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格致餘論》(1 / 3)

“滋陰派”的創始者

朱震亨,字彥修,生於1281年,卒於1358年,享年78歲。因他出生的赤岸鎮有一條溪流名叫丹溪,所以學者多尊稱朱震亨為“丹溪翁”或“丹溪先生”。朱丹溪自幼好學,記憶力極強,能“日誦千言”。後來他聽說有許文懿先生教授南宋理學家朱熹的學說,便前往拜師學藝。他才學淵博,對文史及哲學方麵也有很深的造詣,許先生也十分欣賞他。一天,許先生對他說:“我患病日久,如果沒有一個好的醫生為我治病,恐怕是不會好的。你很聰明,又喜愛鑽研,如果學醫,一定會是一名好醫生。”朱丹溪30歲時,母親患胃病,便自學醫學知識為母親治好了病,對醫學本已有些了解,經老師一提醒,便放棄了仕途,一心求師學醫。

聽說武林縣有個做過禦醫,人稱“太無先生”的羅知悌先生醫術十分精湛,於是前去拜師求學。誰想到,這位“太無先生”不收學生,便拒絕了他的請求,幾次將他趕了出去。後來在朱震亨的誠意感動下,才勉強招進屋收他為徒。此時,朱震亨已經44歲了。“太無先生”十分喜愛這個學生,將自己的本領傾囊相授。羅和悌是劉完素的再傳弟子,精通李杲、張從正的學術理論,可以說是集眾家之所長,又將《內經》、《難經》等書詳細講解給朱震亨,並每日讓他在一旁看他治病,幾年之後,朱丹溪學成回到鄉裏,一舉治好了老師幾十年無人能治好的病,名聲大震。

朱震亨認為除瀉火、攻邪、補中益氣諸法之外,尚嫌未備滋陰大法。力倡“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之說,申明人體陰氣、元精之重要,故被後世稱為“滋陰派”的創始人。當時的醫生受到宋朝局方的限製,隻會用成方,不能辨證施治,也就多無療效。他們視其為異端之說,竟然自己選藥組方,但是見到了神奇的療效後,也就心悅誠服了,甚至有人要拜他為師。

朱震亨晚年整理自己的行醫經驗與心得,寫成許多著作。其中包括《格致餘論》、《局方發揮》、《金匱鉤玄》、《本草衍義補遺》等。此外,與他相關的書也有很多,其中以《丹溪心法》、《丹溪心法附餘》最有代表性,但均非丹溪本人所著,係後人將朱氏臨床經驗整理而成。朱震亨臨終前沒有其他囑咐,隻將隨他學醫的侄兒叫到麵前誨之曰:“醫學亦難矣,汝謹識之。”言訖,端坐而逝。

傳說故事——朱丹溪學醫

話說朱丹溪外出求師,一路風塵,奔走了數百裏,都沒能尋到一名深明醫理的老師。他失望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卻意外地打聽到當地有名人稱“太無先生”的羅和悌。朱丹溪喜出望外,直奔羅家而去。

誰知這位“太無先生”性情高傲孤僻,醫術高超卻從不收弟子。得知朱丹溪來拜師,便大聲叱罵,將朱趕出家門。

第一次拜師失敗了,朱丹溪並沒灰心,接連上門求見,多次挨罵,仍不氣餒。後來,他索性每天拱手站立在羅和悌門口屋簷下,任憑日曬雨淋,紋絲不動,竟過3個月之久。羅和悌目睹了朱丹溪的誠心,又聽說他曾是“東南大儒”,學識廣博,還小有醫名,終於被感動了。他親自把朱丹溪請進門,破例收下了這位已是44歲的唯一弟子。

朱丹溪在羅和悌門下勤學多問,日夜攻讀,不出幾年便掌握了淵博的醫學理論和老師的醫療經驗。爾後,便蜚聲醫壇,名震江南了。

《格致餘論》“王道醫學”

《格致餘論》是朱丹溪醫學論文集,撰寫於1347年,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醫話專著。全書1卷,共收醫論42篇,涉及內容相當廣泛,篇次排列沒有規律,頗有隨筆雜記之韻味,若不拘原書篇序而按所論內容分類,則大致有:論蘇生者,有“飲食色欲箴”、“養老論”等;論生理病理者,有“受胎論”、“陽有餘陰不足論”等;論診斷者,有“澀脈論”、“治病先觀形色然後察脈問證論”等;論治則者,有“治病必求其本論”、“大病不守禁忌論”等;論具體病證者,有“痛風論”、“瘧論”等;論具體方藥者,有“脾約丸論”、“石膏論”等。另外,還有其他雜論數篇。

