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仙家返璞歸真的養生秘籍
道家仙翁葛洪
葛洪,字稚川,自號抱樸子,人稱“葛仙翁”,丹陽句容(今屬江蘇)人。生於公元283,死於公元363年,為東晉道教學者、著名煉丹家、醫藥學家、養生學家。
他的一生,對於道教思想有著執著的追求與感悟,對於長壽與養生也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與方法。作為當時的道教學者,著名醫家和養生大家,他將道學、醫學以及養生學三大學科相融合,將深奧的道學理論運用在醫學與養生學中,並將“無欲無求,隻為延年益壽”的思想貫穿於自己的養生觀念中,體現了道家的清心寡欲、返璞歸真的思想。
葛洪出身江南士族,自幼十分好學,他的父親也非常疼愛他。但就在他13歲的時候,父親去世,家境也逐漸衰落。但葛洪並不氣餒,靠上山砍柴維持生計並繼續求學。16歲的時候開始讀《孝經》、《論語》、《易經》等儒家經典,並對“神仙之術”、“導養”等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也逐漸將注意力轉向了道學。後來他曾應吳興太守顧秘之邀,到他率領的部隊裏擔任將兵都尉,征討當時的石冰起義。後來石冰兵敗,顧秘邀賞,葛洪卻辭官獨自跑到洛陽,去搜求異書以增廣自己的學問。後應故交廣州刺史嵇含之約赴廣州,認識了南海太守鮑玄。鮑玄通養生術和醫藥學,他器重葛洪的才華,不但把自己的女兒嫁給葛洪,還把自己的學問也傳授給了葛洪。
葛洪一生篤信道教理論,認為道教和儒教比較起來,道教是本源,儒教則是末流。他認為道家和儒家的根本區別在於,儒家喜愛勢利,孜孜追求名利。雖然可以功成名就,卻往往身心疲憊,辛苦恣睢;而道家追求的是一種無欲無求的境界,主張通過自身修煉而達到養生延年的目的。想要達到這一目的,就必須清心寡欲,去除心中的雜念與無盡的欲望,用恬靜與淡然的心情來看待世事,修身養性。這是一種典型的清靜無為的道家思想,雖然有悖於現代社會激烈競爭的思想,但對於養生卻有著積極的作用。
葛洪一生修身養性,濟世救人。他所著的《肘後備急方》裏的治病藥方,都是民間的草藥,便宜方便,深受百姓喜愛。書中收集的大量救急用的藥方,都是他在行醫、遊曆的過程中收集和篩選出來的。由於他經常為黎民百姓治療疾病,百姓對葛洪非常愛戴,於是稱其為“葛仙翁”。
傳說故事——葛洪勾漏洞升仙
話說葛洪曾當勾漏縣令,發覺鴨埌村有戶陳姓的村民不納糧,不知是何緣故,便去察訪。
在放牧兒童的帶領下他來到這戶人家,首先見到一群四五十歲的男男女女在紡紗織布。問起納糧的事,他們說:“回家中有老人,進去問便知”。葛洪入內,見幾位古稀老人在打草席、織草鞋。問起納糧的事,他們回答說:“得向屋裏的父兄問才知道”。葛洪隻好再往裏走,隻見兩對老夫妻,坐在簸箕前揀去白米裏的稗子。問及納糧事,老人說:“上有老人,要問他們才知道”。葛洪詫異道:“你們貴庚多少了,怎麼還上有老人?”兩對老夫妻說:“我們4人合起來已有400多歲了,今年大家都過了百歲壽辰,但是家父家慈還健在,還大我們20多歲呢。至於納糧的事,還要問他們才知道”。葛洪再進去,先聞琅琅讀書聲,進到廳堂,見一位鶴發童顏的老人在讀書,老太太則在縫補衣服。葛洪上前拜見,老翁請茶,進口別有滋味,使人們精神爽快。葛洪請問老人家一家為何如此壽老?老翁說:“一靠勞動鍛煉身體,二靠讀書修心養性;還得用勾漏山茶和蓮花井水泡了喝。”關於納糧嘛,他說皇帝早有規定,五代同堂的免了。
