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千金要方》(2 / 3)

細嚼慢咽宜吸收

醫典妙語

蓋飽則傷肺,饑則傷氣,鹹則傷筋,酸則傷骨。故每學淡食,食當熟嚼,使米脂入腹,勿使酒脂入腸。

——《千金要方·養性》

養生智慧——細嚼慢咽

咀嚼是消化的第一步,食物經過反複咀嚼,變成容易被消化的碎末,同唾液結合在一起,唾液內的酶和食物混合是整個消化過程的開始。另外酶還起著潤滑的作用,使食物順利地進入胃部。咀嚼一開始,胃就分泌出一種分解食物的潤滑劑,進一步加強了消化的過程。

不經過咀嚼的食物,一方麵還沒浸透唾液,另一方麵,胃還沒來得及分泌出足夠的胃液來消化食物。如果狼吞虎咽的進食,不僅不利於食物營養的吸收,而且會加重腸胃功能的負擔,給腸胃造成一定的損傷。因為沒有嚼過或嚼透的食物進入胃部以後,為了消化這些食物,胃不得不分泌出比一般的情況下多得多的含有鹽酸和酶的消化液。如果日複一日這樣工作,胃就會因胃酸過多而得胃炎,之後還有可能得胃潰瘍。

所以,在進食的時候,我們必須細嚼慢咽,把食物在嘴裏多嚼幾下,吞咽不能太快。經過細嚼的食物,能擴大與腸壁的接觸麵積,消化也能夠充分發揮作用,從而使腸壁廣泛地吸收食物中的養分。如果食物不能充分被消化,身體吸收不到足夠的養分,體質會越來越弱。

細嚼慢咽除了能幫助消化以外,還可以潔齒防齲。細嚼對牙齦有按摩作用,能提高牙齦的抗病能力。細嚼時分泌的唾液對牙齒表麵的衝洗,能減少齲齒的發生。而粗嚼快咽,進餐速度過快,很容易咬傷舌頭、腮幫,損害口腔、牙齒和牙床,甚至引起口腔潰瘍。

另外,細嚼慢咽還可以健腦益智,研究表明,咀嚼能牽動麵部肌肉,促進頭部血液循環,起到健腦,增長智力的作用。細嚼慢咽可以解毒防癌,在咀嚼時,口腔內會分泌出大量唾液,科學家將唾液放到黃曲黴毒素、亞硝基化合物等強致癌物和煙油、肉類燒焦物、焦穀氨酸鈉等可以致癌物中,結果發現,唾液可使這些致癌物在半分鍾內完全消失。

此外,細嚼慢咽還可以起到減肥美容的作用。在咀嚼過程中,麵部血液供應量加大,表情肌協調有規律地活動,可使麵色紅潤光澤,有彈性,減少皺紋。口腔神經具有某種負反饋作用,當我們細嚼慢咽時,這一神經就有時間向大腦反饋吃飽了的信息,讓我們停止進食。而吞咽太快,不讓食物充分刺激口腔的感覺神經,“饑餓”的中樞神經就得不到相應抑製,大腦就得不到吃飽了的信息,即使吃了很多還不感覺飽,不得不繼續吃下去,久而久之,人就胖了。事實上,肥胖者的進食速度比瘦人快,咀嚼吞咽的次數也比瘦人少。所以,要想無痛苦減肥,隻要在吃東西時多嚼幾下就可以了。

經研究證實,人體的唾液腺在分泌唾液的同時,還分泌一種腮腺激素,這種腮腺激素可被機體重新吸收進入血液,它具有抵抗機體組織老化的作用。而細嚼慢咽可以刺激唾液的分泌,在唾液分泌量增加的同時,腮腺激素的分泌與吸收也增加,從而起到延緩身體衰老的作用。所以不管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我們在進食的時候都應該經過反複咀嚼才能夠下咽。

清淡素食保健康

醫典妙語

如食五味必不得暴嗔,多令人神驚,夜夢飛揚;每食不用重肉,喜生百病;常須少食肉,多食飯,及少菹菜,並勿食生菜、生米、小豆、陳臭物;勿飲濁酒食麵,使塞氣孔;勿食生肉,傷胃,一切肉惟須煮爛,停食之,食畢當漱口數遍,令人牙齒不敗、口香。

——《千金要方·養性》

養生智慧——蔬菜瓜果保健康

素食有益於身體,少吃肉對健康有益已得到古今養生學家的肯定。孫思邈從肉食、生食對人體的害處進行了簡明扼要的闡述,說明飲食應該清淡一些,清淡的食物才對人體最有補益,養成良好的素食習慣,才能益壽延年,長生久視。

