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養性延命錄》(1 / 3)

集古人養生精華的奇書

“山中宰相”陶弘景

陶弘景,字通明,號華陽居士,人稱“山中宰相”,生於公元456年,卒於公元536年,南朝梁時丹徒秣陵(今江蘇江寧縣)人。中國南朝齊、梁時期的道教思想家、醫藥家、煉丹家、文學家,晚號華陽隱居,卒諡貞白先生。

陶弘景是南朝南齊南梁時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著名的醫學家。他自幼聰明異常,十五歲著《尋山誌》。二十歲被引為諸王侍讀,後拜左衛殿中將軍。三十六歲梁代齊而立,隱居句曲山(茅山)華陽洞。梁武帝早年便與陶弘景認識,稱帝之後,想讓其出山為官,輔佐朝政。陶於是畫了一張畫,兩頭牛,一個自在地吃草,一個帶著金籠頭,被拿著鞭子的人牽著鼻子。梁武帝一見,便知其意,雖不為官,但書信不斷,常以朝廷大事與他商討,人稱“山中宰相”。

陶弘景在醫藥、煉丹、天文曆算、地理、兵學、鑄劍、經學、文學藝術、道教儀典等方麵都有深入的研究。他的思想脫胎於老莊哲學和葛洪的神仙道教,雜有儒家和佛教觀點。工草隸行書尤妙。對曆算、地理、醫藥等都有一定研究。曾整理古代的《神農百草經》,並增收魏晉間名醫所用新藥,成《本草經集注》七卷,共載藥物730種,並首創沿用至今的藥物分類方法,以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實分類,對本草學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其內容為曆代本草書籍收載,得以流傳。

陶弘景一生著書很多,約二百二十三篇。其中關於醫藥學的有《本草經集注》七卷,《肘後百一方》三卷,《夢書》一卷,《效驗施用藥方》五卷,《服食草木雜藥法》一卷,《斷穀秘方》一卷,《消除三尺要法》一卷,《服氣導引》一卷,《養性延命錄》二卷,《人間卻災患法》一卷,《集藥訣》一卷等,其中絕大多數均已散失。

傳說故事——陶公與陶山

陶弘景曾在瑞安飛雲江畔的小嶼山采藥、煉丹、行醫、著書。他替人治病,妙手回春,且不計酬金,人們無不感恩戴德,交口稱讚,都尊稱他為陶公。

一日,忽有一老媼拄杖登門求醫,自言是底山(沙門山)青石龍村人。陶公診脈後,采來三味草藥讓她帶回去煎服。老媼回家,藥到病除。數日後前來道謝,報以木質方印一顆,並說以後如遇久旱,可將木印在嶼山東北八角橋邊紅岩上蓋三下,底山“頭梳腦背”上即有烏雲湧起,雨便沛然而至。後遇天旱,試之果然應驗。不久,公將此印交地方長老收藏,百姓都說那個求醫送印的老媼就是沙門山的白龍娘娘。所以後來一遇天旱,人們就把通明寺內的陶公塑像抬出來祈雨。現在陶山河南村邊還留有白龍廟,廟右有陶府廟,以誌紀念。

又一炎夏的中午,陶公身背藥簍,汗涔涔地來到十字坑的潭邊,隻聽水聲潺潺,見泉水下瀉碧潭,如碎玉飛濺。他就坐在潭邊樹蔭下的青石板上歇息、納涼。這時從山上來了一個肩挑柴擔的小夥子,氣喘籲籲,汗流浹背,剛放下柴擔,就“撲通”一聲躍入潭裏洗澡。陶公見狀,大吃一驚,忙喊:“水太涼,快快上來!”陶公的徒弟也長歎一聲:“不出三日當斃矣。”但樵夫卻悠閑自在地邊洗澡邊笑著說:“沒關係,請放心。”他遊了一會,上岸來了,挑柴翻嶺而去。陶公深為他的身體擔憂。不料數日後,又遇到他,他挑柴健步如飛,陶公十分驚異。樵夫說:“我日日如此,實無妨害。”陶公豁然大悟,“我陶弘景做過太醫令,行醫數十年,自以為精通醫理,竟不如山野樵夫,殊不知民間尚有強身防病之術。”自感羞愧,便順手將所采之藥,傾筐倒入飛霞嶺邊的溪澗中。說來也怪,來年春天,這裏綠草如茵,姹紫嫣紅,長滿各種藥材。附近百姓經常來此采藥,人們都稱這裏為“藥齊坑”,坑頂山頭也取名“藥齊頂”。

