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是一門人類的生命科學。它對采用藥物、器械、氣功等多種方式,使人的潛能得到發揮,調節人的生理平衡,達到治病養身的目的。它的治理內容包括保健、治療、養身(通過挖掘和提升人體的潛能,使人體生理機能得到修複和提升)三方麵。它講究保健、養身為主、治療為輔,由於它的治病方法,是通調整人體陰陽平衡,使人的生理機能達到最佳狀態,從而清除病痛,提高人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因而它治療疾病後對人體傷害較少。而且如果你能按中醫的醫養結合的要求完成防治療程,你病後體質會比病前好。
古人認為,陰與陽之間的互相轉化,往往是陰消陽長,或者是陽消陰長的過程。而且,量變會逐漸積累為質變,古人稱為“重陽必陰,重陰必陽”。這是大自然中的一種必然的規律。陰與陽之間,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對立,還要不斷地相互消長、轉化。
人體既然是自然界陰陽之氣變化的產物,也必然會有陰陽的屬性。
正是在這樣的認識基礎上,中醫學治療疾病的根本問題就提了出來:“治病必求於本”。
治其病,先觀其形色
醫典妙語
診脈之道,觀人勇怯,肌肉皮膚,能知其情,以為診法也。凡人之形,長不及短,大不及小,肥不及瘦。人之色,白不及黑,嫩不及蒼,薄不及濃。而況肥人濕多,瘦人火多,白者肺氣虛,黑者腎氣足。形色既殊,髒腑亦異。外證雖同,治法迥別。所以肥人貴脈浮,瘦人貴脈沉,躁人疑脈緩,緩人疑脈躁,以其不可一概述也。試陳一二,可以例推。
——《格致餘論·治病先觀形色然後察脈問證論》
養生智慧——體質不同,病也不同
從古至今,人們在防病治病的過程中發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什麼有些身體狀況差不多的人易患相同的病;為什麼有些人患有相同的疾病但反應能力不一樣;為什麼有的人耐寒,有的人卻易冷;為什麼有些吃辛辣之品易上火,有些人卻愜意的享受這些美味。原來,這些問題都是因為每個人的機體素質不一樣。
機體素質,即體質,是指人體秉承先天(指父母)遺傳、受後天多種因素影響,所形成的與自然、社會環境相適應的功能和形態上相對穩定的固有特性。它反映機體內陰陽運動形式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由髒腑盛衰所決定,並以氣血為基礎。
中西醫學都認為,體質不僅是疾病發生的內因,而且往往是決定整個疾病發展過程與類型的重要因素之一。大量的臨床實踐也證明了體質與病機的關係密切。
1.體質不同,其發病過程不同,所反映的症狀也不同。如同一個地區,同一時期流行的感冒,雖然病原體相同,但其臨床表現不同。除有一般感冒所共有的發熱、咳嗽、打噴嚏,頭痛等症狀外,素體陽盛,反應能力強者,則表現為發熱惡寒,頭身疼痛;素體陽虛,反應能力弱者,則表現為惡寒,頭身疼痛而不發熱。再如同是肺結核患者,中醫或可辨證為肺陰虛,或者辨證為肺氣虛;肝炎患者,或可見肝鬱氣滯,或肝膽濕熱,或肝腎陰虛等。這些都是由於病因相同,但體質不同,表現出了不同的病機特點。
2.體質相同,不同的疾病出現相同的病證。這就是所謂的“異病同症”。如肝炎、胃十二指腸潰瘍、肝硬化、慢性腎炎等都可以表現為肝腎陰虛的臨床類型。而慢性結腸炎、肝硬化、慢性腎炎、再生障礙性貧血等有時又都可以表現為肺腎陰虛的臨床類型。臨床上這類情況是很多見的。
近年來,不少醫家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從臨床角度提出體質分型,這種分型以身型脈證為主要指標,對臨床辨證、遺方、攝生防病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現簡單歸納如下:
陽盛質:凡強壯的,聲高氣粗的,好動的人,屬於陽盛體質。此類人平素喜涼怕熱,神旺氣粗,口渴喜冷飲,尿黃便結,病則易發高熱,脈洪數有力,舌紅苔薄黃。本體質之人不易患病,一經患病,多為急性病、暴發病。故飲食方麵多用滋陰、清淡之品;運動量也要大一些,讓體內積蓄的陽氣盡快散發出去,條件許可,每天進行涼泉、溫泉水浴,須常清其過盛之熱,適當補其耗傷之陰。
陰虛質:這類人形多瘦小,麵色多偏紅或有顴紅,常有灼熱感,手足心熱,口咽幹燥,多喜飲冷,唇紅微幹,冬寒易過,夏熱難受,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弦或數。本體質秦伯未老中醫主張長期服用首烏延壽丹,認為本方有不滋膩、不寒涼、不刺激、不蠻補四大優點,且服後有食欲增進,精神輕鬆愉快的效果。
瘀血質:平素麵色晦滯,口唇色暗,肌膚甲錯,常有出血傾向,皮膚局部有瘀斑,或身體某部刺痛,固定不移,或有包塊,推之不動,舌質有瘀斑或瘀點,脈細澀,或結代。此類體質,重在氣血暢通,為此,要常常加強體育鍛煉,飲食上多吃一些活血養血的食品;治療上應活血法瘀,並配以補氣行氣。
痰濕質:平素身體肥胖,或嗜食肥甘,嗜睡惡動,口中粘膩。食量較大,多汗,既畏熱,又怕冷,適應能力差。病則胸脘痞悶,咳喘痰多;或惡心嘔吐,大便溏泄;或四肢浮腫,接之凹陷,小便不利或渾濁;或身頭重困,關節疼痛重著,肌膚麻木不仁;或婦女白帶過多,苔多膩,常見灰黑,或舌麵罩一層粘液,脈濡或滑。此類人宜多參加體育運動,讓疏鬆的皮肉變致密結實一些。藥物方麵,當用溫藥調補,飲食上,且勿過飽,忌肥甘厚味。
氣鬱質:此類人形體消瘦或偏胖,麵色萎黃或蒼暗,平素性情急躁易怒,容易激動,或憂鬱寡歡,胸悶不舒,時欲太息。病則胸脅脹痛或竄痛;或乳房小腹脹痛,月經不調,痛經;或咽中梗阻,如有異物;或氣上衝逆,頭痛眩暈;或腹痛腸鳴,大便泄利不爽,舌淡紅苔白,脈弦。這類人相當於現代所稱的抑鬱型或抑鬱質。藥物治療,以舒肝理氣為主;平時應常去旅遊,以使心胸愉快,從而排除多愁善感的抑鬱狀態;多聽一些輕鬆、開朗、激動的音樂,以提高情緒;飲食上,適當喝一點酒。
少年人應忌食幹硬難消化的食物
醫典妙語
人生十六歲以前,血氣俱盛,知日方升,如月將圓。唯陰長不足,腸胃尚脆而窄,養之道不可不謹……血氣俱盛,食物易消,故食無時。然腸胃尚脆而窄,若稠粘幹硬,酸鹹甜辣,一切魚肉、木果、濕麵、燒炙、煨炒,但是發熱難化之物,皆宜禁絕。隻與幹柿、熟菜、白粥,非惟無病,且不縱口,可以養德。
——《格致餘論·慈幼論》
養生智慧——不要多吃難消化的食物
人在十六歲以前,血氣都很旺盛,但是陰氣不足,而且腸胃脆而窄,此時的養生也要很慎重。他們下身的衣服易薄不易厚,下身過於溫暖,有妨於陰氣的生長。因為血氣都太旺盛,所以,他們吃下的食物很容易消化,容易吃零食。又因為腸胃脆而窄,對於幹硬的食物,過於酸鹹甜辣的食物,還有像魚肉等一些發熱難易消化的食物,都要禁絕,像幹柿子、熟菜、白粥之物。
老人應忌食辛辣油膩食物
醫典妙語
夫老人內虛脾弱,陰虧性急。內虛胃熱則易饑而思食,脾弱難化則食已而再飽,陰虛難降則氣鬱而成痰,至於視聽言動,皆成廢懶。百不如意,怒火易熾。雖有孝子順孫,亦是動輒扼腕。況未必孝順乎!所以物性之熱者,炭火製作者,氣之香辣者,味之甘膩者,其不可食也明矣。雖然腸胃堅濃,福氣深壯者,世俗觀之,何妨奉養,縱口固快一時,積久必為災害。
——《格致餘論·養老論》
養生智慧——多吃油炸食物不好
老人的脾胃虛弱,如果飲食過飽,易氣鬱成痰,也因為隻能看隻能聽,而很多事情已經做不成,而容易發火,所以物性屬熱的食物、用炭火製作食物、氣味辛辣的食物、甘甜油膩的食物都不要食用。即使那些腸胃好的老人,如果貪圖一時之快,時間長了,也會積久成病。
油炸食品香酥、味美可口,不少人對其鍾愛有加,很喜歡食用。但不知大家是否清楚,長期食用油炸食品,不但對身體有害,甚至會產生致癌作用,盡可能少食為好。
有研究表明,澱粉類食品在高溫(120℃)烹調下容易產生一種致癌物丙烯酞胺。為減少丙烯酞胺對人體健康的危害,衛生部建議居民盡量避免過度烹飪食品,如溫度過高或加熱時間太長,但同時又要保證食物已熟,以確保殺滅食品中的微生物,避免導致食源性疾病;此外還要平衡膳食,減少油炸和高脂肪食品的攝入,多吃水果和蔬菜。
