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輕安:身輕如葉,行疾如奔(2 / 3)

韋爾奇剛學會開口說話時有點口吃,母親對此很不以為然,她鼓勵韋爾奇道:“孩子,慢一點來,你的口吃,正說明了你愛動腦筋,思考的速度比說話的動作更快。”在母親的鼓勵下,兒子沒有因為這一缺陷而自卑,他不但說話流利了許多,而且還養成了愛思考的好習慣。

小時候,韋爾奇因為曲棍球打得好,常常與同伴們外出到別的城市參加比賽。其他的孩子都有父母陪著,而他總是獨自一人,因為父母早就把他當大人看待了,認為他完全有能力獨立處理自己的事情。

讀中學時,韋爾奇的學習成績一直很好,考試後卻沒有被美國最好的大學錄取,隻進了普通的大學。

他為此痛苦不已,認為憑他的能力被錄取到最好的大學根本沒有問題,他想立即退學,準備來年再考,然而母親力主他上那所普通大學。讀了一個階段後,韋爾奇就發現母親的做法是正確的。

他深有體會地說:“在這所普通的大學,由於自己的成績很好,所以獲得了許多自信。倘若當時我選擇了像麻省理工學院這樣的好學校,那麼我很快就會由於大學成績比較差,受到周圍夥伴們的排擠,然後埋沒掉自己應有的才能。”

韋爾奇就是靠著這樣好的心態,不斷努力進取,當上了美國通用電器公司總裁的。他把自己全部的力量用於企業的改革,在全球範圍內迅速占領了廣闊的市場,創造出了20世紀的美國商業奇跡,被譽為“世界第一經理人”。

在美國常常有一些富人故意讓孩子接受“受苦教育”,讓他們在困難中學會端正自己的心態。孩子會用自己漸漸成熟的眼光來看待自己本身擁有的財富以及現在所麵臨的“苦難”,這樣交替的磨煉,能夠讓孩子迅速地成長,心理素質也越來越好。等成年以後,他們再麵對這個快樂與憂愁、成功與失敗並存的社會,就會變得灑脫、自在、坦然、豁達。

一個村子的村民為了解決離婚者日益增多的問題,特意邀請一位研究婚姻問題的老教授前來講學。

老教授走進教室,先拿起粉筆在黑板上寫下一行大字:“世界上沒有失敗的婚姻,沒有失敗的生活,隻有一顆失敗的心。”然後提了一個問題:“誰感覺自己的婚姻是和諧的,請舉手。”沒有一個人舉手。

老教授微笑著說:“這裏有一份問卷,我所知道婚姻不和諧的原因都在上麵,請大家選擇。”大家拿起問卷一看,看到上麵寫著一百多個答案:對方固執、懶惰、喝酒、跳舞、吝嗇、嘮叨、狂熱工作、迷戀上網等……

老教授收回問卷,然後逐一向大家展示。大家發現,每份答卷都隻選擇了一個或者兩個答案。

“現在我再調查一下你們目前的家庭狀況。”老教授又向每人發了一份問卷,上麵密密麻麻地寫著一百多個問題:收入是否夠維持生活?是否有孩子?孩子是否健康活潑?生病後是否得到過對方的照顧?

老教授再次收回問卷,又逐一向大家展示,每份答卷上幾乎全是肯定的回答。老教授把兩份問卷放到麵前,緩緩地說:“你們的婚姻並無不妥,之所以感到不如意,隻是由於人為地放大了婚姻中一些細微的瑕疵,對這些不愉快耿耿於懷,因此忽視了身邊的幸福,變得沮喪、不開心。”

說著,老教授讓學生搬來一個盛了一半水的大盆,上麵漂浮著一隻玩具船。老教授擰一下開關,玩具船在盆裏自在地遊來遊去。而後,老教授開始攪動盆中的水,隨著攪動力度的增大,水漫過了那隻玩具船,即使這隻玩具船依舊在遊動,卻還是沉到了水底。

這時,老教授把玩具船拿上來,抖落玩具船船艙內的水,一擰開關,玩具船又開始自在地遊來遊去。

看著台下若有所思的男女,老教授語重心長地說:“你們可以仔細地想一想,究竟是誰攪動了你們婚姻的清水,讓婚姻之船沉到了水底?”

