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和養生學家嵇康,在《養生論》中指出:“神仙享之自然,非積學所得,至於導養得理,則安期、彭祖之倫可及。”針對某些宣傳可以成仙的學說,嵇康認為:所謂神仙是自然的享賦,不是學習就可以達到的,但如果在日常行為中疏導養生得理得法,那麼人人可以長壽。嵇康認為最好的方法是注重精神調理:“精神之於形骸,猶國之有君也。神躁於中,而形喪於外……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須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過之害生。”
意思是說,精神是依附於形體而存在的,並支配形體的一切生命活動。形體完備,精神才可安適的依附於形體,形體沒有神的支配即是死亡。在這裏,稽康特別強調,人們應該明白日常生活中任何一個小的過錯都可能會損害到生命的存在。
淡泊於名利,是做人的崇高境界。沒有包容宇宙的胸襟,沒有洞穿世俗的眼力,是萬難做到的。淡泊於名利,方能成大器,方能攀上高峰。在物欲、名利橫流的今天,有誌者更應守住淡泊,向自己既定的目標前進。
常出去走走
醫典妙語
時值陽春,柔風和景,芳樹鳴禽,邀朋郊外,踏青載酒,湖頭泛棹,問柳尋花,聽鳥鳴於茂林,看山弄水……皆春朝樂事。
——《遵生八箋·起居安樂箋》
養生智慧——旅遊與健康
旅遊是人們與大自然的直接接觸,並從中感受其豐富內涵的一種娛樂行為。人們通過遊山玩水、探古涉奇、傍文及藝、臨宮覽寺等諸種形式的活動,不僅滿足了好奇心,增長了知識,而且促進了身心健康。利用旅遊活動來調節心態,解鬱強身,可稱之為旅遊養生。旅遊養生以中醫理論為指導。根據陰陽五行原理,可將旅遊行為分為動遊、靜遊、怒遊、思遊、悲遊、險遊等類別。
動遊是指活動性較大的旅遊行為,對機體能量的消耗較大,比如登山涉水、長途旅行、飄洋過海、探險覽勝等。動遊含有陽剛之美,適合於青壯年人和體力較好者。
靜遊是指活動性較小的旅遊行為,對機體能量的消耗較小,比如欣賞園林風光和小橋流水、泛舟湖泊、品茗賞月等。靜遊具有陰柔之美,最適合於中老年人和體質較弱者。
凡能導致人們產生情緒起伏的旅遊活動被稱之為怒遊。比如遊覽杭州的嶽武墳、河北的盧溝橋、北京的圓明園舊址等,均能激起人們的情緒變化。根據中醫五行治病原理,怒遊適合於思慮過度、情緒鬱結的病人的養生需要。
凡能引起人們懷古思緒的旅遊稱之為思遊。比如觀遊赤壁遺址,往往能激起人們思古之幽情,又如遊覽洞庭君山則有懷念湘妃之思。故地重遊也能令人追思往昔等等。即使是一般的大自然美景,也能引起人們的遐想和深思。思遊具有鎮驚作用,適合於患有恐慌症的人。
凡能引起人們悲傷情緒的旅遊活動稱之為悲遊。比如汨羅江之遊使人因憑吊屈原而油生悲傷之情。秋冬之季,萬物蕭條,大地由青綠變為枯黃,觀之也有悲秋之感等。悲遊具有製怒平肝作用,適合於情緒易於激憤者。
凡能導致人們產主驚恐情緒的旅遊活動稱之為險遊。比如遊覽巴東的豐都鬼城;登臨黃山的奇峰險景等,皆屬此類。險遊具有鎮心降火之作用,能調節過度興奮的情緒,適用於心火過旺者。
這些不同類別的旅遊,可使人的意念與自然達到某種默契,使心神與塵世形成某種和諧,從而漸漸升華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當然,真要“修煉”到這一程度,非得要點文化內涵和素養不可。俗話說觸景生情、情隨景變、人景交融、渾然一體,就是這個意思。
