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先做人

做人的學問是永遠的難題。聰明人的做人之道總是多種多樣,善於以最能贏得人心的方式去處理人際關係,把各種難以調節的事情處理得圓滿融洽。這是一種成大事的做人之道。天下之難,必須要加以解決;同樣,做人之難,也必須要加以解決,否則你會一事無成。

東漢光武帝劉秀在河北與自立為帝的王郎展開大戰,王郎節節敗退,逃入邯鄲城裏。經過二十多天的圍攻,劉秀大軍攻破邯鄲,殺死王郎,取得勝利。

在清點繳獲來的書信文件時,官員們發現了一大堆私通王郎的信件,這些信件有好幾千封,內容大都是吹捧王郎,攻擊劉秀的,寫信者都是劉秀一方的人,有官吏,有平民。

有人很氣憤,說這些人吃裏扒外,應該抓起來統統處死。曾經給王郎寫過信的人,則提心吊膽,心裏十分害怕。

劉秀知道這件事後,立即召集文武百官,又叫人把那些信件取過來,連看也不看,就叫人當眾把他們扔到火中燒掉了。

劉秀對大家說:“有人過去寫信私通王郎,做了錯事。但事情已過,可以既往不咎。希望那些過去做錯事的人從此安下心來,努力供職。”

劉秀的這種處理方法,使那些曾經私通王郎的人鬆了一口氣。他們都從心眼裏感激劉秀,甘願為他效勞。

劉秀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人非聖賢,熟能無過,如果抓住別人的錯誤不放,三天一提,五天一批,怎能使人安心工作呢?要想成就大事,必定要先學會做人。做人就是要做一個讓大家都拍手叫好的人,從而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圈,這樣才更利於做事。

和氣做人

做事過程中有許許多多這樣或那樣的磕磕碰碰的事,這就需要一和了之。和何以為貴,就是社會學中所說的異質整合。包羅萬象的自然萬物,能和諧有序地排列在一起,為人類所利用,都離不開異質整合之功。為人處事以和為貴,能息事寧人,或化幹戈為玉帛,其妙也在於此。

明憲宗朱見深曾經畫過一幅漫畫,題目是《一團和氣圖》。畫麵上的人物由於開懷大笑,渾身縮成了一個滾圓滾圓的大球。但仔細分辨則會看出,這幅人物像雖隻有一副麵孔,實際上卻是三個人的身體合在一起的。一個封建皇帝畫這樣一幅畫是什麼意思呢?原來,它取材於一則著名的典故:

陶淵明、陸修靜和惠遠法師分別是儒、道、佛三家的門徒,三人私交甚好,經常在一起切磋學問。惠遠法師有個不成文的規矩,送客絕不超過山下的虎溪。但有一天,三人邊走邊談,不知不覺竟越過了這個界線,於是相顧開懷大笑。這就是著名的虎溪三笑。

如今,朱見深借這個典故做了《一團和氣圖》,有一天召群臣上殿,明確要求大家忘彼此之是非,藹一團之和氣。即大家不要互相勾心鬥角,而是要和睦相處,團結友善。

孔子認為,禮之用,以和為貴。和的基本含義是和諧:宇宙運行的最高尺度是和諧,美學的最佳境界是和諧,人類社會的最佳狀態也是和諧。和諧,意味著自然、完美、平衡和秩序。因而,對和的追求,既是一種得之於做事的感性經驗,也是一種同信仰糾結在一起的對大千世界運動規律的理性升華。

有些企業的領導人把人和理解得簡單化了。說不吵不鬧,沒有反對意見,開什麼會都掌聲雷動,一致通過,這便是人和。

良好的相處,往往不是相互忍耐而得到的,有很多時候,反而是爭吵的結果。

要注意的是:當你在眾人的不同意見中選擇一種來用時,切記不要傷害未被選用意見的人的自尊心。首先應該肯定他的辛苦是有價值的;其次要以最委婉的方式說明不采用意見的原因。不要讓持不同意見的個人有勝利者和失敗者的感覺,不要讓他們之間產生隔閡和敵意。

