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覺知:煩惱於我如浮雲
來果法師茶語:無須自卑,隻需真實地活
李白詩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一個真正有才學的人不會害怕自己沒有位置,而隻會害怕自己沒有才能。真正等到自己的才能具備了,學問真的達到了,就不會再擔心自己沒有立身之處了。
寺院裏有一個角落,那裏沒有充足的太陽,陰暗潮濕,垃圾滿地,隻生長著一些不能食用的花蘑菇。
一個小和尚路過此處,覺得這個角落水分充足,土壤肥沃,有些可惜,於是他清掃了垃圾,又在土地上插了很多樹枝,其他人跑過來看熱鬧,紛紛問道:“你這是在幹什麼啊?”
小和尚說:“種花。”
其他人都勸他:“這個地方陽光也不充足,能養什麼花啊?”
小和尚笑了笑,依舊每天來施肥捉蟲。
很多天過去了,那個角落依舊被人遺忘,突然有一天,大家發現寺院裏多了很多蜜蜂與蝴蝶,大家便跟著蜜蜂和蝴蝶去探個究竟。
跟到小角落的時候,大家都明白了,原來,這裏開著燦爛的山茶花!
世界上每一個事物、每一個人都有其優勢,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具有自卑心理的人,總是過多地看重自己不利和消極的一麵,而看不到有利、積極的一麵,缺乏客觀全麵地分析事物的能力和信心。這就要求我們努力提高自己透過現象抓本質的能力,客觀地分析對自己有利和不利的因素,尤其要看到自己的長處和潛力,而不是妄自嗟歎、妄自菲薄。
依據自己的心作出判斷,不被外界的境遇所左右。哪怕颶風暴雨,你也能巋然不動,神情自若。
孔子曾對仲弓說:“犁牛之子,蛉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天地之神不會把有用的材具平白無故地投閑置散。南懷瑾先生說,孔子是在告誡仲弓,你心裏不要有自卑感,不要介意自己的家庭出身如何,隻要自己有真才實學,別人不用你,天地鬼神都不會答應的。
盞茶銘心
來果法師說:“無須自卑,隻需真實地活。”一個人斷然沒必要自卑。世間滄海桑田,但總有永恒不變的東西,才能便是其中的一種。才能永遠不會貶值,更不會變質,關鍵是要相信自己,不自輕自賤,不要對自己產生懷疑;否則,即使你再有才能,也會如同蒙塵的珠玉,被視為毫無價值的沙粒。
月溪禪師茶語:法無正末之差,人無上下之別
孤兒院裏有一對好朋友,後來都被富裕家庭所收養。兩個人都上過世界著名的學校,但他們兩個人之間存在著不小的差別:其中一位是40歲出頭的成功商人;而另一個是學校教師,收入低,並且一直覺得自己很失敗。
有一天,他們在寺廟祈福時偶然相遇,於是互相訴說這些年的遭遇,商人去過很多地方,於是他滔滔不絕地訴說周遊列國的趣事,而那位學校教師隻是一味地訴說自己的不幸:她是一個如何可憐的亞洲孤兒,又如何被領養到遙遠的瑞士,自己是如何的孤獨。
隨著她的怨氣越來越重,商人終於忍不住製止了她的敘述:“夠了!你一直在講自己有多麼不幸。你有沒有想過如果你的養父母當初在成百上千個孤兒中挑了別人又會怎樣?”學校教師直視著商人說:“你不知道,我不開心的根源在於……”她描述著自己所遭遇的不公正待遇。
最終,商人朋友說:“我不敢相信你還在這麼想!我記得自己25歲的時候無法忍受周圍的世界,我恨周圍的每一件事,我恨周圍的每一個人,好像所有的人都在和我作對似的。我很傷心無奈,也很沮喪。我那時的想法和你現在的想法一樣,我們都有足夠的理由報怨。但當我意識到自己究竟有多幸運之後,我擺脫了顧影自憐,同時也獲得了現在的成功!我勸你不要再這樣對待自己了!想一想你有多幸運,你接受了非常好的教育,你不必像真正的孤兒那樣度過悲慘的一生。你負有幫助別人脫離貧困旋渦的責任,而不是找一堆自怨自艾的借口把自己圍起來。”
人,就是一條河,河裏的水流到哪裏都還是水,這是毫無異議的。但是,河有狹、有寬、有平靜、有清澈、有冰冷、有混濁、有溫暖,而人也一樣。
故事裏的商人很清楚地說明二人在同樣的環境下經曆的掙紮,而不同的是他通過清醒的自我選擇,看到了有利的方麵,而不是不利的陰影,“凡牆都是門”,即使你麵前的牆將你的人生封堵得密不透風,你也依然可以把它視作你的一種出路。
不同的心態,對所發生事件的評價是不同的,它必然會對處理問題的態度產生影響,也會對今後的人生之路產生影響。活著是需要睿智的,如果你不夠睿智,那至少可以豁達。以樂觀、豁達、體諒的心態看問題,就會看到事物美好的一麵;以悲觀、狹隘、苛刻的心態去看問題,你會覺得世界一片灰暗。兩個被關在同一間牢房裏的人,透過鐵窗看外麵的世界,一個看到的是美麗神秘的星空,一個看到的是地上的垃圾和爛泥,這就是區別。
盞茶銘心
月溪禪師說:“業無正末,人無貴賤。”不要悲觀,悲觀會讓你沉浸在痛苦中無法自拔,會讓你身處逆境的同時失掉奮鬥的勇氣。積極一點,樂觀一些,如果我們以歡悅的態度對待生活,生活就會對我們“笑”,我們就會感受到生活的溫暖和愉快。如果總是以一種痛苦的、悲哀的情緒注視生活,那麼生活的整個基調在我們心中也會變得灰暗了。
濟群法師茶語:沐浴心靈,體健心舒
心若清淨,凡事簡單。如此,才能盡享生命的清閑之福。暇滿之身就是健康有閑,可世界上的人有清閑不肯享受,有好身體也要去消耗掉,而真到了清閑暇滿的時候,自己反而悲哀起來。這類人的內心是喧囂的,他們不知道清淨的感覺,不懂清閑的滋味。
縣城裏有一位老和尚,每天天蒙蒙亮的時候,就開始掃地,從寺院內掃到寺外,從大街掃到城外,一直掃出離城十幾裏,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小城裏的年輕人,從小就看見這個老和尚在掃地。那些做了爺爺的,也是從小看著老和尚掃地長大的。老和尚雖然很老很老了,卻像一株古老的鬆樹,不見其再抽枝發芽,可也不見其衰老。