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生八箋》
養生智慧——五月養生
五月是夏季的第二個月,此時自然界的萬物已經茁壯成長,天地間充滿一派生機。在這個月裏,注意不要過於受熱,不要大汗林漓,不要露天睡覺,否則都會導致疾病。要避免受到西風和北風邪氣的侵害。不要殺害各種生命。這個月肝髒已經衰弱,神情萎靡不振,火氣漸漸強盛,水氣趨於衰微,應該注意補腎助肺,調理胃氣,以順應季節的變化規律。五月在八卦中屬始卦,始即遇,表示以陰遇陽,以柔遇剛。體內之氣在辰時最為旺盛,坐臥應該麵向東南方。
孫真人說:這個月肝髒之氣進入休息狀態,心髒之氣正處旺盛時期,應該少吃酸性食物,多吃苦味食物,注意養肝補腎,固精保氣,早睡早起,不要輕易排泄。在這個五月裏,尤其應該齋戒靜養,以順應自然規律。
六月養生應增鹹減甘忌油膩
醫典妙語
季夏之月,發生重濁,主養四時,萬物生榮,增鹹減甘,以資腎髒。是月腎髒氣微,脾髒獨旺,宜減肥濃之物,益固筋骨。卦值遁,遁者避也,二陰浸長,陽當避也。君子莊矜自守。生氣在巳,坐臥宜向南方。
——《遵生八箋》
養生智慧——六月養生
夏季的第三個月,萬物繁茂,天地間欣欣向榮。在這個月,應該多吃鹹味食物,少吃甜味食物,如此才能使腎髒得到滋養。這個月中,人的腎髒之氣微弱,脾髒之氣特別旺盛,應該少吃肥膩的食物,以便筋脈暢通,骨骼壯健。六月在八卦中屬於遁卦,遁即逃避,此時二陰滋長,陽當回避。有修養的人應謹慎自守。體內之氣在巳時最為旺盛,坐臥應該麵向南方。
孫真人說:這個月肝氣微弱,脾髒之氣旺盛,應注意節製飲食,遠離聲色。因為這時陰氣潛伏體內,外麵的暑氣強烈,如果任意地吹涼風,吃冷食,就很容易造成暴泄。一定要注意飲食溫軟,不要吃得太飽,要經常飲用一些米湯和容易消化的東西。
在民間傳有“有錢難買六月瀉”“千金難買夏日瀉”的俗語,有不少人誤認為“難買六月瀉”,就是指在六月裏拉肚子難得,期望通過夏天的腹瀉,而獲得“去火”、養生和健康,其實這是句不科學的訛傳俗語,情形其相對應的一句俚語是“好漢經不起三泡屎”,它對“六月瀉”的危害剖解可謂淋漓盡致。
引致“六月瀉”的原因,多是由於夏季瓜果上市,吃時沒洗潔淨,附在瓜裏表麵上的病菌說會“乘機而入”,進入體內興風作浪,產生腸道感染,加之盛夏人們出汗多,喝水多,胃酸被衝淡,從而降低了殺菌能力,增加了腸炎泄瀉的機率,所以夏天若飲食不潔,濫飲生冷,暴食油膩,夏夜貪涼等,均可導致六月瀉。
夏令腹瀉的疾病多見於急性胃腸疾病、急性中毒和全身疾病三大類。當腹瀉時可使腸道的運動和分泌機能失調,糞便通過腸道的速度加快,水分不能被充分吸收,出現排便頻數等症狀。輕者周身不適,疲軟乏力,重者大量脫水,休史垂危。
老年人免疫力衰退、胃腸功能減退,加之夏天氣溫較高,若飲食上稍不注意,極易罹患腸炎、痢疾、霍亂等有腹瀉症狀的傳染病,尤應注意防備。
每當腹瀉之時,人們常采用禁食的“饑餓療法”,這似乎已是約定俗成的治療方法,認為這樣就可減輕胃腸負擔,排空腸胃,有利於病情早日的恢複。但經研究實踐表明,腹瀉時除積極治療外,還是進食為好,不可輕易禁食。若過分禁食,可使人體能量供應不足,體內肝糖元、脂肪、蛋白蛋等份解加速以維持血糖濃度。看來“禁食”不僅不利於腹瀉的康複,反而會產生潛在的隱患。
綜上所述,“有錢難買六月瀉”,並非是句科學的俗語,切不可曲解,以訛傳論而放鬆盛夏對腸道疾病的防治。
七月養生應斂神靜氣
