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3 / 3)

二、控製體重的增長。現代社會,人們已經不必為衣食犯愁了,由於飲食無節製而出現的“大胖子”的頻率明顯增加了。過度肥胖使人的身體要承載過重的負擔,而且可能會不堪重負。此外,肥胖還容易誘發許多疾病,例如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

三、選擇合適的項目,進行適度的體育活動。人到中年,其體力精力在走下坡路,易疲勞,愛發懶,生活貪圖安逸,工作上迷戀輕閑。散步、慢跑、爬樓梯等體育鍛煉可以增強體質和一般的抗病能力,並可消耗掉多餘的能量,保持體重的穩定。但是過於激烈的運動和某些騎跨運動,如激烈的競技運動、長時間騎自行車等是有害的,應該盡可能回避。

四、善於管理自己的情緒。中年人家庭瑣事多,工作任務重,情緒容易波動。人在發怒時,情緒急劇變化,交感神經極度興奮,腎上腺素分泌增加,心跳加快,血壓升高,體內血液循環不調,各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受到幹擾,容易誘發胃腸潰瘍、高血壓、冠心病等。要淡泊名利,不要為金錢、名利、地位而太過辛勞、太過爭強好勝,不良情緒不僅會招致各種疾病,還會影響家庭關係。

五、中年男人要養性。和諧美滿的性生活有益於人體的精神愉悅、健康長壽。因此,建議在日常生活中要不斷地密切夫妻感情,同時注意性生活的合理性和有節製性,性生活過程中切忌心不在焉;體力和精力不佳時,千萬不要勉強自己過性生活;適當減少性生活的次數,使得性能量有一定的儲存;對於存在性腺功能低下者,可以小量、短期補充雄激素來增強性功能,但必須在專科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此外,要杜絕婚外性行為和性亂交,以免遭受性傳播疾病的困擾。

除此之外,還要對自己的健康狀況有經常性的了解,做到無病早防,有病早治。因此應定期進行健康檢查,決不能因為工作忙,雜事多而自己耽誤自己。通過定期的健康檢查早期發現疾病,以求及時治療,對維護身體健康具有重要意義。若發現異常,就要向醫生請教這些異常是哪些疾病的危險信號,如何消除這些危險因素,以防止或推遲疾病的發生。

要保持穩定的情緒,注意勞逸結合。不良的情緒和長期緊張,是健康的大敵,也是許多中年多發病發生的誘因。因此中年人要經常注意自己情緒的平衡,遇到不順心的事,要學會控製和轉移自己的情緒,培養穩定而樂觀的情緒。要學會放鬆自己,尤其當你感到疲倦的時候,更要注意休息,參加一些文體活動。中年人還應認識到,幹工作重要的是講科學、求效率,而不是拚時間、拚體力;不要憑主觀意識,盲目亂幹,以免得不償失,因小失大。

要保證合理膳食。暴飲暴食、偏食油葷、喜鹹過甜等不良的飲食習慣,常會引發腸道傳染病、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病等。為保持身體健康,一定要講求飲食科學,保證機體能攝入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同時注意飲食衛生,嚴防病從口入。

老年養生保命為主

醫典妙語

其治之道,順神養精,調腑和髒,行內恤外護,宜保命之藥,以全其真。

——《素問元氣五行稽考》

養生智慧——老年的養生之道

對於50至70歲的老年人,由於此年齡段“和氣如秋,精耗血衰,血氣凝泣”,人體髒腑組織功能下降,機體開始衰退,以致氣血運行受阻,精、氣、神都呈現出衰弱現象。劉完素提出:要在飲食起居方麵注意內養精、氣、神,以撫恤衰憊之軀體;外護皮、膚、骨,以避免風雨晦明之邪的侵襲。對於疾病的治療更應慎用攻伐之品,宜用養真保命之藥,以求全真益壽。

對於這個年齡段的老人,養生宜推崇清淡。在這裏所說的“清淡”主要包括物質上和精神上兩個方麵,物質上指的是飲食清淡,精神上指的是欲念清淡。飲食清淡,主要講的是味道的清淡,不要太多的肥甘厚膩;欲念的清淡,講的是寡欲、寡思,少想些不該想的,少管些不該管的,少起些不該起的欲念。對大多數已步入老年之門的人來講,清淡遠比奢侈要好得多。清淡會更加有利於老人的健康,一天的大魚大肉和一天的粗茶淡飯,肯定後者更利於老人髒脾,吃起來更放心。而且,飲食清淡,可以減少食火;欲念清淡,可以減少心火。相對於精神來講,欲念的清淡可以使人心靜。心靜,火就少,病也就少。對老年人腎水漸少的特定體質,當然火少總比“火”大好,否則水火不平衡,老年疾病叢生。

老人的體質總的特點是虛,特別是以血虛為主。血能內養髒腑,外濡皮毛筋骨,從而維持人體各髒腑組織器官的正常機能活動,一旦血不足,就會在人體各方麵表現出來。常見的症狀是:麵色蒼白無華或萎黃,頭暈眼花,失眠,關節活動不利,四肢麻木,皮膚幹燥、瘙癢,精神倦怠,舌質淡,脈細無力。這種體質多由年老體弱,或老年脾胃功能低下,血液生化不足,或七情內傷過度,陰血暗耗所致。

這種老年人的養生宗旨是補血養血,益氣生血。一方麵需飲食調養:可常食桑葚、荔枝、鬆子、黑木耳、菠菜、胡蘿卜、豬肉、羊肉、牛肝、羊肝、甲魚、海參、平魚等食物。這些食物都具有補血養血的作用。

