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音人壽保險公司為他們的推銷員立下一條規則:“不要爭論!”真正完美,有效的推銷,不是靠爭論得來的,甚至最不易讓人覺察的爭論也要不得,因為爭論並不能讓人改變自己的意願。
曾有一位名叫馬克的愛爾蘭人,他受的教育很少,但很喜歡與人辯論不休。他當過司機,後來又做汽車推銷員,但他沒有一次能成功地賣出一輛載重汽車。雖然,他十分想把汽車賣給顧客,但如果一位未來的買主對他出售的汽車說出任何貶低的話語,他就會惱怒地打斷那人的話頭,大聲地為自己的汽車辯護?當然,他的確勝過不少辯論。後來他對培訓部的經理說:“我常無可奈何,我又教給那些人一些東西,但他們並沒有因此而買下汽車。”
培訓部的經理摸透了馬克的實際情況,便教他如何保持克製,以避免和別人發生衝突,要知道,馬克不久便成為紐約懷特汽車公司的一位推銷明星了,他是如何成功的呢?這是他自己的說法:“假如現在我去向客戶推銷汽車,如果他說:‘什麼?你們的汽車?你白送給我,我都不要,我要買賽倫牌的車。’我便告訴他賽倫牌的確是一種好卡車,如果你買那種牌子,那肯定錯不了。賽倫牌為一家十分可靠的公司所製造,推銷員也很優秀。”
“這樣他就無話可說了。如果他說賽倫牌最好,我同意他的說法,他總不能整個下午一直說賽倫牌最好了。然後我們離開這個話題,我開始給他介紹我們的卡車的優點。”
正如充滿智慧的富蘭克林所說:“如果你辯論、爭強,你或許會獲得勝利;但這種勝利是得不償失的,因為你永遠無法得到對方的好感。”
因此,你要自己好好權衡一下,你想要什麼?隻圖一時口才表演式的快感,還是一個人的長期好感?
做人的方與圓
做人與做事都離不開方圓之道,所謂“方”,即表現於外在性格和方法;所謂“內”,即沉積於心中的氣度和態度,古人常說“內方外圓”,正是說出此中道理。人生的巧妙正在於合“內方”與“外圓”為一,即內心剛直,外表柔和,不張揚自己,誇大自己,而是心中“咬定”目標。
一位從內地到廣州出差的老人,在小貨攤上被賣貨的女青年掏了腰包,幾百元“外彙券”不翼而飛。貨攤附近隻有他倆人,明知此事與姑娘有關,但當他提及此事時,姑娘翻了臉,叫他到“公安局去告”!老人冷靜一思索,沒和她來硬的,他壓低聲音,懇求地說:“姑娘,我一下子買了你五六十元的東西,你怎麼能這樣對待我呢?我知道,你們做生意的,信譽要緊哪!”這話既有懇求,又有開導,還有暗示,最後一句意味深長,不能不使姑娘深思。他進一步懇求道:“我從內地來,好不容易找些外彙券,托我買東西,丟了我怎麼交待?叫我到哪裏換外彙券?你就替我仔細找找吧,或許忙亂中掉到衣服堆裏去?我知道,你們做買賣的是最體諒人的!”終於,姑娘被說動了心,她就坡下驢,在衣服堆裏找出了錢包,不好意思地交給了老人。這樣,老人不但索要回了錢包,也挽救了一名青年的良知。
人生中我們也應有這樣的處世智慧,掌握好方圓的分寸尺度,就可讓我們飛馳在成功之路上。
“方”是為人之本
做人最重要的是什麼?一位社會學家說的好,做人最重要的是要出於公心。翻開人類的曆史,公心對人,平心對事,為人處世,最好是天平輕重,以求公平二字,則人們沒有不服從的。不能以公為私,以私害公,這兩點最好是銘記在心。這也是處世服人的一個要點。
曆史記載:“範文忠公身為諫臣,趙清獻公作為禦史,因辨論事情意見相左而互有隔膜。王荊公幾次詆毀範公,並且說:‘陛下問趙抃,就知道他的為人。後來有一天,神宗問清獻公趙抃,趙抃回答說:‘忠臣。’皇上說:‘你怎麼知道他是忠臣呢?’趙抃回答說:‘嘉佑初期,神宗違豫,他請立皇嗣,以安定國家,難道這不是忠嗎?’退出後,王荊公問趙抃說:‘你不是與範仲淹有仇隙嗎?’趙抃說:‘我不敢以私害公。’”不敢以私害公,說起來容易,做到就難了。既不敢以私害公,自然也不敢以公為私。從那以後,有幾個人能及他?不但範文忠公佩服他,神宗也佩服,王荊公也不得不服。
