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千金要方》(1 / 3)

中國最早的臨床醫學全書

藥王孫思邈

孫思邈是唐代傑出的醫學家與養生學家,生於公元581年,卒於682年,享年101歲。他一生博學多聞,7歲時便能日誦千餘言,有神童之稱。他幼年時也曾經體弱多病。青年以後便潛心研究老子、莊子等諸子百家,這些老莊等學說對他注重養生產生了很大影響,也是他年逾百歲的奧秘所在。

孫思邈生於隋朝繁盛時期,隋文帝統一全國,社會百廢俱興,人民安居樂業,正是這一安定的局麵,為孫思邈學好醫術創造了良好的外部客觀條件。他二十歲時醫道學成並一心一意要用自己的精湛醫術為窮苦百姓服務。凡是沒有錢看病的人,他不但不收診費、藥錢,還騰出房子給遠道來的病人住,並親自熬藥給病人喝。不論三更半夜,還是狂風暴雨,隻要有人請他看病,他從不推辭,一定立刻趕去救治。

孫思邈對醫術精益求精,在行醫的過程中結合實踐,虛心地廣泛地學習各家之長,所以醫學水平很高,有許多獨特的貢獻。比如說眼科夜盲症的發現和治療;腳氣病的治療;導尿術的發明等,另外他還特別重視婦幼保健,是婦科創立的先驅。

由於孫思邈醫德高尚,醫術精湛,在有生之年為醫藥事業作出了重大的貢獻,深受人民的愛戴和敬仰。所以世人都尊他為“藥王”,他的家鄉人民還給他修廟立碑,把他隱居過的“五台山”改名為“藥王山”。

傳說故事——孫思邈改名學醫

孫思邈年輕的時候打聽到縣城有一位名醫,便改換了姓名去了那家藥鋪當抓藥的徒弟,偷學那個名醫的醫術。

有一天,一人帶著一個小女孩來看病,說這小女孩肚子老是陣陣發疼。坐堂的名醫把過脈之後,說她的體內有蟲子,給她開了打蟲的藥。孫思邈拿過藥方抓藥,一看就覺得不對,於是,他小聲地對那個名醫說:“藥量有些少了,怕蟲子打不下來的。”名醫聽孫思邈這麼說,很不高興,道:“快去拿你的藥,你知道什麼?”

第二天,那人又帶著小女孩來了,一見到那名醫就嚷道:“你開藥怎麼不管用?”名醫很奇怪,便問了情況。原來小女孩服藥之後,肚子就不疼了,但過了半天後,又突然疼起來了,而且比以前疼得更厲害了。

名醫百思不得其解,這時想起孫思邈當時說過的話,就把他叫到後堂,問他究竟是怎麼回事。孫思邈說:“她肚子裏的蟲子太大了,你的藥量太小,病人吃後,隻是把蟲子給毒昏過去了,並沒有毒死,等蟲子醒過來後,當然活動得更厲害了。”

名醫聽了恍然大悟,便按孫思邈的意思重新給小女孩開了一劑藥,小孩子吃過之後,很快就把體內的蟲子排了出來。

這件事讓名醫對孫思邈刮目相看,在他的再三追問下,孫思邈說出了自己的姓名。那個名醫大吃了一驚,慌忙叩拜孫思邈,說:“先生才是名醫,我真是有眼無珠。”孫思邈連忙把他扶起來說:“我是久慕先生的大名,來先生這裏學習的。”

人命貴比千金

孫思邈小時候體弱多病,要經常請醫生診治,但是醫療費用昂貴,使家中生活一度陷入困境。他身邊的貧苦百姓也跟他一樣,因為患病弄得窮困不堪,有的竟得不到治療而悲慘死去這些事。因此,他十八歲開始,就立誌於學醫,並下了很大的苦功。經過長期刻苦的鑽研,他的醫學造詣漸深,成為了隋唐時期醫藥界的佼佼者。

由於切身的體驗,他深感“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於是晚年時期立書著作,寫成《千金要方》。書中起始就提到了人的生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東西,比千斤黃金還要珍貴得多。如能用一劑方藥來拯救人的生命,所積的大德遠遠超出千金黃金的價值。所以要用“千金”兩個字來命名自己的醫學著作,這“千金”二字,正體現了孫思邈對病人生命的重視。

《千金要方》又稱《備急千金要方》,共三十卷,內容極為豐富。分醫學總論、婦人、少小嬰孺、七竅、諸風、腳氣、傷寒、內髒、癰疽、解毒、備急諸方、食治、平脈、針灸等,共計二百三十二門,收方五千三百首。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書中首創“複方”。一病多方,把兩三個經方合成一個“複方”,以增強治療效果,或者把一個經方分成幾個單方,以分別治療某種疾病。