《養性延命錄》乃道教養生經典

《養性延命錄》是據前人所撰《養生要集》刪節而成。該書收有“上自農黃以來,下及魏晉之際”諸家養生要語,內容繁多。陶弘景刪棄繁蕪,類聚篇題,分為上下兩卷,每卷三篇,號為《養性延命錄》。

上卷三篇:《教誡篇》、《食誡篇》、《雜誡忌禳害祈善篇》。

《教誡篇》引《神農經》、《莊子》、《列子》、《混元妙真經》及其他道書,總論養生的必要性。謂“人所貴者,蓋貴為生”。但“生者神之本,形者神之具”。要使人卻病延年,以至長生,就必須“養神煉形”,使神、形得到合理的保養與鍛煉。從而引錄諸書關於修養身、心的諸多要語。其中心思想是“遊心虛靜,息慮無為”,使神不勞;去聲色,遠名利,善攝養,使體不疲;加上服餌良藥,“則百年耆壽是常分也”。

《食誡篇》講飲食衛生。謂“百病橫夭,多由飲食。飲食之患,過於聲色……為益亦多,為患亦切”。因聲色可絕之逾年,而飲食卻是不能一日或缺。有了好的飲食習慣,對身體有莫大益處,而壞的飲食習慣和方法,則會有損健康且引起諸多疾病。特別強調飲食有節,食不過量;提倡多用素食、淡食、熟食;飯後散步等。

《雜誡忌禳害祈善篇》講日常起居的注意事項及禁忌。包括行住坐臥及沐浴等方麵。提出不宜久視、久臥、久立、久行、久坐。夜臥不覆頭,勿以濕頭臥,宜屈膝側臥。主張冬季溫足凍腦,春秋腦足俱凍。大汗勿脫衣,濕衣、汗衣不可久著。醉飽、遠行歸還,大倦,不可行房事等。

下卷三篇:《服氣療病篇》、《導引按摩篇》、《禦女損益篇》。講用行氣、導引(加按摩)、房中等方術以養神、煉形。

《服氣療病篇》講行氣術,記錄其法十餘條,包括調身、調意、調息等“三調”內容。特別提出行氣治病之法:“行氣欲除百病,隨所在作念之,頭痛念頭,足痛念足,和氣往攻之,從時至時,便自消矣。時氣中冷,可閉氣以取汗,汗出,輒周身則解矣。”又提出了吹、呼、唏、嗬、噓、呬等“六字訣”,謂“吹以去風,呼以去熱,唏以去煩,嗬以下氣,噓以散滯,呬以解極。”

《導引按摩篇》講導引按摩術,記錄其法近二十條。包括摩麵、熨眼,搔目四眥、揩摩身體(幹浴)、扣齒、漱津等。其中還記述了華佗“五禽戲”,謂行此法,“消穀氣,益氣力,除百病,能行之者,必得延年”。華佗弟子吳普行之,“年九十餘歲,耳目聰明,牙齒堅完,吃食如少壯”。

《禦女損益篇》講房中術,記錄其法十餘條。指出男女房室不可不有(陰陽不交,則致病),又不可不慎。謂“房中之事,能生人,能煞人。譬如水火,知用之者,可以養生;不能用之者,立可屍矣”。強調“凡養生,在於愛精”,“精少則病,精盡則死”。故要講求房中節欲,注意交合方法,還要遵行房中禁忌。隻有如此,才有益無害。特別強調節宣之道,以之“還精補腦”。

這是一本采摭前人養生言論,加以係統歸納提煉而成的養生著作,引錄之書,多達三十餘種,是漢魏時期養生學之精華。其所談養生理論和方法,雖出於長生不死的宗教要求,難免有不少糟粕,但其中許多內容是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之談,具有某些科學成分,值得今人借鑒。

傳說故事——陶弘景辨螟蛉義子

古代的時候,對自然界產生很多誤區,人們相信蜾嬴是將螟蛉變成自己的兒子這個荒唐的傳說,還把領來的兒子叫做“螟蛉子”。陶弘景對此表示懷疑。他在村邊的菜園子裏找到一窩蜾嬴,蹲在菜地裏聚精會神地整天觀察。陶弘景發覺它們有雄也有雌,經過許多天細致的觀察,陶弘景終於揭穿了蜾嬴銜螟蛉的秘密:原來蜾嬴也有自己的後代,螟蛉是被銜到窩裏給幼蟲當食物的,根本不存在“螟蛉義子”這回事!從此,陶弘景更感到,凡事最好親自觀察,絕不能人雲亦雲。

