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故事——李東垣治吐血
一天,一個窮人因為吐血來找李東垣。李東垣一診脈,發現病人雙手六部脈弦細而澀,重按的時候感覺指下空虛。再看看他的臉,顏色慘白,麵上沒有光澤。
李東垣在色脈互參後判斷,這是個大寒證,同時還伴有氣虛,於是就製定了治療法則:用氣味辛溫的藥物來補血、養血,用氣味甘溫、甘熱、滑潤的藥物來做為佐藥,開了個叫做人參飲子的方藥。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因脾胃虛弱而引起的吐血,同時伴有氣短、精神頭不足等症狀的。
這個窮苦人吃了藥後,病就好了,但是到了冬天,因為睡在大熱炕上,結果又犯了,還是吐了幾回血。於是又找李東垣來了。
李東垣看到這種狀況就想,這是個虛證沒錯啊,可是怎麼睡了次火炕就犯了呢?這其中有什麼蹊蹺呢?於是讓患者躺下,檢查患者的肚子進行腹診。一番檢查後發現在患者的肚臍周圍,有結塊的感覺,頓時恍然大悟:原來這是個虛實夾雜型的患者,這就是說這個患者“火熱在內,上氣不足,陽氣外虛”。冬天由於穿的衣衫單薄,這使得陽氣更加損傷,而表有大寒,則裏麵的火邪散不出來,所以才導致的吐血。
這時李東垣想起了張仲景在《傷寒論》中在治療太陽傷寒時,對於脈緊無汗,但卻衄血的患者使用的是麻黃湯的治療方法,於是就寫了張“麻黃桂枝湯”的方子。藥用:麻黃一錢,用來去除外寒,黃芪一錢,用來實表益衛氣,桂枝半錢,用來補表虛,白芍藥一錢,益脾(實際也有和營血,清裏熱的作用),甘草一錢,用來補脾胃的虛弱,人參二分,益上焦之氣同時實表,麥門冬三分,用來保脾氣(實際是清肺中伏火),五味子五個,用來安肺氣,當歸身半錢,用來和血養血。先煎麻黃,去上沫,然後下入剩下的藥,臨睡覺前服用。
由於精細地分析了病情,所以獲得了較好的療效,這個窮苦人隻喝了一次藥就好了,從此再沒有犯過。
秋季脾胃虛弱的表現
醫典妙語
脾胃之虛,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時值秋燥令行,濕熱少退,體重節痛,口苦舌幹,食無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不嗜食,食不消。
——《脾胃論·肺之脾胃虛論》
養生智慧——秋季多脾胃虛弱
脾胃虛弱,精神懈怠懶惰,喜歡臥床。如果此時是秋季,天氣燥熱,濕熱不能退,感到身體重關節疼痛,口裏發苦舌頭發幹,飲食無味,大便也不正常,小便頻繁,不想吃飯,吃後也不消化。
在初秋七月,暑氣餘威尚盛,又兼雨水甚多,所以中醫學將農曆七月稱為長夏。長夏主濕,脾主長夏,故早秋七月以脾胃病居多。
脾喜燥惡濕,濕邪留滯,最易困脾。濕為陰邪,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致脾陽不振,運化無權,水濕停聚,發為水腫或腹瀉;何況長夏七月,天氣尚熱,人們喜食生冷瓜果、冰凍飲料,更助濕邪,損傷脾陽,因此秋七月易見腹滿、腹瀉之症脾陽不振,不能運化水濕,水濕停聚麵生痰。
另外,到了秋季如果想對身體進行進補的話,也宜先調理脾胃。經曆了漫長的酷熱夏季,人們由於頻飲冷飲,常食凍品,多有脾胃功能減弱的現象,故秋涼伊始忌貿然進補。大量食補品,會驟然加重脾胃負擔,使長期處於疲弱的消化器官不能一下承受,導致消化器官功能紊亂,出現胸悶、腹脹、厭食、消化不良、腹瀉等症。所以,秋季進補之前要給脾胃一個調整適應時期,可先補食一些富有營養,又易消化的食物,以調理脾胃功能。如魚、各種動物瘦肉、禽蛋以及山藥、蓮子。此外,奶製品、豆類及新鮮蔬菜、水果均宜適量食用。藥食兼優的芡實也是調理脾胃的上等佳品,它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等物質,且有滋補強壯、補中益氣、開胃止渴、固腎養精等功能。
傳說故事——李東垣治小便不利
有個患者叫王善甫,得了比較麻煩的病,小便不利,憋得眼睛都突出了,腹脹得像鼓一樣,膝蓋以上的皮膚變得十分的堅硬,皮膚脹得像是要裂開,喝水和吃飯都無法進行了。找了許多醫生,用了各種利小便的藥,都沒見效果。於是請來了李東垣。
李東垣一看,發現這個病症很嚴重。雖然李東垣當時雖然已經是個名醫了,但看病還是十分謹慎的,沒把握的患者決不輕易處置。於是他說:這個病已經很危急了,讓我回去好好思考一下吧。然後就回到家裏認真地分析,但總是沒搞清楚,為什麼用淡滲利濕的藥不起作用呢?
結果晚上他都躺下睡了還在思考這個問題。半夜的時候,忽然又拿著衣服就起來了,大聲嚷道:我想明白了!
