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建議
小米熬粥,黃香柔滑、清淡可口,是老、幼、病、弱及產婦最適宜的補品。小米熬粥時上麵浮的一層細膩的黏稠物,俗稱為“米油”。中醫認為,米油的營養極為豐富,滋補力強,民間有“米油可代參湯”的說法。
★特別說明
小米蛋白質的氨基酸組成並不理想,賴氨酸過低而亮氨酸又過高,不能完全以小米為主食,應注意搭配,以免缺乏其他營養。另外,傳統觀點認為,小米不可與杏仁同食,可能使人嘔吐、泄瀉。
小米香豆蛋餅
小貼士
本品可補腎益氣、健脾養心,用於腎氣不足、心脾不和之月經量多、心悸失眠等。
原料:麵粉150克,雞蛋2個,水發黃豆100克,四季豆70克,水發小米50克,泡打粉2克
調料:鹽、食用油各適量
製作:
1.把洗淨的四季豆切碎;洗好的黃豆剁成細末。
2.鍋中注入適量清水燒開,加入鹽、四季豆、食用油,煮約半分鍾,撈出四季豆待用。
3.將雞蛋打入碗中,放入四季豆、小米、黃豆末、泡打粉、鹽拌勻,加入麵粉快速拌至起勁,製成麵糊,靜置10分鍾;注入少許食用油攪拌,使麵糊純滑。
4.煎鍋中注入食用油,燒熱後轉用小火,倒入麵糊攤開鋪勻,煎至兩麵呈金黃色,盛出即可。
棗泥小米粥
小貼士
本品能補血安神、益氣健脾,可改善血虛失眠、不思飲食、月經量少等症。
原料:小米85克,紅棗20克
製作:
1.蒸鍋上火燒沸,放入裝有紅棗的小盤子,用中火蒸至紅棗變軟,取出晾涼,然後,將紅棗去核,切碎,搗成紅棗泥,待用。
2.湯鍋中注入適量清水燒開,倒入洗淨的小米,大火煮開,用小火煮至米粒熟透,加入紅棗泥,續煮片刻至沸騰。
3.關火後盛出煮好的小米粥,放在小碗中即成。
小麥
益腎斂汗、健脾養心
性味歸經
性涼,味甘。歸心、脾、腎經。
相宜搭配
小麥+靈芝
靈芝有補氣安神、止咳平喘的功效,小麥能養心神、斂虛汗,兩者搭配煲粥食用,可改善氣陰兩傷所致失眠多夢、盜汗等症。
小麥+泥鰍
泥鰍能補中益氣、填精補血,搭配小麥煲粥食用,可改善口燥咽幹、兩顴潮紅、五心煩熱、潮熱盜汗等症。
★補腎說法
《食療本草》記載:“補中益氣,和五髒,調經絡,續氣脈。”中醫認為,小麥性涼、味甘,稟冬寒之水氣,得中正之土味,入腎、脾二經,具有養心益腎、健脾厚腸、除熱止渴的功效,尤其適用於體虛多汗、口幹舌燥、心煩失眠等症。
★食用建議
小麥可煎湯、煮粥,或製成麵食常服。民間有“麥吃陳,米吃新”的說法,存放時間適當長些的麵粉比新磨的麵粉品質好。另外,烹飪時油溫不宜過熱,因為小麥麵粉若油炸溫度過高,有可能產生有害物質。
★特別說明
《本草綱目》記載, “小麥麵畏漢椒、蘿菔。”所以小麥不宜與花椒、蘿卜同食。
小麥紅豆玉米粥
小貼士
本品可健脾益腎、補虛斂汗,適合體虛多汗、舌燥口幹、心煩失眠的患者調理。
原料:水發小麥80克,水發紅豆90克,水發大米130克,鮮玉米粒90克
調料:鹽2克
製作:
1.砂鍋中注入適量清水燒開,倒入洗淨的大米,放入洗好的玉米,再放入洗淨的小麥、紅豆,攪拌均勻。
2.蓋上蓋子,燒開後用小火煮40分鍾,至食材熟透。
3.揭蓋,放入少許鹽,拌勻調味,關火後將煮好的粥盛出,裝入碗中即可。
小麥紅米地瓜粥
小貼士
本品可補虛益氣、健脾強腎,可改善體質虛弱、少氣懶言、夜尿頻多等症。
原料:水發小麥75克,水發紅米120克,水發花生米80克,紅薯150克
調料:白糖15克
製作:
1.洗淨去皮的紅薯切塊,改切成丁,備用。
2.砂鍋中注入適量清水燒開,倒入洗淨的花生米、紅米、小麥,攪拌均勻,燒開後用小火煮1小時至食材熟軟。
3.倒入紅薯丁拌勻,用小火再煮15分鍾;放入白糖,煮至白糖溶化,盛出裝碗即可。
山藥
益氣養陰、補脾肺腎
性味歸經
性平,味甘。歸肺、脾、腎經。
相宜搭配
山藥+紅棗
山藥和紅棗都是健脾食療佳品,兩者搭配煲湯經常食用可增進食欲,強壯身體,改善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