醫典妙語
秋七月,審天地之氣,以急正氣,早起早臥,與雞俱起,緩逸其形,收斂神氣,使誌安寧。卦否。否者,塞也,天地塞,陰陽不交之時也。故君子勿妄動。生氣在午,坐臥宜向正南。
——《遵生八箋》
養生智慧——七月養生
秋季中的七月,人們可以通過觀察天地之氣激發體內的正氣,應該早起早睡,雞鳴即起,放鬆身體,收斂神氣,使神誌安寧。七月在八卦中屬於否卦,否即塞,說明此時天地壅塞,陰陽難以交融,所以有修養的人在這個月內不要輕舉妄動。午時體內之氣最為旺盛,坐臥應該麵向正南。
孫真人說:此時肝和心髒之氣都比較衰弱,隻有肺髒旺盛,應該使性情安靜,增加鹹性食物,減少辛辣食物,以助氣補筋,滋養脾胃。不要讓自己太熱,也不要患意貪圖涼快,不要出汗太多,以保存元氣。
“木之為舟,無水不行;治燥之法,以潤為貴。”立秋之後在飲食上要注意滋養津液,適當選食能夠潤肺清燥、養陰生津的食物,以避免燥邪傷害。《素問·髒氣法時論》說:“肺主秋……肺收斂,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也就是說酸味收斂肺氣,辛味發散瀉肺。肺屬金,通氣於秋,肺氣盛於秋,而金克木,即肺氣太盛可損傷肝的功能,故秋天肺氣宜收不宜散,所以秋季飲食應當“少辛增酸”,也就是說要盡量避免吃過於辛辣的食品,以免肺氣太盛,損傷肝髒;而要多吃一些酸性食物,抑製肺氣的亢盛,以增加肝髒的功能。比如少吃蔥、薑、蒜、韭菜、辣椒等辛味食品以及油炸食品、幹燥的膨化食品和烈性酒,而多吃一些酸味果蔬,例如:橘子、檸檬、獼猴桃和西紅柿等。當然增酸也應當適度,而不能過量。
《飲膳正要》裏說:“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禁寒飲”。入秋以後,陽氣漸收,陰氣慢慢增加,不適合吃太多陰寒食物,尤其是老年人應避免吃寒涼食物。因為經過一個長夏後,老年人大多脾胃虛寒,因此不能為了追求清熱解暑,而使飲食偏涼,梨、黃瓜、生菜色拉等性味寒涼食物盡量少吃,菜最好過個火,燙一燙再吃。
八月養生需性情安寧
醫典妙語
仲秋之月,大利平肅,安寧誌性,收斂神氣,增酸養肝,毋令極飽,令人壅塞。是月宜祈謝求福。卦觀。觀者,觀也,風在地上,萬物興昌之時也。生氣在未,坐臥宜向西南方,吉。
——《遵生八箋》
養生智慧——八月養生
八月氣候平和肅殺,人們應該使性情安寧下來,把神氣收斂起來,多吃酸性食物,以補養肝髒,不要吃得太飽,造成壅塞。在這個月應該注意祈禱求福。八月屬於觀卦。觀即觀察,說明此時風在大地上吹拂,萬物興隆昌盛。未時體內之氣最為旺盛,坐臥麵向西南方最為吉祥。
孫真人在《攝養論》中說:八月心髒之氣衰微,體內肺氣主事,應該少吃苦味食物,多吃辛辣食物,以助筋補血,滋養心肝脾胃。不要冒犯邪風,否則會長出毒瘡,或者形成流行性痢疾。八月十八日是上天降福於人類之時,此日應該齋戒,心想吉事。
我國古人在養生時就很重視心情寧靜的作用,《王文公文集·禮樂論》裏曾說:“養生在於保形,充形於育氣,養生在於寧心,寧心在於致誠,養誠在於盡性,不盡性不足以養生。”
