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5:換位思考的溝通
如果一位眼科醫生為病人配眼鏡,他先摘下自己的眼鏡讓病人試戴,其理由是:“我已經戴了十多年,效果很好,就給你吧,反正我家裏還有一副。”那麼,誰都知道這是行不通的。如果醫生還說:“我戴得很好,你再試試,別心慌。”在病人看到的東西都扭曲了的同時,醫生還反複說:“隻要有信心,你一定能看得到。”那就真叫人哭笑不得了。我們常說遇事要將心比心。因此,“知彼解己”是交流的原則。
習慣6:1+1可以大於2
集思廣益的合作威力無比。許多自然現象顯示:全體大於部分的總和。不同植物生長在一起,根部會相互纏繞,土質會因此改善,植物比單獨生長更為茂盛;2塊磚頭所能承受的力量大於單獨承受力的總和。這些原理也同樣適用於人,隻有當人人都敞開胸懷,以接納的心態尊重差異時,才能眾誌成城。
習慣7:過著身心平衡的生活
人生最值得投資的就是磨煉自己。生活與工作都要靠自己,因此自己是最值得珍愛的財富。工作本身並不能給人帶來經濟上的安全感,而具備良好的思考、學習、創造與適應能力,才能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擁有財富,並不代表有永遠的經濟保障,擁有創造財富的能力才真正可靠。身心和意誌是我們達成目標的基礎,所以有規律地鍛煉身心將使我們能接受更大的挑戰,靜思內省將使人的直覺變得越來越敏感。當我們平衡地在這兩方麵改善時,則加強了所有習慣的效能。這樣我們將成長、變化,並最終走向成功。
小習慣不小
在現實生活中,對於那些不顯眼的小習慣,你也許會漫不經心,覺得它沒有什麼大不了。然而,正是那些小習慣,時間一長反而會變成老習慣、壞習慣,使你看不清前進的方向。
身為公司白領的王剛總以為沒有人注意他的出勤情況,他以為老板經常不在辦公室裏,他就可以遲到幾分鍾或是早退幾分鍾,實際上他在辦公室裏的一舉一動,老板都清清楚楚。
有一天,老板準時走進辦公室,看到其他同事正在埋頭工作,而王剛的座位空空如也。事後,雖然王剛想盡辦法為自己開脫,但亦很難挽回他在老板心目中的惡劣影響了。
在老板眼裏,王剛肯定是不喜歡目前的工作,隨時準備放棄,所以工作起來無法盡心盡力。
不久,王剛接到了解雇通知書。
成功的職場人士常常告誡我們:“就算不能第一個到辦公室,也不能做最後姍姍來遲的人。”在工作中如此,在生活中也應如此,不要小看小習慣,它往往會影響你的成敗。
注重細微之處
如果養成疏忽大意,不注意小節的習慣,那麼,即使是再明確的目標、周密的計劃、不懈的努力,往往都似建築於沙灘上的美麗城堡,總有可能因為一個小小的指頭而在傾刻間毀於一旦。
凡是能夠不疏忽細節的人,大多是善於觀察、善於思考,而且細致嚴謹的人。名捕曹福就是這麼一個人。
清朝康熙年間,湖口縣衙中有一個捕快,名叫曹福。由於他長期在衙門擔任緝捕盜賊的差役,累積了豐富的經驗,難以破獲的盜竊大案或人命凶案交給他,很快就能破獲,曹福因而很受上級的器重和同事的尊重。
平時,閑來無事,曹福就喜歡在外溜達,實際是在觀察過往行人的行跡,從中發現疑點。
這天,曹福吃罷午飯,又在河邊上轉悠。河中船舶如織,南來北往,一派繁忙景象。這時,一條小舟靠岸了。這是一艘空船,船主將小船的纜繩拴在岸上的一塊大石頭上,然後就坐在石頭上掏出旱煙抽了起來。
曹福看了一會兒,立刻登上小舟,坐了下來。船主看見有生人上了船,馬上跨上船來,催促曹福離開,曹福就是不走。船主說:“你不走,我就要解下纜繩開船了。”曹福卻笑著說:“你開船吧,我願與你同行。”
船主還從未遇到過這樣的人,喝問道:“你這人真是豈有此理!為什麼賴在我船上不走?”
