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養性延命錄》(2 / 3)

飲食不當乃養生之大忌

醫典妙語

百病橫夭,多由飲食。飲食之患,過於聲色。聲色可絕之逾年,飲食不可廢之一日。為益亦多,為患亦切。

——《養性延命錄·教誡篇》

養生智慧——飲食亦可養生

《養性延命錄》中告誡我們:各類病症乃至短命而死,多由飲食引起。飲食不當的禍患,超過聲樂女色。聲色可以斷絕至一年以上,飲食卻不能有一日廢棄。飲食給人們帶來的好處很多,而由飲食不當帶來的禍害也十分的迅疾。

“人受氣於穀”,飲食水穀進入人體後,經脾胃的運化,吸收其中精微物質,再經髒腑的氣化作用而同化成為氣血津精。氣血津精作為構成人體、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有賴於飲食精微的化生和充養。因此,飲食是“立命之本”,是保障健康、預防衰老的後天物質基礎。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麵性,飲食既是長養人體、維持生命活動所必不可少的,但亦是導致疾病、影響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俗話所說的“病從口入”,即指此而言。關於飲食致病作用,大致包括兩方麵:一是飲食營養成分不適當對健康所造成的影響;二是飲食衛生不良所引致的疾病。

飲食營養不當指的是所攝入的食物所含的營養成分不足或不全麵,由於維生物必需物質的缺乏而引起的生長發育障礙或生理活動的失常,如饑餓引起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等的攝入不足,維生素或碘、鈣、鐵等元素的缺乏等等。但按照中醫的傳統理論,飲食的營養失當還有“五味偏嗜”的問題,這實際上亦是一個營養失調問題:中醫把食物營養成分分成酸、苦、甘、辛、鹹五味,認為五味各入五髒,長期偏嗜某一味道的食物會引起相應的髒腑氣機羸弱,從而整體氣機失衡而損害健康。

至於飲食衛生不良,一指對食物處理不當,汙染了有害人體健康的致病邪氣或毒物;二指飲食失節,如暴飲暴食、過饑過飽、過冷過熱等對脾胃造成的傷害。由於脾胃為後天之本,水穀精微全賴脾胃以受納、運化,故曆代醫學對飲食失節所導致的脾胃損傷尤為重視和強調。

因此,保健養生、預防衰老的飲食調攝必須包括均衡營養、促進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兩方麵的措施。均衡營養,按照中醫的傳統說法就是“謹和五味”。謹和五味不僅指食物酸苦甘辛鹹五種味道的和調適宜,更實質的是指各種具有不同營養成分和營養價值的食物均衡搭配。各種食物,不論其精粗貴賤,對人體都各有其獨特的營養價值,隻有均衡搭配,混合食用,才能滿足生長發育和正常生理活動的需求,保證身體健康。

飲食保健另外必須重視和強調的問題是培養良好飲食習慣,防止因飲食失節而對脾胃造成的傷害。因為胃主受納,脾主運化,脾胃是飲食水穀消化、吸收、化生精微物質的場所,是“後天之本”,為保健養生必須調養的髒腑。“飲食自倍,腸胃乃傷”,飲食失節,時饑時飽或暴飲暴食,必將超出脾胃所能受納、運化能力,擾亂其生理節律,而食物的過冷過熱、或粗硬難以消化,亦會對脾胃產生不良刺激或造成損傷。脾胃受傷不僅出現病變,而且受納、運化水穀精微的功能失常而致氣血津精生化乏源,髒腑形身失養。因此,對於青壯年來說,飲食失節可致身體瘦弱而多病早衰;對於老年人來說,則能引致衰老的加甚、加快。

飲食保健還有一個注意飲食衛生,防止進食穢毒而招致疾病的問題。由於飲食衛生習慣不良而誤食不潔食物,若感染細菌病毒則可致腹痛、吐瀉、痢疾等胃腸道感染性疾病,甚則引起霍亂、痢疾、黃疸等流行疫病,若感染寄生蟲卵則可致腸道寄生蟲病,而進食腐敗或含有毒物的食物則可致食物中毒,這些都可能對健康造成較大危害。