《養性延命錄》中的養生智慧

人生的養生之路

醫典妙語

少不勤行,壯不意時,長而安貧,老而寡欲,閑心勞形,養生之方也。

——《養性延命錄·教誡篇》

養生智慧——以成長論養生

《養性延命錄》中這麼講到:年少時行為勤勉有度,壯年時能注意時令世事的變化,年長時能安於貧困,年老時能清心寡欲,心態清閑,並進行適當的勞動鍛煉……這些都是有助於養生的秘方。事實上,對於養生來說,並不是成年後才該做的事情。要想人生健康平安長壽,其一生都應該重視養生。

人生在少兒時期懵懂初開,對什麼都好奇而無法自製,因此對身體的保養全靠父母來關心和監督,父母應該在養育孩子過程中的言傳身教,啟蒙孩子重視健康、形成養生意識。

在其精神和心理上要培養孩子尊老愛幼、熱愛勞動,有意識地讓他們多參與集體活動,鼓勵他們形成剛強、勇敢、包容、豁達的健康心態。

在飲食方麵要做到膳食均衡,營養共進,葷素、粗細搭配,並注意優質蛋白質的攝入,讓孩子不挑食,不偏食,盡量少吃飲料、小食品,避免肥胖症或營養不良症的發生。

另外,還要督促孩子多參加體育活動,這樣不僅可促進孩子身體的生長發育,還能改善大腦皮層及神經係統的協調能力,提高學習效率。

此外在起居調攝方麵要注意孩子對牙齒和眼睛的保護,很多孩子近視的毛病都是在這個時期落下的。父母要不斷的更正孩子在讀書、寫字時的錯誤姿勢,還應該督促孩子養成每天飯後自覺刷牙的習慣。不要過多地食用糖果和甜品,並且經常用淡鹽水漱口,避免形成齲齒等等。

在青年時期人體的生理和心理都逐漸成熟,但隨著對社會的廣泛接觸,也容易形成很多不良的生活習性。現代社會競爭激烈,讓人的生存壓力越來越大。很多青少年憑著自己年輕的優勢拚命的工作和學習,於是很容易的打亂了自己的生活規律。工作學習到半夜,上網熬通宵,休息時睡懶覺,早晨不吃早餐,吸煙喝酒等等,對於這些不良生活習慣,也許當時並未感覺出身體有什麼不妥,但所有對身體的傷害在這個時候已經開始沉積了。

在這個生命力最活躍的時期,我們付出了相當大的精力來創造生活,享樂生活,因此我們也應該通過對各方麵的調攝來補充恢複這些精力。合理的安排飲食和休息,該吃就吃,該睡就睡,補充營養與睡眠。另外還要堅持戶外運動,不能成天都坐在書桌或電腦桌前,這樣不管是對眼睛還是大腦都是不利的。適當的戶外運動能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調節和興奮大腦神經中樞,增強和提高免疫力,從而使人體的精力迅速恢複,保證以後工作與學習更加有效的進行。

人到中年,各種沉疾都開始嶄露頭角,人在工作與生活中往往都有力不從心之感。所以在這個時候就更加應該重視對自己身體的保養。中年人在社會中承擔著太多的責任與社會使命,如果身體得不到保養而垮掉,這將會給社會與家人帶來無法承受的打擊與損失。由此可見中年養生的重要。

對於中年養生,不應隻重視養,還應該偏向於治。人生邁入中年之後,過勞、高血壓、高血脂、過度肥胖等等疾病接踵而來,因此中年人在保養身體的同時還應該對這些疾病加以治療,通過藥物飲食來共同補養身體。另外中年男性大多還有腎氣不足毛病,此時可適當的服用一些補氣養腎的藥物,並在房事上加以節製,讓身體慢慢恢複健康。

對於精神上的疲勞,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不要熬夜,保持固定的運動習慣,培養自己的興趣,或找到消除壓力的方法。杜絕日常生活中的怒氣與憂慮,才能有愉快健康的心情。