曹福不緊不慢地說:“因為你船上有異物,我要搜查。我是衙門捕快。”
船主聽他這樣說,走過去揭開艙板,怒氣衝衝地對曹福吼道:“你搜吧!”曹福也跟著過去一看,艙中空無一物。“這下你該上岸了吧!”船主說道。
誰知曹福並不挪步,繼續說道:“請把底板打開。”船主堅持不肯。曹福拿起一根鐵錘,硬把底板撬開,發現底板下金帛累累,船主頓時傻了眼。曹福將其扭送衙門,經審訊,才知船主乃是多年的老賊。
曹福似乎在漫不經心中拿獲老賊,人們十分奇怪,問他憑什麼發現船上有贓物的呢?曹福笑著說:“其實這很簡單,我看這船很小,船艙又未裝什麼貨物,但它行駛在河中,風浪卻不能使其簸動,而船主在拴船纜時,牽曳也甚為吃力,故我斷定船夾底裏有物,一查果然如此。”
這雖然是反麵的素材,但也應該引起我們充分的重視。“千裏之堤潰於蟻穴”,萬萬不可有疏忽大意的習慣,而使我們辛辛苦苦打造出來的“江山”毀於旦夕,半途而廢,切記之!
小習慣不小
在社交活動中,人們常常忽視一些小的壞習慣,以為無可厚非。其實這種看法是錯誤的,很多時候,一些被你忽視的小習慣可能損壞你的美好形象,讓人對你退避三舍。因此,你如果有下列這些不好的習慣,一定要戒除。
一、當眾掏耳和挖鼻
有些手癢的人,隻要他看見什麼可以用,就會隨手取一支來掏耳朵,尤其是在餐廳,大家正在飲茶、吃東西的當兒,掏耳朵的小動作,往往令旁觀者感到惡心,這個小動作實在不雅,而且失禮。即使你想洗耳恭聽,此時此地也不是時候。同樣,用手指挖鼻孔也是非常失禮的動作。
二、當眾打嗬欠
當你和朋友在一起談話的時候,尤其是當你的朋友在滔滔不絕地發表意見時,那時你也許感到疲倦了,你能按捺住性子讓自己不打嗬欠嗎?
打嗬欠在社交場合中給人的印象是,表現出你不耐煩了,而不是你疲倦,在與別人交談時打嗬欠會引起他人的不快,所以,一定要控製住自己。
三、當眾剔牙
宴會席上,誰也免不了會有剔牙的小動作,既然這小動作不能避免,就得注意剔牙時不要露出牙齒,不要把碎屑亂吐一番,不然則是失禮的事情。假如你需要剔牙,最好用左手掩住嘴,頭略向側偏,吐出碎屑時用手接住。
四、當眾雙腿抖動
這種小動作多發生在坐著的時候,站立時較為少見。這種小動作,雖然無傷大雅,但由於雙腿顫動不停,令對方視線覺得不舒服,而且也給人有情緒不安定的感覺,這也是失禮的表現。同樣,讓蹺起的腿兒鍾擺似的打秋千也是相當難看的姿態。
五、留長指甲和有汙垢
留長指甲可能是一種癖好,但也有一些人卻疏於修剪,而且也疏於清理指甲內的汙垢,這就近於失禮了。當和對方握手、取煙、用筷時,半月形的指甲汙垢赫然在目,實在不雅之至!