若能妥善處理好這些問題,反對之聲不僅不是領導的禍水,相反,或許還是領導的福音。

團隊合作精神,是現代做事中所必需的。不管你是因為自己獨行俠的性格而不喜歡和別人合作,還是因為想自己一個人建功立業,我們都要提醒你,個人創造曆史的時代真的已經過去了。現在如果誰不可以接受和別人合作的話,那麼就真地稱得上是在逆潮流而動了。

要和大家一起完成一件事的首要原因在於,我們每一個人都不是多麵手,都不可能是麵麵俱到的。我們都有我們擅長的方麵,同樣也有我們平庸,或者是劣勢的地方。和大家一起完成一件事,可以使每一個人都把自己的強勢方麵發揮出來,每一個人所展現的都是自己的強勢方麵,這樣在方方麵麵,我們的團隊都擁有最為強有力的實力,這樣才能把事做得最好。每個人都把自己的最優秀的才能發揮出來,每個人都把自己的人際才能展現出來,每個人都充分調動起自己可以利用的最多的資源,事自然就可以高效高質地完成了。

同時,大家一起完成一件事,能夠拉近大家彼此的距離,使每一個人在做事中獲得滿足,得到快樂。大家在一起做事,就要互相的扶持、幫助,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就要在一起想辦法解決,通過這樣的過程,一個團隊的整體凝聚力就得到了加強。每一個人都做出了自己的貢獻,成績的取得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這樣每一個人都能夠體會到做事的樂趣,在做事中實現自己的價值,獲得做事的快樂。

成功從合作開始,合作從和氣開始。和大家一起做事,不但可以給自己帶來快樂,也可以使團隊中的每一個人都快樂起來。

做人的樸實之道

在待人處世這方麵,古往今來都有兩條截然不同的道理,一種是主動的、進攻性的戰略,一種是被動的、防禦性戰略,采取前者戰略的人,他們積極主動,左右逢源,多成就了一番大業,例如,胡雪岩、呂不韋之流。而采取後者戰略的人,他們靜以待變,以守為攻,多能夠明哲保身,守得善終。

如果你不具備主動靈活的性格,那麼你不妨在處世時要注意抱樸守拙,這樣做並非是要埋沒自己的才能,而是為了保護自己,不致導致禍端,從而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才能專長。追求卓越和超凡出眾,本身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但一味孤芳自賞,無視周圍的環境,就會與同僚格格不入,招人厭嫌,千方百計跟你過不去,有道是“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做人抱樸守拙是古代官場做人的一貫準則。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作為一個幕僚,其命運並非隻掌握在自己手裏,也並非隻掌握在幕主手裏,還掌握在同僚手裏。

一個精明的幕僚對主盡忠是對的,對同僚謙讓同樣重要。誇耀刀劍之銳利,別人必俱其銳利而遠避,或盡可能使刀劍變成鋸條。在同僚中顯示自己的聰明,同僚必怨你的聰明障道,並希望你變成傻瓜。

可見,作為一個幕僚,懂得處理與同事的關係,是多麼重要,可以說決不亞於與處理幕主的關係。好的幕僚是一個搞平衡的大師。在幕主、自身和同僚三者關係中,把握平衡,形成一個等邊三角形或一個準等邊三角形是重要的。一個人受到上司的提拔重視,必然會引起同事的嫉妒,升遷是好事,但好事裏已播下了壞事的種子。

戰國末朝的韓國貴族韓非與吳起、商鞅的政治思想一致,才華橫溢,著書立說,鼓吹社會變革,是當時治世論爭中重要的學術流派,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著作流傳到秦國,被秦王嬴政看到,贏政極為讚賞,設法強要他到秦國。作為決策機構中的高級幕僚他與李斯等人的學術主張相同,可以說在政治和學術主張上沒有什麼衝突。但才高招嫉,他的才華與行為嚴重威脅到了李斯等人的地位,入秦不久,韓非的才能剛剛展露,還未受到重用,就被李斯等同僚誣陷,屈死獄中。宏圖未展身先死,這樣縱使有滿腹經綸,又有什麼用。如果韓非懂得平衡幕僚間的關係,不過分在同僚麵前招搖才華,而是謙卑抱樸,等待時機,或另待明主,或婉轉上奏,使自己的政治主張通過權力機構而變成現實,相信他並非僅僅是成一家之言的思想家,同時又會成為一代名臣,而不會僅僅作為同僚相殘的一個犧牲品,作為曆史悲劇中的一個小劇目而已,這不由得使人發出“惡人得勢,同室相煎”的千古浩歎!