《千金要方》卷首以顯著地位論述了《大醫精誠》與《大醫習業》,把醫德放在了極其重要的位置上,強調以德養性、以德養身。作為一個醫生在行醫的過程中首先應態度認真、一絲不苟;其次對於凡來求治的病家應該不分貴賤,一視同仁;再次作為一個醫生應該具備不避髒臭、不貪財物的品德。除此之外,孫思邈還要求醫生謙虛謹慎、博覽好學,不驕傲自滿、沽名釣譽等等。

《千金要方》有述有作,驗方與經方兼備,是我國第一部理法方藥俱全的醫學巨著,較係統地總結了自《內經》以後至唐初的醫學成就,是繼《傷寒雜病論》後我國醫學的又一次總結,被譽為我國曆史上最早的臨床醫學百科全書。

傳說故事——孫思邈醫龍救虎

相傳有一天深夜,大雨磅礴,孫思邈正在家中專研醫道。突然聽到有人在不斷地敲著門。心想:“如此暴雨,深更半夜,難道還有求醫之人?”他急忙走過去打開門來。隻見門口站口著一位白衣秀士,當時天空雷轟電閃,暴雨如注,奇怪的是這位秀士竟然衣服滴水未沾!這白衣秀士臉色一片赤紅,仿佛憋著一口悶氣已有許久。孫思邈問:“是你要找瞧病嗎?”這白衣秀士急忙點點頭。

孫思邈即讓他進屋坐下切脈,哪知切脈時發現這白衣秀士的脈不浮不沉,不虛不澀,不像人類之脈,百思不得其解。忽地天空中一道閃電照進屋來,那雨早就停了,孫思邈的心裏霎時明白了什麼,便又觀察了一番,斷定此人乃水府的神龍。

這白衣秀士佩服得五體投地,說:“難怪真人的大名,天上地下無所不知。真是盛名之下,其實不虛!”然後他介紹了自己的病症:“數日之前,我因一時餓得急了,飲食匆匆,不知什麼物件一下堵塞了我的食道。於是連日來苟延殘喘,隻能喝些稀湯以維持生命。”

聽了化為白衣秀士的神龍的病症,孫思邈略微思索了一會兒,便吩咐童子去準備湯藥。不一會兒,童子提著一桶湯藥放在白衣秀士座前。孫思邈督促神龍盡快飲服,而且中間不可稍息。這神龍急忙捧起桶來,仰首閉氣一口氣就將那一桶湯藥給灌入了肚中,頓覺肚中一陣翻騰,喉頭忍耐不住,“哇”的一聲,就著那桶吐個不止。

神龍吐完之後驚疑地看到在那吐出的穢物中竟有一條長蛇,他由衷地讚道:“真人靈丹妙藥,確是手到病除!”孫思邈樂道:“什麼靈丹妙藥,隻不過一桶醋拌蒜泥而已,酸辣交加,那蛇自然待不住了。”接著孫思邈又給神龍紮金針,幫助他恢複元氣。神龍為了感謝孫思邈,決定從此以後防澇救旱,永為人類服務。

為龍王治病不久,孫思邈去山裏采藥,突然灌木叢中躥出一隻吊睛白額的猛虎。孫思邈嚇壞了,但那猛虎到了距離孫思邈三尺遠處,便收攏兩隻前爪,趴伏於地,似在模仿人叩首狀。孫思邈看得奇怪,心中暗道:難道這山大王要求治病不成?於是問道:“你這老虎難道身上有什麼毛病,要求我治療嗎?”隻見那虎將頭在地上連叩三下。這孫思邈心中犯開了嘀咕:前番治龍王,今番來獸王。龍王是神靈之種,這獸王可是殘忍之類啊!於是孫思邈說:“你是山中凶獸,我為你治好病,不就是幫助你去害人吃人嗎?”說完便要離開,誰知那老虎緊緊跟著他,用嘴輕咬他的衣角,口中“嗚嗚”有聲,眼中竟也有淚水“嘩嘩”流下。孫思邈見這虎也能傷感落淚之舉,心中不忍。便決定為它治療,並告誡它以後不得殘害生靈。

孫思邈為那虎治好了病。這虎也真重情誼,每天跟在他的身前身後護衛。孫思邈入山采藥老虎就為他背藥簍、銜藥鋤,出診時也為他當坐騎、銜藥箱,真成了孫思邈的忠實護衛兼童仆。