六、頻頻看手表
假如你不是忙人,而且又無其他重要約會,那當你和朋友攀談時,最好少看自己的手表。這樣的小動作會使你的朋友認為你還有什麼重要的事情,不會把談話繼續下去;同時,你的小動作可能引起對方的誤會,以為你沒有耐心再談下去。
七、以“喂”來喊人
打電話時,人們為了接通線路,故有“喂”一聲,待互通聲音以後,照例是“早安”或者是“你好”,然後再說下去。
但是有些人,平時見到朋友也像接電話一樣先來“喂”一聲,這就有失禮貌了,應該以姓和稱呼來招呼對方才對。我們也常見有些人問路,也是“喂”一聲,雖然對方是路人,但為了禮貌起見,也得來一聲“你好,請問閣下……”
總之,古人那句老話說得很對: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培養良好的小習慣
培養小習慣意義非凡。
舉例來說,假定你養成了下麵這3個小習慣:
1你總是及時處理日常事務,而不任由它們堆積如山;
2你總是快速響應客戶和同事的請求;
3你第一次讀到收件箱裏的郵件時,就及時處理好。
上述的3個小習慣將給你帶來如下好處:
1從不拖遝日常事務;
2客戶和同事們相信你會及時響應他們的請求;
3你會及時處理各項事務並得到大家認可。
這樣的成果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好習慣的影響還遠不止於此。更多、更有意義的結果會很快接踵而至——你開始在生活中的其他方麵也不再拖遝,變得有條理、有效率。漸漸地,你還會發現你的閑暇時間因你的井井有條而多了起來,你可以去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這些,都是好習慣的結果。
小習慣帶來小成果,也將逐漸變成你的日常習慣,並取得更大、更有意義的成果。
大成果也許難以準確推斷,或是難以預料,但是,它們對於生活的影響無疑是相當深遠的。
“改掉壞習慣,培養好習慣”的好處太多了,我們甚至可以肯定地告訴你,你究竟能在成功之路上走多遠,完全取決於你的習慣。
莫讓習慣成自然
通常,行為上的習慣性勢力是不容易克服的。長期養成的習慣即所謂習慣成自然,一般不容易再進入思考領域,而成為一股下意識、不自覺的慣性。
一個小徒弟拜師學理發。徒弟很聰明,學得很認真,手腳也靈活,深得師傅喜歡。學習刮臉刮胡子時,師傅先讓他在一個大葫蘆上練習。小徒弟一招一式地練,動作很細很輕,頗得師傳。就是養成了一個壞習慣:每回練習完畢,刮刀總是往瓜蒂上一扣,將刀留在瓜的蒂頭上。師傅一次一次糾正他,他總不以為然,笑著說:“這是瓜,不是人,有啥關係?”就這樣,小徒弟“畢業”了。獨立為第一位顧客理發時,他告誡自己,此刻刮的是人的腦袋,不是瓜,千萬別再紮刀了。他一邊想著一邊欣賞自己的傑作,“磕”的一聲,刀口落到顧客腦袋上了。
可見,行為上的習慣勢力太頑固了,但它畢竟是外現的,容易暴露,容易引起警覺,總歸還有克服的壓力;思想上、心靈上的習慣勢力可就不同了,它們“印”在腦子裏,紮在靈魂上,非特別的克製力難以破除。
勿讓習慣牽製你
每個人都有各種各樣的習慣。好習慣、好經驗當然是一筆財富,應該很好地珍惜。但不好的習慣卻常常會變成前進中的障礙。比如,養成工作有計劃、每天寫日記、時時講衛生等習慣都是很好的,但是,如果身陷崩塌的礦井,孤立無援又死守衛生習慣,寧可幹渴而死,也不肯用惟一可用的腳下的皮鞋舀水喝,苟延性命以待救,那習慣就是致命的了。善於總結自己的心得,學習他人的經驗,也是很好的。但是,如果事事套用經驗,也會弄巧成拙。
《空戰在朝鮮》一書中,講了這麼一個故事:某空軍大隊召開誓師大會,隊長衝著隊員大聲問:“有決心沒有?”回答之聲氣如洪鍾:“有!”接著又問:“有孬種沒有?”回答之聲更加洪亮:“有!”好大一會,人們才醒悟過來,繼而哄堂大笑。用不著多解釋,這就是最形象的習慣性思維定勢。
再看著名的《伊索寓言》中的故事:
一頭驢子馱著兩大包鹽趕路,壓得喘不過氣來。過河時,驢子不小心倒在水裏,掙紮許久才站起來。這回,它高興了,因為背上的重量輕了。過了幾天,驢子馱著兩大包棉花,走到河邊,想起上回馱鹽的事。它想,幹脆到水裏泡一泡,再減輕一下負擔。不過,這一次它非但未能輕鬆一下,連站也站不起來了,把命也給搭上了。
這個悲劇的原因就在於經驗和習慣。它告訴我們,經驗要因時因事因地製宜,不能生搬硬套。對於創造性思維而言,經驗就更不能輕易派上用場了。當經驗與習慣一旦形成,積澱在腦海裏,便會左右你的思維,最終讓習慣牽著你的鼻子走。
牢騷太盛防斷腸
一位成功人士談及她的奶奶對她的影響時,這樣說:
我小時候和奶奶住在一起。奶奶開著一家小店。每當有牢騷滿腹、喋喋不休的顧客來到她老人家的小店時,她總是不管我在做什麼都會把我拉到身邊,神秘兮兮地說:“丫頭,來,進來!”當然我都是很聽話地進去。
奶奶就會問她的主顧:“今天怎麼樣啊?”