另外,中醫曆來認為“藥食同源”,食物與藥物同樣具有酸苦甘辛鹹五味和寒熱溫涼四性,一些食物除了具有一般的營養作用外,尚有比較明顯的滋補強壯作用,適當服用具有滋補作用的食物,可以補益陰陽氣血,強壯身體而預防衰老。由於具有滋補作用的食物種類甚多,其性味功能各有不同,因此“食補”必須因人而異,根據不同個體的體質特點而有所選擇。隻有按照不同身體狀況進行適宜的食補性調養,才能起到良好健壯身體、預防衰老的作用。

勞逸結合保健康

醫典妙語

能以朝至暮常有所為,使之不息乃快,但覺極當息,息複為之無異也。

——《養性延命錄·教誡篇》

養生智慧——要注重勞逸結合

所謂“勞逸結合”,實際上包含了兩個方麵:勞與逸。勞是人類的基本活動,是生活的需要。不勞,人就會變成廢物,更不可能健康長壽。但是過勞又會傷身,這就要求我們在勞之餘又要做到適當的逸。所以勞和逸兩者之間具有一種相互對立、相互協調的辨證統一關係,二者都是人體的生理需要。人們在生活中,必須有勞有逸,既不能過勞,也不能過逸。

在人的生命曆程裏,適當的勞作,有益於人體的健康。經常合理的從事一些體力勞動有利於活動筋骨,通暢氣血,強健體魄,增強體質,能鍛煉意誌,增強毅力,從而保持了生命活動的能力。而適當休息也是生理的需要,它是消除疲勞、恢複體力和精力,調節身心必不可缺的方法。事實上,疲勞能降低人體的抗病能力,使人體容易受到病菌的侵襲。而合理休息則是增強機體免疫能力的重要手段。

勞分為很多種,《內經》中又“五勞所傷”之說,即“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視、聽、言、動都可能造成人體疲勞,所以都要防止過用。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外界的大部分都是由眼睛進來的,視神經聯係大腦和各個器官,眼睛所見會引起種種生理反應。當你的視線遠遊,神也就隨之而去,造成了一種外耗。所以也要特別保護眼睛,不可久視、遠視。看書時間長了,眼睛發澀,就應休息一會兒,做做眼睛保健按摩。當眼睛發痛時,就需做較長時間的休息調整,否則會大傷視力。

在講話的時候要盡可能壓低聲音,不要聲嘶力竭,對方能聽見即可。在講話的過程中也要注意休息,可以通過停頓的方式來讓聲帶做一個短暫的調整,否則講多了也會傷到元氣。

對於聽聲音來講,靜聽可降血壓,但強音,特別是噪音,則會大傷神經,使耳朵受不了。有條件的居室可設兩重窗戶,或放輕音樂,以音製音。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種種體力和腦力勞動,過度都會傷身,要求人們加以控製,做到適度。對於體力勞動造成的疲勞,我們很容易感覺到,也很容易恢複過來。但由腦力勞動帶來的疲勞,卻常常被我們忽視。科學用腦也是養生保健的重要方麵。對於科學用腦,它既要求我們勤於用腦,注重訓練腦力的功能和開發其潛能,又要注重對腦的保養,防止疲勞作業。實際上一個人經常合理地用腦,不但不會加速衰老,反而有防止腦老化的功能。但在實際生活中,許多人由於惰性的原因,往往容易懶於動腦。因此,應大力提倡善於用腦,勞而不倦,保持大腦常用不衰。

對於從事腦力勞動的人來說,在勞累之餘可以閉目養神一會兒,喝杯清茶,揉揉太陽穴,以減輕腦部的負荷。空閑時可以進行一些體育鍛煉,使機體各部位都得到充分有效的運動。腦力勞動者在家中庭院內還可以種植一些花草樹木,賞心悅目,陶冶情趣,這些都是有利於身心健康,延年益壽的。

對於一些從事體力勞動的人,由於時間和條件的限製,自己任意選擇休息的機會較少,但仍要注意勞動強度輕重相宜。勞動完之後注意安排好業餘生活,使自已的精力、體力、心理、衛生等方麵得到充分恢複和發展。

使人勞累的原因多種多樣,休息保養的方式也各有不同。要做到勞逸結合,就要注意多樣化的休息方式。其實休息可分為靜式休息和動式休息,靜式休息主要是指睡眠,動式休息主要是指人體活動,可根據不同愛好自行選擇不同形式。

總之,對一切疲勞的調整是以舒適為度,不舒適了,就得馬上調整。出現疲勞時就應休息一會兒,或變換一下工作,改變一下動作和姿勢。這些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定奪,工作之餘不忘娛樂,勞動之餘不忘休息,人體消除疲勞,精力充沛,才能保持健康長壽。

