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實為病,攻下療養
“攻下派”的創始者
張從正,字子和,號戴人,生於1156年,卒於1228年,睢州考城人,是金代的著名醫家,也是金元四大家之一。他幼年從父學醫,博覽醫書,深究醫理,勤奮自勵,弱冠之年便小有名氣,直至中年時代,即成為一方名醫。
他用藥也以寒、涼為多。他認為風寒等是在天之邪氣,雨露等是地之邪氣,最容易使人染病。飲食的酸苦甘鹹等是水的各種邪氣,也是致病的原因,認為這些病因都不是人體內所應有的,一經致病,就應當祛除體外。祛除方法采用汗、下、吐三法為要,凡風寒痼冷等所致,疾病在下,可用下法;凡是風痰宿食所致,可用吐法。因此他被後世稱為“攻下派”的創始人。他行醫奔波於陳州介徐州、開封、歸德數十府、州、縣,醫疾救亡,功績卓著,深得人民敬仰。
在治病過程中張從正大膽使用吐法,並使之成為其治病的主要手段之一,他認為“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內而生,皆邪氣也。邪氣加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攬而留之何也?雖愚夫愚婦,皆知其不可也”,所以對疾病的治療應該“先論其攻邪,邪去而元氣自複也”。
而攻逐邪氣的方法,莫過於發汗、湧吐以及瀉下三種方法,而汗、吐、下這三法之內,實際又蘊涵著眾多手段。張從正在他的《儒門事親》中就說:“引涎、漉涎、嚏氣、追淚,凡上行者,皆吐法也;灸、蒸、熏、渫、洗、熨、烙、針刺、砭射、導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催生下乳、磨積逐水、破經泄氣,凡下行者,皆下法也。”
所以從實際含義上講,發汗、湧吐和瀉下三法的內涵是極其廣泛的。而吐法由於具有“上行”的特點,因此成為祛除人體上部邪氣的最佳辦法,特別是各種飲食、痰涎積滯在人體上部,用湯藥、針灸、熏洗等各種方法都消之不去、磨之不除,這個時候,隻有通過吐法,才能有效地掃除這些積滯。
據說有一次張從正的一個舊交因為三年前的一個夏天喝了數升冷酒,在左脅下逐漸形成一個積塊,積塊越來越大,並感脹悶疼痛日益增加,針灸、按摩、湯藥,各種治療方法都試過了,可是都沒什麼效果,病情不斷加重。張從正診察了他的脈象,發現他的雙脈都沉實有力,於是認為是冷酒積滯在體內不化而造成,便給予獨聖散(瓜蒂為末,每用3至6克,用齏汁調服。齏汁指的是醃菜的汁水,味鹹苦,有湧吐作用)催吐。結果患者服藥後吐出兩三升液體,顏色就和三年前喝下去的冷酒類似,甚至還有酒香。然後,張從正再給予和脾去濕的藥物,共調理了三五天,這樣通過吐法,治愈了纏綿三年的痼疾。
另外有一僧人每天四更後心頭發悶,而且自覺像有巨石壓在胸口一般,不能安臥,一定要到寺院中行走才能得到緩解,大家都不知道是什麼病。時間長了,這僧人自己也習以為常了。這天巧遇張從正,僧人知道張從正擅長治療各種疑難雜症,於是把自己的這個怪病講給張從正聽,張從正說,這是胸膈間有痰積,隻要用吐法吐去痰積,病就會消失。果然,用湧吐藥後,那僧人吐出像黑礬水一樣的膠涎一兩升,吐完就覺得胸中像搬去了一座大山,感到無比輕鬆,每天四更發作的怪病也就此治愈了。
還有一次,一婦人年輕時因為大哭後喝了大量的冷水,飲後又馬上睡覺,這樣便留下了一個疾病,自己感覺有水停留在心下,並有脹悶疼痛,已經有二十多年了。這個期間針灸、湯藥用了不計其數,不但沒有好轉,疾病反而有加重的跡象,並且飲食日益減少、積水逐漸增加,每月要發作五七次。每次發作的時候,心下以及腹部都堅硬如石,如果用手去按,則劇痛難忍,並有漉漉的水聲。張從正診脈後發現,病人的寸脈特別沉而且遲,這是因為胸中有痰的緣故,隻有用吐法才能取效。於是用瓜蒂散(瓜蒂、赤小豆、人參、甘草)吐出膠痰五七升。過了幾天,再用瓜蒂散吐出痰水將近一鬥,再過了幾天,又用瓜蒂散吐出痰水數升。在吐的時候,患者全身汗出如洗,三次吐完,心腹的積水全部消失。然後張從正又給予健脾去濕的藥物調理了一個月左右,疾病基本治愈。
“古方不能盡愈今病”
在學術上,張從正精於《內經》、《難經》、《傷寒》,同時也提出了“古方不能盡愈今病”的著名論點。張從正對於疾病的認識很有獨到見解。他認為治病應著重祛邪,祛邪就是補正,不能因害怕使用攻下藥的而一味用補,因而創立了獨特的“汗、吐、下”攻下法,並能運用自如,治好病人無數。
所謂的“汗、吐、下”三法,並非單純的發汗、嘔吐、泄下三種具體治法,而是分別代表著三類驅邪外出的途徑。汗法,是指用藥發汗,以及用針灸、洗熏、熨絡、推拿、體操、氣功等方法達到祛除表邪目的的方法;吐法,不單是指摧吐,凡豁痰、引涎、催淚、噴嚏等上行的治療方法都屬此類;下法,不單指泄下,其他像行氣、通經、消積、利水等能夠驅除裏邪的方法亦盡屬此類。因此,張子和歸納的“汗、吐、下”祛邪法,實際上是中醫理論中“扶正祛邪”大法中以祛邪為主的這部分內容。而他認為先“祛邪”,才能扶正,邪去則正自安,對於實證陽證,這種方法也是非常奏效的。
張從正還主張治療以食補為主,並反對亂用溫熱藥物峻補的方法。可以說,張子和的理論是建立在劉河間的“火熱論”基礎上發展演化而來的。人體諸邪皆易化火,一味地溫通峻補隻能使人體的痰熱實邪壅滯,引發更多的疾病。這種論點,實際上是針對當時社會上的不良醫學風氣而言的。而張子和本人也十分重視辨證論治,並非見病即攻,在治療過程中也一定要視病人的具體情況,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法。尤其是年歲較高的老人,身體羸弱的兒童,都是他強調不可亂攻的對象。
張子和創立了“攻下派”,療效頗佳,從另一個角度來講,也是他醫術精湛,辨證準確的見證。曆來,醫家對於“下品”藥物的使用都十分謹慎,而他能夠對於這類藥物嫻熟使用、準確把握和對各種病證的應對自如,足見他深通醫理,熟識藥性,臨床經驗也非常豐富。
傳說故事——中醫“吐法”的由來
張從正有位鄰居名叫何老大,因家事與妻王氏大吵了一架,王氏一氣之下患了瘋癲症,何老大請張從正診治。張從正望聞問切之後,仍不得要領,便對何老大說:“何大哥,小弟才疏學淺,拿不出什麼好辦法為嫂子治病,還是另請高明吧!”
何老大一聽張從正這樣的大名醫也無良方,隻好長歎一聲:“張先生也無法,必是絕症無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