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針灸甲乙經》(1 / 3)

中國最早的針灸學著作

針灸鼻祖皇甫謐

皇甫謐,字士安,幼名靜,號玄晏先生,甘肅安定朝那縣(今甘肅省靈台縣朝那鎮)人,生於東漢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逝於西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享年68歲,是中國偉大的針灸醫學家、史學家及文學家。

從東漢至魏晉,是一個動蕩的時代,也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皇甫謐在艱難的生存環境下努力學習,刻苦專研,不僅醫術高超,品行高尚,更善於博取眾家之長,鑽研養生的奧妙,並將他的養生之術運用在生活中。他一生體弱多病,卻靠著積極的心態和科學的養生之方得享古稀。

他曾屢次被當朝皇帝召喚進宮為官,都被他巧妙的推脫了。一生隱居村野,安貧樂道,致學不輟。他的詩、賦、誄、頌、論傳世甚豐,其中最著名的有《高士傳》、《帝王世紀》和針灸學寶典《針灸甲乙經》。

《高士傳》中所錄高士,是其篤誌淡泊思想的真實寫照。《帝王世紀》廣采百納,博據考稽,為曆代史學家所推崇。而十二卷《針灸甲乙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係統收輯整理古代針灸資料的重要文獻,也是世界針灸醫學的寶貴遺產,被140多個國家和地區采用,享譽海內外,並成為日、韓等國醫學研究的必修科目,皇甫謐也因此被後人尊崇為“針灸鼻祖”。

傳說故事——皇甫謐浪子回頭

皇甫謐父母早亡,跟隨叔父叔母一起生活。皇甫謐在幼年十分貪玩,由於受到戰爭的影響,他更是與村中相仿的孩童編荊為盾,執杖為矛,以模仿戰鬥為樂,不求上進。這樣到了二十歲的時候,雖然他人高馬大,卻不學無術,整天東遊西蕩,無所事事,甚至有人笑話他是傻子。皇甫謐的叔父叔母對此非常擔心,恨鐵不成鋼,常常為他的前途而憂心忡忡。

有一次,叔父叔母實在過於氣憤,就將他趕出家門,但皇甫謐不僅不知悔改,還從外麵弄了不少瓜果梨桃,洋洋自得地呈獻給叔母,以為如此“孝順”一番,便可平息叔父叔母的盛怒。誰知叔父更加氣憤,接過瓜果,狠狠地摔在地上,並對他說:“你已經二十歲了,還不知上進,你要真心孝順父母,就得修身篤學,你學到的本事都是你自己的,對我們又有什麼好處呢。”皇甫謐聽了這番話,如夢初醒,深受感動,了解到自己已經虛度了20年的光陰,實在羞愧。

從此他立誌成才,努力讀書,不敢有絲毫的懈怠。縱覽百家學說,淵博而沉靜,在文學、史學等各方麵都有很高的造詣,留下許多不朽的巨著,以致後人讚歎他,“考晉時著書之富,無若皇甫謐者。”

治病《針灸甲乙經》的成書經過

皇甫謐出生於東漢名門,祖上頗有成績。後來,皇甫一族逐漸沒落,到他這一代已經家貧如洗。他從小父母早亡,寄養在嬸嬸家中,但他仍沒有改變富貴家庭出身的破落子弟樣子。一向好吃懶做,不耐艱苦,成天遊手好閑,直到20歲還是目不識丁,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後來經過嬸嬸的開導和老師的教育後,才發奮讀書。

正當他戰勝了安閑逸樂的誘惑,感到生活有意義的時候,突然患了風痹病:半邊身子像針刺似的難受,有時痛得起不了身,請了幾個醫生都認為難治此病。於是他隻好自己研讀大量的醫書,希望找到治病的方法。隨著研究的深入,他發現針灸似乎對自己的病情有所幫助,然而他所讀到的針灸書籍大都深奧難懂而且錯誤百出,十分不便於學習和閱讀。於是他通過自身的體會,摸清了人身的脈絡與穴位,並結合《靈樞》、《素問》和《名堂孔穴針灸治要》等書,悉心鑽研,有所領悟後就在自己身上紮針,有些穴位刺不到就叫兒子進針。就這樣,靠針刺、拔火罐、按摩,治好了自己的風痹病。