朱丹溪倡言“王道醫學”,因“古人以醫為吾儒格物致知一事,故目其篇曰:格致餘論。”全書以謹食、節色論養生。卷首即有《飲食箴》、《色欲箴》二篇,論述色、食的攝養要點,又列《茹淡論》、《房中補益論》、《大病不守禁忌論》等,進一步闡明食、色的養生觀;《慈幼論》、《養老論》則從人生發展規律,議論養生的不同特點;《陽有餘陰不足論》是丹溪論養生的理論基礎,從而強調指出“人之情欲無涯,此難成易虧之陰氣,若之何而可以供給也”。是內生火熱的病因、病機論,和“攻擊宜詳審,正氣須保護”的治療觀。他在《內經》“少火壯火”說基礎上,繼承了河間“火熱論”、東垣“陰火說”,並汲取陳無擇、張子和若幹觀點,提出《相火論》這一生理、病理學說,創造性地發展了“內生火熱”理論,指桑出“火起於妄,變化莫測,無時不有,煎熬真陰,陰虛則病,陰絕則死”,其“暴悍酷烈,有甚於君火者也,故曰:相火元氣之賊”。

另外他還認識到,胃氣是清純衝和之氣,故攻擊藥之施治,宜注重保護正氣,是以氣、血、痰、鬱、火等到觀點,討論痘瘡、痛風等各科十多種疾病的辨治。則或論天氣,或論辨脈、形,或駁正《內經》章句等。全書內容十分豐富,堪稱字字璣珠,皆丹溪畢生論醫之菁華,也確是其代表之作。

傳說故事——朱丹溪巧治師妹

蘇州葛可久是江南一帶很有名望的醫生,朱丹溪隱姓埋名投師葛可久門下。3個月過去了,葛可久發覺這位學生與眾不同,掃地、抹桌、捧茶、侍飯,無一不做,切脈、處方有時還超過自己,因此很器重他。

過了一段時間,葛可久變得悶悶不樂起來。一天,對朱丹溪說:“我要外出訪友,少則十天,多則近月,家事就全靠你了。”並關照女兒要尊重師兄,一切要聽他的安排。

一天,朱丹溪突然叫住師妹問:“師妹,你身體舒服嗎?”

師妹問:“怎麼啦?”

朱丹溪給她切了切脈,然後又看看舌苔,沉思很久,才說:“病在肌表,若不早治,勢必入腑。我開一張方子,撮好藥,你馬上煎服。”

師妹問:“我得什麼病了?”

朱丹溪指指她的左臂說:“病在這隻手臂,明天就要發腫發癢,還會潰爛。如不及早醫治,將會終身殘廢的!”

師妹常聽父親誇師兄為人忠厚老實,醫術高明,於是不再猶豫,照藥方服藥和敷藥。3天過後,好端端的左臂發紅發腫了。5天過去,變成紫褐色,疼痛加劇,化膿後,膿血流了三天三夜。經朱丹溪的精心治療和調理,漸漸好轉,過了半個月慢慢痊愈。

一天,葛醫生回來,一見女兒,大驚:“你這病怎麼好的?”

朱丹溪說:“心癰痛我也沒有治過。我想,如果直接將心癰痛告訴師妹,她必定害怕。因此我就故意將她的注意力引到手臂上。我一邊用內服散藥,一邊用膏藥外敷,將毒引出,終於治好此病。”

葛可久老淚縱橫,說:“不瞞你說,女兒的病,我也發覺了,知道無法醫治,才借訪友為名,外出求方找藥去的呀。”

從此,師生的感情更加融洽,葛可久將自己所有的秘方一一傳授給了他。朱丹溪直到告別時,才說出自己的真名。葛可久想起往事,更覺得他是個了不起的人。

奢華時代的養生家

朱丹溪生活在相對穩定的年代裏,那時的統治者整日尋歡作樂,生活奢靡浮華,身體陰精虧損,形體羸弱,他就此社會現象創立了獨特的“滋陰派”。他認為人體“陽常有餘,陰常不足”,這也是對劉完素的火熱論、李杲的脾胃論的又一重要發揮。陽有餘,若再用溫熱藥物是不合適的,必須使用清涼滋陰的藥物,才能治好這樣的病。

朱丹溪論火,從哲學以闡發醫理,其應用於人,則人身之動,均為火之所為,並非僅指溫熱而言。朱丹溪強調了正常人體亦有火的存在,而這存在於人體之火是通過生命的各種活動表現出來的,故其歸納為“凡動屬皆火”。朱丹溪又把存在於人體的火分為君火與相火。所謂君火,他認為是屬於五形中之火,其是有形之體與無形之氣的相互化生而成,在人體則歸於有形之體中,故心髒在五行屬火,稱其陽氣為君火。而相火是由虛無而生,這裏的虛無是指來源於先天之無。以人體來說,則是產生人體形氣之本源,其在人體之中的存在是藏而不外露,隻能通過人的生命活動而表現出來,其不同於隸屬五行的心火,故稱之為相火。這兒相火的含義,是說明相火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本源,是人身生生不息的機能活動。也正因為如此,人身相火就顯得十分重要,既不宜衰,又不宜妄動。於此,朱丹溪認為對此既不可妄攻,又不能蠻補,對於張子和與李杲的學說加以揉和折中,力主滋陰療法,並創建了許多流傳後世的著名方劑。他的學說可以說是四大家中的集大成者。

