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之魄、醫方之祖
醫聖張仲景
張仲景,名機,東漢末年傑出醫學家,南郡涅陽(今河南省南陽縣)人,約公元150年—219年前後在世。雖然張仲景隻活了七十歲左右,但在古時有“人過七十古來稀”的說法,能夠活到七十歲,就可以說是高壽了。
東漢末年農民起義受到殘酷鎮壓,當時民眾不是戰死,就是餓死、病死,屍橫遍野,疫病流行。一般的百姓甚至連生存都成問題,就更談不上養生了。因此,能夠在紛爭不斷,戰火連連,衛生環境惡劣的條件下,可以得享天年,更體現出張仲景養生的獨到。
張仲景出生在沒落的官僚家庭。其父親張宗漢是個讀書人,在朝廷做官。由於家庭的特殊條件,使他從小有機會接觸到許多典籍。他也篤實好學,博覽群書,並且酷愛醫學。當時朝廷腐敗,戰亂連年,這使張仲景從小就厭惡官場,輕視仕途,憐憫百姓,萌發了學醫救民的願望。於是他10歲左右時,就拜名醫張伯祖為師,學習醫術。
張伯祖當時是一位有名的醫家。經他治療過的病人,十有八九都能痊愈,他很受百姓尊重。張仲景跟他學醫非常用心,無論是外出診病、抄方抓藥,還是上山采藥、回家炮製,從不怕苦不怕累。張伯祖非常喜歡這個學生,把自己畢生行醫積累的豐富經驗,毫無保留地傳給他。張仲景博覽醫書,廣泛吸收各醫家的經驗用於臨床診斷,進步很大,很快便成了一個有名氣的醫生,甚至“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超過了他的老師。
他善於從古人那裏繼承醫術,博采眾長,結合自己的醫治經驗,創造性地把外感和內傷疾病錯綜複雜的證候及其變化加以總結,提出了一套較為完整的辨證體係,創製了諸多治療方法,開辟了以理立法,以法統方的新途徑。由於他為醫學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所以後人尊他為“醫聖”。
傳說故事——張仲景治老猿
一天,他到桐柏山上去采藥,途中遇到了一個病人,這個老人倒在地上,病得非常厲害。張仲景蹲下給他把過脈後,很吃驚地說:“我摸過你的寸口脈,怎麼會是獸脈!”那個老人說:“我給你說實話吧,我是峰山一隻千年老猿,變成人是想讓你給我看病求藥。張仲景從行囊裏掏出備急的藥丸給他服下,半晌的功夫,老猿就好了。
老猿非常感激張仲景的救命之恩,第二天背著一棵很粗的樹木送到張家。對張仲景說:“你給我治好了病,我沒有什麼東西用來感謝你,這是一棵萬年的老梧桐,可以製出上等的琴,送給你作為報答吧。”後來,張仲景就用這老桐樹做了兩張琴,一張名叫古猿,一張名叫萬年,都是非常名貴的古琴。
《傷寒雜病論》流芳百世
張仲景對仕途並不熱衷,在他所處的年代,朝廷昏庸,民不聊生,而且傳染病流行。據張仲景自述,當時其家族200多人中,在不到10年的時間內,死於流行疾病的竟占三分之一,其中因患傷寒而病死的又占十分之七。於是他發奮學醫,認真學習《內經》、《難經》等書,總結前人的醫學成就,同時博采眾方,廣泛搜集整理民間流傳的經驗藥方,在臨床實踐中加以運用和檢驗,並結合自己幾十年的行醫經驗,在晚年時寫成了《傷寒雜病論》。
《傷寒雜病論》共16卷,包括“傷寒”和“雜病”兩部分。後人將這兩部分分成兩部書,即《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傷寒論》共10卷、22篇,397法、113方,論述了外感熱病“傷寒”的病理、診斷、治療和用藥,確立了“辨證施治”規律。《金匱要略》共6卷、25篇,139條、262方,對髒腑、經絡、內科雜病、外科、婦產、兒科等疾病分類、病因病機、診斷和防治等進行了論述。此兩書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最早的藥治經典著作,也是最早的中醫內科學著作,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傷寒雜病論》是我國最早的理論與臨床診療相結合的醫書,較為係統地分析了傷寒的原因、症狀、發展階段和處理方法,提出了對傷寒病的“六經分類”的辨證施治原則。在書中張仲景把包括多種傳染病在內的一切外感發熱病通稱為“傷寒”。全書精選了三百多方,這些方劑的藥物配伍比較精煉,主治明確。有不少已經現代科學證實,後世醫家按法施用,都能取得良好的療效。
曆史上曾有四五百位醫學人士對其理論方藥進行探索並成了“傷寒學派”。名醫華佗讀了這本書,讚歎道:“此真活人書也”。喻嘉言高度讚揚張仲景的《傷寒論》“為眾方之宗、群方之祖”。曆代有關注釋、闡發此書的著作很多。特別是注釋、闡發《傷寒論》的著作,竟達三四百種之多。
它的影響遠遠超出了國界,對亞洲各國,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等國的影響很大。特別是日本,曆史上曾有專宗張仲景的古方派,直至今天,日本中醫界還喜歡用張仲景方。日本一些著名中藥製藥工廠出品的中成藥中,傷寒方一般也占60%以上。由此可見《傷寒雜病論》在日本中醫界的影響,以及在整個世界的深遠影響。
傳說故事——“坐堂行醫”的由來
張仲景曾在長沙任太守的職位,雖然身在官場,但他仍然心係百姓,希望靠自己的醫術為百姓治病,解除百姓疾病困擾的痛苦。
當時醫生都是背著藥箱到病人的家裏進行診治。但在封建年代,礙於官場禮俗,政府官員是不能隨便進出民宅接近百姓的。但不接觸百姓,就不能為人們醫病,也不能提高自己的醫術。於是張仲景就想了一個辦法,決定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兩天,不理政事,大開衙門,讓有病的百姓到大堂上來,他則端坐在堂上,為百姓診治。
他的舉動在當地產生了強烈的震動,老百姓無不拍手稱快,對張仲景更加擁戴。時間久了便形成了慣例。每逢農曆初一和十五的日子,他的衙門前便聚集了來自各方求醫看病的群眾,甚至有些人帶著行李遠道而來。
後來人們就把坐在藥鋪裏給人看病的醫生,通稱為“坐堂醫生”,用來紀念張仲景。而“坐堂行醫”的治療模式,也就是今日醫院的雛形。
張仲景倡導“治未病,早養生”
“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是《黃帝內經》中的觀點,以此來說明疾病是可以預防的。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還進一步提出了病邪“適中經絡,未流傳髒腑,即醫治之”,更加提出了有病早治的思想。因此,“治未病”是張仲景養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所謂“上工治未病”,也就是說醫生的高明在於發現並治療潛藏在病人體內的病症,而不在於到了病人已經深受病痛折磨的時候才用藥治療。對於追求養生的人來說,想要健康不離身,首先要做到健康合理的生活,謹慎對待自己身體上任何的不適,將預防作為養生的基本和前提,把所有可能危害到自己健康的疾病“扼殺在搖籃裏”,做到“防患於未然”。如果患病也要注意到病勢的發展變化,善於抓住險症的苗頭,及早治之,使病情轉危為安。
“治未病”的思想還體現在治病時及早抓住先機的截斷療法,張仲景的截汗、截瘧等療法就是截斷療法的體現。傷寒營衛不和之自汗症,用桂枝湯治療,其用藥需於病人不熱無汗之時,用之取汗,則邪去,衛和正安而愈。這是典型的治未病方法的巧妙應用,即所謂“先其時發汗則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