不以公為私,就在於廉而不貪。這不但要觀察他的從前,尤其要觀察他的後來。顧亭林在《日知錄》中說:“季文子死時,以大夫禮節入斂,以他用過的家用器具陪葬。沒有錦衣的妾婢,沒有吃糧食的馬,沒有家藏的金銀,沒有貴重家器。君子這就知道季文子是忠於王室了。輔佐三代君主,而沒有家私積蓄,難道說不忠嗎?”諸葛亮呈表給後主劉禪說:‘我家在成都有八百棵桑樹,簿田十五頃,子孫的穿吃二事,全靠自家,我覺得寬裕有餘。至於我在外麵,沒有別的調度,隻有隨身衣物,食用之類,全都仰仗官府,不另索取,以長尺寸。我死的時候,不要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辜負陛下。’到諸葛亮死的時候,正像他所說的那樣。廉潔,不過是人臣的一節,而史家稱他為忠。諸葛亮是以無為自負的人而已。”讀過諸葛亮的表言,可以看出他的操守,他的誌趣,他的肝膽,他的赤誠之心,無不字字見血,句句心長,可以與日月同輝。讀了他的表言的人,而不被他感化,必然是禽獸一類。
想征服人、征服天下與後世,不僅以貪贓枉法、受賄自富作為大戒,人情饋贈,也宜當免除。
王朗川的《言行彙纂》記載:“雲南大理府出產石屏,管理這個地方的官員,每個都是勞民傷財,車船載著去饋贈於人。有個幫主獨自寓意於送行詩說:‘相思莫遣石屏贈,留刻南中德政碑。’又有河南土產特種蘑菇線香,旅遊的人,都拿取以饋贈於人。當肅湣公巡察這個地方時,他一點都不取。當時有人作詩說:‘手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間閻話短長。”
這雖然是小事,然而從這裏可以看出為人的高風亮節。小節立,大節也就自然可立。取財之道很多,要想發財就不要去做官,以做官而發財,終究會有淒涼之日。作為一身之計,就不必為財;為了子孫之計,就不必留財。財多,必然累己、害己。還不如清廉自守,留個好名聲,留個好榜樣給子孫後代。
保持本色,堅守原則,不忘我們做人之根本,是我們在這個世上立足立身之根本,不忘做人之本,才能立得長久。
“圓”是處世之道
真正聰明的人從來不輕易讓別人看出他有多大的智慧和勇氣,因為他們知道,隻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獲得別人的尊重。所以,讓別人知道你,但不要讓他們了解你的底細,沒有人看得出你才能的極限,也就沒有人對你感到失望。讓別人猜測你甚至懷疑你的才能,要比完全顯示自己的才能更能獲得尊重。要不斷地培養他人對你的期望,不要一開始就展示,甚至都不要展示你的全部所有。隱瞞你的力量和知識的訣竅是要胸有城府。
巴頓是聰明人交際大法中的反麵教材,他愛“放大炮”、毫無城府,不但使上司頗為難堪,自己也失去了不少人緣,被同事們稱為“和平時期的戰爭販子”。1925年巴頓到夏威夷的斯科菲爾德軍營擔任師邢的一級參謀。一年後,他被升為三級參謀。他的工作主要是負責對戰術問題和部隊的訓練提出建議並進行檢查,但由於沒有城府他經常越權行事。1926年11月中旬,他觀看了第二十二旅的演習,對這次演習非常不滿。他直接向旅指揮官遞交了一份措辭激烈的意見書。他的這種做法是紀律所不允許的,因為他隻是一名少校,無權指責一名準將指揮官。這樣一來,他便招致了上司的非議和怨恨。
