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感恩於心,責任於行——打造不可替代的個人品牌(1 / 3)

第九章 感恩於心,責任於行——打造不可替代的個人品牌

以感恩心做人,以責任心做事

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論從事何種工作,無論身處什麼位置,遇到的問題可能不同,但都會遇到工作上和生活上的壓力。在工作中,碰到困難、遭遇委屈,甚至是挫折連連,在激烈的競爭形勢與強烈的成功欲望的雙重壓力下,職場人士往往會出現焦慮、急躁、慌亂、失落、頹廢、茫然、百無聊賴等消極情緒,如果被這些情緒所纏繞,常常就會讓人喪失對自身的定位,繼而對工作漫不經心、敷衍以對。

沒有做不好的工作,隻有不負責任的人。責任是職場最強的能力,與此相對應,感恩是職場最大的動力,兩種力量相輔相成,共同彙集成推動個人發展的強大動力。

懂得感恩,在激勵別人的同時也會帶給自己力量,尤其在一個團隊當中這種效果更明顯。不要自恃才高就看不起周圍的同事,更不要因為忙碌而忽視了領導或同事對你的幫助,有時候簡單的“謝謝”兩個字,也會產生巨大的情感力量。

《格言聯璧》中有這樣一句話:“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它的意思是沉靜下來要經常自省自己的過失,進而以是克非、為善去惡;閑談的時候莫議論別人的是非得失,這是儒家倡導的道德修養的重要方法。

這個看起來非常嚴肅的道德問題,可以通過感恩和人的需要結合在一起。因為感激他人對待自己的恩德,所以在遇到衝突和矛盾的時候,不是尋找和指責他人的不是,而是靜下來,反省自己的錯誤。即使他人有一些不對的地方,也因為感恩的緣故能夠在內心達成真誠的諒解。

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以感恩心做人、以責任心做事,這樣的處世態度,既有利於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和諧,也有利於個人的成長和進步。

小宋畢業於名牌大學,在一家事業單位工作。單位裏要寫很多材料,小宋因為剛來,公文寫作還不是很熟,所以每次寫好後,她都要給同事老王看,待老王修改完,她再拿去請科長審閱。很快,小宋的材料越寫越好,老王已經沒有什麼可以修改的了,可科長仍舊東塗西抹,不留情麵。小宋雖有些不悅,但沒說什麼,依然是很謙虛地請科長批改。老王憤憤不平,他認為科長的水平修改不了小宋的文章了,他給小宋講過這樣的故事:赫魯曉夫參觀抽象畫展,看不懂,就破口大罵,負責展覽的藝術家回敬道,您對藝術根本不懂。赫魯曉夫說出了他的那句名言:當我是一名礦工時,我不懂;當我是黨的低級官員時,我不懂;但是,今天我是部長會議主席、黨的領袖,因此,我現在當然懂。老王揶揄道,他現在是科長,他當然能夠修改科員的文章。小宋隻是笑,顯得不介意。有時被老王逼緊了,她也隻是說,不就是改個材料嗎,又不是修改我的人生。

由於小宋的謙虛勤奮和才能,科長把小宋推薦給上級宣傳部門,小宋上調了。

一天,上級要求科裏寫一份大材料,材料組織好後,科長讓人先送到宣傳部門,說是請上級把關。兩天後,小宋把材料修改好,這份材料得到了上級的好評。科長很滿意,說小宋還真行,我沒有看錯人。老王也服氣小宋。小宋拿出錢來請大家吃飯,有人私下裏對小宋說,你應該讓科長請你吃飯才對,那文章是你寫得好。小宋說,那怎麼行,我會寫材料是你們教的,我得感謝才對。我爸在我參加工作時送我四個字,第一感恩,第二責任。就是說要以感恩心做人,責任心做事,隻有這樣才能把事做好。

小宋受到了苛責之後,並沒有抱怨和指責科長的專製和挑剔,而是感激科長給自己帶來成長進步的機會,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她確實得到了能力和職位的提升。