那人就會長歎一聲:“不怎麼樣。今天不怎麼樣,大姐。你看看,這夏天,這大熱天,我討厭它,噢!簡直是煩透了。它可把我折騰得夠嗆。我受不了這熱,真要命。”
奶奶抱著胳膊,淡漠地站著,低聲地嘟嚷:“唔,嗯哼,嗯哼。”邊向我眨眼,確信這些抱怨嘮叨都灌到我耳朵裏去了。
再有一次,一個牢騷滿腹的人抱怨道:“犁地這活兒讓我煩透了。塵土飛揚真糟心,騾子也強脾氣不聽使喚,真是一點也不聽話,要命透了。我再也幹不下去了。我的腿腳,還有我的手,酸痛酸痛的,眼也迷了,鼻子也嗆了,我再也受不了了!”
這時候奶奶還是抱著胳膊,淡淡地站著,嘟嚷道:“唔,嗯哼,嗯哼。”邊看著我,點點頭。
這些牢騷滿腹的家夥一出店門,奶奶就把我叫到跟前,不厭其煩地對我說:“丫頭,每個夜晚都有一些人——不論是黑人還是白人,富人還是窮鬼——酣然入眠,但卻一睡不起。丫頭,看那些與世永訣的人,溫柔鄉中不覺暖和的被窩已成為冰冷的靈柩,羊毛毯已成為裹屍布,他們再也不可能為糟天氣或倔騾子去抱怨嘮叨上5分鍾或10分鍾了。記著,丫頭,牢騷太盛防腸斷,要是你對什麼事不滿意,那就設法去改變它。如果改變不了,那就換種態度去對待,千萬不要抱怨嘮叨,千萬不要有愛抱怨的壞習慣。”
據說人在一生中接受如此教育的機會不多。而奶奶在我剛到13歲的時候,就抓住每個這樣的機會來教育我。牢騷滿腹不僅使人頹唐,而且導致危險。——它在給猛獸發信號:獵物就在你鼻子底下哩。
生命如此寶貴短暫,何必自己跟自己過不去。抱怨隻能浪費自己與他人的生命,於任何事都無補,而時間就是金錢。請記住:
牢騷太盛防腸斷,別再抱怨了。
懂得克製
當你裹身於狂熱的球迷之中,麵對賽場的風雲突變,不跟著起哄,不吹口哨,不扔汽水瓶,這就是一種克製;民主生活會上,麵對種種的意見、批評,甚至無中生有的詰難,你眼不瞪眉不皺,這種功過任人評說,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度量就是一種克製;在家庭裏你麵對妻子、丈夫的小題大作、喋喋不休,卻一點兒不發脾氣,仍然笑容可掬地端盤洗碗,審視孩子的加減乘除,這份理解和忍耐就是一種克製。別人踩了你的腳,你竟對那人寬容一笑;你申報的高級職稱再次落空,依然不鬧情緒,埋頭工作;你深愛的女友或男友棄你而去,你卻說“天涯何處無芳草”,抹一把淚後又熱情地投入火熱的工作和美好的生活……所有這些,都是一種克製,它體現了人的美好的品質和良好的道德修養。
生活中總有諸多的失意、落寞,看不慣的人和事實在太多太多,遭人誤解,被人誹謗,甚至被別人小耍一兩回也是常有之事,對此,那種動不動就罵娘,或以牙還牙、或以拳相向、或自暴自棄的衝動,實在是不明智之舉。做人就應當學會心存坦然、寬容,意寄曠達、寧靜,情係深沉、真摯。這是做人的一種境界,也是學會克製的前提。
我們提倡克製,是因為它閃耀著理智之光。仁人誌士,即使渴死餓死,也不會去飲盜泉之水,受嗟來之食。朱自清不是寧肯餓死也不吃美國的救濟糧麼?這份寧死不屈的克製表現了一個人多麼高尚的節操啊!學會克製,就能夠構築起一道抵擋人欲物欲的長堤,順利通過物質的、金錢的、美色的一道道充滿誘惑的陷阱,使你的路越走越寬,越走越光亮。
克製也是一種生存之道。俗語說“和氣能生財”、“忍一忍百氣消”,正是此理。當你麵對別人的誤解、謠言甚至是惡意的中傷,如果你暴跳如雷,那就正中他人下懷。不僅解決不了問題,還會有“此地無銀三百兩”之嫌,至少也會背上個“沒有修養、缺乏風度”的惡名。不善於克製,會使誤會加深,造成人際關係緊張,事事皆難。學會克製能避免冤冤相報,能使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克製使陰謀破產,使誤解冰消雪融。