但巴頓並沒有因此“聰明”起來,他並未吸取教訓。1927年3月,在觀看了一場營級戰術演習後,他又一次大發其火。他指責營指揮官和其他人員訓練無素,準備不足,沒有達到預定的目的。雖然這次他很明智地請師司令部副官代替師長簽了名,但其他軍官心裏很清楚,這又是巴頓搞的鬼,所以聯合起來一致聲討巴頓。眾怒難犯,師長沒有辦法隻好把這位愛“放大炮”的參謀從三級參謀的位置上撤下來,降到二級。
一個人即使是天才,若絲毫不懂收斂,也是很難立足的,而且會招致厄運。嶄露鋒芒是正常的,但應認清形勢,把自己的位置擺正才能做到自我保護。心無城府有時往往把自己陷入不利之地,做人要懂得“圓融”之道。
方圓做人的分寸
方為做人之本,圓為處世之道。
“方”,方方正正,有棱有角,指一個人做人做事有自己的主張和原則,不被人所左右。“圓”,圓滑世故,融通老成,指一個人做人做事講究技巧,既不超人前也不落人後,或者該前則前,該後則後,能夠認清時務,使自己進退自如,遊刃有餘。
一個人如果過分方方正正,有棱有角,必將碰得頭破血流;但是一個人如果八麵玲瓏,圓滑透頂,總是想讓別人吃虧,自己占便宜,也必將眾叛親離。因此,做人必須方外有圓,圓內有方,外圓內方。
外圓內方之人,有忍的精神,有讓的胸懷,有貌似糊塗的智慧,有形如瘋傻的清醒,有臉上掛著笑的哭,有表麵看是錯的對……
商界有巨富,官場有首腦,世外有高人。他們的成功要訣就是精通了何時何事可“方”,何時何事可“圓”的為人處世技巧。
“方”是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脊梁。人僅僅依靠“方”是不夠的,還需要有“圓”的包裹,無論是在商界、官場,還是交友、情愛、謀職等等,都需要掌握“方圓”的技巧,才能無往不勝。
“圓”是處世之道,是妥妥當當處世的錦囊。現實生活中,有在學校成績一流的,進入社會卻成了打工的;在學校成績二流的,進入社會卻當了老板的。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成績一流的同學過分專心於專業知識,忽略了做人的“圓”;而成績二流甚至三流的同學卻在與人交往中掌握了處世的原則。正如卡耐基所說:“一個人的成功隻有5%是依靠專業技術,而85%卻要依靠人際交往、有效說話等軟科學本領。”
真正的“方圓”之人是大智慧與大容忍的結合體,有勇猛鬥士的武力,有沉靜蘊慧的平和。真正的“方圓”之人能對大喜悅與大悲哀泰然不驚。真正的“方圓”之人,行動時幹練、迅捷,不為感情所左右;退避時,能審時度勢,全身而退,而且能抓住最佳機會東山再起。真正的“方圓”之人,沒有失敗,隻有沉默,是麵對挫折與逆境的積蓄力量的沉默。
在強大的對手高壓下,在麵臨危機的時候,采取藏巧於拙、裝糊塗,扮作“誠實”的樣子,往往可以避災逃禍,轉危為安。雖然麵臨險境,或遇到突發事件而裝傻看呆。這比臨危不懼和視死如歸的壯烈要保全得多。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以拙誠與對手周旋,確實不失為一種高明之術。
還有,對一些有經驗的領導者來說,更是如此,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權力再大,畢竟還是有限的,它不可能使所有的人都聽命於自己。當自己的管理目標受到權力條件的限製,一時難以完全實現時,他就必須運用計謀、審時度勢、權衡利弊,首先製服自己權力夠得著的對象,暫時穩住還遠離自己、鞭長莫及的對象。這在軍事學上,叫遠交近攻;在處世學上,叫外圓內方;在用人權術上,則是指采用不正當的手段,對“權力影響圈”外的下屬裝出和藹可親、體貼關懷的樣子,但對“權力影響圈”內的下屬,卻嚴加管製,令人可畏。
