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土派”的創始者
李杲,生於1180年,卒於1251年,字明之,號東垣,後人多尊稱為“東垣老人”。他祖輩世代居住在真定(今河北省正定縣),在漢初稱為東垣縣,因此他取了這個古地名作為自己的號。他是中國醫學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醫“脾胃學說”的創始人,他十分強調脾胃的重要作用,因為在五行當中,脾胃屬於中央土,因此他的學說也被稱作“補土派”。
李東垣小時候就和一般孩子不同。長大後,言語忠誠有信用,行為敦厚令人敬重。他在人際交往上很謹慎,與人接觸時沒有開玩笑的話。市麵上眾人以為可資娛樂的場所,他從未去過,似乎天性生來就是這個樣子。他跟王從之翰林學習《論語》、《孟子》,跟馮叔獻翰林學習《春秋》。他家宅院內有塊空地,就用來建造了書院,以便接待儒士。他家裏每天有許多名士來拜訪。有些人生活有困難,他都一一周濟。泰和年中(公元1204年左右),農業收成不好,很多受災群眾逃荒到他家鄉,他都竭盡全力賑救,有許多人因此而保全了性命。
李東垣20多歲時,他的母親患病,請了許多醫生前來,治療無效,也就糊裏糊塗地病死了。這件事對他的觸動極大,從此便立誌學醫。他聽說易州的張元素名氣很大,便攜重金前去拜師學醫。由於他有很深的文學功底,學習得很快,幾年以後,就已經學得很好了。
後來由於兵荒馬亂,濟源一帶的百姓感染了當時的流行疫病,即俗稱的“大頭瘟”。醫生們查遍了方書,找不到與大頭瘟對證的方藥。於是醫生們根據自己的見解,胡亂的給病人服瀉下藥,沒有效果。再瀉下,病人就一個個的死亡。醫生們不認為是自己的過失,病人也不認為是醫生治錯了。李東垣獨自在心中悲傷而哀憫,於是廢寢忘食,對疾病循其流而溯其源、察其標而求其本,終於創製了一個藥方。給病人服用後,居然有效果。後來,他將這張方子刻在木碑上,插在人來人往的熱鬧地方,病者抄了回去,幾乎沒有治不好的。有人還將這張方子刻在石碑上,以便流傳更廣,當時人們都以為是神仙留下的神方,李東垣也就有了“神醫”之名。
李東垣對《黃帝內經》《黃帝八十一難經》等古典醫籍有很深刻的研究,他的許多創造性的醫學理論,都是在《黃帝內經》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實際經驗而總結出來的。李東垣一生的著作,除了三十多萬字的《傷寒會要》外,主要還有《醫學發明》、《脾胃論》、《內外傷辨惑論》、《蘭室秘藏》《此事難知》《藥象論》等書。其中《脾胃論》《內外傷辨惑論》和《蘭室秘藏》對後世醫家影響很大。特別是《脾胃論》,不但創立了中醫史上的“補土派”,對髒腑辨證和三焦辨證的診治方法提供了理論基礎,而且為後世儒醫把儒家學說攙入醫理大開方便之門。在臨終前,他把自己一生中的著述清理校勘,分卷裝函,按類編輯,排列在書案上,囑咐弟子羅天益說:“這些書交給你,不是為了我李明之,也不是為了你羅天益,而是為了天下後世之人,千萬不要湮沒了,要把它們推廣施用下去。”
傳說故事——李東垣授徒
壬辰年間,李東垣渡黃河北上,暫時居住在東平,直到甲辰年才返回鄉裏。有一天,他對友人周德父說:“我老了,想把醫術傳給後世,卻很難找到一個合適的人,怎麼辦啊?”周德父說:“廉台的羅天益,性情品行敦厚樸實,常常遺憾自己所學的醫術不精純,有誌於學習,你想傳授醫道,這個人大概可以了吧。”
後來有一天,周德父和羅天益一起來拜見李東垣。李東垣一見麵就問:“你是來學習賺錢的醫生呢,還是來學習傳授醫道的醫生呢?”羅天益說:“隻是傳授醫道罷了。”於是李東垣便收羅天益為徒,日常的飲食用品,都由李東垣供給。
三年後,為嘉獎羅天益長期學習不倦的精神,李東垣給他二十兩白銀,說:“我知道你生活境況很艱難,恐怕你思想動搖,半途而廢,可用這些銀子作你妻子兒女的生活費用。”羅天益百般推辭不接受。李東垣說:“我連醫道這樣的大事都不吝惜,怎麼會吝惜金錢這些小事呢?你不要再推辭了。”
“脾胃內傷,百病由生”
近些年來,由於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過於精細、工作壓力大、煙酒過度、環境惡化等,導致消化道疾病逐年上升。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關係到人體的健康,以及生命的存亡。李東垣認為脾胃不足,元氣虛弱是內傷疾病的主要成因,且脾胃氣虛,元氣不足,則陽氣不能固護體表,故易感受外邪,不任風寒,說明不論外感內傷,皆以脾胃元氣的充盛與否有關,“脾胃內傷,百病由生”由此而來。
“內傷脾胃,百病由生”是李東垣醫學思想的中心。自《內經》以來,“氣”被看作人生命活動的動力和源泉,它既是髒腑的功能,又是髒腑的產物。李東垣發揮了這一見解,提出脾胃是運化水穀供一身元氣之本。
