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做人要感恩,做事要負責——工作態度決定未來出路
沈浩:不為鍍金,隻為實幹
2009年11月6日淩晨,一個極其平常的日子,一名普通的村幹部悄然離世。得知這位名叫沈浩的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去世的消息,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在批示中對沈浩的去世表示沉痛悼念,對沈浩的親屬和小崗村村民表示親切慰問。一名最基層的農村幹部,為什麼能得到總書記如此的關注?
2004年,猴年春節剛過,小崗村婦女主任韓巧蘭在街上看見一個身穿深棕色棉夾克,中等個頭,白淨臉的中年男人正往村民家裏走。一打聽,他就是新來的村書記沈浩。
“他恐怕在小崗待不了兩個月。之前下來的幹部,有的來這‘鍍鍍金’,回去就提拔。”但沈浩用行動向村裏人證明了他不是來“鍍金”的。一個多月,沈浩把全村108戶跑了兩遍,摸清了小崗村的家底。
“一朝越過溫飽線,20年沒進富裕門”,有人用這句話形容小崗村。還有人用“偏、窮、亂、散”四個字描述小崗村:地處偏遠,交通不便;2003年全村人均收入隻有2300元,村集體欠債幾萬元;村裏到處是柴垛、垃圾,環境差;有人甚至對外派幹部來小崗村有抵觸情緒,提出“崗人治崗”。
“是啊!小崗肯定難搞,既然來了,還怕嗎?要退縮嗎?絕不!”沈浩在日記中寫道。
沈浩幹起了來小崗的第一件大事——修路。
村裏友誼大道東邊2裏多泥巴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大夥都巴望著改成水泥路。沈浩跑上跑下爭取支持,終於得到幫扶資金50萬元。修路的日子裏,沈浩天天泡在工地上,和大家一起撒石子、扛水泥、拌砂漿。一天傍晚,沈浩和村幹部來到工地。看到剛剛運來的水泥漿卸在地上,找不到鐵鍬,沈浩就用雙手把水泥漿捧到路基裏,全身都是泥,手還被灼傷了。村裏人歎服:這個沈書記人實在,不是來圖虛名的。行動往往勝過千言萬語。
不久,沈浩又幹了一件大事——保護村集體財產。
屬於村集體的20多間房屋被幾戶人家強占,多年無人敢過問。敢不敢收?村裏幾百雙眼睛瞅著新來的書記。以前有開警車來小崗村掛職的幹部,也沒敢咋樣。沈浩不怕難,敢碰硬,苦口婆心勸說不通,就通過法律途徑解決。釘子戶終於被拔掉了,村民們對沈浩刮目相看。
沈浩成了全天候“村官”。他習慣坐在辦公室的沙發上和村民平起平坐商量事情,從不坐老板椅給人居高臨下的感覺。“坐沙發,和大家交流‘零距離’,這樣老百姓才會親近你。”
他住的那間十幾平方米的小屋,床頭貼著村民聯係電話,大門從不上鎖,誰都能推門而入。村裏的大事小情、百姓疾苦他都知道。“大包幹”帶頭人關廷珠的遺孀邱世蘭老人,拄著沈浩送的拐杖,“沈浩看原來那根拐棍要斷了,怕我摔著,說要給買根新的。我以為他隨便一說,沒想到他專門買了新的給我送過來。這拐杖拄著踏實。”五保戶韓慶江那天突然發病,沈浩掏出身上所有的錢,送他去搶救。後來又安排他去當門衛,如今一月能掙500多元;困難戶韓德國的孫子剛出世,母乳不夠,家裏又買不起奶粉,沈浩掏出1000元錢送去;關友林全家6口人,4人有殘疾,沈浩逢年過節都要送去慰問金和年貨。
優質養殖示範區辦起來了,種植雙孢菇的創業大學生引進來了,小崗鋼構廠等企業也開始生產了,大包幹紀念館建起來了……然而,沈浩卻離小崗村而去了。
因父親過早離世,中學時代的沈浩曾一度輟學回家務農。改革開放後,家裏經濟條件好了,沈浩才可以繼續讀書,並以優異成績考入銅陵財經專科學校。經曆過艱辛,沈浩對自己的工作和所有提供過幫助的人一直心懷感恩,他努力想把身邊的每一件事都做好。因此,沈浩並不是到小崗村來“鍍金”的,他為自己樹立了標準——為小崗村辦實事,並將朝著這個標準而努力。
我們從沈浩身上看到了什麼?是感恩做人、負責做事的人生哲學。學習沈浩精神,就是學習他以感恩的心態紮根農村,服務群眾,不計得失,為建設新農村盡職盡責的精神。沈浩曾經說過:“作為一名選派幹部又身在名村小崗,更應該滿懷信心,充滿熱情,努力工作,切實為老百姓辦事,為建設社會主義新小崗貢獻自己的力量。”
沈浩作為一名選派幹部,沒有做“鍍金幹部”,而是滿懷著對基層人民的熱愛和感恩,用全部的身心去回饋、去奉獻。沈浩是優秀的基層幹部, “沈浩精神”永遠留在人們心中,他是人們心中永遠的豐碑。
無論我們在什麼崗位上,都應該學習沈浩的感恩和負責精神,做好手頭的每一份工作。
竇鐵成:懷有感恩之心,做好本職工作