總之,人生在世隻要運用“方圓”之理,必能無往不勝,所向披靡;無論是趨進,還是退止,都能泰然自若,不為世人的眼光和評論所左右。
做人的誠與信
一個不守誠信的人,是無法與其談論做人之道的。我們知道,以誠待人,是做人美德,講求信用,是立身處世之道,是一種高尚的品質和情操。
春秋時五霸之一的晉文公,某次帶領軍隊攻打原國,事先與官兵約定三天結束戰爭。到了第三天,原國還沒有攻下來,晉文公就命令撤退回國。這時,晉方的間諜回來報告說:“原人支持不住,就要投降了。”晉方有的將領主張暫緩撤兵,但晉文公卻堅持認為與其得到一個原國而失信,還不如不要它,因此堅決撤回了圍攻的軍隊。晉文公雖然放棄了到手的勝利,卻樹立了自己誠信的形象,得到了下屬的敬重。如此一來,他戰爭中的損失也就算不得什麼了。
一個人隻有講究信用,才能得到支持,並有所作為。大多數人都喜歡和一個有信譽度的人交往,大到言出必行,小到守時守信,都能夠看出一個人的品格和素養。
以誠待人
在所有的交際要訣中有一句是最重要的,那就是一個“誠”字。有位文化名人說過這樣一段話:“天地之所以不息,國之所以立,聖賢之德業所以可大可久,皆誠為之也。故曰:誠者,物之始終,不誠無物。”意即,天地之所以經久不息,國家之所以安治,人們崇敬的先賢聖人之品德事業之所以不斷地發展光大,都是因為一個“誠”字在起作用。所以說,誠,關係到萬事萬物的生死存亡;不誠,就沒有萬事萬物。
首先,應該看到,我們所說的“誠”字,其含義是人必須虛懷若穀,心底坦蕩,毫無私心雜念,這樣才能做到真實無妄,對任何人不欺騙,隻有這樣,才能交到真心朋友。所以,交朋友,自己要先做到內心的至誠至虛。
其次,“誠”的作用在於團結身邊的人,共同一心,成就大業。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任何人都不喜歡虛偽,所以隻有至誠才能從自己的身上把虛偽的劣根徹底鏟除掉,這樣,所有的人才能團結得像朋友一樣,同甘共苦、出生入死、同心同德,幹出一番事業。
第一,誠懇。
知道自己的過失便加以承認並盡快改正,沒有絲毫的吝惜掩飾之心,這是最難做到的事情。豪傑之所以成為豪傑,聖賢之所以稱其為聖賢,都因為他們為人誠懇,光明磊落,這是常人望塵莫及的。反之,請你想一想,其實能夠戰勝自我而達到內心的誠懇,那該是多麼快樂的事情啊,由此不知可以省去多少糾葛羈絆,避免了多少遮掩矯飾的醜態啊。
第二,誠實。
知道自己的實際能力與水平,不圖虛名。自古以來都是三種人的身邊常有禍事:包藏禍心,損害別人利益者,會反受其害;過分嫉妒,容不得他人的人,不被他人所容;喜愛虛名,並且不擇手段去竊取他人成就的人,早晚會被別人識破揭穿。交朋友就要實心實意,來不得半點虛偽,否則,你就不會交到朋友,而會增添仇家,反惹禍端。
第三,誠心。
我們應當永遠地誠心待人,虛心處世。誠心會使你勇氣十足,曆盡千磨百煉而不改初衷,最終必定會有朋友真誠相助,成就大的事業。虛心則是不矯揉造作,不挾私見,用這種方法來接人待物,最終必定可以被別人所理解接受,順理成章地成為摯誠的朋友。
第四,誠意。
俗語說:“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所以,凡涉世交友之人一定要下決心把這兩個字理解透徹,處理完美,方能與各種人打交道、交朋友。誠意即以樸實、廉潔、正直為本體,講真話、實話、直話,不拐彎抹角兜圈子。也許你的話初聽起來讓別人不能接受,時間長了,朋友自然能夠了解你的心意。但是如果失去誠意,縱然你口生蓮花,也遲早會露出破綻。騙人的事情隻能欺騙一時,不可能永遠哄住別人,到頭來隻怕會搞得人人心中對你設防,心灰意冷。那麼,哪裏還會有對你真心誠意的朋友呢?
