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輕安:身輕如葉,行疾如奔(3 / 3)

看透了生命這樣的本質,人們就應該對苦樂放寬胸懷,空出心智,合於自然,如此悲喜榮辱、沉浮生滅都不會讓人癡狂瘋魔,心也就自然能舒適一點,生活也就更閑適一些。管它夢也罷,醒也罷,都能獲得歡樂的生活。

盞茶銘心

在有限的生命中體悟到“無生”的道理,認識到“動靜一如”、“生死一體”、“有無一般”、“來去一致”的人生真諦,放寬胸懷,空出心智,合於自然,從而超越智勇奇巧,超越悲喜榮辱,超越沉浮生滅,超越時間“去”“來”的限製,那麼,你的人生將會於無盡的空間中綿延而去,直至進入生命本真永恒的圓滿之境。

拾得禪師茶語:人貧道不貧,洞明得自在

南懷瑾先生曾經作過一個形象的比喻,嬰兒生下來不到一百天,手裏拿著一個東西好像很牢,其實他沒有用力,若有若無之間,安詳而寧靜卻把握得很牢,這就是自在。做人也是同樣的道理,在若有若無之間把握住萬物的根本,自在自得。

唐代豐幹禪師,住在天台山國清寺,一天,在鬆林漫步,山道旁忽然傳來小孩啼哭的聲音,他尋聲一看,原來是一個稚齡的小孩,衣服雖不整,但相貌奇偉,問了附近村莊人家,沒有人知道這是誰家的孩子,豐幹禪師不得已,隻好把這男孩帶回國清寺,等待人家來認領。因他是豐幹禪師撿回來的,所以大家都叫他“拾得”。

拾得在國清寺安住下來,漸漸長大以後,就讓他擔任行堂(添飯)的工作。時間久後,拾得也交了不少道友,尤其是一個名叫寒山的貧子,相交最為莫逆,因為寒山貧困,拾得就將齋堂裏吃剩的渣滓用一個竹筒裝起來,給寒山背回去用。

有一天,寒山問拾得說:“如果世間有人無端地誹謗我、欺負我、侮辱我、恥笑我、輕視我、惡厭我、欺騙我,我要怎麼做才好呢?”

拾得回答道:“你不妨忍著他、謙讓他、任由他、避開他、不要理會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寒山再問道:“除此之外,還有什麼處世秘訣,可以躲避別人惡意的糾纏呢?”

拾得回答道:

“彌勒菩薩偈語說——老拙穿破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有人罵老拙,老拙隻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隨他自幹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人弱心不弱,人貧道不貧,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辦。

“如果能夠體會偈中的精神,那就是無上的處事秘訣。”

所謂寒山、拾得乃文殊、普賢二大士化身。台州牧閭丘胤問豐幹禪師,何方有真身菩薩?告以寒山、拾得,胤至禮拜,二人大笑曰:“豐幹饒舌,彌陀不識。”意指豐幹乃彌陀化身,惜世人不識。說後,二人隱身岩中,人不複見。胤遣人錄其二人散題石壁間詩偈,今行於世。寒山、拾得二大士不為世事纏縛,灑脫自在,其處世秘訣確實高人一等。

一個人對生命之中的一切,總想把握得很牢,其實生命永遠都不會讓你完全把握,人生不可能完全被掌控,正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生命中總有些難以預料的事情,無須太過執著。

呱呱墜地的嬰兒,生下來都是兩手緊握,成為兩隻小小的拳頭,仿佛想要抓住些什麼;看看垂死的老人,臨終前都是兩手攤開,撒手而去。無論窮漢富翁,無論高官百姓,無論名流常人,都無法帶走任何東西。上天總讓人兩手空空來到人世,又兩手空空離去。既然如此,又何必偏執於某一點、某一事、某一物呢?生命的曆程往往也像河流一樣,想要跨越生命中的障礙,達到某種程度的突破,必須放下“執著”。

