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淨慮:痛苦源於追求錯的東西(1 / 3)

第十六章 淨慮:痛苦源於追求錯的東西

一行禪師茶語:妄心如蛇,咬傷你我

一行禪師告誡世人,不要心生妄念。如果人對於外界的事情心有掛礙,並由此生出懊惱心、歡喜心,那麼這顆心就失去了它的本來麵目。

從前,在舍衛國裏住著一個老人,他和兒子相依為命,日子過得十分艱苦。後來老人受到佛陀教義的啟發,就和兒子一起出家,老人當了比丘,他的兒子當了小沙彌,兩人成為師徒。

這天,老比丘帶著小沙彌出去化緣,師徒倆不知不覺越走越遠,等他們想到要回去時,天已經快黑了。師父年紀大,走得很慢,徒弟就上前來攙著師父走。

天色越來越黑,當他們來到一片樹林中時,天已經黑得伸手不見五指了,隻能聽見師徒倆行走的腳步聲和樹葉的沙沙聲,還有從遠方傳來的各種野獸淒厲的叫聲。

小沙彌知道樹林中常有野獸出沒,為了保護師父,就緊緊抱住師父的肩膀,連扶帶推地快步向樹林邊緣走去。

師父年老力衰,又東奔西走了一整天,早就累得走不動了,加上看不清楚道路,一個踉蹌跌倒在地,頭剛好磕在硬石頭上,一下子就死去了。

小沙彌看到師父倒在地上,趕忙把他拉起來,見他沒什麼反應,才發覺師父已經死了,不禁大吃一驚,痛哭失聲。

天亮以後,小沙彌獨自一人回到寺廟。

寺裏的比丘們知道事情經過後,紛紛譴責小沙彌:“你看!都是你不小心,害死了自己的父親。”

“就是說嘛!竟然把自己的父親推去撞石頭,真是個不孝子!”

小沙彌有口難辯,心中覺得很委屈,就去找佛陀訴苦。

佛陀讓小沙彌坐下,說道:“你要說的話我全都知道了,你師父的死不是你的錯。”

話雖如此,但小沙彌還是眉頭緊皺,無精打采的。

佛陀看了,微笑著繼續說:“我講個故事給你聽吧!從前有一個父親生了重病,兒子很著急,到處求醫問藥。每天他服侍父親吃過藥後,就扶父親上床躺下,讓父親睡個好覺。可他們住的是一間茅草屋,地上又潮濕,引來許多蚊蠅,整天嗡嗡地飛來飛去,打擾父親睡眠。兒子見父親在床上睡不著,馬上找來蒼蠅拍到處追打蚊蠅,卻怎麼也打不完。

“兒子又急又氣,轉身抄起一根大棍子揮舞著,對著空中的蚊蠅拚命追打。恰巧有一隻蚊蠅落在父親的鼻子上,兒子一時沒看清楚,慌忙一杖打去,父親就這樣被棍子重重揍了一下,連哼都來不及哼一聲,就死去了。”

佛陀停了一會兒說:“孝順的兒子在無意中傷及父親性命,隻能算是一個意外,不能因此指責兒子是殺人犯,否則可就冤枉他了。”

佛陀看到小沙彌聽得很認真,似乎有所感悟,就進一步問:“你使勁推你的師父,是怕師父遭到野獸的襲擊,想趕快離開樹林,並不是心存惡念,故意要傷害他的性命,是嗎?”小沙彌點頭稱是。

佛陀說:“我講的故事和你所經曆的事有些不同,但道理是一樣的。佛法是慈悲的,你安心修行吧!”

小沙彌聽了佛陀的話,心中獲得了安慰,從此更加勤奮修行了。

世間最可怕的不是錯事,而是錯心,事情錯了,可以改正,心錯了,就會繼續做錯事。隻要自己的心沒有出錯,就沒有什麼好擔心的。反省的精神固然可貴,但如果對於自己的某個無心錯誤過於自責,就是一種執著心的體現,這種自責也容易給人帶來沉重的心理壓力,影響人的正常生活。

人類在任何時代都需要一顆清淨的心。清淨心,即無垢無染、無貪無嗔、無癡無惱、無怨無憂、無係無縛的空靈自在、湛寂明澈、圓融無往的純淨妙心,也就是離煩惱之迷惘,即般若之明淨,止暗昧之沉淪,登菩提之逍遙。有了清淨心,則失意事能治之以忍,快心事能視之以淡,榮寵事能置之以讓,怨恨事能安之以忍,煩亂事能處之以靜,憂悲事能平之以穩。

盞茶銘心

人一生中,犯錯誤、做錯事總是難免,與其在自責的泥潭裏麵痛苦,不如做點更加有意義的事情來盡量避免同樣的錯誤。如能清除妄心,回歸真心,則學佛之人必修成正果;世俗之人,也能除去煩惱,自在逍遙。

無際法師茶語:找回自我,給心靈減壓

無際法師在與弟子談心的時候說:“活著應該是為充實自己,而不是為了迎合別人。沒有自我的人,總是考慮別人的看法,這是在為別人而活著,所以活得很累。”

有個人上進心很強,一心一意想升官發財,可是從年輕熬到年老,仍隻是個基層辦事員。這個人為此極不快樂,感覺自己活得很失敗,每次想起來就掉淚,有一天竟然號啕大哭起來。

一位新同事剛來辦公室工作,覺得很奇怪,便問他到底因為什麼難過。他說:“我怎麼不難過?年輕的時候,我的上司愛好文學,我便學著做詩、學寫文章,想不到剛覺得有點小成績了,卻又換了一位愛好科學的上司。我趕緊又改學數學、研究物理,不料上司嫌我學曆太淺,不夠老成,還是不重用我。後來換了現在這位上司,我自認文武兼備,人也老成了,誰知上司喜歡青年才俊,我……我眼看年齡漸高,就要退休了,還一事無成,怎麼能不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