互相感恩、共擔責任是企業常青的支柱。員工因為對企業感恩、對工作感恩、對同事感恩,才會互助合作,因互相感恩而共同擔責,共進共退。

我們在公司中,同事之間相互稱呼時有時會用到“同仁”這個詞,當然這個詞的含義遠不隻是一個稱謂,它背後更深刻的含義是揭示了人與人交往時應持有的同心同德、感恩互助的態度。因此,在公司如果我們叫一聲“同仁”,就應當同心同德,互助感恩,共擔責任。這樣,企業上下就會是一個同心圓,凝聚成一股巨大、恒久的力量。

所以,身在職場,與上下級和同事相處,要互相理解、互相幫助;多反思自己的不足,多感激別人的恩惠,少談論別人的缺點,對矛盾不要老是耿耿於懷。如果能做到這一點,你一定會以認真負責的態度做好自己的工作。

英國作家薩克雷說:“生活就像一麵鏡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感恩心做人,責任心做事,你一定會得到豐厚的回報。

主動擔負責任,負責是發自內心的感恩行為

在西方國家,有句諺語:“你看見主動自覺的人了嗎?他必定站在君王的身邊。”主動的人之所以得到賞識,是因為他把負責當做成功的通行證。當源自內心的感恩轉化為負責時,在這種力量的推動下你就會產生主動擔責的欲望,這樣你終能獲得回報。

主動負責就是在沒有人要求你、強加於你的情況下,你能自覺並且出色地做好自己的事情。成功的人很明白,任何事情都應自己主動爭取,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才能圓滿完成。沒有人能保證你成功,隻有你自己;也沒有人能阻撓你成功,隻有你自己。

工作中全力以赴、主動負責的員工,必然會受到幸運之神的青睞,他們很容易在職場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獲得成功。

某知名企業曾在一所名牌大學的禮堂舉行專場招聘會,會上許多學子都積極應聘,希望自己能進入這家公司工作,但嚴格的招聘條件將許多熱情的學子擋在了門外。招聘會散場時,禮堂裏有一張椅子的座套被碰掉在地上,陸續有學子從旁邊經過,一個、兩個、三個……這時一個年輕人從旁邊經過,主動彎腰撿起座套,撣掉灰塵,重新把它套在了椅子上。這一幕被前來招聘的該企業人力資源部經理看在眼裏,他馬上問身邊的校領導,這個人是大四的畢業生嗎?校領導回答說是禮堂的工作人員。這位經理惋惜地說:“如果他是應屆畢業生,將不需要任何麵試,隻要他願意,我馬上錄用他!”

其實,當時隻要有學子能主動彎腰將那個座套撿起來,這家名企的大門就會向他敞開了。遺憾的是,至少有20多個畢業生經過了那個地方,卻沒有一個人彎腰將它撿起。這些畢業生們還沒有養成主動做事的習慣,所以在不知不覺中與機遇擦肩而過。

在現實工作中,我們經常可以見到一些像機器一樣需要“按鈕”的員工。他們隻做上司明確要求他們做的事,像電腦鍵盤一樣去執行,具有很強的“服從性”。

何歡是一家公司的前台,負責接待來公司的客戶與回答客戶的來電谘詢。工作很輕鬆,她隻要給來電谘詢的人介紹一下公司的基本情況和主要產品就行了。何歡暗自慶幸,自己找到了一份穩定而又輕鬆的工作。

可是,令人意外的是,公司決定開除她。她很不服氣,覺得自己沒有做錯,於是找到部門經理質問。

部門經理說:“客戶們都反映,我們公司接電話的那個小姐態度冷淡,對業務知識不熟悉,工作態度不認真。你知道嗎?因為你的原因,公司丟了多少客戶?”

