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熙宗時,右丞相韓企先患病:發熱、口渴、煩躁不安、小便不暢、大便瀉痢。服了眾醫近百劑藥,病勢有增無減,隻好在城門懸榜求醫。當時才二十歲的劉完素去揭了榜。經過按脈察色及問診後,他所言症狀樣樣與韓企先之現症吻合。韓向他索方,他稍加思索便提筆寫下:滑石六兩,甘草一兩,共研細末。告訴了韓服法後,他聲稱三日便能見效。韓企先照方服了三貼,果然小便通而泄瀉止。韓感歎之餘,便勸他棄醫從政,但劉完素不願意,隻要求賜醫書若幹。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中的養生智慧
長壽在於自身調養
醫典妙語
人為主性命者也。是以主性命者在乎人,去性命者亦在乎人,養性命者亦在乎人。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原道論》
養生智慧——重視養生
人是主宰自己性命的主人。所以主宰性命的根本在於人自己,丟掉人性命的也在於人自身,滋養性命使之延壽也在於人自己。劉完素認識到,人壽命的長短,雖與先天享賦有關係,但更與人本身的調攝修養是否恰當密切相關。這一深刻的認識與以往古人的“天主性命”、“死生由命,富貴在天”等唯心宿命論的主張是針鋒相對的,也是符合客觀真理的。人的衰老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可以延緩。為了延緩衰老,我們就應該重視加強養生和保健。
養生保健首先要做到和諧與統一,包括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人體內部的和諧統一。做到這三個和諧統一,就必然會健康、快樂、長壽。
首先,要營造一個良好的養生環境,盡量做到能生活在綠色植物的環境之中。人與綠色植物最具親和力。在綠色植物中,人的皮膚放鬆、毛孔開放、與有益氣體進行交換。而且,綠色植物折射的光線非常柔和,使視覺神經感到非常舒服,得到很好的調整。
其次是要處理好人與人的關係,做到人與社會和諧統一。中國古代突出“天人合一”,強調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當今社會關係變得非常複雜,已經變成影響一切的首要問題,包括影響到安定與動亂、快樂與痛苦、和平與戰爭以及環境的保護和破壞等等。所以,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是當今養生的首要問題。這個問題看起來好像很虛,無能為力。其實不虛,每個人都可以做,比如說不做那些不利他人不利社會的事,隻做有利的事;幫助他人和社會處理一些矛盾,創造就業機會,利於安定團結,分裂動亂不利養生。
第三是要做到人體內部的和諧統一。精神抑鬱的人身體機能顯著下降,生氣可把人氣病氣死。中國最早的養生與醫學寶典《黃帝內經》早在兩千多年前就記錄了古人養生的一個重要結論:“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所以,養生者必須重視修心養神,並在身心修煉中把它放在首位。
飲食問題也是養生保健的一個重要方麵。《內經》中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補精益氣”。這段話說出了以素食為主和雜食的膳食結構。肉在體內產生毒素和脂肪積累,都對健康很不利。所以要謹調五味,做到營養平衡和酸堿平衡,便可使骨骼正直、筋脈柔和、氣血流暢、腠理固密。合理的飲食是人體營養供應的關鍵,必須科學安排飲食,保證人體正常需要的碳水化合物、維生素、食物纖維和水的合理供應。營養物質過多或缺少均對人體健康有影響。
另外,運動娛樂均應適量,對性生活同樣應有節製。《內經》中指出“精者,身之本也”。中醫認為精子是生命的種子,精子中的蛋白與一般肌體中的蛋白是不一樣的。竭精必傷氣、傷神,直接影響健康和壽命。所以,養生還要掌握房事的度,不能過度縱欲。
要想健康長壽,我還要注意修身養性,保持心理的健康。人的心理健康包括智力正常、情緒健康、意誌健康、協調統一的行為、人際關係的適應、反應的適度等6個方麵。要保持心理健康,平時應注意自我調節,使心理壓力減少。要做到這一點,關鍵在於要養成樂觀的性格,遇事有信心,有主見,向前看,不盲從或者隨波逐流;待人要謙和,不要動怒,不要攀比,更不要妒忌他人;平時帶點幽默,哪怕是最倒黴時也應牢記“柳暗花明又一村”,從而保持樂觀的態度,放鬆自己。
除了進行自我心理調節外,平日應多注意陶冶性情,恬淡虛無,使心神穩定。“節思慮以養心之病,當以情治”,即減少刺激,穩定情緒,通暢氣機,令其豁達,使生命活動健旺。還應加強自身修養,使自己的心胸開闊,遇事不慌,精神狀態平穩、輕鬆。
年少養生保養為主
醫典妙語
“六歲至十六歲,和氣如春,日漸滋長。”“少年血氣未成,不勝寒暑,和之傷也,父母愛之,食欲過傷。”“其治之之道,節飲食,適寒著,宜防微杜漸,用養性之藥,以全其真。”
——《素問元氣五行稽考落》
養生智慧——年少時的體質影響一生
劉完素認為,少年如春,生機旺盛,成長迅速。但由於少年時期,髒腑嬌嫩,氣血未充,加之少不更事,寒暖不能自調,飲食不能自節,複因父母溺愛,飲食自倍,所以少年時期的疾病特點多見外感六淫和內傷飲食。為此,他提出“少年宜養”的原則。