旅遊可以使我們飽覽大自然的奇異風光和曆史、文化、習俗等人文景觀,獲得精神上的享受;同時,置身在異域他鄉的風景中,呼吸一下清新的空氣,讓身心做一次短暫的“流浪”,可有效地消除緊張狀態,陶冶性情。旅遊還可以調節神經功能,開闊胸懷,增加知識,益智健腦。因而從古到今,人們都十分重視旅遊,今天,旅遊更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修身養性必不可少的內容。
我國古代的許多詩人、帝王都是很喜歡旅遊的。他們把遊曆名山大川當成吟詩作賦的創作源泉,很多名篇佳作都是在旅遊中誕生的。他們在旅遊中有感而發,借景抒懷,詩人李白的“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和“日照香爐生紫煙,遙望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就是他遊長江三峽和廬山寫下的膾炙人口的詩篇。範仲淹的《嶽陽樓記》則更是由於他看到銜遠山、吞長江、氣勢磅礴的洞庭湖,而發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矣”的感慨,很好地表達了他憂國憂民的胸懷。
清朝的乾隆皇帝可說是曆代帝王中的長壽者,享年89歲。他喜歡長期在外旅遊,傳說他曾七次下江南,久居深宮的皇帝偶爾到大自然中,到民間去走一走,呼吸一下鄉野新鮮空氣,體會另一種生活,不為天下事所累,得到全身心的放鬆,這對他的心情和健康無疑是大有裨益的,在旅行中養生,這也是乾隆皇帝得以長壽的原因之一。
的確,融入大自然,去感受那湛藍明澈的天空,溫煦明媚的陽光,徐徐柔和的微風;浩瀚的大海,清爽的海風;千層疊翠的山巒,飛瀑入流,鳥語花香,這一切無不讓人感到心曠神怡,煩惱和疲勞便消散得無影無蹤。若攀山登岩,泛舟競渡,則可以促進氣血流通,增進新陳代謝,強健心肺。
遊山,山林的清爽深邃會使人情懷安寧幽靜。臨水,湖海的寬廣坦蕩則使人心胸開朗。春季風和日麗,天地氣清,自然生發之氣始生,此時順應生機,精氣勃發,舒展向外,因而春季踏青便是一項有益生機的活動。夏季氣盛,萬物繁茂,但天氣炎熱,暑熱之氣易耗氣傷陰,如漫步山林或泛舟湖上,則會使人頓感清涼,神清氣爽。秋季氣清,秋高氣爽,萬物結實,是旅遊的最佳時機,無論登山還是遊水,都將令人其樂無窮。冬季氣寒,陽氣蟄伏,一般不提倡遠行,然踏雪賞梅,看滿天飛絮,卻也別有一番滋味。其實山不在高,貴有層次,水不在深,妙於曲折,隻要懂得其中奧妙,神馳其間,愉情悅興,就能有益於我們的健康。
旅遊雖然有利於健康,是養生的一種方式,但也要注意因人、因地、因時而異,具體可因旅遊者的年齡、情感需求不同而作改變。比如登山涉水、長途旅行、漂洋過海、探險覽勝等適合於青壯年人和體力較好者。而泛舟湖上、品茗賞月等就適合於中老年人和體質較弱者。
《遵生八箋》論十二月養生
一月養生需順其自然
醫典妙語
孟春之月,天地俱生,謂之發陽。天地資始,萬物化生,生而勿殺,與而勿奪。君子固密,毋泄真氣。卦值泰,生氣在子,坐臥當向北方。
——《遵生八箋》
養生智慧——一月養生