當時社會環境因戰亂等因素而很不安定,由於精神刺激、飲食不節、起居不時、寒溫不調等原因引起的疾病很多,這些病用治傷寒的方法往往治不好。李東垣從實踐中體驗到這些疾病的致病因素都能耗傷人的元氣,成為內傷病的病因,因此提出了“內傷學說”。關於造成內傷脾胃的原因,李東垣概括主要有三條:飲食不節,勞役過度和精神刺激。並且指出這幾種因素是錯綜交織的,而精神因素在內傷脾胃發病過程中,常常起先導作用。以後,病分“外感”、“內傷”就成了後世醫家辨證的一大原則。
李東垣在臨床實踐上十分強調運用辨證論治的原則,強調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不可犯虛虛實實的錯誤,這樣就使得他的理論更加完善,並與張子和攻中求補,攻中兼補的方法不謀而合。他提倡以補上、中、下三焦元氣來補脾胃,采取了一套以“調理脾胃”,“升舉清陽”為主的治療方法,使很多病症得到了有效的治療。
傳說故事——神醫李東垣
北京人王善甫,是京都的酒官,得了小便不通的病,眼珠子突出,肚皮脹大得像鼓一樣,膝蓋以上的皮肉堅硬得像要裂開一樣,不能吃不能喝。其他的醫生們用了甘淡滲泄的利尿藥也沒有見效。李東垣對那些醫生說:“這個病很深沉啊。《內經》有言:膀胱是津液之府,必須得氣化才能排泄小便。現在用了滲泄小便的藥劑,病反而加重了,那是因為氣不化的原因。啟玄子說:‘沒有陽的,陰無法生;沒有陰的,陽無法化。’甘淡滲泄的藥都是陽藥,隻有陽沒有陰,陽又怎麼能化呢?”第二天,李東垣用了陰藥給病人服用,結果隻服了一劑藥,病就好了。
西台掾的蕭君瑞,二月中得了傷寒發熱,醫生給他開了“白虎湯”,結果病人的麵色變得墨一樣的黑,原來的症狀看不到了,脈象沉細,小便失禁。李東垣開初不知道醫生用的什麼藥,等到診斷以後,便說:“這是在立夏前誤用白虎湯造成的錯誤。白虎湯大寒大涼,不是行經氣的藥,隻能寒腑藏之氣,如果不善於運用,就會使傷寒本病隱伏在經絡之間。有的人又用大熱之藥去補救,就傷陰氣,又會變生出其他病症來,這不是補救白虎湯的辦法。我要用,就用升陽氣、行經氣的溫藥。”有人詰難他說:“白虎湯是大寒之劑,不用大熱藥怎麼能補救,你那樣治怎麼行?”李東垣說:“病隱伏在經絡之間,陽氣不升經氣就不行,經氣行以後本症又會顯現出來了。本證又有什麼難治的呢?”後來果然像李東垣說的那樣把病治好了。
裴擇的妻子得了寒熱病,月經不來已經有幾年了,並且已經出現了喘嗽的症狀。別的醫生都給她服蛤蚧、肉桂、附子之類的熱藥。李東垣說:“不是這樣的。她的病在陰份而與陽氣相搏,溫熱藥使用過分了,因此沒有益處反而有害。給她服涼血的藥,月經就會來了。”後來果然是那樣治好了。
宣德的侯經略,他的妻子得了崩漏病,醫生們都治不好。李東垣切了她的脈,用紙把她的症狀一條一條的寫下來,多到四十多種。給她服藥後,第二天就減少了二十四種。前後服了五六天的藥,病就好了。侯經略給了李東垣很豐厚的報酬以示感謝,卻被他回絕了。
《脾胃論》中的養生智慧
疾病多由脾胃虛弱而起
醫典妙語
《平人氣象論》雲:人以水穀為本,故人絕水穀則死,脈無胃氣亦死。所謂無胃氣者,非肝不弦,腎不石也。曆觀諸篇而參考之,則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後能滋養元氣;若胃氣之本弱,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低。
——《脾胃論·脾胃虛實傳變論》
養生智慧——脾胃健,身體好
人因為飲食才能活著,所以人一旦絕了飲食就會死亡,脈絡沒有胃氣亦會死。這就說明體內的元氣的充足,是因為脾胃之氣沒有受到傷害,而滋養了元氣。如果胃氣虛弱,飲食即使比以前多一倍,因為脾胃之氣受到了傷害元氣也不能得到補充,而很多病就由此而發生了。
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強弱是決定人之壽夭的重要因素。明代醫家張景嶽提出:“土氣為萬物之源,胃氣為養生之主。胃強則強,胃弱則弱,有胃則生,無胃則死,是以養生家必當以脾胃為先”。可見,脾胃健旺是人們健康長壽的基礎。
中醫學稱脾胃為“水穀之海”,有益氣化生營血之功。人體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營衛、氣血、津液、精髓等,都化生於脾胃,脾胃健旺,化源充足,髒腑功能才能強盛;脾胃又是氣機升降運動的樞紐,脾胃協調,可促進和調節機體新陳代謝,保證生命活動的協調平衡。而人身元氣是健康之本,脾胃則是元氣之本。元代著名醫家李東垣提出:脾胃傷則元氣衰,元氣衰則人折壽的觀點。在他的《脾胃論》中:“真氣又名元氣,乃先身生之精氣,非胃氣不能滋”。並指出:“內傷脾胃,百病叢生”。說明脾胃虛弱是滋生百病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