按照古代的養生理論,若想心理健康就必須調理陰陽五行,使其保持安和的狀態。何謂安和狀態呢?所謂安就是要寧心、淡泊;所謂和就是調控情緒使其適度。《黃帝內經》裏曾明確指出了秋天精神調養的具體原則,《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裏說:“使誌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誌,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意思是說,在秋天裏,人們一定要保持精神上的安寧,隻有這樣才能減緩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還要注意不斷地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季容平的特征,不使神誌外馳,以保肺之清肅之氣,這就是順應立秋後季節的特點,在精神上養收的方法。
所以立秋後,我們在進行自我調養時切不可違背自然規律,要做到內心寧靜,神誌安寧,保持心情舒暢,切忌感情起伏波動太大,即使遇到動氣的事,也應主動予以消解,以避肅殺之氣,同時還應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當你焦躁不安時,你可以試著用自己的手撫摩在心口上,對自己的心說上一聲“平和,寧靜”,這樣你就能加強自我控製的力量,做到安之若素、沉默從容。
九月養生應固精收神
醫典妙語
季秋之月,草木零落,眾物伏蟄,氣清,風暴為朗,無犯朗風,節約生冷,以防癘病。二十八日,陽氣未伏,陰氣既衰,宜進補養之藥以生氣。卦剝。剝,落也,陰道將旺,陽道衰弱,當固精斂神。生氣在申,坐臥宜向西南。
——《遵生八箋》
養生智慧——九月養生
九月,草木凋零,萬物蟄伏,天地之氣清純,大風暴烈,不要冒犯,少吃生冷食物,以防止瘟疫之類的疾病產生。九月二十八日,陽氣還沒有隱伏起來,陰氣已經衰微,應該服食一些補藥以生發體內之氣。九月屬於剝卦。剝即剝落,說明此時陰氣將趨於旺盛,陽氣將逐漸衰微,應該固精收神。申時體內之氣最為旺盛,坐臥應該麵向西南。
孫真人說:九月陽氣已經衰微,陰氣過於旺盛,暴風會隨時出現,此時切忌受到暴風的侵襲,以免寒冷之氣乘隙而入。不要冒犯邪風,也不要喝酒太多,吃得太飽。應該少吃苦味食物,多吃甜味食物,以補肝益腎,滋助脾胃,保養元氣。
秋季陽氣漸收,陰氣漸長,是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秋季養生應把整個身心與自然融為一體,在注重身體調養的同時,不忘精神的調攝。曆代中醫養生家多注重養精、益氣、治神。在中醫養生學中,精、氣、神謂之為人身“三寶”。古人又將精氣神三者的關係,歸為形神二者的關係。“形”,是指人的整個形體結構而言,包括五髒六腑、經絡、四肢百骸等到組織結構和精氣津血等基本物質。神為形主,神是機體生命活動和思想工作意識的體現。中醫學將神作為人體一切生命活動的最高主宰。但是無形則神無以為生,形健則神旺,所以中醫養生家認為,形神需合養。
形神合養是中醫養生學推崇的一種最高養生方法。《內經》明確提出了“形與神俱”的形神共養的觀點,如《素問·上古天真論》說:“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並提出了外避邪氣以養形,內養真氣以充神的形神合養的方法。
中醫養生源遠流長,養生方法多種多樣,但歸納起來,實際上不外乎“養神”與“養形”兩種,即所謂“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無論是“全神”,還是“全形”,都是通過形神合養,使神旺形安,然後達到盡終天年的目的。