丹溪翁論痛風病
醫典妙語
氣行脈外,血行脈內,晝行陽二十五度,夜行陰二十五度,此平人之造化也。得寒則行遲而不及,得熱則行速而太過。內傷於七情,外傷於六氣,則血氣之運或遲或速而病作矣。彼痛風者,大率因血受熱已自沸騰,其後或涉冷水,或立濕地,或扇取涼,或臥當風。寒涼外轉,熱血得寒,汙濁凝澀。所以作痛。夜則痛甚,行於陰也。
——《格致餘論·痛風論》
養生智慧——忽冷忽熱易得病
朱丹溪認為,陽氣行於脈外,血行脈內,白天行陽氣二十五度,夜裏行陰氣二十五度,這是天地給人的造化。人體受寒,在體內就運行得慢,人體受熱,在體內就運行得快。造成七情、六氣受到損傷,而血氣的或快或慢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
患痛風病的人,大多是因為身體受熱而使血液沸騰,其後或因為體內受到冷水刺激,或是因為站在濕地上,或者因為用扇子扇風取涼,或是睡覺時衝著風頭上,寒涼在外侵入,熱血在內受到寒涼而凝,所以就會發生痛風病。
此文中所說的痛風和我們現在痛風不一樣,而應中中風的表現。
服藥必守禁忌
醫典妙語
病而服藥,須寧禁忌,孫真人《千金方》,言之詳矣。但不詳言所以守禁忌之由,敢陳其略,以為規戒。夫胃氣者,清純衝和之氣,人之所賴以為生者也。若謀慮神勞,動作形苦,嗜欲無節,思想不遂,飲食失宜,藥餌違法,皆能致傷。既傷之後,須用調補,恬不知怪,而乃恣意犯禁,舊染之證,與日俱積。吾見醫將日不暇給。而傷敗之胃氣,無複完全之望,去死近矣。
——《格致餘論·大病不守禁忌論》
養生智慧——掌握正確的用藥方法
生了病服藥劑,必須遵守醫生所說的禁忌,孫思遂在他的《千金方》裏早就說明了,但是他沒有說出禁忌的理由。朱丹溪認為,胃氣是清純衝和之氣,人就是依賴這些來生存的。如果操心勞神,過於勞累,不節製飲食,思想不能保持平和,藥物配伍不對,都可以導致胃氣受到損傷。胃氣損傷之後,就需要調補。如果此時仍然不遵守禁忌,就會使胃氣受到進一步的損傷,樣日積月累,等到損傷的胃氣無法複原了,人離死就不遠了。
如何科學用藥?藥學專家告誡,隻有對藥療有科學的認識,並注意正確的用藥方法,才能達到好的療效。
首先要明確,絕對不能把藥物作為治療疾病的唯一選擇。沒有任何一種藥物能治療所有的疾病,也不可能任何疾病都能完全靠藥物來治療,需要配合飲食、生活、運動來相輔相成,才能達到最好的療效。許多藥物的使用,隻是減輕疾病的症狀,真正根治疾病還需要自身抵抗疾病的免疫力的提高。因而,患者需要有規律健康的生活習慣、均衡營養的飲食、愉悅的精神生活,才能達到治療效果,否則將會降低藥物療效,增加不良反應。尤其是高血壓、心髒病等慢性疾病患者保持規律、健康的生活更為重要。
其二,幾乎所有的藥物都可能產生好、壞的作用,因而在使用藥物之前,必須了解藥物的療效、可能產生的不良反應,同時也要認識到不良反應是因年齡、性別、身體健康的程度等不同,而有不同的影響。不能“因噎廢食”,因為害怕藥物不良反應,而盲目不服藥或減少劑量,這樣隻會延誤治療,帶來嚴重後果,甚至也會帶來藥物不良反應。例如:盲目減少抗菌藥物劑量,藥物不能達到發揮療效的劑量,不但不能發揮殺菌作用,而小劑量的藥物又可以使細菌產生耐藥性,導致嚴重後果。
其三,服用藥物時,一定要遵從醫師或藥物說明書告知的預防不良反應措施,沒有經醫師的同意,絕對不可自行增加服用劑量,並請教醫師,服用的處方藥之間或處方藥和非處方藥之間,是否會產生交互作用,甚至可進一步詢問醫師,處方藥和酒精、食物一起服用時,是否會產生交互作用。有些藥物的副作用在用藥後數個月、數年後發生,或是在藥物療程結束後才發生,但大部分的副作用是可預期的。有些副作用是安全的,但有些是危險的警訊,遇到此情形時,必須立刻停藥,和醫師討論,並及時向藥物不良反應監測機構報告。
患者用藥還須注意以下幾點:
明確診斷,有的放矢。如發燒時先要查清原因,不要動不動就應用抗菌素。腹痛原因不明者,切忌打止痛針,否則不僅增加病人負擔,更嚴重的是遮蓋症狀,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