養生更當謹慎

在養生方麵孫思邈認為,凡是重視生命的人都應講究自慎養生。所謂自慎,就是要強調自我謹慎地調攝養生。

在《千金要方》中他指出:“清晨一盤粥,夜飲莫教足”,也就是說在生活中切勿暴飲暴食;“食飽行百裏,常以手摸腹”,這兒指出了飯後運動的重要性,還強調了要經常按摩腹部;“大寒與大熱,切莫貪色欲”,這兒指出了身體要適應寒熱冷暖變化,要學會控製自己的七情六欲;“再三防夜醉,第一戒神慎”,也就是說不要酗酒,注意戒怒,“安神宜悅樂,惜氣保和純”,這兒強調要戒除發怒和保持愉悅。

《千金要方》中提到的養生思想很全麵,既繼承了唐代以前的養生觀點,又有自己的創見。他既主張靜養,又主張運動;既主張食補,又主張藥治;既主張保精,又反對禁欲。他主張“三少”,即“心中事少,腹中食少,自然睡少,依次三少,神仙訣了。”強調平時應心情舒暢,心平氣和,盡量減少或抑製不良的精神刺激和過分的情緒激動,事少言少,情緒平穩對健康長壽至關重要。

後來,孫思邈又進一步提出“十二”作為養生長壽之道,根據老人的年邁體衰特點,提出了“戒之在得”,意在教人心胸開朗,誌閑少欲,豁達舒暢。書中還收藏了很多適於老人的食譜。提倡飲食適量,少食多餐。主張飲食清淡、少葷腥,講究飲食衛生,不要吃未煮熟的生物,以免傷胃;飲酒要適量,免傷神損壽;吃飯時要排除其他煩惱,否則無益;飯後漱口以保持牙齒不敗,口氣清新;飯後運動以助消化等等。這些飲食衛生觀點,一直被注重養生者所推崇。

書中還十分重視運動抗衰健身,提出了大量的健身功法。比如每天要早起,先在床上做活動肢體的鍛煉,在床上做氣功,具體方法是:仰臥在厚軟的床上,頭與身平,雙手分置身體兩側,雙足呈八字形分開約四五寸之距,手稍握拳,舌頭頂住上齶,把口中津液徐徐咽下,把氣由鼻慢慢吸入直至肚臍部位,待氣吸滿後,再徐徐由鼻呼出。這種練氣的方法,清早、臨睡各練一遍,天天要做,一天也不要間斷。

傳說故事——孫思邈一針救兩命

一天孫思邈肩挎藥包,翻山越嶺到長安一帶行醫,行進途中,突然看到四個人抬著一口棺材往墓地走。他看見有些顏色鮮紅的血液從棺材縫隙裏滴出來,他看到這一情景,心中一動,趕忙追上去詢問跟在棺材後麵哭得很傷心的老媽媽。老媽媽告訴他說,她的女兒因為生孩子難產,死有大半天了。孫思邈聽了這段話,又仔細察看了棺材縫裏流出來的血水。他斷定這個產婦是由於難產窒息而假死。他想:如果這個產婦真正死了,又經過半天多的時間,就不可能再流出鮮紅的血液來,於是他判斷產婦沒有真死,忙叫開棺搶救。老媽媽一聽,半信半疑地讓人把棺材蓋打開了。棺材打開,孫思邈連忙上前察看。隻見那婦女臉色蠟黃,嘴唇蒼白,沒有一絲血色。孫思邈仔細摸脈,發覺脈搏還在微弱地跳動,就趕緊選好穴位,紮下一根金針,又把身邊帶的藥拿出來,向附近人家要了點熱開水,給產婦灌了下去,產婦完全蘇醒過來了,並生下一個胖娃娃。大家見孫思邈把行將入土的人都救活了,而且是一針救活了兩條人命,都稱他是“起死回生的神醫”。

《千金要方》中的養生智慧

食療勝於藥療

醫典妙語

夫為醫者,當需先洞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後命藥……若能用食平屙,釋情遣疾者,可謂良工。

——《千金要方·食治》

養生智慧——食物是最好的醫藥

上段文字的意思是作為一名醫生,必須要了解病人的病情並查其病因,找出致病的根源,先以食物加以治療。若食物治不好,然後再開方用藥。這裏雖說的是醫生治病的原則,但運用於日常養生,我們不難看出:食物才是養生的根本。也就是說隻要調配恰當,食物也可以治療疾病。

中國的中醫學自古以來就有“藥食同源”的理論。所謂“藥食同源”就是指食物和藥物的起源相同,因此食物和藥物同樣能夠防治疾病。在遠古時代,人們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發現了各種食物和藥物的性味和功效,認識到許多食物可以藥用,許多藥物也可以食用,兩者之間很難嚴格區分。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又逐漸認識到食物的副作用小,而藥物的副作用大。因此人們對食物和藥物的區分也就逐漸嚴格起來。

