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如果食物長時間滯留在胃中,會逼迫胃大量分泌胃液,破壞胃黏膜,容易產生胃糜爛、胃潰瘍等病變。限製飲食可以相應的減少了產生有害物質的數量,使機體處於低消耗,毒害少的最佳狀態,這對協調體內各種調節功能,增強免疫力,提高人體抗病能力有著積極作用。我們常常有這樣的經驗:吃得越多,飯後的活動量也就越大,從而使心率跳動加快,長此以往這樣的人一般都不會長壽。
長期飽食還會使人體內甲狀旁腺激素增多,容易使骨骼過分脫鈣,造成骨質疏鬆。從年輕時就經常飽食的人,到了老年,由於體內甲狀旁腺激素含量明顯增加,即使攝取較多的鈣,也難以沉著於骨骼之中,所以患骨質疏鬆的機會就會明顯增加。
以上所說都告訴我們,在保證基本營養的前提下,不要吃得過多,要限製對食物熱量的攝取。這是養生界公認最有效的延年益壽之法。
對於喝水來說,如果一次喝的水太多,超過了胃的容納量,就會使胃壁強烈擴張,胃的重量增加,容易使胃墜下來造成胃下垂病;另外,胃裏突然進了大量的水,一下子把胃液衝淡了,就必然會影響胃液的殺菌功能;更為重要的是,大量水分被血液吸收以後,使血液量驟然增多,濃度降低,心髒的負擔加重,會出現心慌、氣短、胸悶、腹脹等不舒的感覺。
人體在短時間內進水過多,血液和間質液被稀釋,滲透壓降低,水就會自由滲入細胞內,使細胞腫脹,而發生水中毒,出現如頭痛、嘔吐、疲乏、視力模糊、嗜睡、呼吸心率減慢、昏迷、抽搐等神經性症狀。另外,血液被稀釋,還會給細胞的氧交換造成影響,使人變得遲鈍。
因此,在口渴時應先少喝幾口水,停一會再喝,也可喝些淡鹽水,潤潤喉嚨。多次少量的飲水,這種飲水方法才是對身體健康有好處的。
飯前飯後服藥有規律
醫典妙語
抱樸子答曰:“按中黃子服食節度雲,服治病之藥,以食前服之;養性之藥,以食後服之。吾以谘鄭君,何以如此。鄭君言,此易知耳,欲以藥攻病,既宜及未食,內虛,令藥力勢易行,若以食後服之,則藥但攻穀而力盡矣;若欲養性,而以食前服藥,則力未行,而被穀驅之下去不得止,無益也。”
——《抱樸子內篇·仙草》
養生智慧——藥物的服用規律
《抱樸子內篇》中以問答的方式論述了一般藥物的服用規律。說如果用中黃子服食節度的話來說,服用治病的藥物,應該在進食前服用;服用補養的藥物,應該在進食之後服用。但其實應該是這樣的,用藥物攻治疾病,在未進食腹內空虛的情況下,容易使藥力產生作用。如果在進食之後服藥,則藥力隻攻治食物,從而耗盡了藥力;若是想要補養,如果在進食之前服藥,則藥力還沒有發揮出來就會被穀物驅趕下去而不能停留,難以發揮其作用。
其實服用中藥的時間和方法應該根據藥物的特點因病而異,以盡量發揮藥物的預防、治療作用,減少不良反應為原則。一般來說,服用中藥宜在飯前,但要是對胃腸有刺激或有消食作用的藥劑,就應調整到飯後服用。滋補與驅蟲的藥物宜在空腹時服用;鎮靜安神的藥劑,在睡前半小時吃效果會最佳。治療慢性疾病的藥物可一天三次早中晚定時服用,而急性疾病需按情況而論,有的不必拘泥於時間的限製。
對於在飯前服用的藥物,一般應在飯前半小時服下。飯前服藥,使藥性容易下達,如肝腎虛損或腰以下的疾病可飯前服用。治療腸道疾病,也宜在飯前服藥,因為在胃空狀態下,藥液能直接與消化道黏膜接觸,較快地通過胃入腸,從而較多地被吸收而發揮作用,不致受胃內食物稀釋而影響藥效。