從此,他更努力鑽研,決心效法古人整理針灸典籍,要把有用的醫術繼承下來。他叫兒子、學生一起工作。東漢以後,由於戰爭頻繁,許多竹簡都已散失,抄本也殘缺不全,皇甫謐把各書中點滴的針灸資料都集中起來,逐條加以核對分折,並結合自己經驗決定舍取。

當時,晉武帝聞其名而詔他當皇太子的老師。他為了完成大業,辭掉了高官厚祿,並在婉言辭呈上向皇帝提出借書的要求。皇上為了表示自己是“禮賢下士”,居然送給他一批書。皇甫謐十分高興,抓緊時間攻讀,又補充了不少針灸資料。

有時天氣不好,皇甫謐的風痹病複發,不能執筆,他就躺在床上口述,讓學生記錄。經過幾年辛勞,終於在他42歲時,寫下了我國第一部針灸學的著作——《針灸甲乙經》。

《針灸甲乙經》,共10卷,128篇。內容包括髒腑、經絡、腦穴、病機、診斷、治療等。書中校正了穴位六百五十四個,記述了各部穴位的適應證和禁忌,說明了各種操作方法。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理論聯係實際,有重大價值的針灸學專著,被人們稱做“中醫針灸學之祖”,被列為學醫必讀的古典醫書之一。

唐代醫家王燾評它“是醫人之秘寶,後之學者,宜遵用之”。此書問世後,唐代醫署就開始設立針灸科,並把它作為醫生必修的教材。晉以後的許多針灸學專著,大都是在參考此書的基礎上加以發揮而寫出來的,也都沒有超出它的範圍。

直至現在,我國的針灸療法,雖然在穴名上略有變動,而在原則上均本於它。1600多年來,它為針灸醫生提供了臨床治療的具體指導和理論根據。此書也傳到國外,受到各國,特別是日本和朝鮮的重視。公元701年,在日本法令《大寶律令》中明確規定《針灸甲乙經》列為必讀的參考書之一。可以說,《針灸甲乙經》是針灸學發展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在國際上聲望很高。

久病成醫切身論養生

皇甫謐40歲左右的時候患了風痹病,十分痛苦。在當時,服用“五石散”在達官貴人中非常流行。所謂“五石散”,相傳是張仲景為了治療傷寒病而發明,就是用石鍾乳、石硫磺、白石英、紫石英和赤石脂等五種藥物調製而成的一種藥劑。想要治療傷寒,藥性就必須燥熱。而服用五石散後必須仔細調理,在起居飲食上都要注意,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危及生命。

皇甫謐也服用了五石散,因為身體與藥性相抵,結果不僅沒有治好疾病,反而更加痛苦。雖然生病給他帶來了很大的痛苦與傷害,但他在學習上卻仍然沒有絲毫的懈怠,反而久病成醫,悉心攻讀醫學,從自己的病症中探討醫理,從別人的經驗中得出結論。始終沉迷於對知識的渴求中,並撰寫出針灸學巨著。

僅從皇甫謐的生平來看,就可以體現出值得我們現代人學習的養生觀念。有些人得了小毛病,就整天唉聲歎氣,不但不積極治病,反而心情低落,瞻前顧後,使自己的精神先陷於絕望的泥沼中,這樣對健康是非常不利的。精神是恢複身體健康的關鍵,甚至是戰勝絕症的重要因素。

他甚至對人說“朝聞道,夕死可也”。也就是說如果早上明白了一個道理,就算晚上便死去,也是值得的。在長期與疾病的鬥爭中,皇甫謐發揮了他擅長思考與總結的優勢,將當時以及曆代各家名醫的學說經驗,采取實事求是、科學認真的態度進行分析,去粗取精,加以升華,並在針灸學上狠下工夫,主張理論聯係實際,提倡中醫學、針灸學與養生學三者結合應用,這便是皇甫謐病中求生的養生精神。

皇甫謐養生的特點,不在於新而異,而在於眾而精。這與他博學多識,廣納各家之長有關。他雖然身染疾病,但並不是隻關注於自己的問題,也不是對病症做出輕率的判斷,而是大量研究《黃帝內經》、《難經》、《金匱要略》等醫學名著的醫療與養生要訣,運用在自身的醫療和調養上。而《黃帝內經》中的理論體係和辨證論治思想,更為他研究中醫針灸學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針灸甲乙經》中的養生智慧