緊張的施工現場中,一個頭戴安全帽、身穿工作服的黑瘦身影分外忙碌。他一會兒拿著圖紙,用手提電腦測量參數,一會兒給年輕的工人們講解技術操作的關鍵點,一會兒又提著工具箱手腳麻利地爬上軌道車……
他就是在鐵路一線奮鬥了近30年的中國中鐵一局的鐵路工人——竇鐵成。從自學成才到技術創新,從技術超群到無私奉獻,竇鐵成對工作一絲不苟,對企業認真負責,成為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金牌工人”。
1979年12月,竇鐵成帶著全家人的希望,背著行囊從蒲城老家乘上中鐵一局的解放卡車轉渭南到華縣做了一名普通電力工人。因為比同去的人年齡大、底子差,竇鐵成自然需要比別人付出更多努力。他放棄了周末回家、農忙回家的時間,幾乎所有的休息時間都在全力以赴地學習。
在30多年的自學曆程中,具有年代特色的60多本日記、100餘萬字,記下了竇鐵成點點滴滴的奮鬥曆程。後來他根據這些工作筆記和經驗積累,自編的《變電所施工工藝》、《牽引變電試驗規程》兩本書,因其具備先進的科學性與實用性而被廣泛推廣、使用。
回想起近30年的奮鬥曆程,竇鐵成掩飾不住自己對企業的感激之情:“沒有國家改革開放的政策,沒有企業給我的平台與機會,就沒有我的今天。人生很短,如果不在社會上留點什麼,就會愧於人生。隨著科技發展,我的這種感覺越來越強烈。”自1997年以來,竇鐵成擔任電務公司供電分公司供電部部長,他始終懷著一顆感恩的心,主動把所學知識和技能無私傳授給公司的新工和大中專學生,注重培養年輕人。1990年以後,竇鐵成舉辦電力、變配電技能知識講座260餘課時,培訓300多人次。
有外國公司以更好的待遇試圖“挖走”竇鐵成,一開始竇鐵成也有過動搖,但看到企業如此重視、培養自己,他婉言謝絕了。他常說:“在國人麵前,我們代表中鐵一局工人;在國外人麵前,我們代表中國工人。”
竇鐵成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京秦鐵路坨子頭變電所是竇鐵成接觸變配電施工的第一個大型變電所。第一次負責技術工作的竇鐵成深深意識到自己知識的欠缺,於是在白天收工後,他將自己關在備用調壓器房裏,對一本本書、一張張圖、一條條線、一個個節點細細分析、研究。後來,在大夥的共同努力下,這項工程榮獲了國家優質工程銀質獎。
從電磁管保護到晶體管保護,從微機連鎖保護再到四電集成保護,在改革開放的30年裏,我國電力變配電所經曆了幾次換代升級,竇鐵成始終以隻爭朝夕的精神,努力追趕時代,不斷更新知識,永立潮頭,保持著企業新技術引領者的地位。
浙贛鐵路電氣化改造是第六次鐵路大提速的標誌性工程,而板杉鋪牽引變電所是浙贛線上規模最大、技術最新的牽引變電所。施工過程中,變電所需要的變壓器引入線設計要求為銅板雙導線,當時國內還沒有這種產品。眼看著工期一天天逼近,竇鐵成大膽提出了“簡化結構,保障功能”,自行加工產品的創新方案。經過嚴格試驗和業主同意,竇鐵成組織工友利用現場既有的銅排銅螺栓等材料,加工製作出了符合技術和功能要求的“全銅間隔棒”。這一產品完全達到技術指標,這一技術在900多公裏的浙贛線上迅速推廣,既保證了工期,又節約了大量成本。設計院一位電氣化專業的權威人士評價說:“中鐵一局的牽引變電所施工水平已達到行業一流。”
2001年穿越南北的交通大動脈——京珠高速公路粵境北段大橋變電所施工時,所用設備是法國的產品。當時竇鐵成帶著一班人接受這個工程時,還未曾接觸過外國設備。在交工前進行送點實驗時,其中一個變壓器開關總是跳閘。竇鐵成通過反複檢查,測試數據,分析比對,發現開關有問題。而對於竇鐵成的懷疑,隨後趕來的法國專家卻堅決反對,他們認為自己的產品非常精密,不可能出現問題。然而,當法國專家親自檢查測試後,最終被折服了。他們佩服地豎起大拇指連聲稱:“中國工人了不起!”
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征程中,時代呼喚更多的“竇鐵成”,隻有每個人都懂得感恩和負責,一心撲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才能為社會創造和諧的發展環境。
企業是員工發展的載體,作為企業的一員,我們應該心懷感恩。企業的存在讓我們有了工作的機會,有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企業為我們提供了發展的空間和工作的位置,讓我們得到培訓,從而掌握新知識,學到新本領;企業為我們解決了衣食住行和職位升遷,有這樣的機會和舞台,我們應該對所在的企業心存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