“其實,每一個人身上都有汙點,都會發脾氣,是脾氣攪動了生活的水,有的人稍微發一發脾氣、攪動一下就好了,就把那些不愉快的事情忘記了;而有的人對某些事情總是耿耿於懷,不斷發脾氣,不停攪動自己的心情,攪動生活的水,然後隨著力度的增大,小船就沉到了水底。其實,生活中難免有不愉快,發脾氣也是很正常的,但一定要控製好,適可而止。在發完脾氣、平靜了之後,一定要反思,注意保持自己平和的心態,快樂自在地生活,不要再因為以前的事情而攪動生活的水,否則還會使小船下沉。”

很多事情不必耿耿於懷,凡事都要坦然對待,淡看繁華落寞,笑看潮漲潮落,讓那偶爾泛起的風波快速遠去,以我們本來快樂自在的心迎接人生的下一個美好。懂得了人生的浮沉起落、歡樂憂愁、幸福悲傷,對所有的這些保持好心態,無論波峰波穀,都能自在前行,這才是最高的人生境界,最終才能到達人生的彼岸。

人生一世,花開一季,誰都想讓此生了無遺憾,誰都希望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永遠正確,從而達到自己預期的目的。可這隻能是一種美好的幻想,人不可能不做錯事,不可能不走彎路。做了錯事,走了彎路之後,會後悔,會抱怨,這些都很正常。須知,再怎麼悔恨都於事無補,要用豁達的心態坦然麵對,平和處之。

盞茶銘心

智常禪師說:“生活如波浪,有波穀,也有波峰。”在高峰的時候,且慢高歌;在波穀的時候,不必落淚;一浪翻過一浪,一波過一波,便是彼岸。

鳥窠禪師茶語:百年一夢,從容是福

星雲大師把人生比做浮生一夢,在這夢中有悲喜沉浮,常令人哭時醒來醒時哭。許多人無法看清夢的真相,於是痛苦萬分,不能自拔。

浮生雖如夢,但做什麼、怎麼做,都可以由人自己選擇。如何活得更好,活得更加有意義,且看人是否能寬心,從容應對世間百態。

相傳,鳥窠禪師在一棵枝葉茂盛盤曲如蓋的鬆樹上棲止修行,好像小鳥在樹上築巢一樣,時常有人來向他請教佛法。

有一天,大文豪白居易來到樹下拜訪禪師,抬頭一望,道:“禪師住在樹上,太危險了。”

禪師答曰:“太守,你的處境才危險。”

白居易不以為然:“下官是當朝重要官員,有什麼危險呢?”

禪師說:“薪火相交,縱性不停,怎能說不危險呢?”

白居易領悟到他是指官場浮沉鉤心鬥角,轉個話題又問道:“如何是佛法大意?”

禪師回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白居易聽了很失望,說:“這是三歲孩兒也知道的道理”。

禪師道:“三歲孩兒雖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白居易頓時悟道。後來,白居易又以偈語請教禪師:“特入空門問苦空,敢將禪事問禪翁:為當夢是浮生事?為複浮生是夢中?”

禪師也以偈回答:“來時無跡去無蹤,去與來時事一同。何須更問浮生事,隻此浮生是夢中。”

人生如幻如化,短暫如朝露,因為看不透,便覺浮生苦,然不知浮生其實是一場夢。什麼時候才真正不做夢呢?星雲大師的建議是,必須看透,隻有大徹大悟大清醒,才能看清浮生的虛幻。

世人忙忙碌碌一輩子,以為自己是清醒地做著轟轟烈烈的事情,過著風風火火的日子,其實有時也隻是虛夢一場。本來天地間無主宰,沒有人能夠牽製你,是你讓自己被它限製了,自己不做自己生命的掌控者,這就是冥頑不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