克製體現出成熟美。一個成人如果不懂得克製,往往被人看得輕淺、無知,認為你經受不住痛苦、挫折和失敗。一個人沉不住氣又怎能挑起重擔,幹出一番大事業呢?
提倡克製並非叫人一味地無原則地忍讓畏縮;更不是提倡夾著尾巴人。當別人的挑釁涉及你做人的尊嚴時,你應當義不容辭地加以維護,麵對毫無原則的人和事,你應當毫不留情地堅決給以拒絕和抵製。
多一份克製,少一份衝動吧,你會覺得天寬海闊,遊刃有餘。學會克製就會使生活之樹常青,事業之樹常青。
讓習慣為魅力加分
人格是個人的道德品質,也是個人的性格、氣質、能力等特征的總和。積善多者,雖有一惡,是為失誤,不足以亡;積惡多者,雖有一善,是為誤中,不足以存。從曆史的觀點看,從發展的觀點看,高尚的人格無疑是命運的保護神。
在采訪北大教授季羨林的時候,有一個關於他的真實故事。有一個秋天,北大新學期開始了,一個外地來的學子背著大包小包走進了校園,實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邊。這時正好一位老人走來,年輕學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則輕裝去辦理手續。老人爽快地答應了。近一個小時過去,學子歸來,老人還在盡職盡責地看守。謝過老人,兩人分別!
幾日後是北大的開學典禮,這位年輕的學子驚訝地發現,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長季羨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不知道這位學子當時是一種怎樣的心情,但這個故事卻讓人強烈地感受到:人格才是最高的學位。
良好的習慣也可以增添你的人格魅力。
展示你的微笑
微笑是一種無聲的語言,它能顯示出魅力和涵養。凡是經常麵帶微笑的人,往往能將別人吸引住,使人感到愉快。人的行為比言辭更能切實地表露出一個人的真心,微笑這種行為,勝過任何雄辯的言語。
如果是一種不真誠的獰笑呢?不,那種笑騙不了任何人。我們知道那種笑是機械式的,最受人討厭的。我們所說的是一種真正的微笑,一種令人心情溫暖的微笑,一種發自內心的微笑,這種微笑才能在市場上賣個好價錢。
笑的影響是很大的。即使它本身無法看到。美國的電話公司有個項目叫“聲音的威力”,提供使用者用電話來推銷他的產品和服務。在這個項目裏,電話公司建議你,在打電話時要保持笑容,你的“笑容”由聲音來傳達出去。
充滿關懷的微笑,宛如一句溫馨的話語,使人感激;充滿善意的微笑,宛如一杯甘醇的美酒,使人酣暢。微笑能夠直接將好感、善意及誠實表現出來,可以打開別人封閉的心扉,讓彼此間充滿快樂的友情。
如果你是單獨一個人,強迫你自己吹口哨,或哼一曲。表現出你似乎已經很快樂,這就容易使人快樂了。
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在追求幸福。有一個可以得到幸福的可靠方法,就是以控製你的思想來得到。幸福並不是依靠外在的世界而是依靠內在的思想。
