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氣以保神,運體以卻病”
明代著名養生家高濂
高濂,字深甫,號瑞南。今浙江杭州市人,明代著名養生學家,同時也是一位文學家兼藏書家。其生卒年代未詳,主要生活在明嘉靖萬曆年間。
高濂自幼羸弱多病,又患眼疾,眼睛幾乎失明。所以他十分重視醫藥學和養生保健,經過長期的專研和實踐,不但使得自己的身體得以康複,而且視力也完全恢複。他生平除了寫詩撰文之外,畢生的精力都致力於養生學上,著有《遵生八箋》一書。
《遵生八箋》包含了高濂所有的養生思想,共八目十九卷,是明代養生學的一部名著。所謂“遵生”,意思是要尊重生命和遵循養生的規律。全書內容分為八類,每類一箋,故名八箋。依次為“清修妙論箋”、“四時調攝箋”、“起居安樂箋”、“延年卻病箋”、“閑清賞箋”、“飲撰服食箋”、“靈秘丹藥箋”、“塵外遐舉箋”。
該書所論養生益壽內容十分全麵,從身心修養、起居飲食、吐納導引、驗方妙藥,直到琴棋書畫、花草魚鳥,無不廣泛涉及。而且立論質樸,非常切合實用。其養生思想是重視形、氣的調養,主張“養氣以保神”,“運體以卻病”,推崇胎息、導引等術。在起居上,他提出了知恬逸自足、審居室安處、保晨昏怡養、閑溪山逸遊、識三才避忌、嚴賓朋交接等方麵;在飲食上,他重視脾胃的調養,主張務尚淡薄,以養脾胃之氣,而資生化之源。這些觀點對於養生實踐均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在戲曲方麵,高濂創作傳奇戲曲《節孝記》,此戲分上下2卷,包括兩個劇本。上卷《賦歸記》寫陶淵明辭官歸隱的節操;下卷《陳情記》寫李密侍奉祖母的孝道。另外還有戲曲《玉簪記》,描寫女道士陳妙常與潘必正的愛情故事。此外,高濂還作有《陳情記》、《賦歸記》、《雅尚齋詩草》初集、二集,《芳芷樓詞》等。因此,明朝大戲劇家屠隆曾稱讚高濂,“家世藏書,博學宏通,鑒裁玄朗”,是一代文豪兼精醫藥學的傑出代表人物。
不懂養生知識,就會死於無知
在《遵生八箋》中,高濂首先強調了學習養生保健知識的重要性。他說,那些富貴之士,不懂養生的原理,從不學習貧苦人急需養生良策。對於那些拒絕學習養生保健知識的人,高濂很有感慨地批評他們悲淺、愚昧,並且啟發人們隻要認真學習前人的養生知識和養生經驗,並親身加以實踐,則既可提高道德修養,又能健身延年。高濂此論,至今仍能提供有益啟示,至少能啟發人們懂得高度重視自我保健知識學習的重要性。許多人不是死於疾病,而是死於無知。如能認真地領悟高濂的有關論述,則很多人就不會死於無知了。
因此對於養生,高濂認為首先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視,絕不可忽視人的主觀能動性。高濂引述前賢的話說,“我命在我,不在於天。昧用者夭,善用者延。”他認為人的健康和壽命在乎各人自己掌握,並非決定於上天,愚昧妄為的人夭折短命,善於養生者可以益壽延年。他進而指出,“人之所生,神依於形,形依於氣。氣存則榮,氣敗則滅,形氣相依,全在攝養。設使形無所依,神無所主,致殂謝為命盡,豈知命者哉!”這說明人的一切生命活動,靠的是精神依附於形體,形體依附於正氣。若正氣旺盛則生機暢滿,正氣衰敗則生命滅亡,要想使形體與正氣互相依存,就全靠各人自己來攝生保養。假使成天渾渾噩噩,弄得形體無所依靠,精神無所主宰或無所寄托,很容易導致早衰早死。因此,一個人隻有身心俱健,才有可能獲得高壽。