做人要學會適時彎曲

“直如弦,死道邊;曲如鉤,反封侯”,這句意味深長的哲言給我們揭示了一種存在於世間的潛層真理。老實耿直不但做不成事,反而會自身難保,而學會了“曲”,倒能風光顯貴。由此可見,學會隨機應變、機靈辦事是多麼重要。

公元前686年,公孫無知反叛,殺死齊襄公,自立為君。一個月後,公孫無知被大臣設計刺死。國不可一日無主。於是,齊國的大臣派人迎接流亡魯國的公子糾回國繼位,魯莊公親自率兵護送。效忠公子糾的管仲預計:流亡在莒國的公子小白也可能回齊國爭位,為了防止公子小白回到齊國繼位,管仲親自率三十乘兵車去攔截公子小白。在過即墨三十餘裏的地方,管仲所帶的一隊人馬與公子小白相遇。爭鬥中,管仲彎弓搭箭,向公子小白射箭,隻見小白大叫一聲,口吐鮮血,撲倒在車上。此時,管仲才撥轉馬頭,帶一行人悠哉悠哉地護送公子糾回齊國即位,殊不知,當他們到達齊國的邊界時,公子小白已搶先一步即了王位,成了齊國國君齊桓公。管仲和公子糾大為驚惑。原來,管仲的那一箭並沒有射中小白,而是射到小白的帶鉤上,小白趁勢咬破舌尖,噴血倒下裝死,蒙騙了管仲。然後,公子小白抄近道急奔回國,經謀士鮑叔牙說服了齊國眾大臣,登上了王位。

相對於這些大事大人物,在小人中把隨機應變,機靈辦事應用得最活絡得要數大太監李蓮英了。他的得寵並不是偶然的,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慈禧愛看京戲,常以小恩小惠賞賜藝人一點東西。一次,她看完著名演員楊小樓的戲後,把他召到眼前,指著滿桌子的糕點說:“這一些賜給你,帶回去吧!”

楊小樓叩頭謝恩,他不想要糕點,便壯著膽子說:“叩謝老佛爺,這些尊貴之物,奴才不敢領,請……另外恩賜點……”

“要什麼!”慈禧心情高興,並未發怒。

楊小樓又叩頭說:“老佛爺洪福齊天,不知可否賜個‘字’給奴才。”

慈禧聽了,一時高興,便讓太監捧來筆墨紙硯。慈禧舉筆一揮,就寫了一個福字?

站在一旁的小王爺,看了慈禧寫的字,悄悄地說:“福字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的呢!”楊小樓一看,這字寫錯了,若拿回去必遭人議論,豈非有欺君之罪,不拿回去也不好,慈禧一怒就要自己的命,要也不是、不要也不是,他一時急得直冒冷汗。

氣氛一下子緊張起來,慈禧太後也覺得挺不好意思,既不想讓楊小樓拿去錯字,又不好意思再要過來。

旁邊的李蓮英腦子一動,笑嗬嗬地說:“老佛爺之福,比世上任何人都要多出一‘點’呀!”楊小樓一聽,腦筋轉過彎來,連忙叩首道:“老佛爺福多,這萬人之上之福,奴才怎麼敢領呢!”慈禧正為下不了台而發愁,聽這麼一說,急忙順水推舟,笑著說:“好吧,隔天再賜你吧!”就這樣,李蓮英為二人解脫了窘境。