常吞唾液有益身體

醫典妙語

常以鼻納氣,含而漱,舌撩唇齒咽之,一日一夜得千咽,甚佳。當少飲食,多則氣逆,百脈閉。百脈閉則氣不行,氣水行則生病。

——《養性延命錄·服氣療病篇》

養生智慧——唾液的養生保健作用

《養性延命錄》中講到:常用鼻吸納氣,口含生津液後咽下去,一天一夜如果能咽下一千次,這對於人的健康非常有利。一天一夜咽下一千次也許有些誇大,但這兒告訴我們常咽唾液有好處,卻是我們不能忽視的。

中醫認為,津屬陽,主表;液屬陰,亦稱陰液。津液與血、汗、小便、淚、涕、唾等都有密切關係。津液在經脈(經絡、脈管)內,即為血液,故有“津血同源”之說。津液可轉變為汗,可轉變為小便,也可轉變為唾液或淚液,如悲傷時嚎陶大哭之後,便會感覺口幹舌燥,此時就會令津液大傷。津液虧耗過多,便會致使氣血兩損;氣血虧損,同樣也可致使津液不足。津液的增多與減少,能直接影響體內的陰陽平衡,疾病也會由此而生。所以中醫自古就有“保津即保血,養血即可生津”之養生之說。津液不足即會出現口幹口渴、咽喉幹燥等症狀,而這些都是由於傷了津液所出現的現象。即使不在炎熱的夏季,出汗過多,也很容易出現上述現象。可以說,津液的存亡,與養生保健直接相關。

對於津液,《黃帝內經》中也有記載:每日清晨醒來,起身端坐,凝神息慮,舌抵上齶,待口內充滿津液,緩緩咽下,以意會送到臍下丹田。亦可每日早晚兩次,閉口合牙,用腮和舌做漱口動作幾十次,使口中多生津液,待滿口時徐徐咽下。由此可見,這兒所講的津液實際上就是唾液。

唾液是人體之寶,中醫養生學對唾液極為重視。唾液中含有球蛋白、氨基酸、溶菌酶、澱粉酶、生長激素,以及鉀、鈉、鈣等有益物質。唾液不僅能濕潤和稀釋食物,有助於胃的消化吸收,還能殺滅進入口腔內的細菌。唾液中還有一種特殊的化學物質“表皮生長激素”,它能起止血、愈合傷口的作用。人類和動物都有這樣的習慣,當肌體某個部位受傷時,常用唾液來塗舔,而獲得良好的效果。更值得一提的是,唾液還有防癌作用,唾液中含有一種化學物質可使致癌物質轉化為無害物質,成為天然的防癌劑。

對於正常的人體來說,人的唾液腺每日可分泌唾液1至2升。長咽唾液促進唾液腺周圍的血液循環,從而增強唾液腺分泌唾液。由於唾液腺有充分的血液供應且不斷地在使用,就會延緩機能衰退的時間,所以有助於延年益壽。因此,我們必須摒棄把唾液吐掉的習慣,而對於其他一些浪費唾液的習慣也應盡量避免。有的人喜歡吃瓜子,卻不知道每當把瓜子殼吐出去的時候,瓜子殼帶走了我們多少唾液;有的人說話喜歡大聲嚷嚷,而且一說還不停,唾沫星子亂飛,不一會兒就口幹舌燥了。這些都是浪費唾液的不良習慣,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必須多加注意。

意念行氣治病

醫典妙語

凡行氣欲除百病,隨所在作念之。頭痛念頭,足痛念足,和氣往攻之,從時至時,便自消矣。時氣中冷可閉氣以取汗,汗出周身則解矣。

——《養性延命錄·服氣療病篇》

養生智慧——神奇的意念療法

《養性延命錄》中提到了通過意念行氣來治療疾病,書中是這樣說的:凡想通過行氣而治身體所有疾病的,應該隨著意念而行氣。頭痛的疾病意念在頭上,足痛意念應在足上,讓體內之氣進攻疾病,疾病就可以消解。寒冷的季節可以通過閉氣來出汗,達到驅散周身寒冷和疾病的目的。

所謂通過意念來治病,實際上是屬於心理療法的範疇,它主要是通過我們的主觀意念進行積極的思維和想像,使因疾病而造成的不良情緒和病痛得到改善或消失,從而提高了身體的免疫力和抗病力。比如說我們可以想像自己患病的部位氣血流暢,正在合理地進行疏通和修複;想像自己的疾病正在不斷的消退和縮減等等。