何歡覺得十分委屈,反駁道:“我怎麼態度不認真了?我是按照公司規定的去做的啊。”

部門經理回答說:“沒錯,你背熟了產品介紹,可你並不理解它,遇到客戶提問,你總是把他們推給銷售部門。你與客戶交談時,確實使用了公司規定的禮貌用語,可你的口氣中沒有一點兒對客戶的親切和熱心。”

像何歡這樣的“按鈕員工”往往看起來很勤奮、很辛苦,也很守紀律,但他們不能給公司帶來任何利益。不僅如此,他們還經常誤事,因為麵對“上級沒有布置”的未知環節,他們總要等待上司發出新的指示。一旦出現問題,他們要麼停步不前,要麼繞開問題做無用功——總之,對問題視而不見。其實,發生這一切的根本原因在於他們不懂得感恩,不懂得去主動擔責。

所有的人都不能否認這一點,自覺承擔責任的人更容易得到賞識,走向成功。

卡洛·道尼斯先生最初為杜蘭特工作,職務很低,現在他已成為杜蘭特先生的左膀右臂,擔任其下屬一家公司的總裁。他能如此快速升遷,原因就在於他能夠超越老板的期待。

“在為杜蘭特先生工作之初,我就注意到,每天下班後,所有的人都回家了,杜蘭特先生仍然會留在辦公室裏繼續工作。因此,我決定下班後也留在辦公室裏。沒有人要求我這樣做,但我認為自己應該留下來,在杜蘭特先生需要時能提供一些幫助。

“工作時杜蘭特先生經常找文件、打印材料,最初這些工作都是他親自做。很快,他就發現我隨時在等待他的召喚……”

道尼斯自覺地留在辦公室,使杜蘭特先生隨時可以召喚到他,他這樣做獲得報酬了嗎?沒有。但是,他超越老板期待的做法給他帶來了更大的回報,他最終獲得了提升。

優秀員工與普通員工的區別就在於,當別人都在靜待老板的指令和吩咐時,他們已經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出色地完成了任務。任何時候,他們永遠比別人更自覺。他們不僅能圓滿地完成自己的任務,還會忠心耿耿地為老板考慮,提出盡可能多的建議和信息,他們也會因此得到提拔和賞識。他們比別人更自覺,也就擁有更多的機會。

許多在職場中的人,隻是被動地應付工作,為了工作而工作。他們在工作中沒有投入自己全部的熱情和智慧,隻是機械地完成任務,而不是創造性地、自覺自願地工作。這種被動工作的員工很難在工作中獲得成就,最終將一事無成。

當責任來臨時,要主動去承擔。每個員工都要從心底裏真正對自己的工作負起責任,隻有這樣,才有更多做事的動力,你才會更接近成功。

變消極為積極,對自己的工作負責

通用公司前CEO韋爾奇曾說:“與其抱怨,不如負責來做。所謂負責,更多的是一種工作態度,一種被社會現實打磨出來的直麵現實的積極心態。”勇於負責的精神比黃金更珍貴。古往今來,人們都喜歡勇於負責的人。一個普通的員工,一旦將工作中的消極態度轉化為積極態度,並且具備了勇於負責的精神後,他的能力就能夠得到充分的發揮,他的潛力便能夠不斷地得到挖掘。

而抱怨的破壞力量是巨大的,幾乎可以摧毀一個人的前程,因為習慣抱怨的人總是疏忽自己的崗位責任。如果我們放棄了自己應當承擔的責任,或者無視自身的責任,這就等於在可以自由通行的路上自設路障,摔跤絆倒的也隻能是自己。

王紅是某公司的行政秘書,工作比較瑣碎。同事幾乎每天都會聽到這樣的話:“哎呀,這又是誰啊,拿了抹布也不洗幹淨?!”“拖把不知道放在哪裏嗎?!”“每天累死累活的,老板居然對我還是不滿意?!”“要不是我,那麼多事誰來做呀?”……

太多的牢騷和抱怨使得王紅對工作也漸漸失去了積極性,周圍的同事看到她就如同見到“祥林嫂”般避開。王紅由此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她的工作能力頻頻遭受經理的質疑,經理正在考慮換一個秘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