對於飯後服用的藥物,一般在飯後半小時服下。如治療心肺胸膈、胃脘等病位在上的病症,宜在飯後服用,可使藥性上行。對胃腸有刺激作用的藥,在飯後服用可減少對胃腸黏膜的損害。毒性較大的藥,也宜在飯後服用,避免因吸收太快而發生副作用。
而那些具有滋補作用的湯藥,宜早晨空腹服用,才會有利於充分吸收;具有瀉下作用的湯藥可空腹服用,以增強藥效;用於驅蟲或治療四肢血脈病的藥物也可空腹服,這樣可使藥物迅速入腸,並保持較高濃度而迅速發揮藥效。
在睡前服用的藥物一般是補心脾、安心神、鎮靜安眠的藥物,可在睡前半小時服下;如有積滯、胸膈病,服藥後需仰臥的疾病,也可在睡前服下;另外有頭、口、耳病等,服藥後宜去枕而臥;有左右兩肋病症時,服藥後應按藥性的升降作用選擇睡姿,如藥性生發,應擇健側臥,如藥性沉降,應擇患側臥。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服藥後需重視調養和護理,它可以直接影響到服藥的效果,從而關係到病體的康複。服藥後應避免情緒的大幅波動,否則將有礙於機體的運化及調整,加重髒腑的負擔。對於一些特殊病理要特殊護理,如服用治療傷風感冒等解表藥時,服藥後應服用熱粥一碗,以達到服藥後微微出汗為最佳效果。服用瀉下藥後,應注意飲食,不宜進食生冷油膩以及難消化的食物,以免影響脾胃的正常功能。
此外,服藥後該忌口的就要忌口,該休息的就要休息。通常服藥期間應忌食肉蛋魚蝦等發物和蔥、椒、薑、蒜等辛辣刺激性食品,以免加重病情。具體如水腫病宜少食鹽,消渴病宜忌糖等;含地黃的方藥,應忌食蘿卜;有土茯苓的忌飲茶;服荊芥時宜忌河豚與無鱗魚等。服藥出汗後要注意避風,注意休息,避免勞累,以期達到藥物的最佳治療效果。
行氣以治百病的氣功
醫典妙語
故行氣或可以治百病,或可以入瘟疫,或可以禁蛇虎,或可以止瘡血,或可以居水中,或可以行水上,或可以辟饑渴,或可以延年命。
——《抱樸子內篇·至理》
養生智慧——氣功與養生
葛洪強調以行氣來養生,他認為行氣既可內以養力,治療各種疾病,避免身體機能出現問題,又可外以除惡,防止瘟疫,驅避蛇虎,甚至還具有種種神奇作用,可以“居水中”、“行水上”、“辟饑渴”、“延年命”,這兒所說的生活在水中,行走於水上也許有些誇張,據我們所知曉的也隻有武俠小說中的武俠高手才能做到。但在現實生活中,對於消除饑渴,延年益壽來說,氣功確實可以辦到的。
行氣之所以能夠使人延年益壽,主要是因為其影響到了體內元氣的新陳代謝。葛洪認為:“夫人在氣中,氣在人中,自天地至於萬物,無不須氣以生者也。”這是古代中國人所普遍接受的自然觀。對於葛洪的氣觀來說,一方麵,他認為人與自然萬物皆以氣而生,另一方麵,他的氣觀不完全落入命運主義,認為“命”與“氣”既互相扣連,但又同時處於互相變化的狀態中。人的形體與精神是依靠氣而存在,所以他堅持個人修道者可以通過學習養氣之術來駕馭氣在自然個體中的變化規律,以至最終達成長生久視及成仙不死。
對於成仙而不死,我們知道這隻是道教練氣的最終目的與追求,虛無縹緲。但行氣練氣也確實有它的意義和好處。首先,氣功可以對人體進行預防和保健。練氣功具有預防疾病、保健強身的作用,可消除心身疲勞,恢複體力和精力,增強機體的免疫能力。