李蓮英的機智在於借題應變,將錯就錯。這種圓場技術不僅需要智慧,也是與腦子機靈、嘴巴活絡分不開的。慈禧常誇“小李子”會辦事,看來也非虛言。

人活一世,生存環境不斷變遷,各種事情接踵而來,墨守成規、隻認死理是無論如何都行不通的。而隨機應機、機靈通達才是我們立足於世,並且能越來越好的成事法寶。

高標做事 低調做人

低調是一種風度,高標是一種氣魄。懂得高標做事,善於低調做人,不僅是體麵生存和尊嚴立世的根本,也是贏得人生,成就事業的最佳姿態。高標做事必以低調做人為基點,因為低調做人既可處逆又可處順,既可韜晦又可精進,實可為圓熟睿智的處世哲學。

有一位哈佛大學畢業的經濟學博士來到墨西哥海岸度假。一天,一位漁民從一條小漁船上下來,拎著幾條大海魚,看到了這位博士便熱情地邀請他到家中做客。這位漁民的妻子烹製了非常可口又別具風味的小吃,又邀來幾位鄰居與這位博士小酌,博士感到從未有過的愜意。高興之餘,他對這位漁民說,我是學經濟的博士,我可以幫助你致富並出人頭地,他說:“你可以每天多打些魚,除了自己吃還要去賣。”漁民說:“賣了錢做什麼呢?”博士說:“錢攢多了就可以再買一條船去捕更多的魚,賣更多的錢。”漁民說:“錢多了做什麼呢?”博士說:“錢足夠多了,你就可以組織一個船隊去捕魚,然後就不賣魚了,自己成立一個魚罐頭加工廠,自己當老板,那時你就能掙到更多的錢了。”漁民又問博士說:“以後我還做什麼呢?”博士說:“以後你當上大老板,就不用再辛辛苦苦地操心了,你就可以時常回到家中,同幾個朋友在涼爽的海灘旁烹上一條鮮魚,喝點美酒,拋開商場上、官場上的爭鬥,回歸到平淡和自然中來,那時你是多麼幸福啊!”聽到這,漁民間博士說:“你說的那種結局是不是就像我們現在這樣呢?”博士喝了口酒想想說:“是的,是的。”

最後這位漁民說:“我們這裏曾有出去尋找出人頭地的人,但沒見過有出人頭地的人回來,我們這樣的生活已經有幾代人了,卻也是怡然自樂。” 

這個漁民的姿態就是一種低調做人的哲學透鏡,它反射出一種樸素的平和與自然的情調,並在出世與入世的平衡中,向我們提供了低調做人的終極啟示。

高標做事 低調做人中的學問

從一定意義上說,所謂“低調做人”就是不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太能耐、太高明。倘若認為自己處處勝人一籌,高人一等,就會在欲望的奢求上多貪多占,並視為理所當然。而在別人看來卻有失謙遜之德、平易之美。所以,不管是什麼人,也不管在什麼情況下,都要放下自己的身價,嚴格要求自己,在做事上向高標準看齊,在欲望上則低調處理,前者表現精明些,後者表現糊塗點,方為大智之人。

張廷玉是清朝有名的重臣,雍正初晉大學士,後兼任軍機大臣。張廷玉雖身居高官,卻從不為子女們謀求私利。他秉承其父張英的教誨,要求子女們以“知足為誡”,其代子謙讓一事即為突出的例子。

張廷玉的長子張若靄在經過鄉試、會試之後,於雍正十一年三月參加了殿試。諸大臣閱卷後,將密封的試卷進呈雍正帝親覽定奪。雍正帝在閱至第五本時,立即被那端正的字體所吸引,再看策內論“公忠體國”一條,有“善則相勸,過則相規,無詐無虞,必誠必信,則同官一體也,內外亦一體也”數語,更使他精神為之一振。雍正帝認為此論言辭懇切,“頗得古大臣之風”,遂將此考生拔置一甲三名,即探花。後來拆開卷子,方知此人即大學士張廷玉之子張若靄。雍正帝十分欣慰,他說:“大臣子弟能知忠君愛國之心,異日必能為國家抒誠宜力。大學士張廷玉立朝數十年,清忠和厚,始終不渝。張廷玉朝夕在朕左右,勤勞翊讚,時時以堯舜期朕,朕亦以皋、夔期之。張若靄稟承家教,兼之世德所鍾,故能若此。”並指出,此事“非獨家瑞,亦國之慶也”。為了讓張廷玉盡快得到這個喜訊,雍正帝立即派人告知了張廷玉。