葛洪這時什麼都明白了。覺得蓮花井神奇,便問井中莫非有寶。老人說,寶物就是蓮花,除非清官良民,很難見到。若得吞了蓮花,還會成仙呢。葛洪想道,自己最清正廉明,可能會見到井中的蓮花。他便經常去蓮花井守候。一日煉丹,午後困倦,夢見有仙人告訴他明早三更到蓮花井等候。葛洪依時來到井邊,果然井中泉水湧噴,索索有聲,一朵晶瑩閃爍的白玉蓮花破水而出,香氣噴射,沁人心脾。他忙把蓮花摘下拌些井水吞了,頓時身子輕飄飄,雙腳離地,升仙而去。
煉丹以求長生不老
葛洪的興趣在煉丹和醫藥這兩方麵。他精曉醫學和藥物學,主張道士兼修醫術,有助於濟世救人,得道成仙。他所撰的《肘後備急方》、《肘後救卒方》、《金匾藥方》、《玉函方》等醫學著作中,保存了不少我國早期醫學典籍,記載了許多民間治病的常用方劑。他還強調灸法的使用,用淺顯易懂的語言,清晰明確的注明了各種灸的使用方法,隻要弄清灸的分寸,就是不懂得針灸的人也能使用。
葛洪繼承和發揚了早期道教的神仙理論,在《抱樸子內篇》中,他全麵強調要想成為神仙,必須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若不修德行,光煉方術本無法長生。他主張神仙養生為內,儒術應世為外。
另外,他還係統總結了晉以前的煉丹成就,記載了大量的古代丹經和丹法,對以後煉丹術的發展有重大影響與貢獻。葛洪中年時,晉元帝及晉鹹帝都曾賜召他高官厚爵,都被婉言謝絕。在他年老的時候,聽說交趾(今越南)出產丹砂,這是煉丹的主要原料,於是向朝廷請求到靠近該地的勾漏縣(今屬廣西)去當縣令。皇帝認為葛洪資望很高,而縣令的職位太小,沒有同意。葛洪一再請求說,並非以當大官為榮,而是因為那裏有丹砂的緣故,終於得到了皇帝的批準。但他路過廣州東麵的羅浮山時,見其景色秀麗,主峰飛雲、瀑布、泉水,便停留於此,煉丹、行醫、著述,直到逝世。至今羅浮山這一道教“第七洞天”仍有“葛洪煉丹處”遺跡。
傳說故事——葛仙翁除妖
相傳一天,葛洪見民間百姓受災,於是頭戴星冠,身披鶴氅,手執拂塵,足踏雲履,肩背寶葫蘆,降臨人間。於當時陰風颯颯,黑霧迷漫,鬼哭狼嚎,地荒山禿,民不聊生,怨氣衝天的浙江寧波靈峰山修築了一個草廬,名曰“演法堂”,接濟水患蝗災的百姓。
不久靈峰山便山清水秀,鬆柏青青,奇花吐芳,異草飄香,百姓亦逢凶化吉,生活日趨祥和。這下可氣惱了為非作歹的四個妖怪——太丘居士赤練蛇精、網嶴山人烏鴉精、箕山頭陀蒼蠅精、長腳皇姑蝗蟲精。他們相約來到葛洪的演法堂,假裝聽經,立即被葛洪識破,四妖連拔出武器衝向葛洪,葛洪不慌不忙,手揮拂塵,四妖武器盡落,慌忙逃出演法堂。太丘居士現出原形,張開血盆大口,撲向葛洪,葛洪將拂塵拋向空中,口中念念有詞,拂塵連變成五條金龍,團團圍住蛇精,一會便將蛇精擊畢。網嶴山人見狀,亦現出原形,口吐烈焰,向葛洪襲來,葛洪急忙打開寶葫蘆,一道金光便將烏鴉精吸了進去,頃刻化為血水。箕山頭陀和長腳蝗姑見勢不妙,逃之天天。
第二天,葛洪便去遠山采藥,因路途遙遠未歸。晚上二妖返回,在山上大肆作惡,使瘟疫再次流行。第三天,葛洪回來後見狀,趕緊取出法水,遍灑山坡,一會又恢複了原來的狀態,瘟疫頓除。晚上二妖又來探視情況,見山清水秀,吃驚之餘又上惱怒,遂化為成千上萬蠅蝗,團團圍住演法堂,葛洪遂將飯粒拋向空中,口念咒語,米粒即到變成成千上萬隻蜜蜂,端起槍刺,衝向蠅蝗,一會便將所有蠅妖、蝗妖全部咬死。
從此,再也沒有妖孽為非作歹,這一帶的風景也變得異常秀美,而“葛仙翁除妖”的故事也在民間廣為流傳,成為一段佳話。