微笑的魔力如此巨大,它不僅讓你獲得一個好人緣,還會給你帶來財富,促成你的事業的成功。那麼,當你害怕別人會不喜歡自己,而沒有信心與別人交往時;當你為別人臉上對你顯出的冷漠而煩惱時,不妨先學會微笑,學會對對方誠摯熱情的微笑。相信就是這一笑,你將開啟對方的心扉。相信你將因為這一笑而得到整個世界。
佛蘭克林?貝特格是全美國最著名的推銷保險人士之一。他說他許多年前就發現了麵帶微笑的人永遠受歡迎。所以,他在進入別人的屋子之前,總是停留片刻,想想需要他高興的事情,於是,他臉上便展現出開朗的、由衷而熱情的微笑;當微笑即將從臉上消失的刹那間,他推門進去。
佛蘭克林?貝特格深知:他推銷保險的成功同自己麵帶微笑有很大的關係。
當我們麵帶微笑去辦事兒,回頭看看效果,你必然自己都大吃一驚。
微笑永遠不會使人失望,它隻會使人們歡迎麵帶微笑的人。
學會傾聽
學會傾聽他人的談話是善待他人的一種方式。在我們接受學校教育的整個過程中,我們被教導怎樣閱讀、寫作和表達,然而,從來沒有人教導我們應該怎樣去傾聽。所以,對於大多數人而言,不善於傾聽是最大的弱點之一。
傾聽的技巧就是在對方談話時聚精會神、全神貫注地聽。當某個人和你談話時,你絕對不能讓任何事情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如果你是在一個喧嘩嘈雜的房間裏和人談話,你應當想方設法讓對方感覺到在場的隻有你們兩個人。在交談中,你的雙眼應直盯著對方。
東京電話公司在幾年前碰上了一個對電話接線生口吐惡言的最凶惡的用戶。那個不講理的用戶拒絕繳付任何費用,說那些費用是無中生有。他寫信給報社,到公共服務委員會去做了無數次的申訴,告了電話公司好幾狀。最後,電話公司派一個最幹練的調解員去會見他。調解員靜靜地聽著他說,讓那位暴怒的用戶痛痛快快地把他的不滿一股腦地吐了出來,還不斷地說:“是的。”以表示同情他,如此長達6小時之久。經過三四次的接觸,那位用戶變得友善起來了。調查員說:“在第一次見麵的時候,我甚至沒有提出我去找他的原因。第二次、第三次也沒有。但是第四次,我把這件事完全解決了。他把所有的賬單都付了,而且撤銷了那份申訴。”
無疑,那位用戶實際上所要的是作為一個重要人物的感覺。他先以口出惡言和發揮牢騷的方式取得這種感受,但他從電話公司的代表那兒得到了重要人物的感覺後,無中生有的牢騷就化為烏有了。
專心傾注於對你說話的人是非常重要的,再也沒有比這麼做更禮貌的了。常發牢騷的人,甚至最不容易討好的人,在一個有耐心和同情心的聽者麵前,也常常會軟化而屈服下來。
隻談論自己,隻想到自己的人,是個不懂成功的人,因為他很難與人溝通,不會傾聽。
聆聽是一般人最容易忽略的一項美德。我們常習慣滔滔不絕地傾訴,卻不會在安靜中讓自己的心保持平和,聆聽天地的聲音。
學會傾聽他人的談話也是善待他人的一種方式。在我們接受學校教育的整個過程中,我們被教導怎樣閱讀、寫作和表達,然而,從來沒有人教導我們應該怎樣去傾聽。所以,對於大多數人而言,不善於傾聽是最大的弱點之一。
傾聽的技巧就是在對方談話時聚精會神、全神貫注地聽。當某個人和你談話時,你絕對不能讓任何事情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如果你是在一個喧嘩嘈雜的房間裏和人談話,你應當想方設法讓對方感覺到在場的隻有你們兩個人。在交談中,你的雙眼應直盯著對方。
愛是快樂之源
愛是主動給予,而且這種給予是無私的,不索取任何回報。
從前有個國王,非常疼愛他的兒子。這位年輕王子,沒有一件欲望和要求不能滿足。因為他父王的鍾愛與權力,可以使他得到一切他所希望的東西,然而他仍常常眉頭緊鎖,麵容戚戚。