清淡的一方麵是從味道上來講的。孫思邈認為:人在不同的季節、月份裏,所食用口味應有所不同,要使身體健康無病,五髒平安不受刺激,就要使所食滋味平淡中和,從而清神、固精、平和血氣。

五味偏嗜會損傷相應的髒腑,吃鹹的過多就會損傷心髒,吃酸的過多就會損傷脾髒,吃苦的過多就會損傷肺髒,吃辛的過多就會損傷肝髒,吃甘的過多就會損傷腎髒。這五味之中,鹹味又最容易使血液凝滯,傷人更為嚴重。所以吃鹹味太多的人,麵色枯槁,經脈塑滯。若能經常保持口味淡薄,自然就會神清氣爽,少生疾病了。

清淡的另一方麵是從葷素上來講的。為什麼要少吃油膩葷腥的東西?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人實際上在各個方麵更接近於性情溫和的食草動物。所以在日常飲食中大量攝取動物蛋白質可能會給我們帶來損害。我們的機體不能適應過分的葷腥,如果機體來不及排除肉製品所形成的尿素、氨及其他含氮的物質,就會引發膽結石、尿結石、足痛風、風濕、關節炎和脊柱疾病。在正常情況下,人體每晝夜對動物蛋白質的攝入量不要超過35克,如果人體從事繁重體力工作或者即將做媽媽,對蛋白質的動物蛋白質的攝入量可以增加一倍。

蔬菜是人體所需維生素、礦物質的主要來源。維生素是維持生命活動的重要物質。膳食中某些維生素的供給不足或缺乏,可導致抵抗力降低,影響學習與工作效率。維生素長期缺乏或不足還可引起代謝紊亂,產生維生素缺乏症。蔬菜還為人體提供多種無機鹽和某些稀有元素。另外蔬菜還是纖維素和果膠的重要來源,可以降低膽固醇,幫助人體排除許多有害物質。蔬菜還提供大量的酶、有機酸、葉綠素等,對癌有一定抑製作用。

水果中也含有非常豐富的營養成分,主要是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礦物質,還含有益於人體健康的生物活性物質,像類胡蘿卜素、生物類黃酮、花青素和前花青素、有機酸等。水果中的維生素主要是維生素C、胡蘿卜素和一些B族維生素,這是人們膳食中維生素的主要來源。大量科學研究表明,經常吃水果可明顯降低患腫瘤等慢性疾病的危險度;水果中含有許多抗氧化成分,可延緩細胞的衰老過程;大量的維生素可維持細胞的正常分化。

雖然水果與蔬菜在營養價值上有許多相似之處,但由於水果不需烹調、生食能避免營養素在烹調中的損失,最大程度發揮其營養作用。因此,水果的營養作用是其他食物所不能取代的。

凡米麵食品和肉、魚、蝦、蛋等屬於酸性食品;而蔬菜、果品屬於堿性食品。要維持人體酸堿平衡,酸堿性食物應當按照1:4的比例進食;反之便會出現失調。所以從這個比例上也可以看出,人體對蔬菜、水果的需求量遠遠高於肉類。

飲食需溫熱適度

醫典妙語

醉勿食熱,食畢摩腹能除百病,熱食傷骨,冷食傷肺,熱無灼唇,冷無冰齒。食畢行步踟躕則長生,食勿大言,大飽血脈閉。

——《千金要方·養性》

養生智慧——暖食助消化

孫思邈告誡人們在進食的時候食物不要太涼或太熱,飲食後不要做劇烈運動,也不能大喜大悲,應緩步消食;食後不宜馬上喝水,應在摩腹幾分鍾後再喝水。另外還對飯後漫步按摩提出了一套具體的做法:散步要求從容而自然,並用手輕撫腹部,幫助胃中食物的消化;入夜後安心靜坐,用舌頭抵住上齶並咽下口中溢出的口水;睡覺前要緩緩吐氣,嗬出體內濁氣,保證身體健康。

吃東西時,要常吃溫暖的,這樣食物才易於消化。脾胃喜暖而惡寒。所以凡是生冷之類的食物,一定要少吃,以免發生腹痛、胃痛、嘔吐、泄痢等病。但是吃熱的食物也不可太熱,太熱的食物在口中會損害唾液中的分解酶,不利於食物進一步消化。通常情況下,其程度為熱不燙唇,冷不使牙齒打顫,這樣的食物就可以放心的食用了。

在炎熱的夏季,人們往往喜歡把食物放入冰箱內冷凍後食用,其實,這樣不僅損傷脾胃陽氣,而且極不衛生。盡管大多數細菌都喜歡溫暖的環境,但大腸杆菌卻可以在很低的溫度,如在冰箱的冷藏室內繁殖生存,這種細菌可引起腸道疾病,並伴有類似闌尾炎、關節炎等病的疼痛症狀。因此,經過冰箱冷凍過的食品,也要加熱以後再食用,以防對人體健康造成損害。