盞茶銘心

生活對於每個人來說,蘊藏著無限的哲理與深意,它就像一本書,隻有用心去讀,才能品味到生活中的學問。隻有駕馭了生活中的真理,眼光才能看得更遠;隻有深知生活中的訣竅,才能活得更自在、更灑脫、更遊刃有餘。生活閃現著智慧與學問,隻有用心去領悟,才能體驗到自在的真諦。

馬祖禪師茶語:謙退保身,涵容待人

俗話說,山不辭石,故能成其高;海不辭水,方能成其深。

弘一法師常常提醒世人,也警醒自己,千萬不能忘了謙虛的品德。大師時常向人請教,時時翻閱經典,熟習戒律,到處遊學,隻要自己有不明白的事情,無論老少,都主動請教。在大師看來,謙遜是學佛之人必不可少的,因為謙虛的人能夠經常發現自己的不足,從而不斷得到各方麵的指導和幫助,使自己不斷進步。

有這樣一個故事。

隱峰禪師跟從馬祖禪師學習三年,自以為得道,於是有些揚揚得意起來。他備好行裝,挺起胸脯,辭別馬祖,準備到石頭希遷禪師處試禪道。

馬祖禪師看出隱峰有些心浮氣傲,決定讓隱峰碰一回釘子,從失敗中獲得經驗。馬祖臨行前特意提醒他:“小心啊,石頭路滑。”這話一語雙關:一是說山高路滑,小心石頭絆了栽跟頭;實際卻是說那石頭禪師機鋒了得,弄不好就會碰壁。

隱峰不以為意,揚手而去。他一路興高采烈,並未栽什麼跟頭,不禁更加得意了。一到石頭禪師處,隱峰就繞著法座走了一圈,並且得意地問道:“你的宗旨是什麼?”石頭連看都不看他一眼,隻是兩眼朝上回答道:“蒼天!蒼天!”(禪師們經常用蒼天來表示自性的虛空。)隱峰無話可對,他知道“石頭”的厲害了,這才想起來馬祖說過的話,於是重新回到馬祖處。

馬祖聽了事情的始末,告訴隱峰:“你再去問,等他再說‘蒼天’,你就‘噓噓’兩聲。”石頭用“蒼天”來代表虛空,到底還有文字,可這“噓噓”兩聲,不沾文字,真是妙哉!隱峰仿佛得了個法寶,欣然上路。

他這次滿懷信心,以為天衣無縫了,他還是同樣的動作,問了同樣的問題,豈料石頭卻先朝他“噓噓”兩聲,再次讓他措手不及。他呆在那裏,不得其解。怎麼自己還沒噓出聲,就被噎了回來?

這次他沒有了當初的傲慢,喪氣而歸。他畢恭畢敬地站在馬祖麵前,聽從教誨。馬祖點著他的腦門:“我早就對你說過‘石頭路滑’嘛!”

科學家牛頓在聽到有人稱讚他時,曾說:“在我自己看來,我隻不過是在海邊玩耍的小孩,為不時發現比尋常更美麗的貝殼而沾沾自喜,而對於我麵前浩瀚的大海,卻全然沒有發現。”牛頓定律的確立,萬有引力的發現,微積分的創建,都是他畢生不懈努力的成果,可他從不滿足。巴西球員貝利接受采訪時,別人問他哪個球踢得最漂亮時,他總說:“下一個!”最終獲得“球王”的稱號。

“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這是再簡單不過的道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做事應當謙虛認真,不要滿足於現狀;學習要深入細致,不能心浮氣躁。不要因為取得了小小的成績就認為自己不可一世,其實處處都是學問,你所知道僅僅是九牛一毛、大海裏的一滴水而已。

盞茶銘心

佛家常說:“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這句話說的是感恩,其實更多地包含了謙遜。有真才實學的人往往虛懷若穀、謙虛謹慎,而不學無術、一知半解的人卻驕傲自大、好為人師。謙虛是一種品德,是進取和成功的必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