十月養生注意溫養神氣
醫典妙語
孟冬之月,天地閉藏,冰凍地坼,早臥晚起,必候天曉,使至溫暢。無泄大汗,勿犯冰凍雪積,溫養神氣,無令邪氣外入。卦坤。坤者,順也,以服健為正,故君子當安於正以順時也。生氣在酉,坐臥宜向西方。
——《遵生八箋》
養生智慧——十月養生
十月,天地之氣閉藏,河水結冰,大地凍裂,此時應該早睡晚起,一定要等到天亮才起床,以使體內之氣溫暖通暢。不要使自己大汗淋漓,不要冒著冰凍積雪外出,應注意溫養神氣,不使寒邪之氣侵入。十月屬於衝卦:衝即順,以服健為正,因此有修養的人應當安於正道,以順應季節的變化:體內之氣在酉時最為旺盛,坐臥應該麵向西方。
孫真人在《修養法》中說:十月心髒和肺髒都比較衰弱,腎髒比較強盛,應該少吃辛味苦味食物,以保養腎氣。不要損傷筋骨,不要出汗,不要隨便采用針灸的方法,否則會導致血液枯澀,津液不暢。十月十五日應該靜養心神,吉利。
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一年四季的季節變化,不僅影響自然界的生物,也會影響人的起居生活。“寒為陰邪,常傷陽氣。”中醫認為,人體如果沒有陽氣,將失去新陳代謝的活力。而冬天陰盛陽衰,因此,立冬後的性生活應以“養藏”為主。
我國古代性學對四時季節和性生活的關係做過許多研究。男子以精為主,女子以血為用。唐代醫學家孫思邈說:“男子貴在清心寡欲以養其精,女子應平心定誌以養其血。”這也說明了冬天清心寡欲養、節欲保精具有養血固精的重要作用。《養生集要》中說:“春天三日一施精,夏及秋當一月再施精,冬當閉精勿施。夫天道冬藏其陽,人能法之,故得長生。”《遵生八箋》中也指出:“冬三月六氣十八候,皆正養髒之令,人當閉精塞神,以厚斂藏。”古人甚至還主張房事應“春一夏二秋一冬無”,這些都充分說明了,冬天節製房事、固護陰精以應冬令的重要性。
十一月養生宜靜養
醫典妙語
仲冬之月,寒氣方盛,勿傷水凍,勿以炎火炙腹背,毋發蟄藏,順天之道。卦複,複者,反也,陰動於下,以順上行之義也。君子當靜養以順陽生。是月生氣在戌,坐臥宜向西北。
——《遵生八箋》
養生智慧——十一月養生
十一月,正是氣候最冷的時候,這時不要受寒受凍,不要用大火烘烤自己的腹部和背部陰陽變化規律。也不要輕易發泄體內積藏下來的元氣,以順應天地間的十一月在卦象上屬於複卦。複即返回,是說陰氣在下麵湧動,正處於上升狀態。戌時體內之氣最為旺盛,有修養的人應該靜養以等待陽氣的生發,坐臥應該麵向西北方向。
孫真人《修養法》載:十一月腎髒正值旺盛時期,而心和肺則處於衰微,應多吃苦味食物,絕對不吃鹹味食物,以補養肺和胃。要關門閉戶靜養,以等待陽氣的生發,從而使身體得到長期護養,以保全生命。在這個月,一陽來複,天地間的陽氣開始生發,暗示人體內的陽氣也開始湧動,隻是其力量還很微弱,不要放縱也不要束縛,應該溫柔適度地使其得以慢慢壯大。就像把一粒火種置於鼎內,稍微打開頂門,不一會兒,火焰就會熊熊燃燒起來,以至煉出真鉛。此時天地之氣在其鬥所處的東北之鄉,也是火氣形成之地。
