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命在我不在天
醫典妙語
我命在我不在天。
——《抱樸子內篇》
養生智慧——養生要靠自己
“我命在我不在天”這句話出自於《抱樸子內篇》神仙篇的開篇中,意思是壽命的長短取決於我自己,而並不取決於上天。這種養生的思想貫穿了《抱樸子》全書,體現了養生的主觀能動性。作為道教的養生觀點,他們認為可以通過養生的方式來達到長生不老,羽化成仙的目的。因此生命的主動權就操縱在自己手中,人可以憑借自己的主觀努力,逆轉生命演化之路,複歸到生命的根源上,實現生命形態的轉化而逃離生死之度數。
葛洪認為:雖然曆來養生的方法很多,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就是人的壽命的長短,與鬼神之說沒有任何關係。人們日常的生活習慣對壽命的延長或縮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正確的養生原則,是建立在良好的生活習慣之上。隻要建立起良好的生活習慣,就能杜絕各種病體侵入到人體中,對健康造成不利。
在葛洪看來,養生應以不傷身體為本。“身體不傷,方可延年。”並在《抱樸子內篇》中列舉了致人早亡的“十三傷”來告誡當世的人們:“才所不逮,而困思之,傷也;力所不勝,而強舉之,傷也;悲哀憔悴,傷也;喜樂過差,傷也;汲汲所欲,傷也;久談言笑,傷也;寢息失時,傷也;挽弓引弩,傷也;沉醉嘔吐,傷也;飽食即臥,傷也;跳走喘乏,傷也;歡呼哭泣,傷也;陰陽不交,傷也”。
這些觀點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也就是用腦過度、體力消耗過度、情緒調節不當、起居沒有規律、過喜過悲、房事無節製、酗酒嘔吐、飲食不當等都會傷及身體。這些問題都涉及到我們平時的生活細節,這些看似細小的問題往往不被人察覺,就算察覺了也不會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一旦時間長久形成規律,就會惡性循環,嚴重影響健康,甚至會“積傷至盡則早亡”。
對於這些在不知不覺中對身體產生的傷害,葛洪也提出了一些“不傷身”的養生方法:比如常咽津液;不要過度用眼用耳;坐臥時間不宜過長;注意在季節變換之前脫衣添衣;冬天不宜過於溫暖,夏天也不宜過於貪涼;不要等到饑餓或饑渴難耐的時候才開始飲食;不要一次性吃飽喝足;不可過度勞動,也不可過度安逸;流汗不宜過多;睡眠不宜過多;遠行不宜過多;不宜多吃生冷,也不宜迎風飲酒;不可露天、露體睡覺等等。這些措施看似細微,實際上卻至關重要,隻要注意到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問題,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那麼我們就可以保持身體健康,自然也就達到益壽延年的目的了。
總之,“我命在我不在天”,養生要靠自己的信心與決心。在現實生活中,對於一些不好的生活習慣盡力避免,對於一些不良的飲食習慣盡力改之,對待這些生活細節,不可以因為對身體的傷害較小而忽視,更不可以對身體的益處較小而不為。因此,我們更應該從平時做起,一點一滴地培養自身的抗病免疫能力。隻要做到這些,就算是天生體弱者也能夠逐漸扭轉身體的虧需,達到健康長壽。
凡事需量力而行
醫典妙語
才所不逮,而困思之,傷也;力所不勝,而強舉之,傷也;悲哀憔悴,傷也;喜樂過差,傷也;汲汲所欲,傷也;久談言笑,傷也;寢息失時,傷也;挽弓引弩,傷也;沉醉嘔吐,傷也;飽食即臥,傷也;跳走喘乏,傷也;歡呼哭泣,傷也;陰陽不交,傷也。積傷至盡則早亡,早亡非道也。