另外高濂還指出,養生必先修德,並引用古代一位養生家的話說,“修德行義,守道養棄,當不言而躬行,不落而潛修,外此一聽於天。”這表明人的一切言行舉止,都要講究修德行義,不空談而重親身實踐,潛移默化而不動聲色,其他全都順其自然。高濂認為修德行義是長壽的根本保證,並指出,一個人如倚仗自己很富有,必然會因過於奢侈而轉化成貧窮;若倚仗自己權位高而顯貴,總有一天會因作威作福而變得卑賤;若倚仗自己很強大,終因驕兵必敗而變成弱小;若倚仗自己能施巧計,總有一天會變得弄巧成拙。唯有倚仗仁義道德才能安身立命,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此外高濂還強調,養生還應重視養氣。他說,“夫胎息為大道根源,導引乃宣暢要術。人能養氣以保神,氣清則神爽;運體以卻病,體活則病離。”這兒所謂的“胎息”,是古代氣功導引的修煉方法之一,據說掌握此法可以不用口鼻呼吸,好像胎兒在胞胎中呼吸那樣。近代又稱胎息丹田呼吸法或臍呼吸法。丹田為人體的部位名,位於臍下三寸關元穴部位。道家認為這裏是男子精室、女子胞宮的所在處。古人認為丹田有三:上丹田在兩眉間,中丹田在心下,下丹田在臍下。練功時要求意守中丹田,吸氣時意想氣自下丹田吸入,自覺有氣自下丹田向內收合。吸氣後稍作停留,隨後將氣呼出。呼氣時,意想氣自下丹田呼出,稍停後再複如前法吸氣。此種胎息法,也可理解為古代一種練習深呼吸的方法,練習者必須思想集中,高度入靜,呼吸輕柔舒緩,盡量呼出濁氣和吸入新氣。這既是一種體育運動,也是一種思想情誌鍛煉。
而在房事養生方麵,高濂主張“養生有方,首先節欲”。他雖認為房事是人的本能樂趣。但是性與命相守,神與氣相依。如果沉溺其中,必然影響身心和諧,傷及陰陽氣血。另外,高濂列出十條節色欲的延年方法:“陰陽好合,接禦有度;入房有術,對景能忘;毋溺少艾,毋困倩童;妖豔莫貪,市妝莫近;惜精如金,惜身如寶;勤服藥物,補益下元;處色莫貪,自心莫亂;勿作妄想,勿敗夢交;少不貪歡,老能知戒;避色如仇,對欲知禁”。在這裏,高濂從陰陰好合的性生活,入房有術的性技巧,勿作妄想的性心理,勤服藥物的性保健,處色莫貪的性道德,具體地闡述了節欲觀,豐富了中國性學研究的內容。除此之外,高濂還提出了一些特殊情態下的性禁忌,他認為大喜大怒,男女熱病未好,新產月經未淨,酒醉飽食之後,俱應節欲而不可交合。
高濂另外還主張老年人應經常進行自身按摩活動,比如每天堅持用手按摩兩眉,並以手心及手指按摩兩目顴上,再用手指反複拽摩兩耳,一天可反複進行多次,這樣可以長保耳聰目明。還提倡每天都摩擦湧泉穴和腎俞穴。湧泉穴在足掌心,每天多次反複按摩可防止手腳麻木偏癱。
飲食之功過兩重性
高濂非常重視飲食養生,在其《遵生八箋》裏,除了收有“飲饌服食箋”三卷之外,又在“延年卻病箋”中撰寫了《飲食當知所損論》一類專篇。高濂曾說,飲食是用來維持生命活動的,乃生命之依靠,人離開飲食就不能生存。他又說,飲食具有二重性,飲食適度則有利於養生,若貪吃無度則反而有害。那麼在飲食方麵該怎樣趨利避害呢?