朱丹溪治療火熱病,從虛火和實火分別對待。提出實火可瀉的原則,或用黃連解毒湯,或用大黃、芒硝、冰水之類正治。對於火盛而體虛之人,又認為不可驟用涼藥,應用從治或反佐之法,兼用生薑之類以溫散。對於火邪內鬱不得宣散泄越之證,可以采用發散方法治療。至於虛火,屬陰虛火動者,宜滋陰降火,可用四物湯加黃柏、知母之類,另外朱丹溪還創立了大補陰丸,以生地黃、龜板、知母、黃柏、豬脊髓為藥方,瀉火補陰。若屬虛火上炎,虛陽浮越者,他又提出用附子末口津調塗湧泉穴以引火歸元。對於氣虛而陰火盛者,可采用東垣之法益氣升陽瀉火,選用人參、白術、生甘草之類。

朱丹溪運用天人相應的理論,通過分析天地、日月、陰陽的狀況,認為人身之陰陽在正常情況下,人身之陰常不足而陽常有餘。因此,人身的陰精應當時時慮其不足,不能任意耗傷。若要防止陰精耗傷,就要防止相火妄動。朱氏一再強調房事不宜太過。心神要保持安寧,不為外物所感。飲食不宜肥甘太過,以防生痰化火,生濕化熱,而使人身之濕熱過重而耗傷陰精。總之,朱氏從病理角度強調了內傷飲食、七情、房事等諸種產生雜病的原因,均可使相火妄動而陰精耗傷,更會使人體陽有餘陰不足的偏盛偏衰之象加重,從而產生各種內傷疾病。

朱丹溪提出的“相火論”,“陽有餘陰不足論”及火熱證、雜病的診治經驗,對明、清醫學的發展有很深刻的影響。後世醫家在養陰、治火、治痰、解鬱等方麵的成就,與朱丹溪的啟發是分不開的。明代諸醫家,如趙震道、趙以德、王履、戴原禮諸人,均師承其學。另有虞搏、王綸、汪機、徐彥純等亦接受其學術思想,甚至遠傳海外,為日本醫學家所推崇。由於此,朱丹溪所創之學說被發展成一個學術流派——丹溪學派,朱丹溪則成為這個學派的倡導者。

傳說故事——朱丹溪巧治肺癰

婺州有個農民,患了肺癰,多次求醫,服藥無效。後經金華管元德醫生介紹,把他的老師朱丹溪請來診治。

朱丹溪看了之後,對病人說:“你的肺部已經潰爛,應先去膿血,然後服藥。現在我用銀針紮你的肺部,希望你鎮靜,不要害怕。”接著和門生管元德磋商一番,一切安排就緒,叫病人脫去上衣。朱丹溪將一根長長的銀針,對準病人肺部,正要刺下去,隻見病人泰然自若,就向管元德使了個眼色。管元德從背後將一盆冰水潑在病人的頭上,病人不禁打了個寒戰。說時遲,那時快,朱丹溪已經對準病人的肺部一針紮了進去,針一進一出,肺部的膿血直往外淌,不多時,膿血全部排盡。

病愈後,那農民帶了禮物到義烏致謝,問起那次趁他不防倒冰水的事。

朱丹溪說:“因為你這肺癰部位就在心髒的邊上,稍不留意,銀針刺著心髒,你就沒命了,我叫管先生從你身背後,突然倒下冷水,讓你大吃一驚,心髒就會突然收縮而往上提,趁此機會,我對準你的肺癰部位紮一針,這樣絕不會傷著你的心髒,手術也就成功了。”

《格致餘論》中的養生智慧

治病必求其本

醫典妙語

病之有本,猶草之有根也。去葉不去根,草猶在也。治病猶去草。病在髒而治腑,病在表而攻裏,非惟戕賊胃氣,抑且資助病邪,醫雲乎哉!

——《格致餘論·治病必求其本論》

養生智慧——治病必求於本

中醫治病講究治本。那麼,何為本呢?本就是根,本就是基礎。

中醫的經典著作《內經》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故治病必求於本”。

也就是說“陰”與“陽”,是天地之間最根本的規律;是劃分、歸類萬物最高的綱領;是一切量變與質變的力量源泉;是萬物產生和死亡的根本原因;宇宙之間鮮明的巨變與微小的變化,都是由陰陽的變化引起的。因此,治療疾病必須從根本上找原因,這根本的原因就是陰陽,人體要想健康,就要保持陰陽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