——《抱樸子內篇·極言》
養生智慧——遇事不可勉強
《抱樸子》中講到:才能所不及卻苦苦思求,就會受到傷害;力氣不大而強行舉重,就會受到傷害;裂傷哀痛過度,會受到傷害;歡喜快樂過度,會受到傷害;急切地追求私欲,會受到傷害;長久地高談闊論,會受到傷害;不按時作息,會受到傷害;拉強弓硬弩,會受到傷害;過分醉酒嘔吐,會受到傷害;吃飽飯就睡,會受到傷害;跳躍跑步,喘息乏力,會受到傷害;歡呼哭泣,會受到傷害;男女不交和,會受到傷害。人一旦被這種種因素傷害,就會過早死亡,而這是不合乎規律的。
以上種種情況,都在說明同樣的一個問題:力所不及卻勉強行事,必定會對身體造成損害。而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隻有一個:凡事量力而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我們要對自己有所了解,清楚自己的能力,了解自己的身體。在生活和學習中,能力有多大,就完成多大的事情,身體的承受度有多高,就不要超過這個極限。勉強而為之通常都不會成功,讓人情緒低落,心情不暢。就算成功了也要付出極大的代價,這個代價與對身體的傷害來說是遠遠不值的。
比如說拿運動來講,盡管體育運動在總體上說是有益健康的,但如果不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鍛煉,它很可能就是有害的。大家都知道,體育運動員退役後往往都帶有一身的病痛,這就是由於平日的鍛煉遠遠的超出了他們身體的負荷,日積月累,給身體帶來了無法彌補的損傷。當平時的健身運動達到競技體育的水平,除了創傷性傷害的可能性增大,還會給人體帶來心血管疾病方麵的危險,當心髒處於超負荷工作狀態,很有可能導致心肌梗塞,有時還會有致命的危險。所以在進行體育運動的時候,都要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來鍛煉。運動中要循序漸進,感到自己身體不適的時候就要減緩或終止鍛煉,不可超越自己身體的極限。
又比如拿飲食養生來說,勞累了喝點酒解解乏能讓身體消除疲憊,但飲酒量一旦超過了身體的承受能力,就變成了酗酒,給人體帶來多方麵的傷害。餓了進食是自然而然的事,但如果因為貪嘴而吃得太飽,就會損壞人體的腸胃,給消化係統帶來疾病。多吃蔬菜本來對身體十分有益,但一些特殊的病例不能進食某些蔬菜,勉強食之,肯定會加重病情。這些都是不爭的事實。
所以這兒又回到了養生的一個基本原則:淡然無為、順其自然。什麼事情都有一個“度”,一旦超過了這個“度”,也許就算是好事也會變成壞事,就算是對身體有益也會變成損害身體。該做什麼的時候就順其自然的去做,該結束時就立刻收手停止。
老子說過:活生生的人皮膚機體都是柔弱的,死後變得僵硬。草木活著是柔軟脆弱的,死後變成枯槁的。所以堅強的東西屬於死亡的一類,柔弱的東西屬於有生命力的一類。因此擁兵稱強導致滅亡,樹木粗壯就要遭到砍伐。強大的處於下位,柔弱的處於上位。“物壯則老”,人若去刻意逞強,必然會做出不合於“道”的事,招至過早衰老夭亡。因此根據自己的天性來順其自然,凡事不可勉強,才是正確的養生之道。
不饑不渴不要強食
醫典妙語
不饑勿強食,不渴勿強飲。不饑強食則脾勞,不渴強飲則胃脹。
——《抱樸子·養生論》
養生智慧——不饑不渴勿進食
葛洪在《抱樸子》中講到:不餓的時候不要勉強進食,不渴的時候不要勉強飲水。不餓時勉強進食會使脾疲勞,不渴時勉強飲水會使胃飽脹。在這裏,實際上提出了關於吃零食的問題。現在很多人都有吃零食的習慣,特別是一些女孩子,家中常常備有很多零食,看書、看電視,甚至是工作學習時都以嚼零食作為消遣。