當然,對食物的冷熱性吃法,還有其他一些常識,比如說特別熱的食物,會損傷咽喉胃院,但肉食肥膩之物一定要趁熱吃掉,等到涼了再吃,就會使食物凝滯於胃脘中難於消化。吃熱的食物出汗後,不要馬上洗臉,否則會使人麵孔失去顏色,臉上好似有蟲子爬行一般。吃過熱東西之後,不要用醋漱口,否則會使人口臭和牙齒流血。

飯後按摩散步助消化

飯後徐行,從容散步,勿趨勿疾,安然勿勞,以助食消;以手摩及腹左右推蕩,徐徐往來,勿重勿深,不輕不慢,使胃脘之食自行運化;夜半收心靜坐,舌拄上齶,漱津滿口,徐徐咽下,灌溉五髒,使氣歸丹田;人睡前將所食五味腐生濁氣,微微以嗬之,覺熱時,張大口嗬之,去濁留清,其身體自然康健。

——《千金要方·養性》

養生智慧——飯後養生法

注重飯後保養是養生者曆來重視的問題。“飽食即臥,乃生百病”,現在很多人吃完飯後都喜歡靠在沙發或椅子上休息,實際上這是一種不利於身體健康的習慣。人在進食後,消化器官一方麵分泌大量的消化液;一方麵蠕動、消化,把食團運送到腸。此時,需要增加血液、氧氣、水分來幫助它們工作。相對來說,這時其他部位的髒器供血就減少,大腦也出現暫時性缺血現象,人便會出現嗜睡困倦,尤其在飽食之後這種情況更為明顯。

在夏季,出汗較多,胃的受納功能下降,脾的運化力量單薄。飯後即睡,會使胃液分泌減少,蠕動能力降低,食物難以消化和在胃內停留時間過長,從而使人打隔、惡心、嘔吐、胃脘發脹。這時最好的辦法就是出去走走,散散步。自古以來就有“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的說法,飯後緩行,稍事活動有利於消化。若能飯後散步片刻,由於腹肌節律性地收縮,將有助於胃腸蠕動。

另外在緩行的過程中還應注意活動脾胃,以手摩臍部周圍,以其運動於外,助其運動於內,避免所吃食物停滯腸胃。孫思邈說過:“食畢摩腹,能除百病。”食後以熱手輕輕摩腹,手法從上至下,從左到右,或以順時針方向用手掌循環按摩,能促進腹腔內血液循環,加強胃腸消化功能。經常行此食後養生按摩法,必定對身體有好處。此外,食後摩腹作為一種良性刺激,經傳入精神送給大腦皮質,引起有益於調節各種生理功能的條件反射,從而對更多疾病產生治療作用。

雖然食後便臥不利健康,但是飯後急行也是不利養生的。如果飽食後就做大量的運動,有可能就會氣急而激,致傷髒腑。實際上,散步是一種情調,一種享受。在散步的過程中人的心情會徹底放鬆。這不光有助於食物的消化,而且還會使人的心境平淡安詳,這對養心來說無疑是最有利的。所以說散步實為健身之法寶,是人類最好的養生之道。

切忌過度飲酒

醫典妙語

飲酒不欲使多,多則速吐之為佳,勿令至,即終生百病不除。久飲酒者,腐爛腸胃,漬髓蒸筋,傷神損壽。醉不可以當風向陽,令人發狂;又不可當風臥,不可令人扇之,皆即得病也;醉不可露臥及臥黍穰中,發癩瘡;醉不可強食,或發癰疽,或發暗,或生瘡;醉飽不可以走車馬及跳躑;醉不可以接房,醉飽交接,小者麵汗、咳嗽,大者傷絕髒脈損命。——《千金要方·養性》

養生智慧——飲酒應適度,酗酒會傷身

孫思邈指出,飲酒吐逆,醉者食熱,都是對身體不利的,有損壽命。因此,在日常飲食時,要不飲酒為佳,或者少飲藥酒,調適氣血,切不可醉酒或長期大量飲酒。

飲酒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曆史,古代醫生常以酒為人治病。中醫一般不反對人適量飲酒,認為少量飲酒可活血脈,助藥力,增進食欲,使人輕鬆愉快。時下每逢佳節,喜事臨門,慶功開業,洽談業務,親朋相會,都少不了歡飲一場,以酒助興,以酒聯誼。適量飲酒,有治療疾病、益身健體的一麵。