中醫把人的心理活動稱之為“神明”,與自然界的太陽相應。太陽之所以能永放光芒,是因為遵循了生、長、收、藏的四時節律。人的精神活動也應隨著四時節律的變化而變化。十一月正值冬至時分,生命活動開始由盛轉衰,由動轉靜。此時在精神調養方麵,應做到靜神少慮,以保證春來時有旺盛的精力,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靜神少慮,也就是說最好什麼都不想,即使是想什麼,也不要到處宣揚,應該把一切心事都藏起來。這也是冬季“藏精”的內容之一。如果冬天想的事情多了,勞心勞神,到了春天就會引起神經衰弱、記憶力下降、腦功能減退等一係列精神方麵的疾病。因此,冬至養藏之時,應靜神少慮,以保精養神。《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使誌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就是要人們避免各種幹擾刺激,不為瑣事勞神,淡泊寧靜,含而不露,秘而不宣,給人以恬淡之美。
十二月養生勿食大補
醫典妙語
季冬之月,天地閉寒,陽潛陰施,萬物伏藏,去凍就溫,勿泄皮膚大汗,以助胃氣。勿甚溫暖,勿犯大雪。宜小宣,勿大全補。眾陽俱息,勿犯風邪,勿傷筋骨。卦臨。臨者,大也,以剛居中,為大亨而利於貞也。生氣在亥,坐臥宜向西北。
——《遵生八箋》
養生智慧——十二月養生
冬季的第三個月即十二月,天地之氣封閉,氣候異常寒冷,此時陽氣潛伏於內,陰氣施行於外,宇宙萬物伏藏起來,在這時應注意遠離寒冷之處,靠近溫暖的地方,不要大汗淋漓,以助養胃氣。不要過於溫暖,也不要頂風冒雪。可以稍微地加以宣泄,不要服食大全補品之類。因為這時自然界所有的陽氣都處於靜息狀態,所以人不可受到風寒之氣的侵襲,不可損傷筋骨。十二月屬於臨卦。臨即大,說明陽艾由下往上漸漸成長,陽氣慢慢往上逼迫陰氣,對人體越來越有利。體內之氣在亥時最為旺盛,此時坐臥麵向西北方向最為適宜。
孫真人說:這個月人的脾土之氣旺盛,而腎水之氣不行,因此應該少吃甘甜的食物,多吃苦味的食物,以補心助肺,使腎髒得到調理。不要冒霜頂雪,不要宣泄津液和汗水。十二月初三這一天,應該齋戒靜坐,焚香養道,最為吉利。
唐代名醫孫思邈指出:“安生之本,必資於食。一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故食能排鄧而安髒腑。”說明飲食對人體的作用。數九寒天,人們大補特補無可非議,但進補不可無章無法,應本著“因人施膳”的原則,了解飲食宜忌的含義,元代《飲食須知》強調:“飲食,以養生,而不知物性有相宜相忌,縱然雜進,輕則五內不和,重則立興禍患。”所以在進補時不要被“五味之所傷”。
說到進補,自古就有“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的說法。人們在經過了春、夏、秋近一年的消耗,髒腑的陰陽氣血會有所偏衰,合理進補即可及時補充氣血南夜,抵禦嚴寒侵襲,又能使來年少生疾病,從而達到事半功倍之養生目的。在冬令進補時應食補、藥補相結合,以溫補為宜。
常用補藥有人參、黃蔑、阿膠、一冬蟲夏草、首烏、枸杞、當歸等;食補要根據陰陽氣血的偏盛偏衰,結合食物之性來選擇羊肉、狗肉、豬肉、雞肉、鴨肉、鱔魚、甲魚、魷魚和海蝦等,其他食物如核桃仁、大棗、龍眼肉、芝麻、山藥、蓮子、百合、栗子等。適宜的膳食有山藥羊肉湯、強腎狗肉湯、素炒三絲、絲瓜西紅柿粥等,有補脾胃、溫腎陽、健脾化滯、化痰止咳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