在春季的第一個月,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充滿了生機,人們將這種現象稱之為發陽。從這時開始,萬物生發繁衍,應該順其自然,該生發的就不要扼殺,該給予的就不要剝奪。有修養的人注意保存真氣,不要使之外泄。在八卦中,正月屬泰,體內之氣在子時最為旺盛,此時坐臥應該麵向北方。
孫思邈在《攝生論》中說:“正月腎氣受病,肺髒氣微,宜減鹹酸,增辛辣味,助腎補肺,安養胃氣。勿冒冰凍,勿太溫暖,早起夜臥,以緩形神。”也就是說正月中腎髒容易感染疾病,肺髒之氣也很微弱,所以應該少吃鹹酸食物,增加辛辣食品,這樣可能助腎補肺,滋養胃氣。不要穿得太少以免著涼,也不要穿得太多過於溫暖。天黑就睡,早早起床,以使身體和精神都得以放鬆。
傳統中醫認為,肝髒與草木相似,草木在春季萌發、生長,肝髒在春季時功能也更活躍。因此,初春養生以養肝護肝為先。此處簡單介紹幾種養肝護肝的方法:
多喝水以減少毒素損肝髒。初春寒冷幹燥易缺水,多喝水可補充體液,增強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多喝水還可促進腺體,尤其是消化腺和胰液、膽汁的分泌,以利消化、吸收和廢物的排除,減少代謝產物和毒素對肝髒的損害。
飲食平衡以保障肝髒功能正常運轉。不要暴飲暴食或常饑餓,饑、飽不勻的飲食習慣會引起消化液分泌異常,導致肝髒功能的失調。所以,春季飲食要保持均衡,食物中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礦物質等要保持相應的比例;同時還要保持五味不偏;盡量少吃辛辣食品,多吃新鮮蔬菜、水果等。
少飲酒利於肝髒陽氣升發。初春時節,寒氣較盛,少量飲酒有利於通經、活血、化淤和肝髒陽氣之升發,但不能貪杯過量。肝髒代謝酒精的能力是有限的,多飲會傷肝。據醫學研究表明,體重60公斤的健康人,每天隻能代謝60克酒精,若超過限量,就會影響肝髒健康,甚至造成酒精中毒,危及生命。
樂觀開朗有利肝氣順調心情舒暢。樂觀使人健康。由於肝喜疏惡鬱,故生氣發怒易導致肝髒氣血淤滯不暢而成疾。要想肝髒強健,首先要學會製怒,即使生氣也不要超過3分鍾,要盡力做到心平氣和、樂觀開朗,使肝火熄滅,肝氣正常生發、順調。如果違反這一自然規律,就會傷及肝氣,久之,易導致肝病。
注:《遵生八箋》論十二月養生中所提到的月分是以農曆為準,請讀者參考對照。
二月養生需心平氣和
醫典妙語
仲春之月,號厭於日,當和其誌,平其心,勿極寒,勿太熱,安靜神氣,以法生成。卦大壯,言陽壯過中也。生氣在醜,臥養宜向東北。
——《遵生八箋》
養生智慧——二月養生
在春季的第二個月,號及於日,應盡量使心情趨於平和,不要太冷,也不要太熱,神氣安靜,一切遵循自然法則。二月在八卦中屬大壯,意即陽氣壯,大已經超過了中和的界限。體內之氣在醜時最為旺盛,坐臥休養應麵向東北。
孫真人在《攝養論》中說:二月腎氣微弱,肝氣正旺,應該戒吃酸性食物增加辛辣食物,以便助腎補肝。
