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1 / 3)

出自《內經》的養生秘籍

“寒涼派”的創始者

劉河間,名完素,字守真,自號通玄處士,別號宗真子,生於1110年,卒於1200年,因長年居於河間(今河北省河間縣),故人稱“河間先生”或“劉河間”,並稱其所創學派為“河間學派”。他是金代醫學家,“金元四大家”之首,“寒涼派”的創始人,“溫病學”的奠基人之一,是中國醫學史上在理論和實踐兩方麵都對後世有很大貢獻和巨大影響的偉大醫家。

劉河間出生在河北省肅寧縣洋邊村(今師素村),自幼家貧,三歲時家鄉遭水災,舉家移居河間城南。其母患病時,因家貧,三次請醫均不至,延誤治療而亡。有感於此,劉完素乃立誌學醫,初雲遊四方,謀食江湖,遇異人陳先生,以學習醫術。

劉河間學習十分刻苦,有獨立鑽研的精神。在長期讀書探索和實踐觀察中,他認識到,要想濟世愈疾,必須牢固掌握醫學理論,打破一般醫生隻重實踐,不問醫理,墨守成規,不進圖取,但求其末,不求其本的世俗習慣。他很反對晉唐以來不少醫家注重搜集中藥方劑,而忽視醫學理論研究的傾向。

劉完素所在的北方地區,天氣幹燥少雨,人們的體質也比南方人強健,又因天氣寒冷,許多人喜歡飲酒。這些原因造成當時流行的疾病以熱性病為主。可是醫生們治起病來往往看不到這些特點,還是墨守成規地應用宋朝官辦製藥局的一些成藥處方。這些成藥處方的最大缺點是好用芳香藥與溫燥藥,這就造成了藥物與病情不相適應的不良後果。很多病人患的本來就是熱性病,再用溫熱藥治療,病情隻會加重。

麵對這種情況,劉完素奮筆著書,向自己的同道們講述這些熱性疾患應該如何治療。他從《黃帝內經》中摘錄出“病機十九條”,這是一段有關發病機製的十分重要的經文,是前人經驗的高度概括與總結。其中屬於“火”、“熱”致病的有九條,共計十七種大的疾病類型。而屬於“風”、“寒”、“濕”等原因致病的,僅各有一條,幾種類型。這已說明“火”、“熱”在病因學上的重要性了,但劉完素仍覺不夠,他將火熱病的類型從十七種擴充到五十多種。這就是他稱為“素問玄機原病式”的277個字。劉完素對這277個字做了兩萬多字的注解說明,成為他的代表之作。在這本著作中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病都屬於火熱病,或與火熱有關,由此構成了劉完素學術思想的核心:火熱論。

劉完素不但在理論上強調火熱論,而且在治療方麵亦突出了這一特點。他發現許多感冒傷風的病人周身發冷、怕風,看起來是受了風寒侵襲,照理說應該用辛溫的發汗藥來驅散風寒,但實際上這些病人大多內有火熱,所以才會稍遇風寒就感冒傷風。如果隻用發散的方法治療,往往隻能治到一半,內在的火熱得不到清除。因此他創製了新的方劑,改變了以往先解表、後清裏的傳統治則,而是表裏雙解。在製方選藥的理論原則上均打破了前人的規範,導致了醫學的革新與發展。

劉完素的主要著作有《素問玄機原病式》、《醫方精要宣明論》、《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傷寒直格》、《三消論》等等。其弟子有穆大黃、荊山浮屠、馬宗素、羅知悌等。荊山羅知悌又傳於朱震亨。於是河間學說便由北方傳到南方了。這一學說,對於明清時期興起的所謂溫病學派,即突破《傷寒論》辛溫解表法之束縛,改用辛涼解表、解表清裏並施的治療學說,具有啟迪之功。

傳說故事——劉完素一覺成神醫

劉完素早年開始學醫時,曾經四方雲遊、到處尋師。一天,他出遠門尋師沒找到人,回家途中天已黑了,又突然下起雨來。他又冷又餓,想找個地方避避雨。藉著電閃的光,他見前邊有座很大的廟宇,就上去敲門。一位老和尚把他讓進廟裏,留他過夜,給他吃晚飯。飯間給他一種酒喝,香純無比,好似醍醐灌頂,他喝得酩酊大醉。睡夢中,他看見一位慈眉善目的白胡子老頭,對他說:“小夥子,你不是要拜師學醫嗎?我教給你吧。”劉河間一聽,“撲通”一聲跪在地上就磕頭。於是老人授給他種種醫術。等他醒過來時,發現自己躺在一座小廟的地上,身旁放著一本醫書。捧起書一看,書名下方寫著“陳希夷著”四個字。從此以後,他便對醫術通曉明白,臨證治療,每每得心應手、隨治而愈,於是醫名遠播。在他三十五歲時,已經名聞遐邇,遠近地方的百姓都尊稱他為“河間神醫劉完素”。

提出“人主性命”說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為劉完素晚年總結其畢生醫藥理論和臨床心得之作,是一部綜合性醫書。該書撰於1186年,全書共三卷。上卷以《素問》病機為據,總論醫理,廣泛闡述有關養生、診法、病機、本草理論等問題,共9篇;中卷11篇、下卷12篇,分述內科雜病、婦產、小兒等科多種常見病證的病原、證候及治療,其中有不少較好的見解和治療經驗,可供臨床借鑒。

劉完素認為,“濟世者憑乎術,愈疾者仗乎法,故法之與術,悉出《內經》之玄機,其餘千經百論,皆非至道造化之用”。因此他對一般醫書常常隻是瀏覽,唯有對《黃帝內經》裏的《素問》這部經書愛不釋手,朝夕研讀。但因《黃帝內經》的文字極為簡練,許多話說得過於隱晦,所以要想研究透徹是十分困難的。劉完素研習起來,往往是日夜不分,廢寢忘食。他把該書作為自己“終身誦讀”之書,不是花幾年、十幾年,而是花了幾十年時間,從二十五歲一直讀到六十幾歲,並最終在晚年寫出了這部傳世的經典之作。