在現如今看來,這個觀點是完全正確的。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對北京、上海、廣州、長春、蘭州和成都等6個城市的2617名少年兒童和2573位成人進行了一項關於少年兒童飲食、睡眠、玩耍、運動和衛生習慣的現狀調查。調查結果令人擔憂:
在飲食習慣上,每天都吃早餐的少年兒童僅占77%;有4%的少年兒童“經常”因為家裏做的菜不好吃,就少吃或者不吃;絕大多數少年兒童鍾情於“洋快餐”。漏餐通常會影響學習效率,使少年兒童精力難以集中,並加重疲勞感,很容易導致少年兒童全天能量和營養素攝入不足,嚴重時造成營養不良、缺鐵性貧血等。
在睡眠習慣上,約有2/3的小學生和3/4的初中生睡眠嚴重不足;在小學生中沒有午睡習慣的占到7成;在中小學生中睡眠質量偏低的近1/4.長期睡眠不足,腦供氧就會缺乏,腦功能就會下降,孩子的學習成績將難以提高,而睡眠不足還容易導致焦慮等心理障礙。
另外,在運動習慣上,有一半以上的少年兒童感到運動量不足。在視力保護上,視力正常的中小學生所占比重僅為總數的54.4%。其中小學兒童的視力正常率為62.6%,中學生則下降為38.0%。
當我們看到這樣的調查結果,的確讓人揪心,它在某種程度上標誌著一代人的身體素質正在下滑。中醫認為“百脈皆朝於目”。導致這樣的結果,原因是多方麵的,但都離不開現代社會生活的影響,如食物、空氣、水、居住環境、生活習慣、學習負擔、思維方式等。
少年兒童時期是一生的基礎,孩子們在生命初期形成的生活習慣以及與這些習慣緊密聯係的健康素質,對他們一生的健康都將產生深遠影響。不少成人的軀體疾病、心理異常、性格行為等問題,都與少年兒童時期身心健康有關。常言說:“3歲看大,7歲看老。”這話有一定科學道理。萬丈高樓平地起。少年兒童時期是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孩子的個性雖屬雛型,但它對以後的身心發展卻具有深遠的影響。少年兒童時期由於生長發育尚未完善,機體的防禦能力薄弱,其健康易受營養、疾病、外界環境的各種因素影響,是最易受傷害的人群。因此,我們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強有利條件,防止不利因素,促進和保證少年兒童健康成長,培育品德優良、智力發達、體格健全的下一代。
健康是人生的財富,讓孩子成為一個身體強壯、有健康的生理素質和心理素質、具有現代科學文化知識的接班人,是每一位父母的願望,也是社會進步的一個重要標誌和潛在動力。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做好少年兒童養生工作關係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長和幸福,於個人、家庭、國家都是一件大事、實事。有健康的人,便有希望;有希望的人,便有了一切。對於一個民族來說,同樣如此。擁有健康少年兒童的中華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才有可能擁抱未來的一切。
中年養生治療為主
醫典妙語
內有思想之忠,外有愛慕之勞,血氣方剛,不畏寒暑……勞傷筋骨,冒犯八邪……以酒為漿,醉以入房。
——《素問元氣五行稽考》
養生智慧——中年養生之道
對於中年人來說,劉完素認為“和氣如夏,精神鼎盛”,是一生精力最興旺的階段,各方麵的發育已經成熟,髒腑組織功能活動處於較高的水平。但他同時明確指出:人至中年,雖然機體壯盛,但如果喜怒無節、勞累過度、不避外邪、肆意飲酒、醉以入房,就會引起體內陰陽氣血的失調、髒腑功能的紊亂,損精耗氣,導致早衰。為此,他提出人在青壯年時期應注意外避八邪,內調精神,勞逸有度,飲食有節,惜精愛氣,以防疾病的發生。如果不慎患病,用藥治病亦須顧及真氣,不宜過用有毒之品,以達到祛疾全真,保命益壽的目的。
人們常說,年輕的時候是用健康換錢,而人到中年更要注意養生,是用錢來換健康的時候了。其實,就算花費大把的鈔票去“買”健康也未必就能辦到,隻要在飲食習慣、生活方式和心理狀態方麵進行必要的調整,中年男人的身體情況依然能充滿能量地適應新變化的需要,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麵做適當的調整:
一、戒除不良的飲食習慣。應該嚴格控製或戒除危害健康並傷“性”的吸煙和酗酒。許多疾病的發生都與不良的生活方式和習慣有關,如不加節製地喝酒、吸煙,缺少運動,生活無規律,工作時通宵達旦等等,都是中年多發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因此要糾正和改變自己的不良習慣,建立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在事業上積極進取,在工作中勞逸結合,在生活中培養多種興趣,在平時堅持體育鍛煉。同時飲食中適當增加肉類、蔬菜、水果和堅果的比重,它們可以增進入的性欲、增加微量元素,有利於人體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