小王從去年冬天開始常有渾身無力、沒有食欲的感覺,晚上看一會兒電視,眼睛就會發幹。一開始,小王以為是經常用電腦引起的,休息休息就好了,可是過了很長時間,小王的狀況沒有好轉,他便到醫院做了一次全身檢查,醫生告訴他,他這種情況是勞累過度造成了輕度肝損害。專家解讀說,隨著人們年齡的增長,肝的重量逐漸減輕,肝細胞的數目逐漸減少,肝的儲備、再生、解毒能力下降,過度勞累或精神緊張,肝很容易受到損害。春天到了,肝的生理特性也就像春天的樹木那樣生發,如果營養跟不上,會導致肝虛。人一旦患了肝虛,就不能耐受疲勞。那麼,怎樣從飲食上補肝呢?初春的飲食要根據春天的氣候特點,有針對性地選擇食物,做到有的放矢。在此我們簡單介紹一下初春的飲食要點:
飲食清淡防上火。春季人易上火,小便赤黃、便秘,舌苔發黃。因肝火上升,致使肺陰更虛,肺結核等病菌容易乘虛而入。因此,春季飲食以清淡為好。
辛甘之品助春陽。初春陽氣初發,辛甘之品可助春陽,宜食辛甘之蔥、生薑、棗、花生、小麥粉、蕎麥、玉米等穀物,豆漿、豆腐、赤豆等豆類,橘子、金橘、香蕉、蘋果、梨等,也要吃些海產品、蛋類。陰虛內熱之人,可選擇鴨肉、海帶、綠豆、甘蔗汁、荸薺、百合等,以消火。要少吃酸澀、油膩、生冷食品,多選擇含維生素B、E的主食與副食,以養脾胃。
多甜少酸防“肝旺”。中醫認為,春季為人體五髒之一的肝髒當令之時,宜適當食用辛甘的食品,而生冷之物則應少食,以免傷害脾胃,還要防止“肝旺傷脾”。這樣在春季應該適當多吃些甜味食物,少吃酸味食物,因為酸性食物入肝,甜性食物入脾。春季因多食酸可引起胃酸分泌障礙,影響消化吸收,應少食酸澀、油膩之物,以增加脾胃功能。為了預防肝旺傷脾,還可多吃一些性味甘平的大棗。
多食維生素C解春困。現代醫學認為,春季應提倡多食含維生素C的食物和新鮮蔬菜。飲食中缺少維生素C是引起“春困”的原因之一,故多食胡蘿卜、菜花、卷心菜、甜椒、芹菜、馬蘭、春筍等新鮮蔬菜,對春季食養也十分有益。
三月養生宜早起早臥
醫典妙語
季春之月,萬物發陳,天地俱生,陽熾陰伏,宜臥早起早,以養髒氣。時肝髒氣伏,心當向旺,宜益肝補腎,以順其時。卦值央,央者,陽決陰也,決而能和之意。生氣在寅,坐臥宜向東北方。
——《遵生八箋》
養生智慧——三月養生
春季的第三個月,萬物開始舊貌換新顏,自然界的一切都生機勃勃,陽氣旺盛,陰氣潛伏,此時應該早睡早起,以滋養五髒之氣。這時肝髒之氣處於潛伏狀態,心髒之氣日益旺盛,應該注意益肝補腎,以順應自然界的規律。三月在八卦中屬央卦,央是陽決陰,有決而能和之意。體內之氣在寅時最為旺盛,坐臥應麵向東北方向。
孫真人說:此時腎髒之氣開始停息,心髒之氣漸漸加強,東方的木氣正值旺盛,應該少吃甘甜食物,增加辛辣食物,以補精增氣。要小心回避西風。應放鬆身體,心平氣和,以順應生命的自然規律。
人的起居作息應與日起日落相吻合,這是一年四季都適用的養生方法。春天太陽升起較冬天為早,故應比冬天早起。起床後做一些輕鬆的體育活動,如太極拳、體操等(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但應持之以恒),呼吸新鮮空氣,最好到有綠樹、小草的地方去接受“天地之氣”。
但這裏有兩點需要提醒人們注意,這也是目前養生的兩個誤區:
一是認為起得越早越好,甚至有人淩晨起床晨練後再回來睡個“回籠覺”,這是不可取的。因為人體幾個迎接白晝的生物鍾都在日出前後才加速運轉,如血壓開始上升,體溫開始增高,心跳、呼吸開始加快,腎上腺皮質激素開始分泌,這些生物鍾的加速運轉是為了“迎接”起床的,故日出前起床最適合。過早起床,生物鍾的“準備運動”還未做完;過遲,早已做好“準備工作”的生物鍾便空轉了,都會造成生物鍾磨損。人們普遍有這樣的感受,起得太早,容易造成精神緊張,白天反而沒有精神。