一個人正常的飲食習慣,是一日三餐,按時定量,胃腸消化形成一種節律性的工作。因此每到開飯時間,人體就有一種饑餓感,這說明胃腸內食物已經排空,需要補充新的食物,這時人就想吃東西。吃過東西後,胃腸又開始了正常工作,如此周而複始。
而零食之所以稱之為零食,是因為它通常都是在不餓的情況下被進食的。如果常常嘴不離零食,胃腸不斷有食物進入,人體的饑餓感就會消失。即使到開飯的時間,也不覺得饑餓,沒有進食的欲望,因此就算吃也吃不了多少。長此以往,人的食欲就會減退,從而嚴重地影響了自身的健康。
當零食被吃進肚子之後,腸胃就要強迫去消化它。零食在不斷的被吃進,腸胃也就在不斷的在蠕動消化。這種非節律性不間斷地工作使腸胃得不到休息,長期處於疲勞狀態。腸胃的不正常工作又會導致胃液分泌的失調,造成消化不良、胃功能紊亂。因此愛吃零食的人,一般都容易患有胃腸疾病,常常便秘、腹痛,給身體帶來極大的傷害。
通常愛吃零食的人,一般不大注意飲食衛生,隨買隨吃,手上的細菌,或者達不到衛生條件零食中的細菌隨之進入人體。因此愛吃零食的人,也極易患上腸道傳染病。零食一般都比較便宜,特別是路邊小攤上的零食,大多數都是一些不正規的私人小作坊生產的,吃下這樣零食,對人體的危害也是可想而知的。
零食的口感一般都比較濃厚,對人體味覺是一種較強烈的刺激,會使人體味的覺敏感度下降,造成味覺遲鈍,從而影響食欲。雖然其味道鮮美,但營養成分單調,滿足不了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需要,長此下去還會導致人體營養不良。
另外愛吃零食的人,口腔很少有空閑的時間,常常被一些刺激性的零食所填充,因此牙齒也經常處於不潔淨狀態。這些不潔之物會腐蝕牙齒,致使牙本質變壞,易患上齲齒等牙科疾病。
要從根本上杜絕亂吃零食的習慣,首先要保證人體對正餐的攝入。“一飽百不思”,把精力全部投入到手中所做的事情上去。即使要食用零食,也要注意選擇合適的品種,掌握合適的數量,安排合適的時間,在不影響正餐的情況下,來滿足自己對零食的“口欲”。零食最好以水果為主,飯後吃點水果能幫助消化、補充維生素和無機鹽。而那些對味覺刺激較大的麻辣食品,最好少吃或者不吃。
食不過飽,飲不過多
醫典妙語。
不欲極饑而食,食不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過多。
——《抱樸子內篇·極言》
養生智慧——不可暴飲暴食
葛洪在《抱樸子內篇》中提到:不要等到非常餓時方才進食,進食時不要吃得太飽。不要等到非常渴時方才飲水,飲水時不要喝得太多。我國民間自古就有“飯吃七分飽,延年又防老”的說法。這兒就提到了節食或者限製飲食對人體的養生保健作用。
限食是延緩衰老、保持健康、減少疾病的重要途徑。它能使人體植物神經、內分泌和免疫功能改善。據研究,在保證營養的前提下,限製熱能攝入,使人長期處於微饑餓狀態,其壽命要比終日飽食者長20%以上。攝入低熱量的膳食能抑製與發育有密切關係的酶的活性,使酶的活性隨年齡的增長而減慢變化速度,從而延緩衰老、延長壽命。另外,讓人體的胃腸經常保持在微饑餓的狀態,對大腦、植物神經、內分泌和免疫係統的功能,都能產生良好的刺激作用,並促使體內的循環得到調和與平衡,增強了人體的抵抗力,從而有利於延年益壽。
限製飲食還可以減緩人體的新陳代謝和正常細胞死亡的速度,減輕胃腸負擔,讓操勞過度的消化和吸收係統得到適當休息,充分發揮胃腸潛在的功能,更完全地從食物中汲取營養和能量。人的消化係統需要定時休養,才能保持正常工作。如果飽食,上頓的食物還未消化,下頓的食物又填滿胃部,消化係統就得不到應有的休養而時時處於緊張的工作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