第五,開誠布公。
對朋友切不可玩弄權術,不可區別貧富貴賤,更不可以攻擊別人的隱私或在背後詆毀別人的短處。
總之,就一句話,隻有你誠心對待別人,別人才可能誠心對待你。
誠實是第一美德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一語道出了誠實所擁有的巨大威力。是的,一個誠實的人是一個值得信賴的人。他不會當麵說你的好話,背後卻捅刀子。他不會違心地騙取你的好感,換來你的信任,而謀取他自己的利益。誠實的人是光明磊落的,他的心屢次毫不摭掩地向你開放,他忠實於自己,也忠實於別人。
人的心是很難捉摸的。有些人是虛偽的,心中有一分,外麵做得恰似二分;一切靠嘴來做,而絲毫不實幹。
一個誠實的人,一個渴望真誠的人,必須拋棄虛偽。而虛偽是害人的,虛偽者貶低了自己,也傷害了別人。虛偽與誠實,如同水與火,兩者是不相容的。
一個人如果不夠誠實,往往在政治上成為兩麵派,在社會上成為圖利棄友的小人,這樣的人是沒有朋友的,有朋友也隻是利用朋友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把朋友當作工具。交友如果不交心,一切都不會長久。誠實的人才是可以信任的人。
三國時,孫策任用呂範主管東吳財經大權,孫策的弟弟孫權此時年少,總是偷偷地向呂範要錢,呂範則一定要請求孫策,從不沒有獨自答應孫權。因這事孫權對呂範很有意見。後來孫權任陽羨縣令,建立了自己的小金庫以備私用。孫策有時來查帳,功曹周穀總是為孫權塗改賬目,造假單據,使孫策沒有理由責怪孫權。孫權這時很感謝周穀。
後來,孫權接替孫策統管東吳大事,因為呂範忠誠,特別受到孫權的信任,而周穀卻因為善於欺騙和更改賬目,而始終沒有得到孫權的重用。
虛偽為人所痛恨,然而有的人卻總心存僥幸,幻想用虛偽來蒙蔽人,而事實上不管你掩飾的手段多高明,謊言衣多美麗,總有水落石出的一天。因此,那些喜歡耍手段、說謊話的人也應該收斂一下,走上誠實做人之道。然而世上的偽君子又是何其多啊,他們虛偽、欺騙,大出風頭,仿佛隻有這樣,才顯出自己有多高明,別人有多愚蠢。虛偽的人啊,不要越走越深,有朝一日,虛假的麵具被撕下來,你們將能用什麼樣的麵目來麵對陽光燦爛的世界呢?