高濂認為,首先不要過於飽食。少食有利於健康,可以減少或防止生病。經常飽食就容易成為營養過剩的肥胖者,會使人早衰短命。
其次不要貪圖異味,不要捕食野生動物。高濂說,“貪異味以悅吾口者,往往隱禍不小。”又指出倘若“嗜食絕壑野味”,則“恐其所食多毒”,非但不宜於髒腑,而且可能深受其害。高濂此說很有道理,許多事實說明,野生動物身體多有毒性,並不利於保健食療。
其三,不要敗壞口味,應當保持良好的食欲。高濂要求做到“美飲食,養胃氣”,他指出,凡進食之時,當保持旺盛的食欲,哪怕是吃粗飯蔬食也覺得很甘美,並非要吃什麼山珍海味。老年人不要吃生冷之物,不要吃過硬之物,不要勉強進食或勉強飲水,不要過於飽食,務使食物易於消化吸收。要牢記孔子的教導,凡變餿變味的食物不能吃,凡腐敗的食物不能吃,這樣可以防止生疾致病。講求養生保健的人,奉養雙親的人,以及老年人自己,都應當牢記這一點。
其四,高濂認為飲食貴在清淡。在日常生活中,飲食清淡最為重要,隻有飲食清淡,五髒才不會受害,這樣才是有利於養生的。高濂引述宋太宗趙光義與蘇易簡的一段話說,“食品何物最珍?對曰:物無定味,適口者珍。”這說明食物隻要營養價值高,口感很好,就算是珍貴的,而不在於追求膏粱厚味。“若淡食,則本自甘美”,故不宜進食過鹹、過甜或過於油膩之物。
其五,飲食宜細嚼慢咽,切忌狼吞虎咽。高濂說:“食不厭熟嚼,飲不厭細呷”,這是很合乎科學道理的。細嚼慢咽的好處很多:可使食物與唾液反複攪拌,有助於食物的消化吸收,能提高營養成分的利用率。可鍛煉咀嚼功能,有護牙固齒的作用。反複咀嚼可分泌大量唾液,而唾液能殺菌消毒,甚至可使致病物質轉化成無害物質,有預防癌症的作用。細嚼慢咽時吃少量食物就會產生飽脹感,有利於節食減肥。飲水也要小口地喝,不要狂喝暴飲,飲水過多會損傷心、腎二髒。
其六,高濂提倡經常食粥。高濂認為,粥既好消化,又有補益作用,最適宜於老年人食用。他一連介紹了多種粥,都是用粳米或糯米加其他食物熬煮而成,諸如芡實粥、蓮子粥食之可益精氣,強智力,聰耳目;山藥粥可治虛勞骨蒸;紫蘇粥可治老人腳氣;地黃粥食之滋陰潤肺;羊腎粥可治腰腿疼痛;豬腎粥食之能治耳聾;茯苓粥可治欲睡不得睡等。
最後,高濂主張講究飲茶。高濂提出要取清潔的泉水燒開,用精細瓷杯泡當年所產優質綠茶,飲之對人體最為有益。他說,“人飲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水道,明目益思,除煩去膩。人固不可一日無茶。每食已,輒以茶漱口,煩膩既去,而脾胃不損。”茶葉屬於低熱能物質,保健功能很多,可提神醒腦,生津止渴。綠茶中所含茶多酚有利於抗癌防衰老,還可降低血脂和防止動脈硬化。由於茶葉中含有氟,故用茶水漱口有利於預防齲齒。
《遵生八箋》中的養生智慧
粗茶淡飯最養生
醫典妙語
粗茶淡飯飽即休。
——《遵生八箋》
養生智慧——粗茶淡飯養生
如今人們生活富裕了,吃得精細了,為什麼心腦血管病、糖尿病、脂肪肝等反而多了起來,這是營養不合理造成的。隻講究吃好喝好,不講究如何養生,如有的日常生活已經不錯了,還要喝鱉湯、蜂王漿、吃花粉、人參,破重金買什麼養生液,大加進補。營養過剩了,人的身體能承受得了嗎?常常事與願違,吃得越精細身體越差勁。有些人粗茶淡飯吃得飽,倒覺得健康受用,快樂逍遙。實際上,粗茶淡飯,吃粗吃飽,就是最好的養生秘訣。
所謂粗茶淡飯,主要指植物性食物為主的飲食。如紅薯、苦瓜、菇類、山藥、蘆薈、木耳、百合、佛手、靈芝、洋蔥、大蒜、玉米、薏米、卷心菜、蘆筍。人是大自然的靈物,取之自然,用之自然,方能構成天然和諧。精細補品營養未必高,五穀雜糧營養未必少,蕎麥麵、胡蘿卜不少人不愛吃,可它們的營養是人體所特別需要的。好東西用多了消化不了,反而對身體有害。