自從科舉製度興起之後,金榜題名便成了讀書應試者的奮鬥目標。按照常理,得到兒子考中一甲的喜訊,作為父親沒有不為之高興的。然而,張廷玉卻不然,他想到的是自己的兒子還年輕,一舉成名並非好事,應該讓兒子繼續努力奮進。於是,他沒有將喜訊通知家人,而是做了另一種安排。

張廷玉要求麵見雍正帝。獲準進殿後,他懇切地向雍正帝表示,自己身為朝廷大臣,兒子又登一甲三名,實有不妥。沒容張廷玉多講,雍正帝即說:“朕實出至公,非以大臣之子而有意甄拔。”張廷玉聽罷,再三懇辭,他說:“天下人才眾多,三年大比,莫不望為鼎甲。臣蒙恩現居官府,而犬子張若靄登一甲三名,占寒士之先,於心實有不安,倘蒙皇恩,名列二甲,已為榮幸。”按照清代的科舉製度,殿試後按三甲取士,一甲隻三人,即狀元、榜眼、探花,稱進士及第;二甲若幹人,稱進士出身;三甲若幹人,稱同進士出身。凡選中一、二、三甲者,可統稱為進士,但是一、二、三甲的待遇是不同的。一甲三人可立即授官,成為翰林院的修撰或編修,這是將來高升的重要台階;而二、三甲則需選庶吉士,數年後方能授官。也有二、三甲立即授官者,但隻是做州縣等官。張廷玉是深知一、二甲的這一差別的,但是為了給兒子留個上進的機會,他還是提出了改為二甲的要求。雍正帝以為張廷玉隻是一般的謙讓,便對他說:“伊家忠盡積德,有此佳子弟,中一鼎甲,亦人所共服,何必遜讓?”張廷玉見雍正帝沒有接受自己的意見,於是跪在皇帝麵前,再次懇求:“皇上至公,以臣子一日之長,蒙拔鼎甲。但臣家已備沐恩榮,臣願讓與天下寒士,求皇上憐臣愚忠。若君恩祖德,估庇臣子,留其福分,以為將來上進之階,更為美事。”張廷玉“陳奏之時,情詞懇至”,雍正帝“不得不勉從其請”,將張若靄改為二甲一名。不久,在張榜的同時,雍正帝為此事特頒諭旨,表彰張廷玉代子謙讓的美德,並讓普天下之士子共知之。

張若靄十分理解父親的做法,而且不負父親的厚望,在學業上不斷進取,後來在南書房、軍機處任職時,盡職盡責,頗有乃父之風。

藏而不露最安全

作為一個人,尤其是作為一個有才華的人,要做到不露鋒芒,既有效地保護自我,又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不僅要說服、戰勝盲目驕傲自大的病態心理,凡事不要太張狂太咄咄逼人,更要養成謙虛讓人的美德。所謂“花要半開,酒要半醉”,凡是鮮花盛開嬌豔的時候,不是立即被人采摘而去,也就是衰敗的開始。人生也是這樣。當你誌得意滿時,切不可趾高氣揚,目空一切,不可一世,這樣你不被別人當靶子打才怪呢!所以,無論你有怎樣出眾的才智,也一定要謹記: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不要把自己看成是救國濟民的聖人君子似的,還是收斂起你的鋒芒,夾起你的尾巴,掩飾起你的才華吧。

鄭莊公準備伐許。戰前,他先在國都組織比賽,挑選先行官。眾將一聽露臉立功的機會來了,都躍躍欲試,準備一顯身手。

第一項目擊劍格鬥。眾將都使出渾身解數,隻見短劍飛舞,盾牌晃動,鬥來衝去。經過輪番比試,選出了6個人來,參加下一輪比賽。

第二個項目是比箭,取勝的6名將領各射3箭,以射中靶心者為勝。有的射中靶邊,有的射中靶心。第5位上來射箭的是公孫子都。他武藝高強,年輕氣盛,向來不把別人放在眼裏。隻見他搭弓上箭,3箭連中靶心。他昂著頭,瞟了最後那位射手一眼,退下去了。