重信守諾
守信是人類文明的成果。人的生命是多重的,基本上分為生理生命和道德生命兩重。有生理生命而無道德生命,人就不成其為人,而流為禽獸;有道德生命而無生理生命,道德生命就無法實現。道德是調整人與自然、社會、人際關係原則的總和。在道德的範疇內,守信是做人最起碼的要求,是人之為人的基本準則和行為規範。如果人與人之間沒有了守信,那麼這個由人組成的社會就失去了根本。
但是,守信原則在我們的社會中卻受到了極大的挑戰。假酒、假煙、假藥,像膿水一樣到處流淌;合同漫天飛,但是真的合同沒有幾個;醫生收受“紅包”,演員隻對口型,連律師都偷稅漏稅,甚至出現了假學者和假官員。可謂應有盡有。
“撈一把就走”的思想觀念之所以很猖獗,主要是受了急功近利和小農意識的影響,它不利於我們的企業和社會建立一個良性的發展機製。林肯說過:你可以一時欺騙所有人,也可以永遠欺騙一些人,但不可能永遠欺騙所有人。
做人講守信,做企業更應該講守信,守信就是企業的生命。企業對員工、客戶、社會都要守信,不守信的企業將不能持久。以前幾年所謂的“十大經典策劃”為例,某商場以拒售索尼彩電為由頭,大肆進行新聞炒作,理由是索尼對某消費者所購問題彩電賠付不滿意。拋開當時的各種因素不談,如果讓時間“說話”,事實是索尼在中國消費者心目中仍是高科技進口家電的代表,而當時出盡風頭的該企業卻逐漸出現銷聲匿跡的態勢。
投機鑽營做不成百年企業,“口水戰”的風光掩蓋不了事實的“商業欺詐”,抓住極個別的偶然現象,否定索尼的全部,了解真相的消費者也不同意。
靠打擊詆毀競爭對手,以對手的更壞來證明自己更好,不但有悖於守信經營,也是很不明智的。令人遺憾的是,有些商家仍在拿自己的信用當兒戲,為了和對手搞價格戰,在報紙上打出價格很低的商品,等消費者蜂擁而至,卻沒有貨銷售。更有甚者,為了營造所謂的商業氛圍,個別專營商家竟然明令員工家屬排隊烘托生意火爆的氣氛,借以吸引和欺騙顧客。這些將守信當兒戲、愚弄消費者的企業,不僅自己丟了信譽,更是使整個社會的守信基礎受到破壞。
在美國,信用有汙點的人不能貸款、做老板,找不到好的工作。有一位在中國教公共英語的老外,自己編了一本參考書,到考試時,其他老師給學生劃考試重點,他沒有,而是讓同學們學參考書的最後一課:關於誠信。聽說中國學生考試作弊,他說打死了也不相信,因為一個民族靠作弊是不能強大的。作弊是最大的失信,因為生活本身就會懲罰沒有誠信的人,而且要嚴厲得多。你的信譽價值連城,怎麼舍得用一點考分把它出賣了呢?
全球最優秀的企業之一美國通用電氣公司,不僅把誠信看作企業的外在形象,更將誠信作為崇高的道德理念和無價的資產,看得高於一切,甚至視為企業的生命。在通用,沒有人會因為失掉一個地區或一個錯誤而失去工作,人們會有第二次、第三次機會,並且可以得到培訓。惟一有一種表現是沒有第二次機會的,那就是違反誠信。
東漢時,汝南郡的張劭和山陽郡的範式同在京城洛陽讀書,學業結束,他們分別的時候,張劭站在路口,望著天空的大雁說:“今日一別,不知何年才能見麵……”說著,流下淚來。範式拉著張劭的手,勸解道:“兄弟,不要傷悲。兩年後的秋天,我一定去你家拜望老人,同你聚會。”
落葉蕭蕭,籬菊怒放,這正是兩年後的秋天。張劭突然聽見天空一聲雁叫,牽動了情思,不由自言自語地說:“他快來了。”說完趕緊回到屋裏,對母親說:“媽媽,剛才我聽見天空雁叫,範式快來了,我們準備準備吧!”“傻孩子,山陽郡離這裏一千多裏路,範式怎會來呢?”他媽媽不相信,搖頭歎息:“一千多裏路啊!”張劭說:“範式為人正直、誠懇,極守信用,不會不來。”老媽媽隻好說:“好好,他會來,我去備點酒。”其實,老人並不相信,隻是怕兒子傷心,寬慰寬慰兒子而已。
約定的日期到了,範式果然風塵仆仆地趕來了。舊友重逢,親熱異常。老媽媽激動地站在一旁直抹眼淚,感歎地說:“天下真有這麼講信用的朋友!”範式重信守諾的故事一直為後人傳為佳話。
講信用,守信義,是立身處世之道,是一種高尚的品質和情操,它既體現了對人的尊敬,也表現了對己的尊重。我們反對那種“言過其實”的許諾,也反對使人容易“寡信”的“輕諾”;我們更反對“言而無信”、“背信棄義”的醜行!