人之幸福,不等於吃好喝好,而是身體健康。林則徐父親題堂聯曰:“粗菜淡飯好些茶,這個福老夫享了。”看來老人用粗茶淡飯,應該是一種福分,不能認為是生活上貧寒。一些人“一天兩頓赴酒宴,山珍海味肚裏填;腹中膨脹不舒暢,經常吃藥治胃炎。”待清淨下來之後,少了大魚大肉,多了蔬菜、煎餅,也不要高級滋補品,常喝綠豆小米粥,吃些野菜做的小豆腐、豆粉蒸蘿卜條、薺菜餡的烙煎餅什麼的,舒舒坦坦,再也不鬧胃病了。人是靠土地生存的,就得吃地裏長出的五穀雜糧,吃得過於精細,不適合養生,並導致不良後果。
明末散曲家馮惟敏,在他的散曲中說:“也不求世上千鍾祿,也不羨床頭萬貫財,但願年年歲歲人常在。受用些粗衣淡飯,準備些細米幹柴。”清代著名書畫家鄭板橋也在老家廚房上寫道:“青菜蘿卜糙米飯,瓦壺天水菊花茶”,兩位古人的人生觀念很適於我們現代人。人之樂,不是花天酒地,不是豪華高貴,更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所謂“神仙日子”,而是吃粗吃飽,講究養生,精神美好,健康不老。
平淡安穩才養生
醫典妙語
三平四滿過即休。
——《遵生八箋》
養生智慧——人生淡薄才養生
諸葛亮在《戒子書》中有句名言:“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淡泊明誌”,可使人品味人生、領略人生、頓悟人生;“寧靜致遠”,讓人心靜如水,胸襟開闊,潛心修煉,達到物我兩忘的“空靈”境界。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何為“情”?由陰陽二氣相互感應而生,不通過人為的加工而自然生成,從本性產生出來的喜、怒、哀、樂,這叫做情。中醫將人的喜、怒、憂、思、悲、恐、驚稱為“七情”。在正常情況下,七情調攝得當,是不會得病的。若七情太過,則成為致病之源。所以,曆來的養生學家極為重視情誌養生。
老子的“致虛極,守靜篤”的養生思想,為曆代養生學家所推崇。晉代醫家葛洪說得好:“心內澄則真神守其位。”“常其寬泰自居,恬淡自守,則身安靜,災害不幹。”“仙法欲靜寂無為,忘其形骸,天下悠悠,可以長生。”南北朝醫家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中得出養性兩條準則,一是“養壽之法,但莫傷之。”即養宜適度,不可太憂愁太悲傷;二是“恬淡無為”,是說遇事應順其自然,莫為物欲累,則可神氣自滿,盡其天年。他的“教人修道,即修心也”,可謂養性箴言。唐代名醫孫思邈是養生大家,極注重修心養性,他在《千金要方》中諄諄告誡人們:“夫養性者,性自為善……性既自善,內外百病皆悉不生,禍亂災害亦無由作,此養性之大徑也。”
人活在世上,不可能百事順心樣樣如意。人生旅途,既有花好月圓,金光大道;也會遇到風雨陰霾,急流險灘。所以,要學會自我調控和駕馭情緒。《黃帝內經》中有一至理名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這與現代醫學提倡的保持心理平衡有異曲同工之妙。
人在順境時容易保持心理平衡,一旦處於逆境或心情不暢時,最不容易保持心理平衡,往往產生過度緊張、焦慮、憂愁、抑鬱、惱怒等不良情緒,導致神經內分泌係統功能失調,生物節律紊亂,各髒器生理功能失衡,機體免疫力下降,引發多種心身疾病,嚴重危及生命。所以要想活得健康,頤享天年,就要有淡泊寧靜的心態。
說淡泊寧靜,請莫誤會是要人們遠離社會,遠離生活,一天到晚坐在屋子裏修行,啥也不幹,也不是叫你到深山老林去隱居,而是應保持一顆平常心,工作時積極認真地去拚搏去奮鬥,敢於在競爭中取勝。該休息時就愉快地去玩耍娛樂,讓心境寧靜下來,處於一種淡泊自然狀態。有人調查,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壽命都長,但他們的工作是相當艱苦的,尤其是眾多的科學家們,然而,他們的情緒卻是愉悅的,靜謐的。