思慮過度耗損心神

醫典妙語

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止,氣留而末行,故氣結。

——《針灸甲乙經·精神五髒論》

養生智慧——思慮過度傷神

所謂思慮,就是集中精神考慮問題。正常的思慮有益於人的身心健康,而思慮過度則會擾亂人的髒腑機能活動,使人的心神處於躁動不安的狀態,給大腦皮層帶來惡性刺激;而這種惡性刺激,又無時不在耗傷著心神,久而久之就會使神經係統機能嚴重失調,導致嚴重疾病的產生。

古書上說,長期思慮重重,擔驚受怕,就會傷害神誌,傷害了神誌就會驚恐萬狀,不知所措,長此以往,就會使肌肉耗損,毛發枯澀;會上升而不下行,從而形成憂噎、氣噎、勞噎、思噎、食噎等五種噎病;思慮過度還會造成心髒虛衰,外界的邪氣就會乘虛而入,鬱積在心中就會形成喘病,並經常影響人的食欲,致使身形枯萎、麵容憔悴。

傳說從前有一個不懂得事理的人,曾經暗中與一個女子相好,後來兩人忽然分手,此人念念不忘,以致寢食難安,不知不覺中形容憔悴,最後臥病不起。還有一個書生讀書入迷竟然忘記了吃飯。一天,有一個身穿紫色衣服的人站在他麵前說:“你不能這樣長時間地用功而不吃飯啊,否則,我就要死了。”書生問他是什麼人,他說:“我是穀養元氣之神。”從此這位書生就停止了苦思冥想,恢複了飯食。這都說明,用心苦思會使內氣鬱結,熱邪潛伏體內不散,久而久之,會造成氣血兩虛,疾病纏身,以致過早死去。

三國時諸葛亮率軍從斜穀出祁山,占據了五丈原,與魏國將軍司馬懿相持於渭河以南。諸葛亮幾次向魏軍挑戰,司馬懿都堅守營寨不應戰。諸葛亮派人送去婦女服飾用品,想借此激怒司馬懿出戰。但司馬懿在會見諸葛亮派來的使節時,卻隻問諸葛亮的飲食起居,而不提軍旅之事。使者回答說:“諸葛丞相起早睡晚,體罰二十以上的案件都要親自過目;所吃的東西一日不過數升。”司馬懿聽了後說:“諸葛亮這樣下去,能長久嗎?他的身體要垮了。”果然,就在這年8月,諸葛亮病死於軍中,享年不足54歲。

杜甫《蜀相》詩雲:“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諸葛亮正當事業如日中天,卻折壽早逝,其死因就是“勞累過度”所致。他由於“願盡愚忠”,常事無巨細,均必躬親,負擔繁重,夜以繼日,不知休息,於是積勞成疾,寐食失調,以致折壽。

凡是人都不可能沒有思慮,但應該逐漸地予以消除。養生的道理其實很簡單,隻要能夠做到不講穿,不講吃,不留戀聲色,不計較勝負,不考慮得失,不在乎榮辱,那麼內心就不會疲勞,精神就不會困頓。一個人若在外沒有勞損身體的煩雜事務,在內沒有思想情緒上的憂慮與不快,努力保持恬靜愉快的心境,自得其樂,如此則身體不會受到損害,精神也不會散失,自然可以益壽延年、長命百歲。

傳說故事——以怒勝思治齊王

公元前280年,齊閔王患了憂慮病,整日悶悶不樂,沉默寡言,常無故歎氣,經許多名醫治療不見好轉。齊王聽說宋國有一位名醫叫文摯,醫術高明,就派人前往宋國請文摯醫治。

文摯到後,詳細詢問和診查了齊王的病情後退下。太子問:“父王的病有治好的希望嗎?”文摯回答:“齊王的病我是能治好的。但是齊王的病治好後,必然要殺死我文摯的。”太子吃驚地問:“這是什麼緣故?”文摯說:“齊王的病必須用激怒的方法治療,否則是無法治好的。我如果激怒了齊王,我的性命也難保了。”太子急得不得了,向文摯叩頭懇求著說:“如果先生能治好父王的病,我和母親拚死也要保住你。父王平時最聽我和母親的話,先生不必顧慮,放心地治吧。”“那就好,我就把這條命送給齊王了。”文摯便答應了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