劉完素對於人之壽夭方麵,提出“主性命者在乎人”,“修短壽夭,皆人自為”的思想。這種“人主性命”說,說明隻要發揮攝養的主觀能動性,就能達到延年益壽的境界。

他重視氣、神、精、形的調養,但尤其強調氣的作用及保養。認為“氣者,生之元也”。對於養氣方法,他認為當從調氣、守氣、交氣三方麵著手。他在《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原道論》說:“吹噓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導引按蹺,所以調氣也;平氣定息,握固凝神,神宮內視,五髒昭徹,所以守其氣也;法則天地,順理陰陽,交媾坎離,濟用水火,所以交其氣也”。這種調養之法可起到舒暢陰陽,灌溉五髒,調暢氣血的作用。

劉完素尤其能針對人生各個時期的身體狀況,采取相應的養真保命措施,提出了少年宜養、中年宜治、老年宜保、耄年宜延四位一體的綜合益壽法。

傳說故事——藥方一式兩份的由來

有一段時間劉河間被強留在皇宮,那時藥王也在皇宮裏司藥。有一次,皇上得了重病,經禦醫們多方治療都不見效,於是詔請河間。劉河間診斷是傷寒。由於接到老母病重、鄉鄰多患傷寒的家信,他心中很不平靜。在給皇上處方時,竟把一味關鍵的藥落下了。

晚上看到藥方時,他腦子“轟”的一聲:“糟了,把這味藥落下,就成了毒藥。皇上服下,等不到天明,就可能歸天。這是弑君之罪。與其落個斬頭,不如自己吊死。於是解下腰上的絲絛,拴在梁上。”

這時藥王一腳踏進來,惋惜地說:“你怎麼這麼想不開,你就不想想你的助手是誰?我已把你落下的那味藥添上了。剛才聽張內侍說,皇上服下藥安靜地睡了一覺,醒後覺得渾身輕鬆舒服,準備下詔請你明天進宮再診。”

從此劉河間望、聞、問、切倍加細心,開出方子後,總是靜心點念三五遍。藥王抓藥也非常認真:每逢抓藥,總用警木鎮好藥方,每味藥都單包,總包時還細心核對,唯恐半點疏漏。據說開藥方一式兩份,就是劉河間留下的;用“警木”鎮住藥方,每味藥單包就是藥王傳下的。

保養真氣,外邪不入

劉完素生活在宋末金初,當時中國的醫學發展經過了盛唐時的輝煌成就和宋代的普及之後,形成了很多的學術派別。各派學術思想百花齊放,是醫學史上的諸“醫”百家的時期。所謂“金元四大家”,就是當時最為成熟,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四大醫學學派。

劉完素認為處方用藥,要因人而異,應視病人的身體狀況、所處的環境和疾病的實際情況來選擇用藥,不可一成不變。他也極不滿意於當時朝廷要求使用《局方》,又不可隨意加減的規定,堅持辨證施治,酌情發揮。

他家門前車水馬龍,擠滿了遠道而來的發熱患者,甚至一些昏迷的病人是被抬來的。讓他紮上幾針,服了幾付他開的藥以後,竟然奇跡般地恢複了。有時他還送醫送藥給貧困的病人。一次,他在路上見到一家人正在發喪,得知是產婦難產致死,可他見到棺中有鮮血淌出,便令人放下棺材,馬上開棺診治。他在難產婦的湧泉穴等穴位紮了幾針,婦人竟然蘇醒了,再針她合穀、至陰等穴,胎兒竟然順利地產下。家屬忙跪地叩首,視之若神仙下凡。

劉完素的名聲越來越大,傳到了金朝廷中,金章宗為了籠絡人心,請他到朝中為官,幾次都被拒絕了。朝廷無奈,便賜給了他一個“高尚先生”的名號。從此他行醫民間,由於身在動亂時代,為救治病人,經常不分晝夜,長途步行,解除病人疾苦。在治療方法上,創造了以降心火益腎水清熱解毒的新療法,治愈了許多危重病人。後世他故鄉的人民為了崇敬他,為他立祠的不止一處。劉完素把畢生精力用於濟世救人,有高尚的醫德,又養生有方,所以得以高壽。

在養生方麵,他認為一個人隻要重視保養真氣,則外邪不能侵入。所以他提出:起居要有常,外出要協進令,製怒以全陰,抑喜以全陽,天鼓要常鳴,津液要常咽,飲食宜常少。這些都是保生要旨。他不僅教人這樣做,而且自己身體力行,得以延年益壽。這兒所說的“天鼓常鳴”,是古代導引術中“保真十功”成套功法的一種“鳴天鼓法”,即鍛煉時靜坐,左右兩手按耳竅,手指放在腦後,然後用食指和中指彈風府穴(頂後發跡正中),使耳內有如擊鼓之聲,連做九次,然後再做叩齒、咽津和按摩功。

傳說故事——劉完素治病兩方

息城李左衙的妻子得了白帶病(一種婦科病),看過好些醫生,都說是寒氣引起的,用的都是薑、附、硫磺、起石之類的熱藥。治了三年,白帶反而越來越多,病情越來越重,眼看難救了。劉完素到息城行醫,李左衙就請他到家中診治。劉完素認為是用藥不當造成的,應該先開肺竅、除胸熱,就給病人服寒涼藥。一劑服後,吐痰三升;連服三天,白帶汙水不再流了。半年之後,身體完全康複了。兩年之後,生下一個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