對於老年養生來說包含了很多方麵,比如說老人的保健,老人的心理,老人的生活,老人的健身,老人的疾病,老人的用藥,老人的飲食等等。本書中其他地方會一一講到,在這兒就不多加陳述了,總之對於養生來說,人生的各個時期都應該注意和重視,這樣才能保證一生的健康和平安。

修身養性得長生

醫典妙語

雖常服藥,而不知養性之術,亦難以長生也。

——《養性延命錄·食誡》

養生智慧——修身養性論養生

《養性延命錄》中講到:雖平時常服藥調治,但卻不知“修身養性”方法的人,也難達延年益壽的目的。對於養生來說,這兒所表達的意思實際上是告訴人們服藥與養性應該相輔相成,隻攻其一是很難達到長命百歲的境地。對於藥物養生前麵在《神農本草經》中我們已經初有涉獵,在本書的後麵我們還會陸續討論。這兒我們單談談修身養性對養生的重要作用。

中國的文化源遠流長,諸子百家的學說各表不一。佛家養性坐禪要求“心注一境”;道家養性需得“道”求“無為”;儒教養性視修身為根本,“以禮治心”,它們的共同點都是強調鍛煉心境、排除雜念、神形歸一。究其思想的根源可用“積德、行善、節欲、忍讓”這八個字來形容。積德可以強化自己的成就感、榮譽感與責任感;行善可使自己存在的價值得到大家的公認,從而取得精神和心理的滿足和平衡;節欲則可以使自己在七情六欲的生活中保持豁達、樂觀;忍讓更是現實生活中人們相互交際時胸襟開闊、氣量博大的美德。這些無疑都能使自己的身心得到保養,從而擁有並保持住健康。

那麼究竟怎樣去修身養性呢?按照以上的各種思想,無不要求我們首先要心淡而無為。要做到這一點又要求我們不要被七情六欲所困擾。在現代的社會條件下,人們常常在複雜的背景下明爭暗鬥,時時刻刻的束縛自我,表麵雖然平靜,然而內心卻心潮翻滾,心裏往往背負著極大的痛苦,卻不願意向任何人宣泄自己真實感情。這是一種嚴重的社會心理疾病,這些外界對人的刺激如果得不到釋放,日積月累,就會形成潛在的健康威脅,當這些威脅超過了一定的限度,就會使人的消化、血液和神經係統的功能紊亂,疾病由此而產生。其解決之道就是學會寬容忍讓,讓自己的心胸變得豁達寬廣,包容萬象。困擾自己的事就不放在心上,自然處之,也許一切問題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另外對於修身養性還講究恬淡虛無。中醫認為:“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所謂恬淡虛無,指的就是生活淡泊質樸,心境愉快寧靜,外不受物欲之誘惑,內不存情慮之激擾。養生者能做到恬淡虛無,則無思慮之患。如此則能夠調暢情誌,使精氣神內守而不散失,保持人體形合一的生理狀態。

知足常樂也是修身養性的一個主要方法。若能做到知足常樂,人就會坦蕩無憂愁。孔子說過:“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知足者,誌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不知足者,所欲不遂,必然煩惱怨恨、鬱悶而耗氣傷神。另外《長生不老訣》中也寫道:“山野之人,恒較城市之人為長壽。”“蓋山野之人,起居有常,無名利之係其心,渾然天真,故可以延年也。若城市之人,起居無常,犬馬聲色之事亂其神,富貴榮辱之念係其心。心無片刻寧,神無片刻安,攪擾不休,故不足以保壽也。”

要修身養性,我們還可以將自己的精神寄托在自己喜愛的某項事務之上。如著書立說、讀書、種菜、養花、作畫、彈琴、下棋、聽音樂、觀戲劇等活動,都有助於陶冶性情、豐富生活、增強自信、保持心身愉快、消除煩惱與憂慮。當從事這些事情的時候,我們常常會專心致誌,心無旁滯。則心神無過用之虞,心血無耗散之虞,元氣無失散之虞,練功無雜念幹擾之虞。

當工作或學習讓身體勞累困乏之時,不妨閉目養神片刻。輕閉雙目可起到精神內寧、清靜養神、消除大腦疲勞的效果。可按以下方法來進行:輕閉雙目,意守臍下丹田,自然呼吸,或站,或臥,或坐,體位隨適而安,時間不定,以身心舒坦為限。對於以上這些修身養性的方法,隻要我們平時多加注意,持之以恒的重視和練習,就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獲,讓身心時刻保持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