有一天,一個大魔術家走進王宮,對國王說,他有方法使王子快樂,能把王子的戚容變作笑容。國王很高興地說:“假使能辦到這件事,則你要求任何賞賜,都可以答應。”
魔術家將王子領入一間私室中,用了白色的東西,在一張紙上塗了些筆畫。他把那張紙交給王子,讓王子走入一間暗室,然後燃起蠟燭,注視著紙上呈現些什麼。說完,魔術家就走了。
這位年輕的王子遵命而行。在燭光的映照下,他看見那些白色的字跡化作美麗的綠色。而變成這樣的幾個字:“每天為別人做一件善事!”王子遵照了魔術家的勸告,並很快就成了國土中最快樂的一個少年。
寬大為懷
曾讀過這樣一篇文章:一位畫家在集市上賣畫,不遠處,前呼後擁地走來一位大臣的孩子,這位大臣在年輕時曾經把畫家的父親欺詐得心碎而死。這孩子在畫家的作品前流連忘返,並且選中了一幅,畫家卻匆匆地用一塊布把它遮蓋住,並聲稱這幅畫不賣。
從此以後,這孩子因為心病而變得憔悴。最後,他父親出麵了,表示願意付出一筆高價買這幅畫。可是,畫家寧願把這幅畫掛在自己畫室的牆上,也不願意出售。他陰沉著臉坐在畫前,自言自語地說:“這就是我的報複。”
每天早晨,畫家都要畫一幅他信奉的神像,這是他表示信仰的唯一方式。可是現在,他覺得這些神像與他以前畫的神像日漸相異。這使他苦惱不已,他不停地找原因。突然有一天,他驚恐地丟下手中的畫,跳了起來:他剛畫好的神像的眼睛,竟然是那大臣的眼睛,而嘴唇也是那麼的酷似。他把畫撕碎,並且高喊:“我的報複已經回報到我的頭上來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若心存報複,自己所受的傷害會比對方更大。報複會把一個好端端的人驅向瘋狂的邊緣,報複還能把無罪推向有罪。現在有很多的刑事案件就是因報複而引起的。
經心理學專家研究證實,報複心理非常有礙健康,高血壓、心髒病、胃潰瘍等疾病就是長期積怨和過度緊張造成的。有一位好萊塢的女演員,失戀後,怨恨和報複心使她的麵孔變得僵硬而多皺,她去找一位最有名的化妝師為她美容。這位化妝師深知她的心理狀態,中肯地告訴她:“你如果不消除心中的怨和恨,我敢說全世界任何美容師也無法美化你的容貌。”
哲人說,寬容和忍讓的痛苦,能換來甜蜜的結果。這話千真萬確。古時候有個叫陳囂的人,與一個叫紀伯的人做鄰居。有一天夜裏,紀伯偷偷地把陳囂家的籬笆拔起來,往後挪了挪。這事被陳囂發現後,心想,你不就是想擴大點地盤嗎,我滿足你,他等紀伯走後,又把籬笆往後挪一丈。天亮後,紀伯發現自家的地又寬出了許多,知道是陳囂在讓他,他心中很慚愧,主動找上陳家,把多侵占的地統統還給了陳家。
忍讓和寬容說起來簡單,可做起來並不容易。因為任何忍讓和寬容都是要付出代價的,甚至是痛苦的代價。人的一生誰都會碰到個人的利益受到他人有意或無意的侵害。為了培養和鍛煉良好的心理素質,你要勇於接受忍讓和寬容的考驗,即使感情無法控製時,也要管住自己的大腦,忍一忍,就能抵禦急躁和魯莽,控製衝動的行為。如果能像陳囂、楊翥那樣再尋找出一條平衡自己心理的理由,說服自己,那就能把忍讓的痛苦化解,產生出寬容和大度來。
生活中有許多事當忍則忍,能讓則讓。忍讓和寬容不是懦怯膽小,而是關懷體諒。忍讓和寬容是給予,是奉獻,是人生的一種智慧,是建立人與人之間良好關係的法寶。一個人經曆一次忍讓會獲得一次人生的亮麗,經曆一次寬容會打開一道愛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