麵對紅塵擾攘的大千世界,更需一顆平常心,對社會做出積極的奉獻而不被物欲所累,從行為上盡量做到返璞歸真,回歸科學自然簡樸寧靜的生活方式。清代名醫龔廷賢活到92歲,他的《攝養詩》雲:“惜氣存精更養神,少思寡欲勿勞心;食惟半飽無兼味,酒止三分莫過頻;每把戲言多取笑,常含樂意莫生嗔;炎涼變詐都休問,任我逍遙過百春。”
淡泊是一種修養,一種氣質,一種智慧,一種境界。有了淡泊的平常心,才能保持心理平衡和生理平衡,人體的神經內分泌調節功能、免疫功能、代償功能、造血功能以及各髒器的功能才能處於最佳的和諧平衡狀態,百病不侵。研究表明,人處於淡泊、寧靜、愉悅、超然灑脫之時,具有強大的鎮痛、鎮靜、提高機體免疫力、促進疾病自愈的作用。可見,將淡泊寧靜做為一種養生之道,便會使您自然而然地達到“無心插柳柳成蔭”的健康長壽境界。
功名利祿乃過眼雲煙
醫典妙語
不貪不妒老即休。
——《遵生八箋》
養生智慧——淡泊明誌,寧靜致遠
“淡泊明誌,寧靜致遠”這是許多人愛說的一句話,它出自諸葛亮《戒子篇》:“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但多年以後,真正讀著這話感到清新澄澈,洗淨心靈的人大概不多。
淡泊是傲岸,淡泊也蘊涵著平和,淡看名利,淡看世俗,無欲無求,也無所羈勒。正因為心中無塵雜,誌向才能明晰和堅定,不會被貪念侵蝕,也不會被虛榮蒙蔽。寧靜則是心靈的潔淨,心中寧靜,意味著能靜下心來思考,人因思考而得到靈魂的自由和永恒。
淡泊與寧靜,這是同一種境界。淡泊寧靜之中,是和諧和積極的心態,淡而愈濃,近而愈遠,當放開生命的那些細枝末節,所向往的、所追求的那一種生命的形式,才真正地在我們前方,而不再是糊塗和慌亂中的一時夢幻。
最好的品德應該像水一樣,因為沒有要求所以才能無拘無畏,滔滔東去。由此可以知道不言可以教育別人,無為可以有為的好處。這就是智慧,一種大智慧。如果人能悟到淡泊寧靜的真諦,就不會再被生活逼迫,不會再因人事而精疲力竭。清末張之洞的養生名言:“無求便是安心法”,當代著名作家冰心也認為“人到無求品自高”。這說明,淡泊是一種崇高的境界和心態,是對人生追求在深層次上的定位。
淡泊是心理養生的免疫劑。有了淡泊的心態,就不會在世俗中隨波逐流,追逐名利;就不會對身外之物得而大喜,失而大悲;就不會對世事他人牢騷滿腹,攀比嫉妒。淡泊的心態使人始終處於平和的狀態,保持一顆平常心,一切有損身心健康的因素,都將被擊退。
北京通州區一位快樂長壽的老人,他曾遭火災,財產被燒光,他幽默地說:“財產能去,也能來。”廣西有一位心胸開朗的老人,曾因全部財產被盜,一夜之間變成無家可歸的人。她說“有人就有財”,並唱山歌來安慰自己。這些人的共同特點,就是想得開,對生活充滿信心。
當代大學者錢鍾書,終生淡泊名利,甘於寂寞。他謝絕所有新聞媒體的采訪,中央電視台《東方之子》欄目的記者,曾千方百計想衝破錢鍾書的防線,最後還是不無遺憾地對全國觀眾宣告:錢鍾書先生堅決不接受采訪,我們隻能尊重他的意見。他的著名小說《圍城》發表以後,不僅在國內引起轟動,而且在國外反響也很大。新聞和文學界有很多人想見見他,一睹他的風采,都遭到他的婉拒。有一位美國女士打電話,說她讀了《圍城》後特別想見見作者。錢鍾書再三婉拒,她仍然執意要見。錢鍾書幽默地對她說:“如果你吃了個雞蛋覺得不錯,何必要一定認識那隻下蛋的母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