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王氏病重,猶如江河日下,發作時口唇青紫、口吐白沫、牙關緊閉,不管陡坡、泥坑、水池皆倒地打滾。恰好這一年天旱數月,顆粒無收。何老大為了全家生計,整日奔忙在外,無法陪伴妻子。有一日,王氏瘋瘋癲癲地爬上山,渴了掬泉水喝,餓了食山中野草。誰知王氏吃了些野草後,嘔吐不停,嘔出了一些白、黃、黑三色痰。過了幾天,王氏竟恢複了健康。
王氏病愈的消息傳到張從正耳中,他親自到何家問王氏吃了哪位名醫的藥。王氏就把他帶到山上,告訴他吃的野草。張從正拔起野草一瞧,說:“這不是山蔥嗎?這草有毒,牛羊吃了會脹死呀!怎麼就治好了病呢?”回家便翻閱大量書籍,發現《本草周經》上記載:“山蔥大吐上膈風涎。”他心中頓悟:“原來它是治痰的妙藥。王氏因痰迷心竅才成癲症,這一吐把痰去了,不就開了心竅麼!”
“山蔥”藥書上叫“藜蘆”。張從正從此常用藜蘆湧吐治病。久之,吐法獨成治療一法而傳於後世。
《儒門事親》中的養生智慧
食補劑者,宜老不宜少
醫典妙語
所謂補劑者,補其不足也。俚人皆知山藥丸、鹿茸丸之補劑也。然此乃衰老下脫之人,方宜用之。今往往於少年之人用之,其舛甚矣。
——《儒門事親·七方十劑》
養生智慧——老年慎瀉,少年填補
所謂補劑,是補充人體內血氣不足。氣血是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而氣血來源於水穀。當人的氣血不足時,就要用補氣益血的東西,但是補氣的藥物多用在老人身上,如果補劑用在少年的身上,就是一個很大的錯誤。
中醫治療疾病的方法很多,概括起來不外乎補、瀉兩大法則。補瀉法則的運用,除了根據病情的需要之外,還應考慮病人的年齡、體質等因素。因此古代醫學家又提出“老年慎瀉,少年填補”的法則,不僅對治療疾病有指導意義,而且對養生保健也有借鑒作用。
對於老年人來說,老年人機體生理功能日漸衰退,陰陽氣血均有所不足,抗病能力也日趨減退,即使有可瀉之症也應謹慎從事。臨床常見老年人患習慣性便秘,十分頑固,對此應慎用瀉法,不可圖一時之快。
中醫認為老年便秘是體虛為本,便結為標,應以治本為上,兼顧其標。治本以補虛為宗旨,分析其氣、血、陰、陽所屬的不同,分別處理;治標不可用攻伐之品,而應潤腸緩瀉之藥,也可配合食療。對於老年的虛證,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氣虛便秘者排便無力,便後疲乏,汗出氣短。治宜益氣潤腸。治療此症的食療方可用芪竹兔肉煲:黃芪30克,兔肉500克。加適量水及調味品煲熟後服食。藥療方可用補中益氣丸加麻子仁丸,每日各服2次,每次各9克。
血虛便秘者便結難解,麵色蒼白,唇甲色淡,頭暈心悸。治宜養血潤腸。治療此症的食療方可用銀耳燉冰糖:銀耳10克,大棗15枚,冰糖適量。先將銀耳洗淨泡發,放在碗中,加冰糖、大棗,隔水燉1小時即可。藥療方可用潤腸丸,每日2次,每次9克,溫開水送服。
陽虛便秘者便幹結,腰酸肢冷,喜溫畏寒,小便清長。治宜溫陽潤腸。治療此症的食療方可用胡桃仁5個,每晚睡前嚼碎,溫開水送服。藥療方可用半硫丸(出自《局方》卷六)每日2次,每次6克,溫開水送服。
陰虛便秘者便結如羊屎,手足心熱,咽幹口燥,盜汗顴紅。治宜滋陰潤腸。治療此症的食療方可用百合蜂蜜飲:百合50克,蜂蜜、白糖適量。百合加水煮至熟透,與白糖、蜂蜜調勻服食。藥療方可用五仁丸加桑麻丸,早晚各服2次,每次各6克,溫開水送服。
對於少年來說,中醫認為,小兒髒腑嬌嫩,形氣未充,處在生長發育階段,一般來說,所需要的營養比較多。營養主要來自母乳及日常飲食,一個生長發育正常的兒童,一般不需要另外加服補藥,中醫說“虛則補之”,“補”是針對虛弱而設。如果沒虛證而濫服補藥,造成補有餘,有餘反成病態,或肥胖,或火盛,或性早熟,或損傷脾胃,進而衍生一係列慢性疾病,影響生長發育。因此“少年慎補”,對於當前風行的兒童營養保健品熱來說,可謂切中時弊。為了糾正不適當的“補”,這裏提出一些關於小兒進補的認識,以供參考:
穀肉果菜是最好的“補藥”;治好病的藥即是補藥,中醫說,“邪去則正安”,祛邪治病的藥能扶助人的正氣,這就是補;另外五味調和即是補,對小兒來說,食譜尤宜廣,五味兼備;另外少年的進補一定要對路,補藥有補氣、補血、補陰、補陽及補五髒之分,進補前應請中醫師辯證,不可人雲亦雲。
大病不宜顛簸
醫典妙語
昔有人春月病瘟,三日之內,以驢車載百餘裏。比及下車,昏瞀不知人,數日而殂。又有人飲酒過傷,內外感邪,頭痛身熱,狀如傷寒。三四日間,以馬馱還家,六七十裏,到家百骨節皆痛,昏憒而死。此餘親睹。若此之類,不容更述。假如瘟病、傷寒、熱病、中暑、冒風、傷酒,慎勿車載馬馱,搖撼頓挫大忌。
——《儒門事親·立諸時氣解利禁忌式》
養生智慧——休息是最好的藥
《儒門事親》中講到:以前有人在春天裏患了溫病,三天之內,用驢車載百餘裏,等到下車,人就已經昏迷不醒了,幾天就死掉了。也有人飲酒過度,感染了外界的病邪,頭痛發熱,症狀如傷寒,也隻有三四天的時間,用馬匹馱回家,也隻有六七十裏的路程,結果到家後就全身疼痛,而後昏厥致死。這些都是我親眼所見。所以,如果患了瘟病、傷寒、熱病、中暑、冒風、傷酒,一定不要用車載馬馱,因為上下顛簸是這些病的大忌。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生病的時候醫生叮囑病人要好好休息,是從古到今流傳下來的,這是很有效的一種恢複手段。在平時的生活中,也要有工作,有休息,以便使疲勞得以消除,恢複精力與精神。
初愈更需謹慎
醫典妙語
故傷寒新愈之人,慎勿食豬、魚、雜果、釅酒、濕麵及沐浴房事。如犯,病必再發。愛其身者,不可不慎。
——《儒門事親·立諸時氣解利禁忌式》
養生智慧——大病初愈的保健
患傷寒的人,大病初愈,切不要食豬、魚、雜果,飲酒,也不要洗臉、洗澡和行房事,否則,病就可能複發,知道愛護自己身體的人,都不能不謹慎。
一些老年人在患過大病之後,剛剛痊愈,就開始大吃大補。結果往往是不但沒有起到康複的作用,反而使原病複發,症狀加重,這種現象中醫稱之為“食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