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存最早的病因證候學專著
太醫巢元方
巢元方,隋代著名醫學家,約生活於公元6至7世紀間。史書缺傳,其生卒年及籍貫缺乏考證。隋朝大業年間,他曾任太醫博士,後升為太醫令,有豐富的實踐經驗,高深的醫學理論造詣。
據《開河記》記載,公元609年,主持開鑿運河工程的開河都護麻叔謀在寧陵(今河南境內)患風逆病,全身關節疼痛,起坐即頭暈作嘔,諸醫診治無效。隋煬帝命令巢元方前往診治。巢元方診後認為是風入腠理,病在胸臆。須用肥嫩的羊,蒸熟摻藥食下,就可治愈。麻叔謀依方配藥,蒸而食之,藥未盡病就治愈了。巢元方又叮囑他用杏酪五味並佐以羊肉,一天吃幾枚,可使疾病不複發。麻叔謀從此便常服此方自養,果然疾病不再複發。巢元方在治療此症過程中,靈活掌握,可以做到藥食同療的地步,可見醫術很高。而這種小方治大病、食藥相合的治療方法,足以見得他強聞博識,聰穎敏銳。
大業六年(公元610年),巢元方奉皇帝命令主持編撰了《諸病源候論》五十卷,共67門,載列證候1739條,分別論述了內、外、婦、兒、五官等各科疾病的病因病理和證候。對疾病的治療,一般並不論述,但也有部分疾病討論了診斷、預後,以及導引按摩、外科手術為主的一些治療方法和步驟。這與當時隋煬帝下令編纂的方書《四海類聚方》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即前者專述理論,後者專述治療,兩者相輔相成,形成較為全麵的醫學配套著作,可惜《四海類聚方》早已佚失,使我們不得探其真麵目。
巢元方在養生方麵獨創“補養宣導”法。廣泛運用導引法於醫療。撰《養生方導引法》,論述一千七百二十七種病候,大都附“補養宣導”法,“以代藥品”。如“風痹手足不隨候”,其“補養宣導”法:“左右拱手,兩臂不息九通,治臂足痛、勞倦、風痹不隨”。對發展醫療體操有積極貢獻。
第一本重視病因的專著
《諸病源候論》是中國最早的論述以內科為主各科病病因和證候的專著。又稱《諸病源候總論》、《巢氏病源》。隋代大業六年撰。該書內容豐富,包括內、外、婦、兒、五官、口齒、骨傷等多科病證,對一些傳染病、寄生蟲病、外科手術等方麵,有不少精辟論述,對後世醫學影響較大。全書總結了隋以前的醫學成就,對臨床各科病證進行了搜求、征集、編纂,並予係統地分類。
《諸病源候論》共50卷,分67門,載列證候論1739條。敘述了各種疾病的病因、病理、證候等。諸證之末多附導引法,但不記載治療方藥。盡管如此,由於病源與證候是中醫辨證處方的重要依據之一,而且該書內容豐富,描述詳盡,分析準確,明確易懂,所以該書擁有很強的資料價值,為醫者的案頭常備用書。
除此之外,《諸病源候論》還是一部記載了當時醫學發展水平的重要著作,從該書所載的對於病因的認識方麵的內容看,當時的醫學對於疾病的認識已經達到了全麵周到、分析透徹的程度。也許是受到了文化導向的影響,醫學史上,多數醫家更加重視對於理、法、方、藥等方麵的研究和著述,而對病源方麵的專著非常少。而《諸病源候論》內容的全麵和周到恰恰彌補了這一空缺。
例如書中記載了“疥蟲”是疥疤的病源,它藏在濕疥的膿疤中,可用針頭挑得,形似水中的蝸牛,其觀察十分細膩,也是病因學說在形態學上的一大進步;書中對“絛蟲”也進行了比較詳盡的解說。其中講道:寸白蟲會一段段的增生,逐漸長大達四、五尺長,這與現代醫學對絛蟲的描述十分接近,並且指出了這種病的發生與食用未熟的魚和牛肉有關;書中描寫了“漆瘡”,這是一種發生在對漆敏感的體質的人身上的米粒樣的丘疹。當接觸到漆以後,隻有這類人身上會出現,而其他人沒有,這也是最早的免疫學研究,可以說這時的病因學說,對於過敏的認識已經十分全麵了。
書中還對傳染病,如肺結核、天花、腳氣病等都有較詳細的記載,甚至提到了婦女人工流產。在養生方麵,也很有真知灼見:文中提出刷牙是保證牙齒健康的關鍵,甚至還描寫了腸吻合手術的步驟、方法、縫合以及護理等,它是世界外科史的首創,充分反映了當時的外科手術已經達到一定的水平。