但過度飲酒卻是對身體十分不利的。臨床上發現,長期飲酒能造成慢性胃炎,脂肪肝和肝硬化。肝硬化者飲酒的人比不飲酒的人高7倍。長期空腹大量飲酒會致心髒心律不齊,還可以使心髒發生脂肪性變化,減低心髒的彈性和收縮力,促使血管硬化和腦血管發生意外。

具體來說,長期大量飲酒會給人體造成如下傷害:

一、酒精損傷大腦。長期大量飲酒可使腦細胞受損,造成頭腦不清,智力遲鈍,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辦事能力下降。經常酗酒,造成酒醉、酒瘋、酒癡,往往胡言亂語,精神狂躁。

二、酒精損害肝髒。酒精過量吸入,加重肝髒氧化分解的負擔,造成肝髒受損,肝細胞變性,肝組織硬化,甚至繼發癌變。中醫認為:飲酒過量,濕熱鬱蒸,膽熱液泄,出現酒黃疸病,肝膽俱傷。已有肝膽疾病的人,更應禁酒。

三、酒能使心腦血管疾病加重。在酒精的刺激下,人體容易興奮,可使血壓、血脂升高,膽固醇含量增加,心肌受損,冠狀動脈硬化,冠心病發病率增加。已有高血壓、心髒病的人應該禁酒,以防中風和心梗。

四、酒能損害生殖細胞。酒精能使精子、卵子降低活力,甚至變形,酒後受孕,會影響胎兒的正常發育,導致胎兒畸形或流產,或出生後智力低下。

五、酒精能損害脾胃。酒精能刺激胃腸,使其減少消化液的分泌,或損傷胃壁組織,出現消化不良,引發胃炎、胃潰瘍、痔瘡。因此很多嗜酒的人飯量很少,酒後不想吃東西。

六、酒精促人衰老。長期大量飲酒,酒精長期刺激腎上腺皮質,使其功能逐漸減退,使人加快衰老,縮短壽命。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要注意一些飲酒的忌諱。比如患風病的人,飲藥酒時不要喝得太醉,飲酒後不要飲冷水、冷茶。冷水、冷茶會把酒引入腎髒,造成水腫。飲酒後不應隻朝一個方向睡臥,必須來回翻轉,否則會損害腸胃與膀胱。

古人還認為:醉後不可在風中躺臥,否則會生病;醉後不可向陽躺臥,否則會使人發狂;醉後不可用扇子納涼,否則會得偏枯病;醉後不可露天而臥,否則會生冷痹;醉後出汗受風,此為漏風;醉後不可躺臥在黍稈上麵,否則會生痢疾;醉後也不可勉強進食,也不可發怒,否則會生癰疽;醉後不可騎馬和跳躍,否則會損傷筋骨;醉後不可行房,否則的話,輕者會臉上生出黑斑,咳嗽,重者使五髒受損,得澼痔病;醉後不可用冷水洗臉,否則會生瘡;醉後不可高呼大怒,否則會讓人得氣疾;醉後不可飲酪水,否則會生噎病。醉後不可忍小便,否則得瘡閉症,表現為小便淋瀝點滴而出或點滴全無,膝勞冷痹;空腹飲酒,醉後肯定會嘔吐;醉後不可忍大便,否則會出現腸澼痔;醉後不可勉強使勁,否則會傷筋損力;醉後不可躺臥在潮濕的地麵,否則會損傷筋骨,得冷痹痛症。

食物搭配利於吸收

醫典妙語

人子養老之道,雖有水陸百品珍饈,每食必忌於雜,雜則五味相擾,食之不已,為人作患。是以食啖鮮者,務令減少,飲食當令節儉。若貪味傷多,老人腸胃皮薄,多則不消,彭享氣短,必致霍亂。

——《千金要方·養性》

養生智慧——注重飲食的營養搭配

在日常生活中,有營養的食物種類繁多,常常讓我們眼花繚亂。因此許多人在食物的選擇上沒有一個具體的概念,認為隻要是有營養的,就通通吃進肚子裏麵,並以此來補養身體。對於這種情況,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有所指正:在每餐的膳食中忌吃過多的品種,品種過雜,反而不利於食物營養作用的發揮。

孫思邈在這兒講述的道理實際上與現代營養學中所說的“營養抗衡”是相同的。每餐中同時吃進品種過多的食物,則營養成分之間會產生相互抑製或抵消的作用。比如說纖維素與某些微量元素之間會產生抑製的作用,它們會影響微量元素的吸收,從而導致人體微量元素的不足。另外,所吃的食物過於雜亂還容易讓脾胃的負擔加重,影響人體對營養的吸收。一般而言,人的胃腸不可能同時消化兩種高濃度的飲食,日久會導致消化功能的紊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