那麼,人究竟有沒有意念力呢?佛教上有“四禪八定”的境界之說,這是任何外道凡夫甚至畜生道眾生都可能達到的境界,進入這種境界的眾生,可能會得到一些神奇的能力。也就是說這些能力是你本身就具備的,隻是一般人的“身心”被“無明”所掩蓋,使之顯現不出來。按照這種說法,如果我們的意念能認識到這一點,是不是就能挖掘出我們自身的潛力,完成對疾病的自我治療呢?

古人曾有“氣從誌”的說法。意思是抱有什麼思想意誌,就會產生相應的氣血運行或生理過程。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例子,有人身患絕症,連醫生都覺得無能為力了。但他自己卻有著一種強烈的求生欲望,希望能夠繼續活下去,也許是他還有沒有做完的事情,也許是家人戀人在等著他,不管出於什麼原因,他心裏都有一種強烈的意念要活下去。到後來,他的病情竟然慢慢有了轉機,再後來其病情竟然痊愈康複了。也有一些人一旦染病,病也不算重卻經久不愈,究其根本是他對自己的疾病產生了恐懼,讓病魔在沒有意念控製的體內橫行肆虐。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所謂的意念力實際上就是一種意誌和毅力。當身患疾病時如果有戰勝疾病的意誌和毅力,那麼,人體潛在的抗病能力就會充分調動起來,氣血運動也會逐漸通暢,這對治療疾病是十分有利的;反之,就隻有加快死亡!

在沒有疾病的情況下,我們也可以經常用意念的方法來默想自身氣血運行情況良好,想象體內有強大的免疫抵抗係統。如果擁有這種意念,人的精神狀況會時刻保持良好,體內新陳代謝運行正常,自然就能起到防病祛病、延年益壽作用。當然,這種意念也需始終貫徹如一,不管在什麼樣的情況之下,都要有這種強大的自信意識,這樣意念力才還發揮出它最大明顯的效果。

叩齒能健齒防痛

醫典妙語

常每旦啄齒三十六通,能至三百彌佳,令人齒堅不痛。次則以舌漱漏滿口中津液,咽之,三過止。

——《養性延命錄·導引按摩篇》

養生智慧——怎樣保護牙齒

對於牙齒的保養,《養性延命錄》中講到:每天早上叩齒三十六下,能叩齒三百下更好,能使人的牙齒堅固不落。用舌頭轉動牙齒產生滿口津液,然後咽下。

牙齒健全。這是保證人的消化係統第一工序的順利進行的先決條件。食物隻有通過齒的咀嚼,拌以唾液,方能消化良好,既減輕胃腸的負擔,又能保全食物的分解與吸收。所以保護牙齒的健康,對於養生來說也是十分重要的。

對於書中所提到的通過叩齒來健齒叩齒,是保護牙齒的一種方法。在叩齒的時候我們可以將滿口牙齒上下輕輕叩動;也可以將左右兩邊的牙齒分別叩動。叩齒時注意要做到輕、鬆、勻,用力不可過猛,下顎關節要放鬆,叩動頻率要均勻,大約每秒一次。如每天堅持叩2至3回,每回幾十至幾百不定,就能起到固齒作用。

另外還有一種保護牙齒的方法叫著攪海。即用舌貼牙齒外側,在唇齒之間輕輕攪動,按時針方向先逆後順,各攪36次;再以舌尖沿齒的內側用同樣方法攪動,次數同前。攪海可以起到潔齒和增固牙齲的作用,減少牙病發生。

之下還可以做一些其他的保健動作,可將右手掌抱上額,左手撫下頜,左右交叉摩24次,口內唾液增多時,將津液在口中漱36次,然後分3次咽入腹內。咽時用意念引導唾液至丹田。此種做法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還能刺激涎腺分泌,增強消化功能。也可用兩手掌在顎關節部及嚼肌區域做按摩動作,力量要柔和均勻,以促進關節及周圍肌肉的健康,增強咀嚼功能。還可用兩手摩擦生熱,然後憑著手掌的熱力,順著鼻的兩旁,眼圈及額前向下到下頜做洗臉狀,輕輕撫摩轉圈。此方法可促進領麵部的血液循環,對保護牙齒的健康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