並非不食人間煙火的“辟穀”
所謂“辟穀”,也叫“饑餓養生法”,就是采用不食五穀雜糧的方式來達到養生的目的。葛洪在其著作《抱樸子》中講到:“欲得長生,腸中當清;欲得不死,腸中無滓”,意思是說如果希望益壽延年的話,就要腸胃中清潔,沒有糞便殘渣,他認為,人食五穀雜糧,就會在腸中積結成糞,產生穢氣,這就阻礙了養生之道。正常人依靠進食飲水來維持生命,有半天不吃飯就會感覺饑餓,一周左右不進食就會導致腸胃涸絕而死。但葛洪卻認為修煉“辟穀”的人卻能長達數月、數年不吃五穀雜糧,而精神氣力勝於常人。
葛洪推測,斷穀能令人耐毒,既能耐毒,就能抗病。斷穀的方法是古人修行長生之術所必行的方法。因為古人修煉長生之道,往往入於深山人跡罕至之處,要維持長時期的五穀飲食是不可能的。而古人從實踐中體會到,斷穀有益於健康。據葛洪記載,他曾經訪問了不少斷穀數年之久的人,這些斷穀的人看上去雖不肥胖,但身輕體健,氣色也很好,能抵禦風寒暑濕的侵襲。據他們親身體驗,在斷穀初期也都感到氣力不足,而後日漸強壯,月勝一月,歲勝一歲,身體狀況越來越好,精神氣力顏色都勝於吃五穀雜糧的時候。
然而,人們主要是依賴正常飲食來獲取生命活動必需的能量。在斷絕正常飲食的情況下,人體是怎樣獲取能量的呢?實際上,這兒的辟穀是指“限食”而非“絕食”。很多人通常以為,辟穀就是“絕食”,其實不然,辟穀並不是指完全的不吃任何食物,而是少食或食用“特殊食物”。《淮南子》中記載:春秋時魯國人單豹避世塵居深山,“不衣絲麻,不食五穀,行年七十,猶有童子之顏色”。這是史籍所載最早之辟穀實踐,書中隻是說他不食五穀,並不代表他不吃其他東西。又如古書中記載道門名士於章在辟穀時“餌黃精、茯苓、山地黃”,可見他是用藥食來代替五穀。
古人稱辟穀為“一食為適,再食為增,三食為下,四食為腸張,五食饑大起,六食人凶惡,百疾從此而生”,並強調“全不食亦凶,腸胃不通”。也就是說,辟穀過程中隻是減少進食,並不是不食,否則便會損害健康。可見辟穀並不是什麼都不吃,而是慢慢節食,少食;或者不吃日常的五穀食物,隻吃一些具有滋補作用的藥物,或服食高營養而較難消化的加工品。
由此可見,曆代的辟穀術修煉者,並非不吃任何東西,隻是不吃或少吃五穀雜糧罷了。如果采取什麼都不吃的所謂“辟穀”,隻會損害自己的健康甚至危害自己的生命,同時也給辟穀這一傳統養生方法蒙上一層陰影。
通常辟穀者為減少平常主食的攝入量也配製一些特殊的食品,常見的組方有以下幾種:
(1)滋陰厚味。用藥餌來替代正常進食的穀物,首要保證生命機體的基本需求,必須以味厚之品來充實、滋潤髒腑。比如常用的食餌有胡麻、麻仁、杏仁、鬆仁、柏子仁、胡桃仁、紅棗、黃精、天門冬、麥門冬、蜂蜜、柿餅、黑大豆、糯米、蓮子、芡實等,都富含脂類和蛋白質,可以滋潤五髒,化生精血。
(2)補中益氣。在服食厚味基礎上,補氣十分必要,使得“氣味兼致而髒腑全”。所以補中益氣的藥餌在辟穀食餌方中也十分常見,常用的有山藥、茯苓、蒼(白)術、人參、黃芪、蓮子、芡實等。
(3)固胃止饑。如麻仁、鬆仁、柏子仁、杏仁、芝麻、胡桃仁、黑豆等,還有一些質地比較堅硬的物品,如鬆脂、柏脂、蜜蠟、赤石脂等,對於克服饑餓也是很有幫助的。
(4)通陽利濁。最早的辟穀專著——馬王堆出土的帛書《卻穀食氣篇》首句就是“辟穀者,食石葦”。石葦具有利水通淋的功效,此類的辟穀藥餌還有澤瀉、菖蒲、商陸、黑豆、茯苓等。
《抱樸子》中的養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