在社會交往中,如果真能主動幫助朋友辦點事,這種精神當然是可貴的。但是,辦事要量力而行,說話要注意掌握分寸。因為,諾言的能否兌現不僅有自己努力程度的問題,還有一個客觀條件的因素。有些在正常情況下是可以辦到的事,後來由於客觀條件起了變化,一時辦不到,這種情況是有的,這就要求我們在朋友麵前,不要輕率地許諾。有的事,明知辦不到,就應向朋友說清楚,要相信朋友是通情達理的,是會原諒的,千萬不要打腫臉充胖子,在朋友麵前逞能,輕率許諾。這樣,不但得不到友誼和信任,反而會失去朋友。
人脈價值百萬
這是一個崇拜成功,需要成功的年代,成功靠得是自己,自己靠什麼?知識、金錢、背景、機會……也許這一切你都沒有,但是你可以打造一把叩開財富大門的金鑰匙——人脈。它可以為你創造這些看似沒有的東西,如果機遇、知識、背景是蛋,人脈就是雞。
查爾斯?華特爾,屬於紐約市一家大銀行,奉命寫一篇有關某公司的機密報告。他知道某一個人擁有他非常需要的資料。於是,華特爾先生去見那個人,他是一家大工業公司的董事長。當華特爾先生被迎進董事長的辦公室時,一個年輕的婦人從門邊探出頭來,告訴董事長,她這天沒有什麼郵票可給他。“我在為我那十二歲的兒子搜集郵票,”董事長對華特爾解釋。
華特爾先生說明他的來意,開始提出問題。董事長的說法含糊、概括、模棱兩可。他不想把心裏的話說出來,無論怎樣好言相勸都沒有效果。這次見麵的時間很短,沒有實際效果。“坦白說,我當時不知道怎麼辦,”華特爾先生說,“接著,我想起他的秘書對他說的話——郵票,十二歲的兒子……我也想起我們銀行的國外部門搜集郵票的事——從來自世界各地的信件上取下來的郵票。”
第二天早上,我再去找他,傳話進去,我有一些郵票要送給他的孩子。結果,他滿臉帶著笑意,客氣得很。“我的喬治將會喜歡這些。”他不停地說,一麵撫弄著那些郵票。“瞧這張!這是一張無價之寶。”我們花了一個小時談論郵票,瞧他兒子的照片,然後他又花了一個多小時,把我所想要知道的資料全都告訴我——我甚至都沒提議他那麼做。他把他所知道的,全都告訴了我,然後叫他的下屬進來,問他們一些問題。他還打電話給他的一些同行,把一些事實、數字、報告和信件,全部告訴我。用很短的時間,查爾斯?華特爾就巧妙而成功地打造了一條關係網,同時也完美的解決了他的問題,可見人脈對一個人的成功是何等重要。
巧織成功關係網
外國成功學有“友誼網”之說,認為喜歡別人又能讓別人喜歡的人,才是世界上最成功的人。成功的人們大多喜歡廣泛交際,形成了自己的一張“友誼網”。比如,你要某人推薦幾個供你拜訪的朋友,如果這個人是個失敗的人,他隻能好不容易為你提供一兩個人,而且好不容易才找到這一兩個人的地址和電話。成功的人就不同了,他們會推薦出一大堆朋友,而且是在長長的名單上尋找,因為名單上包括各式各樣的朋友。由此顯示出成功者與失敗者在交友方麵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