藥物是借助於其偏性來醫治病情,而食物則注重以其溫性來補養身體。自古以來治病的上策是以食物來調養控製疾病,中策是以藥物來調和醫治病情,而下策則是以毒攻毒,用毒藥來排解毒症。所以說隻要能夠正確地調配食物,就可以達到補益精氣、祛病療養的目的。這才是養生的上上之策。

民間有一句古話叫做“是藥三分毒”,在這裏“毒”就是指的藥物的偏性。藥物雖是人類同疾病做鬥爭不可缺少的武器,但它也能引起多種毒副作用,使用不當,便會損害機體,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生命。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藥物都有毒副作用,雖然一般來說對人體無大傷害,但長期用藥或超量用藥便會產生毒性,損害肝腎。

食物跟藥物相比,我們用的是它的平和之氣。正常情況下,食物有補養作用,能夠提供能量,更新組織,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而對於疾病則能增強正氣,修複組織,治療各種虛證。比如說補充米麵類等碳水化合物含量較高的食物,可以補中益氣、健脾和胃,治療脾胃虛弱的消化不良;而補充蛋白質、脂肪含量較高的水產品和蛋奶肉類食物,則可以補肝腎、益精血、滋陰助陽等。

另外食物還有調節作用,可以維護正常機體的髒腑功能和功能間的陰陽平衡。而對於髒腑功能失常或陰陽失調的病證,可以在祛除病因的基礎上,用食物來調養,恢複髒腑功能和陰陽平衡。比如冬瓜、黃瓜、西瓜均可清熱生津、利水消腫,既能治療津傷口渴,伴小便不利浮腫的暑熱證,還可治療高血壓、糖尿病等病症;油菜、菠菜、蕹菜、韭菜、蓮藕等蔬菜,可以治療勞傷瘀血與出血,以及女性經血失調等症;杏仁、花生、桃仁、鬆子可以潤肺止咳;粳米、糯米可以健脾止瀉;小麥、蓮子可以養心安神;金針菜、旱芹、包心菜、洋蔥可以平肝降壓等等。

飲食需有節製

醫典妙語

言語既慎,仍節飲食。是以善養性者,先饑而食,先渴而飲;食欲數而少,不欲頓而多,則難消也。常欲令如飽中饑,饑中飽耳。

——《千金要方·養性》

養生智慧——飲食有節

孫思邈認為日常飲食要講究方法,他告誡我們要想成為善於養生的人,就必須要注重飲食調節,做到飲食有節製,有規律,不大喝大吃,或饑餓不食,每天按時飲食,不能過飽或過饑,否則不利於健康。

對於“飲食有節”,我們在長期生活實踐總結出很多深刻的認識。比如說“每餐留一口,活到九十九”,“少吃香,多吃傷”,“狂飲傷身,多食害胃”,“饑不暴食,渴不狂飲”,“每餐八分飽,保你身體好”,“憂多傷身,食多傷胃”等等。

“飲食有節”,實際上指的就是飲食應有節度與節製,應定時定量,不過多過飽,不暴飲暴食,食物的種類與調配要合理。人們生活中不偏食偏嗜,注意節食,營養適度,就能身強體壯,益壽延年。如果飲食不節,饑飽無度,就會影響髒、腑的正常機能,成為導致早衰的原因。飲食雖是供給人們營養的來源,但是由於不能節製而太飽、太過,則會使人體消化器官受到損害。因此如果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既重視營養又節製飲食,善飲食,安適脾胃,就能獲得養生的要道。

人體對飲食的消化、吸收、輸布、儲存,主要靠脾胃來完成。若飲食過度,超過了脾胃的正常運化食物量,就會產生許多疾病。飲食過量,在短時間內突然進食大量食物,勢必加重胃腸負擔,使食物滯留於腸胃,不能及時消化,就影響營養的吸收和輸布。脾胃功能也因承受過重而受到損傷,其結果是難以供給人體生命所需要的足夠營養。就像某個人可以背百斤重的東西,如果給他九十斤的東西背負,那他一定不很費力,且能輕鬆快速地奔走。如果再給他加幾十斤並勉強讓他背起來,那他肯定會步履艱難,甚至是損傷筋骨,最終被壓倒下去。

當然,相對於過飽、過度來說,飲食不合理的另一麵就是過饑。顯而易見,過饑也是不利於身體健康的。如果片麵地認為吃得越少越好,強迫自己挨餓,結果身體得不到足夠的營養,反而虛弱不堪。現在有些人崇尚減肥,希望通過節食來達到減肥的目的,成天因為營養不良而麵帶菜色,四肢無力,最終沒等到身材瘦下來身體就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