最後那位射手是個老人,胡子有點花白,他叫穎考叔,曾勸莊公與母親和解,莊公很看重他。穎考叔上前,不慌不忙,“嗖嗖嗖”三箭射出,也連中靶心,與公孫子都射了個平手。

隻剩下兩個人了,莊公派人拉出一輛戰車來,說:“你們二人站在百步開外,同時來搶這部戰車。誰搶到手,誰就是先行官。”公孫子都輕蔑地看了一眼對手。哪知跑了一半時,公孫子都卻腳下一滑,跌了個跟頭。等爬起來時,穎考叔已搶車在手。公孫子都哪裏服氣,提腿就來奪車。穎考叔一看,拉起來飛步跑去,莊公忙派人阻止,宣布穎考叔為先行官。公孫子都懷恨在心。

穎考叔果然不負莊公之望,在進攻許國都城時,手舉大旗率先從雲梯上衝上許都城頭。眼見穎考叔大功告成,公孫子都嫉妒得心裏發疼,竟抽出箭來,搭弓瞄準城頭上的穎考叔射去,一下子把穎考叔射了個“透心涼”,從城頭栽下來。另一位大將瑕叔盈以為穎考叔被許兵射中陣亡了,忙拿起戰旗,又指揮士卒衝城,終於拿下了許都。

因此,諸葛亮一方麵行事謹慎,鞠躬盡瘁,一方麵則常年征戰在外,以防授人“挾製”的把柄。而且他鋒芒大有收斂,故意顯示自己老而無用,以免禍及自身。這是韜晦之計,收斂鋒芒是諸葛亮的大聰明。

你不露鋒芒,可能永遠得不到重任;你鋒芒太露卻又易招人陷害。雖容易取得暫時成功,卻為自己掘好了墳墓。當你施展自己的才華時,也就埋下了危機的種子。所以才華顯露要適可而止。

深藏你的拿手絕技,你才可永為人師。因此你演示妙術時,必須講究策略,不可把你的看家本領都通盤托出,這樣你才可長享盛名,使別人永遠惟你是依。在指導或幫助那些有求於你的人時,你應激發他們對你的崇拜心理,要點點滴滴地展示你的造詣。含蓄節製乃生存與製勝的法寶,在重要事情上尤其如此。

懂得低頭的智慧

民間有一句俗語,叫“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就是說,人在力量不如別人的時候,或者在求人辦事之時,不能不低頭退讓。這句話,可以說洞徹世事人情,非常有智慧。然而,仔細看這句話的後半句,我們會發現“不得不”一詞裏隱含著太多的勉強和無奈,這是一種消極的、不情願的低頭,既然是勉強和不情願的,做起來就不免流露出不滿的情緒,這種不滿如果讓對方看到,很可能會影響你辦事的效果。因而,我們要把這句俗語改成“人在屋簷下,一定要低頭”。把“不得不”改成“一定要”並不是在玩文字遊戲,而是要求權勢和力量不如對方的人要積極主動地低下頭來,變消極為積極,變不情願為心甘情願。

所謂的“屋簷”,通俗點說,就是別人的勢力範圍,也就是說,隻要你人在這勢力範圍之中,靠這勢力生存,那麼你就在別人的屋簷下了。以人類容易排斥“非我族群”的天性來看,大部分的屋簷都是非常矮的!也就是說,進入別人的勢力範圍時,你會受到很多有意無意的排斥和限製,以及不知從何而來的欺壓,除非你強大到不用靠別人來過日子的程度。即使如此,你也不能保證一輩子都可以如此自由自在,不用在別人屋簷下避風雨。所以,在別人屋簷下的心態就有必要調整了。

所以,隻要是在別人的屋簷下,就“一定”要低下頭,不用別人來提醒,也不用撞到屋簷了才低頭。

“一定要低頭”,起碼有這樣幾個好處:你很主動地低下了頭,不致成為明顯的目標;不會因為頭抬得太高而把矮簷撞壞。要知道,不管撞沒撞壞,你總要受傷的,盡管你的頭是“鐵”的,但老祖宗早就有“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古訓。離開不是不可以,但是必須考慮要去哪裏。要知道,一旦離開,再想回來就不那麼容易了。在“屋簷”下待久了,就有可能成為屋內的一員,甚至還有可能把屋內人趕出來,自己當主人。