二是有人誤認為,天不亮到樹林裏鍛煉很有好處。在一些街心公園,市民廣場或住宅小區,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許多人天尚未亮時就趕到樹下開始鍛煉了,其實這是不對的。綠色植物在一天中有兩種生理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一般在夜間進行,排出二氧化碳,吸進氧氣,不需要日光;而光合作用則必須要有光照才能進行,此時吸進二氧化碳,排出氧氣。也隻有此時,進樹林或在樹下鍛煉對人體才有益。起得太早,天色未明,光合作用還沒有開始進行,林中或樹下二氧化碳濃度較高,加之在夜間沉積在路麵上的汙染氣體,對人體有害無益。另外,還有可能因為起得太早而感受風寒。故“聞雞起舞”這一古訓實在不可取,對健康是不利的。
四月養生勿大怒大泄
醫典妙語
孟夏之月,天地始交,萬物並秀,宜夜臥早起,以受清明之氣。勿大怒大泄。夏者火也,位南方,其聲呼,其液汗,放怒與泄為傷元氣也。卦值乾,乾者健也,陽之性,天之象也,君子以自強不息。生氣在卯,坐臥行功,宜向正東方。
——《遵生八箋》
養生智慧——四月養生
四月是夏季的第一個月,此時天地之氣開始上下交融,自然界萬物開花結果。此時應該早睡早起,以承受天地間的清明純淨之氣,不要大怒大泄。夏季在五行中屬火,位屬南方,其聲音表現為呼氣,其液體表現為汗水,所以動怒和排泄都會損害元氣。四月在八卦中屬於乾,乾即健壯,其性為陽,其象為天,表示有修養的人應該自強不息。體內之氣在卯時最為旺盛,坐臥行動應該麵向正東方。
孫真人說:這個月肝髒衰弱,心髒漸漸強壯,所以應該多吃酸性食物,少吃苦味的食物,以便補腎益肝,調養胃氣,不要讓西、北兩個方向的暴風傷害自己。不要接觸陰冷之物,以使腎水得以強健。應該靜心調養,以息滅心火。不要接觸淫穢之物,以使心神安寧。應努力進取向上,以順應天地萬物生長進化的自然規律。
《月令》中說:有修養的人要清心寡欲,處處保護自己,不要急躁,戒除聲色,無為而治,粗茶淡飯,內心平和,節製奢侈之欲,穩定心氣。
“怒”是曆代養生家最忌諱的一種情緒,它是情誌致病的魁首,對人體健康危害極大。怒不僅傷肝髒,怒氣還傷心、傷胃、傷腦等,導致各種疾病。製怒之法,首先是以理製怒。即以理性克服感情上的衝動,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雖遇可怒之事,但想一想其不良後果,可理智地控製自己過極情緒,使情緒反映“發之於情”,“止之於理”。其次,可用提醒法製怒。在自己的床頭或案頭寫上“製怒”、“息怒”、“遇事戒怒”等警言,以此作為自己的生活信條,隨時提醒自己可收到良好效果。再次。怒後反省,每次發怒之後,吸取教訓,並計算一下未發怒的日子,減少發怒次數,逐漸養成遇事不怒的習慣。
五月養生宜補腎助肺養胃
醫典妙語
仲夏之月,萬物以成,天地化生,勿以極熱,勿大汗,勿曝露星宿,皆成惡疾。忌冒西北之風,邪氣犯人。勿殺生命。是月肝髒已病,神氣不行,火氣漸壯,水力衰弱,宜補腎助肺,調理胃氣,以順其時。卦值姤,姤者遇也,以陰遇陽,以柔遇剛之象也。生氣在辰,宜坐臥向東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