徒弟羅天益嚇壞了,不知道師父這是怎麼啦。李東垣吩咐羅天益,趕快拿筆記錄。這時李東垣衣服都還沒穿好就開始論述:《黃帝內經》說過,膀胱是負責津液的器官,隻有在氣化功能正常的時候,水液才能出來啊。可現在這些醫生用了淡滲利濕的藥,卻沒有效果,這是氣化不正常的緣故啊。啟玄子說過: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這些淡滲之藥都是陽藥,隻有一個孤獨的陽氣在那裏,這陰氣從何而來啊!
李東垣第二天開方,用了很多藥性屬陰的藥物,王善甫很快就好了,尿也出來了,腹脹也消了。
春夏秋冬之服藥禁忌
醫典妙語
凡治病服藥,必知時禁、經禁、病禁、藥禁。夫時禁者,必本四時升降之理,汗、下、吐、利之宜。大法春宜吐,象萬物之發生,耕耨科斫,使陽氣之鬱者易達也。夏宜汗,象萬物之浮而有餘也。秋宜下,象萬物之收成,推陳致新,而使陽氣易收也。冬周密,象萬物之閉藏,使陽氣不動也。經雲:夫四時陰陽者,與萬物浮沉於生長之門,逆其根,伐其本,壞其真矣。又雲:用溫遠溫,用熱遠熱,用涼遠涼,用寒遠寒,無翼其勝也。故冬不用白虎,夏不用青龍,春夏不服桂枝,秋冬不服麻黃,不失氣宜。
——《脾胃論·用藥宜禁論》
養生智慧——四時服藥各不同
治病吃藥的人,應該知道四種禁忌:時禁、經禁、病禁、藥禁。時禁就是必須明白四季之氣升降的道理,懂得汗、下、吐、利四種大法。春季宜吐,就像萬物生長一樣,使陽氣易達到體內各個地方;夏天宜汗,像萬物繁華茂盛一樣;秋季宜下,像萬物的收成一樣,推陳出新,使陽氣更容易被吸收。冬季為萬物閉藏之時,使陽氣不動為佳。所以,冬季不宜用白虎,夏天不宜用青龍,春夏時節不能服用桂枝,秋冬之季不能服用麻黃。
在曆史的長河中,古人總結出了,根據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時令變化,不同病疾發生也應選時施藥。如《素問·咳論篇》曰:“五髒六腑皆令人咳,乘秋則肺先受邪,乘春則肝先受之,乘夏則心先受之,乘三陰則脾先受之,乘冬則腎先受之。”而明代醫生李時珍就根據此理論治咳嗽證,在《本草綱目李東垣隨證用藥凡例》中言:“諸咳嗽,五味為君……春加川芎、芍藥,夏加梔子、知母。秋加防風,冬加麻黃,桂枝之類。”這就是根據四時主五髒之咳如何按時用藥的一個典範。
另外,根據四時時令變化影響人體的規律,從而選擇用藥物預防疾病的發生,這也是是很科學的。中醫理論提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春養生氣”“夏養長氣”“秋養收氣”“冬養藏氣”的四季養生預防觀點是很有科學價值的。如春防流感,夏防暑熱,秋防食痢,冬防涼寒,按其時間服用這方麵的藥物,可有效的預防疾病的侵入和流行。
傳說故事——李東垣治小兒早夭
一天有個叫李和叔的人,來找李東垣,說:我中年以後,得了個兒子,可是長到一歲以後就身患“紅係瘤”死了。後來我又有了三四個孩子,都是長到一二歲的時候,長出了同樣的紅係瘤死了!請您幫著想想辦法吧!
李東垣聽了感覺有些撓頭,這是怎麼一回事啊?最後,李東垣本著負責任的精神,對李和叔說:這一時我也想不清楚,這樣吧,我回去試著想一下,看看能不能拿出個思路來。回家以後,李東垣照例仔細地思考著這個問題。
第二天,李和叔又來了,李東垣一見到他就興衝衝地說:我已經知道為什麼了!李和叔非常好奇,急迫地說:為什麼?李東垣解釋道:你的腎裏麵有伏火,以氣相傳生子,所以孩子都有了這樣的疾病,病發在肌肉之間,也就是常說的胎瘤。李和叔表示很佩服,但是又對此理論有點不大理解。於是李東垣又說:你可以觀察一下你的精液,看看裏麵是否有紅色的物質。
李和叔迅速地跑回家,觀察了一下,還真的有啊!然後又跑了回來,這回是徹底地相信了,於是李東垣開始開方,用了滋腎丸治療,“瀉腎中的火邪,補真陰之不足”,然後告訴李和叔,一定要忌酒,和忌食辛辣的食物。
這滋腎丸的方子特簡單,就是酒製知母二兩、酒製黃柏二兩、肉桂一錢,做成丸,每次按量服用。然後又讓李和叔的老婆服用六味地黃丸來補腎陰,如果再懷孕,五個月後要服用黃芩和白術做成的散,吃個五六次就可以了。
結果,李和叔在東垣的調理下,又生了個兒子,長到三歲也沒有發病,到後來一直長大成人。經過了這個事情,李和叔對李東垣佩服得五體投地、心悅誠服地說:先生真神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