在曆史上,各種鬥爭,極其複雜,忍受暫時的屈辱,低頭磨煉自己的意誌,尋找合適的機會,是一個欲成大事者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質。西漢時期的韓信忍胯下之辱正是這種“一定要低頭”的最好體現。因為他不低頭就把自己弄到和地痞無賴同等的地步,奮起還擊,鬧出人命吃官司不說,還很可能賠上一條小命。

另一種“一定要低頭”,屬於更高一個層次。就是有意識地主動消隱一個階段,借這一階段來了解各方麵的情況,消除各方麵的隱患,為將來的大舉行動做好前期的準備工作。隋朝的時候,隋煬帝十分殘暴,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隋朝的許多官員也紛紛倒戈,轉向農民起義軍,因此,隋煬帝的疑心很重,對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更是易起疑心。唐國公李淵(即唐太祖)曾多次擔任中央和地方官,所到之處,有目的地結納當地的英雄豪傑,多方樹立恩德,因而聲望很高,許多人都來歸附。這樣,大家都替他擔心,怕遭到隋煬帝的猜忌。正在這時,隋煬帝下詔讓李淵到他的行宮去晉見。李淵因病未能前往,隋煬帝很不高興,多少有點猜疑之心。當時,李淵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煬帝的妃子,隋煬帝向她問起李淵未來朝見的原因,王氏回答說是因為病了,隋煬帝又問道:“會死嗎?”

王氏把這消息傳給了李淵,李淵更加謹慎起來,他知道隋煬帝對自己起疑心了,但過早起事又力量不足,隻好低頭隱忍,等待時機。於是,他故意廣納賄賂,敗壞自己的名聲,整天沉湎於聲色犬馬之中,而且大肆張揚。隋煬帝聽到這些,果然放鬆了對他的警惕。試想,如果當初李淵不主動低頭,或者頭低得稍微有點勉強,很可能就被正猜疑他的隋煬帝楊廣除掉了,哪裏還會有後來的太原起兵和大唐帝國的建立?

“一定要低頭”的目的,是為了讓自己與當時的環境形成和諧的關係,把二者的摩擦降至最低,是為了保存自己的能量,以便走更長遠的路,更為了把不利的環境轉化成對你有利的力量,這是一種柔軟,一種權變,更是最高明的生存智慧。

在人屋簷下是我們經常遇到的情況,它可能會以很多不同的方式出現,當你看到了“矮簷”,請不要“不得不”,而要告訴自己:“一定要低頭”!

不要逞口舌之能

有一種人,反應快,口才好,心思靈敏,在生活或工作中和別人有利益或意見的衝突時,往往能充分發揮辯才,把對方辯得啞口無言。

為什麼你一定要與對方辯論到底以證明是他錯了?這麼做除了讓你感到一時的快意之外還有什麼呢?那能使他喜歡你?或是能讓你們的合同簽訂?要想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要想使自己在事業上遊刃有餘,在朋友中廣受歡迎,在家庭中和睦相處,你最好永遠避免和別人發生正麵的衝突。

“永遠避免和別人正麵的衝突。”這一教訓非常重要。有個喜歡辯論的學者,在研究過辯論術,聽過無數次的辯論,並關注它們的影響之後,得出了一個結論:世上隻有一個方法能從爭論中得到最大的利益——那就是停止爭論。你最好避免爭論,就像避免戰爭或毒蛇那樣。

你永遠不能從爭論中取得勝利,如果你辯論失敗,那你當然失敗了;如果你得勝了,你還是失敗了。這是因為,就算你將他駁得體無完膚,一無是處,那又怎樣?你使他覺得自慚形穢、低人一等,你傷了他的自尊,他不會心悅誠服的承認你的勝利。即使他表麵上不得不承認你勝了,但他心裏會從此埋下怨恨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