其次,練氣功還可以陶冶性情。中國傳統氣功強調練功要修心養性,鍛煉人的情緒、意誌與性格。人們在氣功入靜狀態下,會體驗到非常愉快和舒適,不僅有身體的舒適感,而且心情也非常舒暢,整個心身都沉浸在一種超脫的意境中。長期堅持氣功鍛煉,就能起到陶冶情操、開闊心胸、培養意誌、塑造健全的人格、增強心理適應能力的作用。
另外,氣功還可以開發人體的智能。通過氣功鍛煉,能使大腦的疲勞較快地消除,使精力旺盛,注意力集中,感知覺敏銳,記憶力增強,思維能力提高,從而能提高智能水平。
至於如何練氣,按照葛洪的思想,氣生來就存在於人體當中,想練有,不想練它也存在,這就要求我們對練氣淡然處之。修煉的時候需思想集中,心安神定。身心悠閑自得,拋棄雜念,順其自然。呼吸平靜自然,出入無聲,柔和、細長、深沉。這時身體肌肉放鬆,排除緊張心緒。
練功的環境需安逸寧靜,空氣清新自然。練功時人體不可過饑、過飽、過勞。氣功是一門見效緩慢的功法,又因為各人的處境與體質不同,這就要求練功者不可急於求成,須按部就班,由淺入深,循序遞進,持之以恒。長此以往,自然就可以體會到氣功的神奇之處了。
以下向大家介紹幾種養生的功法:
調心功
收心:即收念,把繁雜的思想收回來,不要停留在那種繁雜的狀態中。
止亂:就是要排除不斷產生的念頭。
定心:良性意念定位,要把一個念頭定位在一個地方。
平心:平息產生的某種意念,不要讓它太明顯,模模糊糊就行了,平心靠平常訓練脾氣,平心靜氣。
鬆心:在意守狀態下鬆心,使心情非常舒暢。鬆心悅心有意識地微微帶一點笑容練功。
製心:要通過磨練,多數數,數呼吸,反觀內髒。製心常采用默念意守法,默念一個信號,一個信息,聲音,圖像,符號等。
化心:把突然表現出的繁雜思想化掉,化到頭部,天門進入一種狀態。
用心:上一步化掉的心,用大腦、天目收回來,收集精華,收到小腹,有意識往下引。
引心:將上麵所說的擴展到全身五髒六腑,不斷運行,並且引出去,收回來。
調心:收回出去的意念,慢慢調整,由強到弱,調到柔和為止。
閉目養神功
1.取坐姿,盤膝最好。
2.閉目,舌抵上齶。全身放鬆,兩手心向上,在小腹前重疊,左手置在右手心上,兩手大拇指相接。
3.默念“鬆樹清香、鍾聲悠揚、無私無欲、隨風飄飄”。重複默念九遍。
4.隨意念假想身體不複存在,仿佛看見一顆明珠在脊椎裏上下跳動,逐漸升華至兩眉心,並發出光芒萬丈。
5.收功,稍息片刻,微睜二目,凝神鼻準,再將目光眺於遠方景物,功畢即成。
養生提腎功
端坐凳上,雙腳踏地,腳寬同肩,雙手放在大腿上,掌心向上向下均可。坐時注意不要坐滿凳,應坐在凳邊。
集中思想於自己陰部、會陰等處,隨著呼吸,會陰部及陰部一提一放,一緊一鬆,即用暗勁往上往裏提縮,如忍小便狀。
呼吸采取腹式順呼吸法,即呼氣時,腹部凹進,同時略用些力將下部上提,也即一緊。吸氣時,即將上部隨著腹部凸出而下放,即一鬆。這樣,隨著呼吸,一緊一鬆,反複進行。
熟練後,即可不管呼吸,隨時可提放、緊鬆。但次數不宜太多,每次隻宜提縮十幾次,最多不能超過二十次。每日可練習4至5次。
需要注意的是,若有高血壓病史,每次提縮次數不宜超過10次,否則可能引起頭暈、腦脹。容易失眠的人晚上不能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