另一方麵不要勞心過度:人的血液循環與心有關,大腦的血液靠心髒源源不斷供給,若思慮過度,就會耗傷心血。因此老年人,尤其是血虛體質的老年人不可用腦過度。一旦感到大腦疲勞時,就要調節一下,觀賞一陣風景,使心情愉快起來,就能很快消除腦的疲勞。

此外還要慎防“久視傷血”。中醫認為“目得血而能視”,因此長時間看書、看報、看電視等,不僅會損傷眼睛的視物功能,還會使本來就不足的血更虛。一般目視一個小時左右,應適當活動一下,使眼部肌肉得到放鬆,以恢複目之疲勞。

老人養生要保持樂觀情緒。血虛的老人時常精神不振、失眠、健忘、注意力不集中,故應振奮精神。當煩悶不安、情緒不佳時,可以找朋友談談心,或聽聽音樂,或看看幽默劇等,爭取主動排解憂愁,使精神盡快振奮起來。另外時常參加體育運動,能加強氣血運行,這樣可減少或避免疼痛。但運動量不宜太大,運動項目的選擇也應以傳統的健身運動為佳,如太極拳、八段錦等,還可進行郊遊、踏青,這樣既能呼吸新鮮空氣,又能活動筋骨。

耄年養生延年為主

醫典妙語

其治之之道,餐精華,處奧庭,燮理陰陽,周流和氣,宜延年之藥,以全其真。

——《素問元氣五行稽考》

養生智慧——耄年的養生之道

對於70至100歲的耄耋之人,由於他們髒腑空虛,精神浮散,機體對內外環境的適應能力明顯下降,劉完素提出:飲食要精細而富有營養,居處要幽靜而安全,調息以和氣,酌服益壽之藥,協調陰陽,則可使高年之人盡終天年,度百歲乃去。

當人到了這個年齡段,更加需要保養。平時多鍛煉,飲食中少吃葷,多吃菜,此外還應做到內心清靜,無所牽掛,方能有利養生。人的飲食起居,日常生活,都存在著某種合理的平衡。老年朋友應正確認識心理和生活中的平衡,才會有助於延年益壽,頤享天年。

平衡適當的運動有助於老年人的身體健康。但在鍛煉時,首先應考慮到不可過量和疲勞,不能像年輕人那樣,非要練到了大汗淋漓時才罷休。要認識到合理休息也是一種健身方法,如靜坐、平臥於沙發或床上做些四肢運動,幹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也同樣能起到健身的功效。在運動時注意休息,在休息時注意運動,正確調節好身體運動的平衡關係。

由於老年人消化功能的衰退,大量飲食肉類和一些油膩性食物,則不利於老年人身體健康。長期食用粗茶淡飯雖然有助於養生,但由於老年人身體素質差,因此,每天攝入一定的高蛋白營養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長時間吃素,就會造成貧血、骨質疏鬆,會因營養不良引起眩暈、乏力、倦怠、心悸等疾病。所以,老年人在飲食中,既要注意不能食葷太多,又要防止營養缺乏。蛋、奶、瘦肉及新鮮的蔬菜、素食、水果要平衡食用,精米、白麵和一些雜糧更要相互搭配。

很多老年朋友覺得年齡大了,晚上睡四五個小時就行了,這個觀點是不科學的。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在公園、候車室坐下來休息或在家中看電視、看 書報的老人,常常瞌睡得不由自主地低下頭。實際上,這是由於老年人晚上睡眠質量不好或睡眠不足而引起的實踐證明,較好的睡眠質量是保證老年人健康的一個重要方麵。早起,必須早睡,午後更要適當休息。

老人心理的平衡也很主要。心理健康就意味著身體健康,這已成為大多數老年朋友的共識。但要做到心理健康,首先要保持心理平衡。人到了老年,總有某種懷舊情緒。時常會感到孤獨、寂寞,對一些新事物難以接受,時間長了,心理上就會產生很多負擔,進而引起諸多免疫係統和心腦血管疾病。人們也常常把老年人的這些疾病看成老年心理失衡的一種表現。由於社會的發展,過去的一些觀點、認識可能不適應現在的變化,因此老年朋友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來適應新的形勢,同時也應將自己融入社會生活中去,保持一種積極、健康、平衡的心理狀態。

對於身處耄年的老人,應該把該忘的事忘掉。首先要忘卻自己的年齡,不讓年齡成為心理的負擔。其次是要忘形,是指超越自我形體,擺脫形體的羈絆。做一個平易近人的長者,更值得人尊敬。即使是販夫走卒、升鬥小民,都有其生命史上的鼎盛時期。尤其是一些稍有成就的人,當進入老年期,成就已至極限,應該不拘形骸,與人相處忘卻彼此身份,超越自我,使人情更趨向自然純真。接著是要忘機,即要滌淨與他人斤斤計較的心機,心無紛爭,超凡脫俗。李白詩曰:“我醉君複出,陶然共忘機。”白居易:“耳根得聽琴初暢,心地忘機酒半酣。”忘機能使人不挾私見,不為物累,以容天下,也自然有益於延年益壽。最後要忘懷,就是要善於忘卻那些無益於身心健康的人和事,包括身邊時常發生的令人不快的事。也不計較往日的榮辱得失,恩恩怨怨,把心中的疙疙瘩瘩一掃而光,像少年那樣無羈無絆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