虛則腎氣弱,氣血不能上行滋養毛發,那麼毛發自然會枯黃無澤而脫落。脫發的原因則與肝腎不足,氣血虛弱有關。

另外,人的七情六欲也會影響人的身體。如果情誌抑鬱,勞心傷脾,更會影響人體的氣血,使之運行不暢而導致氣滯血淤,毛發失去營養而脫落,也就是現代醫學所說的機體內分泌與免疫紊亂失調。如果人的精神受到創傷或過度緊張,血管及血液循環就會受到障礙,從而導致毛囊營養障礙而脫發。

粥為人間第一補物

醫典妙語

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虛,穀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也。

——《本草綱目》

養生智慧——氣血決定毛發枯榮

在諸多的養生理論中,李時珍特別推崇飲食養生,而對於飲食養生,他又特別提倡食粥。食粥對老年人、兒童、脾胃功能虛弱者都是適宜的。所以,他說“世間第一補人之物乃粥也”,“日食二合米,勝似參芪一大包”。從現代許多長壽老人的經驗中,也能驗證李時珍的食粥使人延年的理論。

健康的人經常喝粥,更可以滋養脾胃,從而保護元氣。吃粥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曆史,曆代就有家貧食粥、荒年賑災食粥、療疾養生食粥之經驗。特別是老年人氣血不足,脾胃虛弱,早晚吃熱而溫軟的粥,易於腸胃消化,對脾胃保健大有好處。

一般人春季宜吃菜粥,夏天宜喝綠豆粥,秋季宜用藕粥,冬日則食臘八粥。做粥的原料,最好是粳米,因為它性甘平,是健脾胃、培中氣的良藥。另外在冬季,還可多食些生薑粥、羊肉粥、牛肉粥。因為這些粥可發散風寒,溫中補濕,防寒補養。

治療疾病的藥粥,從古到今也有許多,可以根據疾病,在醫生的囑咐下進行選食。有一首保健粥歌,可供食粥時選用。歌訣曰:

若要不失眠;煮粥添白蓮。

要得皮膚好,米粥煮紅棗。

氣短體虛弱,煮粥加山藥。

治理血小板,煮粥花生衣。

心虛氣不足,桂圓煨米粥。

要治口臭症,荔枝粥除根。

清退高熱症,煮粥加蘆根。

血壓高頭暈,胡蘿卜粥靈。

要保肝功好,枸杞煮粥妙。

口渴心煩躁,粥加獼猴桃。

防治腳氣病,米糠煮粥飲。

腸胃緩瀉症,胡桃米粥燉。

頭昏多汗症,煮粥加苡仁。

便秘補中氣,藕粥很相宜。

夏令防中暑,荷葉同粥煮。

若要雙目明,粥中加旱芹。

《本草綱目》中的養生妙方

芝麻小,養顏好

醫典妙語

芝麻,味甘,平,無毒。主治傷中虛羸,補五內,益氣力,長肌肉,填髓腦。久服,輕身不老。堅筋骨,明耳目,耐饑渴,延年。療金瘡止痛,及傷寒溫瘧大吐後,虛熱羸困。補中益氣,潤養五髒,補肺氣,止心驚,利大小腸,耐寒暑,逐風濕氣、遊風、頭風,治勞氣,產後羸困,催生落胞。細研塗發令長。

——《本草綱目·穀部》

養生智慧——芝麻的養生妙用

《本草綱目》中記載,芝麻能“益氣力,長肌肉,填腦髓,久服,輕身不老,堅筋骨,明耳目,耐饑渴,延年”。中醫認為,腎精肝血充沛則人體毛發潤澤,反之則頭發枯萎脫落,而芝麻具有養血滋陰益精的功效,能使“須發早白”之人“白發返黑”。

另外《本草綱目》還記載,服芝麻“能除一切痼疾,一年身麵光澤不饑,二年白發返黑,三年齒落更生,四年水火不能害,五年行及奔,久服長生”,“魯女服胡麻餌術,絕穀八十餘年,甚少壯,日行三百裏,走及獐鹿”。由此可見芝麻美發美容功力不凡,可使人毛發潤澤光亮,青絲如雲,又能使人皮膚潤澤細膩,肌肉壯滿,腰腳便力,常吃芝麻,可使皮膚保持柔嫩、細致和光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