《諸病源候論》中的養生智慧
疾病相互傳染的原因
醫典妙語
夫時氣病者,此皆因歲時不和,溫涼失節,人感乖戾之氣而生病者,多相染易,故預服藥及為方法以防之。
——《諸病源候論·時氣病諸候》
養生智慧——傳染病的預防
巢元方在其《諸病源候論》中講到:傷寒中有因寒毒而發病的人,並不會造成人們相互傳染。如果是因為感於“乖戾之氣”,則就容易相互感染。非傳染性傷寒的病因為“寒毒”,傳染性疾病的病因是“乖戾之氣”。他明確強調:對傳染性疾病“故須預服藥,及為方法以防之”。雖然沒有具體說明應用何藥、何法可預防何種傳染病,但其預防養生的理論和思想,在今天依然非常寶貴。
從中醫學的角度來講,所謂的傳染病其實也是“外邪”的一種。因此要抵禦這種“外邪”,首先就要增強人體的正氣,以此來消除邪氣對人的侵犯。正氣存內,邪不可幹,正盛邪衰,則不發病。對於正氣,祖國醫學又稱為“真元之氣”,也就是人體對疾病的抵抗力、免疫力、康複力。我們都知道,免疫力是健康的首要。當某種傳染病襲來的時候,生活在同樣的環境裏,有的人安然無恙,而有的人卻應聲而倒,由此可見個體免疫力對傳染性疾病抵抗作用的重要性。
有許多情況可以讓人體免疫力得到增強,也有許多情況可以導致人體免疫力的降低。比如合理膳食、適量運動、心理平衡均可以提高免疫力,而暴飲暴食、過度勞累、清欲不節和久坐不動等又可以使免疫力降低。因此堅持科學合理的生活方式,摒棄不健康的生活習質,勤於鍛煉,善於調節,就能永葆自己擁有較強的免疫力。
當然,一個人染上傳染性疾病的原因有很多,除了自己身體素質不好,免疫力和抵抗力比較差之外,生存環境的不良,周邊衛生條件過差,頻繁的和傳染源接觸等也是導致傳染性疾病的重要原因。因此我們要對一些常見的傳染性疾病有一個比較係統全麵的認識,以便對這些疾病作出恰當、有效的防治。
肺結核是我國最常見的傳染性疾病。在古時肺結核病也被稱為肺癆,屬於結核杆菌引起的一種呼吸道傳染病。肺結核一年四季都可以發病,15歲到35歲的青少年是結核病的高發峰年齡。其發病時體溫出現不規則,食欲下降、消瘦、疲乏、倦怠,長期慢性咳嗽,痰中帶血或血絲,嚴重者會大量咳血以致引起窒息,另外隨著呼吸和咳嗽會伴有胸痛等症狀。對於肺結核患者要采取隔離措施,對其生活用具要定期消毒,按時長期服藥,其居所要保持通風良好,最好堅持經常戶外活動,在生活上要增加營養,節製房事,避免勞累。
乙型肝炎是我國最常見的另一種傳染性疾病。其發病機製非常複雜。乙型肝炎又分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和重型肝炎。急性乙型肝炎又分為黃疸型和無黃疸型兩種,黃疸型乙肝在患病前期會出現厭油、食欲減退、惡心、嘔吐、腹脹、乏力等症狀,部分患者會出現低熱或關節痛、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皮疹等症狀。無黃疸型患者臨床症狀輕或無症狀,大多數是在體檢或檢查其他病時發現的,易轉為慢性肝炎。慢性乙型肝炎病程超過6個月,分為慢性遷延性肝炎和慢性活動性肝炎。重型乙型肝炎的情況比較嚴重,患者會出現如嚴重食欲不振,頻繁惡心、嘔吐、腹脹等症,於發病後10日內還會出現肝性腦病,多數於病後3到5日首先出現興奮、失眠,行為失常等症狀。對於乙型肝炎的治療主要以抗病毒為主,加之食療與充分的休息。在飲食方麵需忌辛辣、忌吸煙、忌飲酒、忌食加工食品、忌濫用激素和抗生素、忌亂用補品、忌過多食用蛋白飲食、忌高銅飲食。在生活方麵忌生活不規律、忌情誌不暢、忌勞累。患上乙型肝炎後還忌胡亂投醫,不要輕信江湖遊醫,以免延誤了正確的治療,使病情加重甚至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